在初中歷史教學環節,教師要充分關注教育策略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明確新課改的相關內容和具體要求。打造互動式課堂,確保學生在師生以及生生互動中進一步實現高質高效地學習和優化反饋,為其互幫互助和知識補缺提供支持。互動式課堂的構建,可以使初中歷史教學呈現出創新成效,為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教師需要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在互動式課堂構建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實現學習領會和融會貫通,為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一、互動式課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主要內涵及其應用價值
(一)主要內涵
互動式課堂主要是確保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的引導者轉變的教學模式。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優化互動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為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質量提供必要條件。互動式課堂更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整體教學中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提出相關疑問,積極發表見解,在思想碰撞的過程中形成對歷史的個性化感知。這種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歷史學習效果的優化提供有利條件,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意識和批判性思維得到切實培養。在結合學生歷史學習需求的前提下,學生在史料實證以及歷史解釋等相關方面充分整合、有效優化,切實融會貫通各要素,為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必要支撐。
(二)應用價值
互動式課堂教學環節可以為初中歷史教學創新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優化學生歷史思維。互動式課堂更關注師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多元互動。在多元化互動的教學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打破傳統以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新課改要求下,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及其子目標得以達成。在改變被動格局的前提下,進一步構建更系統完善的平等對話格局,在合作探究方面進行不斷優化,展現良好的教學場景支持效果,讓學生可以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歷史知識的深入學習和內化,為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另一方面,為高效課堂構建提供必要資源。互動式課堂更關注互動課堂的根本宗旨,針對歷史素材及歷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利用,進一步展現出歷史知識的關聯性和復雜性,從而為構建更高效、更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在教材中,有很多制度變革、人物活動和歷史事件等相關內容,這些知識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因此,通過互動分析以及互動課堂模式的有效構建,可以讓學生在共同探討和深入分析中,對于相關知識內涵和實踐根源進行探索和分析,從而在豐富資源的前提下,使整體課堂教學更具有時效性和探索性,讓學生在協同推進中進一步實現優勢互補和發揮合力,從而為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有利條件。例如,在商鞅變法的課堂教育環節,學生既能更深刻理解其中所體現出的變化的具體措施,也能更深入理解變法的阻力和影響因素。通過相關內容的有效強化和深化,讓學生在互動中進一步實現協同探討和思辨互動,為學生學習潛能的激發和整體學習質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構建互動式課堂的實施策略
(一)有效設計問題鏈,激活課堂討論氛圍
在初中歷史互動式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關注問題導向基本原則的有效落實,通過課堂的積極互動和問題導向,使課堂討論氛圍更加活躍,在學生積極參與實現學以致用前提下,為其問題解決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有效設計相關活動問題,以教材內容為基礎,使問題鏈的設計更具有邏輯性和嚴密性,引導學生在深度討論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各項內容,實現融會貫通,為學生互動效果的優化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必要條件。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深刻內涵,對歷史事件的因果聯系進行深入分析,從而使問題鏈的設計更具有時效性和可行性。例如,在洋務運動的互動課堂構建環節,教師應圍繞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如洋務運動是中國近現代開端的核心結論,設計相應的問題鏈,以體現層層遞進,為學生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增強提供有利條件。
在教材中提到,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教師可以在問題鏈設計過程中,根據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引導學生分析“‘長技’具體指的是什么”,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遇到的挑戰有哪些?是怎么克服的”等問題。教材中有這樣的表述:“輪船招商局的創辦打破了外國輪船公司在中國的壟斷地位。”這樣的表述,體現出洋務運動的綜合作用。教材對洋務運動進行了結論性描述,指出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又強調它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描述思考“矛盾所體現的歷史規律”。通過問題鏈的設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互動討論和實際分析中進一步挖掘教材文本的深層含義,同時引導學生回歸教材,尋找相應的依據,鼓勵和支持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和探究。在整體討論過程中,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細節進行關聯和分析,如“洋務運動的管理模式是什么?資金來源是什么?”這樣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深入探討和分析教材的核心內容,從根本上有效規避脫離文本空談的情況。在深入分析、強化問題探討和有效交流的前提下,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強化,為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二)結合史料素材,開展合作探究
在初中歷史互動性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充分結合史料素材的各類內容來開展合作探究。這樣可以在合作探討中進一步深入分析其中的核心內涵,并利用這些素材為導向,優化學生的互動效果。教材中有許多史料內容,包括圖表、圖片、文獻摘錄等內容,這些史料是進行互動探究的必要載體。在互動式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把教材中的史料作為基本依托,進一步有效設計相應的合作探究任務,確保學生可以在分工協作中更高效地完成相關歷史問題的分析和探討,為學生對史料的充分掌握和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條件,同時也體現出互動式教學的根本價值。
例如,在針對文藝復興等歷史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選取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以及莎士比亞的戲劇選段等內容,通過各類史料的收集,讓學生在回答相關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思考,在探討分析和互動交流中,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得到增強。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以下任務。根據教材的史料,分析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精神體現在哪些方面,讓各個小組在互動交流實現分工協作的過程中,對不同史料進行深入解讀,并在互動分析和探究挖掘的過程中,充分論證《蒙娜麗莎》的藝術特點,同時分析作品在哪些方面體現了對人的關注。同時,探究莎士比亞戲劇選段的內容,分析作品中對人性的贊美。在分組互動中分享探究成果,并在整體交流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對人文主義核心概念的理解。在合作探究中,優化學生的互動效果,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讓學生深入理解史料實證的原則和內涵。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對史料實證有更深刻的理解,體會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在提出觀點的過程中,以教材史料或補充的可靠史料為基礎,從根本上有效規避主觀臆斷或猜測等相關問題。
例如,在針對《蒙娜麗莎》進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教材圖片中的人物的姿態、表情進行全面觀察和深入分析,對教材中體現人的美麗和豐富的情感世界表述進行描述,從而得出更合理的結論。并且以史料為切入點,使互動探究本身可以呈現出更顯著的成效,讓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教材的核心內容,提升其史料分析能力。
(三)有效強化情境,再現深化歷史體驗
在引導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互動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再現模式,讓學生對相關歷史事件或人物歷程有更深刻的體驗。這在情境體驗中,學生能全身心地認知和沉浸式地感受,仿佛身臨其境走進歷史現場,對歷史知識形成更深刻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為互動式課堂更高效地推行提供必要的情感動力。在教材中,許多歷史事件都具有極為顯著的場景感。因此,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情景模擬以及角色扮演等相關方式進一步融入互動式教學情境。
例如,在安史之亂的課堂教學環節,讓學生深入思考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間點,教材對起因、過程和影響都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教材素材的論述和描述,分別扮演唐玄宗、楊貴妃、安祿山、郭子儀等相關角色,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強化互動交流和實踐演繹,從而從根本上呈現出歷史體驗的深化和轉化效果。在互動中,學生的討論活動效果得到不斷提升和完善。情境再現模式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教材中對于相關人物的定位和記載以及人物對話和動作背后的深刻內涵,了解歷史人物的立場和動機,為優化整體學習效果提供有利條件。在活動完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探討,根據角色扮演,對教材中暗示的亂世,給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這一結論依據進行分析和互動探討。在角色扮演和深刻體驗中,學生可以從旁觀者向參與者進行過渡,并且在深刻體驗和互動實踐之中進一步深入理解歷史事件本身的因果關系;同時,也可以從根本上有效激發和促進學生本身對于歷史人物的共情和認知,深刻理解歷史的復雜性和深刻內涵。在情境中,學生的歷史體驗感得到不斷優化,為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四)有效梳理時間軸,互動中構建歷史聯系
在互動式課堂教學環節,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發展順序和時間軸進行深入分析,在互動探討中進一步通過時間軸、大事年表等各類形式分析歷史事件的縱向聯系,為學生互動效果的有效優化提供必要支持。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可以通過這樣的時間軸特性有效設計以時間軸為載體的互動活動,讓學生在整理和分析歷史脈絡的前提下,進一步融入歷史的發展進程,從而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歷史知識和歷史發展進程的連續性以及階段性。這對于學生歷史認知和理解能力的增強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都有著關鍵作用,同時也體現出互動式教學的實效性和科學性,為教學本身取得更良好的成效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學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1914年到1918年的關鍵歷史事件,讓學生清晰地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類大事和相關年表。從而在時間軸的導向之下,實現分組合作和互動探討,在教材時間軸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補充相關事件的具體內容,從而讓學生在互動討論和資料收集整理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歷史事件記憶、理解、認知能力得到顯著增強。例如,讓學生在互動討論中補充薩拉熱窩事件的經過以及凡爾登戰役的影響等詳細內容,并對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有效標注。之后,相關小組對于本組所繪制的一戰因果關系時間軸進行有效闡述和展示分享,然后在對比和優化中完善學生對于戰爭進程的整體認知。這樣的模式可以使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聯系和時間演變過程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在時間軸的作用下,互動教學可以更富有成效。同時,教師在互動教學環節也要確保學生對教材中對于相關事件的描述進行深入解讀和分析,然后在討論和互動反饋中明確事件本身的時間節點和內在關聯。
例如,在學生互動討論薩拉熱窩事件和一戰爆發的關系時,讓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偶然事件與必然趨勢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這種以時間軸為基礎的互動,可以讓學生對教材知識進行更深刻理解,把握相關知識點,同時也可以從根本上培養其歷史線索收集和整合能力,讓學生對教材的歷史持續性進行更深刻理解,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科素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環節,要想體現出應有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充分應用互動式課堂構建模式,讓學生在互動討論以及與教師進行積極反饋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并提升歷史學習質量,為學生提供有力支持。在教學實踐中,要以教材為基礎,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和思考相關問題。通過發揮問題鏈的導向作用,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開展實踐探究和歷史情境在線等活動,讓學生在互動討論中深化理解。在把握教材核心內容和深刻內涵的同時,通過互動探討和實踐交流,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