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文化交融與本土文化自覺并行的環境下,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命題。在義務教育小學階段,學生各方面能力和認知都正處于初步發展時期。美術作為重要的小學課程之一,既是實施美育的有效途徑,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小學美術課堂有著極強的直觀性、趣味性、互動性和實踐性特征。在美育視角下,以多元化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育,不僅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還能推動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本文旨在探討美育視角下傳統文化與小學美術課堂融合的策略,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踐探索,為小學美術教育提供重要參考。
一、美育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美育的內涵與目標
美育是新時期教育背景下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升人文素養、樹立正確價值觀為目標的教育形態。同時,美育也是一種教育形式,既突出藝術教育,也體現以審美為核心的人文教育。美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審美判斷能力以及審美創造能力,最終促進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這個過程強調學生對美的認知、體驗與創造,注重其情感的陶冶與精神的升華。
(二)傳統文化在美育中的作用
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蘊含著豐富的審美理念和藝術形式,為美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從傳統文化中的藝術表現形式來看,書法、舞蹈、音樂、詩歌等,都體現出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追求和藝術表達方式。它們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為小學美育提供了多元化的實踐路徑。而傳統文化所體現出的審美觀念,如“意境”“中和”,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注重內在精神的表達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標準,培養他們高尚的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二、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價值意蘊
(一)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將傳統文化與小學美術課堂融合,既是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新時代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深化。站在美育視角來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具體而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與獨特的表現手法,具有深厚的美學價值。在美術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能使學生從小接觸多元的傳統藝術,感受其中的色彩美、文化美、意境美,從而開闊審美視野,提升審美感知力。例如,書法中的筆畫節奏、剪紙藝術的對稱美學、臉譜中蘊含的京劇文化,都展現了中華民族對美的獨特理解和表達方式。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能感受傳統藝術中蘊含的審美規律。
(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對于小學生而言,傳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覺的體現,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小學美術課堂是文化傳承的主陣地,在美術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有利于豐富美術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傳統藝術的理解,使他們在藝術實踐中感受文化魅力,理解文化內涵。學生在學習傳統手工藝時,能感受到民間藝人獨具匠心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堅守;在欣賞經典畫作時,能感悟畫中的色彩韻味與留白意境。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能使傳統文化以直觀且具象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體驗,從而自覺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責任感,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三)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在新時代教育環境下,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是美育的重要目標。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內涵,如團結互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這些精神可以通過美術作品生動展現。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關于藝術作品背后的傳統文化故事和文化背景,使他們了解中華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展現出的團結奮進與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感受中華文化的歷史厚重感與獨特魅力,增強其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教師還會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多元化的傳統文化藝術活動。例如,與傳統節日有關的美術創作,讓學生感受并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凝聚力與生命力。在學習中,情感的積累與升華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最終實現美育目標。
三、美育視角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實踐路徑
(一)基于教材內容,挖掘傳統文化元素
基于美育視角的小學美術教學,既要突出學科教學的特點,也要展現學科育人的價值。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是教育內容的延伸,也是文化傳承與審美教育的統一。在這一過程中,教材是關鍵載體,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圍繞教材內容,設計基于傳統文化的藝術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中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從而實現傳統文化在課堂中的滲透以及美育目標的達成。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實施者,應以敏銳的文化視角挖掘教材內容,將其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以多元化形式呈現出來,并設計具有文化深度的教學活動,以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內涵和魅力。
例如,在教學人美版一年級上冊“歡快流暢的線”時,該課時圍繞單元主題“大自然”,以線條為切入點,讓學生認識線條的種類、特點和表現力等,為后續的美術學習奠定基礎。教材中展示了大自然中各種流暢的線條,引導學生感受線條的獨特美;介紹了不同種類的線條以及通過欣賞藝術作品,讓學生了解線條的表現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優美景點、名勝古跡等,以視頻或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并圍繞“線條”進行互動,引導學生將圖片以及視頻中的線條畫出來,并表達個人感受。設計這一活動目的是以“名勝古跡”為傳統文化融入點,讓學生在觀察線條的同時,開闊他們的視野,使他們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獨特魅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著重介紹與之相關的傳統文化,講述幾千年的歷史,使學生感悟祖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除此之外,教材中的“奇思妙想”部分還介紹了關于“草書”的線條。書法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其獨特的線條美和韻律感,能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結合教材中的內容,教師可以提供經典書法作品,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中線條的粗細、長短和曲直變化,并了解這些變化傳達的不同情感和意境。結合“草書”的寫法特點,教師可以講述“一筆畫”的故事,讓學生體會書法中線條的連貫性,理解其中獨特的美學追求。以這樣的方式設計教學活動,能有效發揮教材的教學價值,推進傳統文化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在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使之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二)設計主題活動,提高學生參與體驗
主題活動是連接文化認知與審美體驗的重要橋梁,小學生各方面能力和認知都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其抽象性思維還未完全發展。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應以學生自主實踐、體驗和感知的方式實施,豐富他們的多重感官體驗,從而逐步構建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網絡。具象化的學習方式能使學生通過身體經驗與情感共鳴,將文化認知真正內化。在美育視角下,為了有效實現傳統文化與小學美術教學的融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興趣愛好和思維特點,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提供親身體驗和實踐操作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使學生在動態參與中完成從“觀看者”到“文化體驗者”的角色轉變。在設計主題實踐活動時,教師要明確活動目標,確保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完成學習,從而達到預期教學效果,以及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文化意識。另外,教師應選擇合適的實踐活動內容和形式,構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參與體驗。
例如,在教學人美版一年級上冊“紅火中國年”時,該單元包含三個課時,分別為“巧剪小團花”“巧手飾新年”以及“最愛中國紅”。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先圍繞“紅色”,從“色彩與文化”的角度,提煉“中國紅”的文化象征,構建色彩背后的意義網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新年視頻,展示傳統新年裝飾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其中的紅色元素,如紅燈籠、紅對聯、紅福字等。同時,教師還可以與學生互動,讓他們結合自身的經歷和記憶,說一說新年中的“紅”,并講述紅色的象征意義,如幸福、團圓、吉祥等。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紅色在新年中的重要地位和寓意。緊接著,設計基于游戲的闖關式任務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趣味性實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在這個環節,教師化身為“文化向導”,在教室創設“新年文化探秘”情境,如在教室門口懸掛對聯,在班級墻上張貼十二生肖剪紙燈謎,或在地面拼貼可拆卸的傳統紋樣地貼。然后安排“巧手剪紙”“創意拉花”等游戲任務。在“巧手剪紙”中,由教師提供剪紙信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剪出蘊含文化密碼的圖案。這種方式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團花”和“拉花”的剪紙技術。在“創意拉花”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新年”主題自制創意拉花,并將拉花拼接出具有傳統美感的立體拉花鏈。在制作完成后,學生可以將拉花鏈懸掛在教室中。此時,教師可以同步講解“結彩迎祥”的民俗內涵,將美育與勞動教育以及文化闡釋融為一體。最后,教師可以圍繞該單元的第3部分“最愛中國紅”設計“紅色故事我來說”的劇場活動,由學生佩戴自制的團花頭飾、手持拉花燈籠,圍坐在教室中,輪流講述教師預設文化線索的微故事,如“我來說一說小游擊隊員用米湯傳遞重要信息的大智慧”“我來說一說放牛娃王二小的故事”等。基于新年主題的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能將傳統文化與美術教育深度融合。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將千年文化由書本知識轉變為學生可觸碰的溫度以及可創造的快樂。
(三)數字技術賦能,增強學生視聽體驗
基于美育視角推進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數字技術的應用為兩者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礎。在新時代下,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信息技術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小覷,既能豐富教學資源,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現藝術作品,又能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提升互動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在設計美術教學活動時,可以選擇合適的數字技術,通過視聽增強、交互反饋、虛實融合等技術手段,將靜態的傳統文化符號轉化為可探索的動態審美對象,確保學生能在數字化的學習情境中主動參與實踐活動,體驗傳統文化氛圍與魅力。
例如,在教學人美版一年級下冊“山山水水”時,為了引導學生欣賞山山水水,感受繽紛世界的美;觀察祖國山山水水的樣子,創作山水圖。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展示山水圖片,如自然山水照片或傳統山水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內容,并從顏色、形狀、紋理等角度進行描述,感受山水之美。為了增強學生觀看體驗,教師可以運用AR眼鏡設計名山大川游覽活動。在這個活動中,當學生凝視電子畫屏中的水墨山峰時,眼鏡自動疊加演變動畫與詩詞字幕。結合教材中的“藝術欣賞”板塊,教師可以通過“數字化”系統創設虛實融合的學習空間,將《漓江秋色(中國畫)》投影至教室墻面,并在地面鋪設壓力感應式“水墨漣漪”互動裝置,再運用AR技術,讓學生進入畫作之中。通過視覺強化、聽覺輔助與觸覺反饋的協同作用,讓學生在畫卷中感受中國畫的形式美與意境美。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讓我們走進古詩”的實踐活動,主要運用AI繪畫輔助系統,由學生選擇古詩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再選用數字水墨元素組合成個性化山水畫卷。AI算法根據構圖自動生成題跋印章,并轉化為可穿戴的3D水墨胸針。教師可以舉辦“數字山水畫展”,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班級網站,與同伴分享、交流創作心得,進一步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引導他們細致觀察、思考與創意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文化素養。以技術賦能的傳統文化教學,是對古典美學的現代詮釋,也是美育從“技能傳授”走向“文化覺醒”的實踐突破。這種方式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多元化的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自覺承擔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四、結語
美育視角下的傳統文化與小學美術教學的融合,是將文化基因轉變為可感知的美學語言,讓千年文明在與童心的對話中煥發新生。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實施者,應轉變教學思路,增強創新意識,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設計豐富多樣的主題活動,以及通過數字技術賦能美術課堂。這一教育實踐既能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也能進一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注:本文系三明學院面向三明市基礎教育聯合教改項目“美育傳承 文化入心——美育視域下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美術課堂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SMJY24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