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9-0093-04
Abstract:Thebeautyofthecountrysideisagreatpartof thatoftheChina.Intheprocessofcomprehensivelypromoting 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withChinesemodernization,buildingalivable,employment-friendlyandbeautiful countrysideasthelatestmajorstrategicdeploymentofChina’sruralconstructionprovidesapracticalpathfortheffective implementationofthe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StartingfromtheoverallperspectiveofChinesemoderization,basedonthe conotationandbackgroundoflivable,employment-friendlyandbeautifulcountryside,thispaperanalyzesthecouplinglogic betweenChinesemodernizationandthecostructionoflivable,businessfriendlyandbeauifulcountryside,andanalyzesthevalue conotationofbuildingalivable,busines-friendlyandbeautifulcountrysidefromthreeperspectives:ruralpeople'sneeds,rural progress,andnationaldevelopment;Onthisbasis,startingwiththe\"guidancebyPatybuilding\",weproposecoresponding sugestionsonpromotionpaths,inordertoprovideusefulideasandinspirationfortheconstructionoflivable,industrialand beautiful villag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Chinesemodernization;livableandemployment-friendly;harmoniouscountryside;ruralrevitalization;rural construction
百年風雨兼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成功開辟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步入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偉大實踐,其深遠意義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它不僅關注城市的繁榮,也強調鄉村的振興。在這一宏大背景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提出,恰如其時地回應了時代的需求,成為鄉村建設所追求的藍圖。
1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提出及內涵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實際上,黨和國家歷來就有重視鄉村建設的傳統。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便將農民問題認定為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并把為廣大農民謀幸福作為貫穿各個歷史時期的戰略任務。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拉開改革大幕、匯入改革潮流,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進入21世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美麗鄉村\"發展戰略,明確表示“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努力建設美麗鄉村2”。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4”,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2023和2024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分別提及了“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7”,2025年,《農業農村部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指出,要“持續提升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扎實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再次體現出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鄉村建設領域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發展道路的深刻探索與創新。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表述,更蘊含著豐富的內涵與深遠的意義。簡單來說,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具有良好人居環境,能滿足農民物質消費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協調發展的農村,是美麗宜居鄉村的“升級版\"。
2中國式現代化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耦合邏輯
鄉村振興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在鄉村地區的生動實踐,通過其制度框架下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能夠為鄉村地區中國式現代化注人強勁動能。因此,在討論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認真分析并把握其耦合邏輯。
2.1宜居鄉村建設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宜居鄉村是指具備基本現代生活條件,具有適宜居住環境的鄉村。宜居建設強調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這與中國式現代化中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高度契合。在宜居鄉村的建設過程中,通過推廣清潔能源、生態農業等措施,在改善鄉村居民生活條件的同時,還能有效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環境污染。這種發展模式有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鄉村,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生態基礎。
2.2宜業鄉村建設有利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宜業鄉村建設旨在通過發展鄉村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更加廣闊的收入來源,來促進鄉村經濟的繁榮與發展,這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強調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緊密相連。長期以來,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了城鄉之間的農村發展滯后,城鄉收入差距大,社會公平受到影響等問題。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創業、提供生產效率等方式,幫助鄉村居民實現增收致富,這不僅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還能促進社會的整體和諧與穩定,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3和美鄉村建設有利于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和美鄉村建設不僅關注物質層面的改善,更注重精神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通過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鄉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等措施,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這種發展模式有助于培養鄉村居民的文明習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同時,和美鄉村的建設還能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3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價值意蘊
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從“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為“美麗鄉村”,再到現今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鄉村建設目標體系不斷迭代升級,從注重鄉村看得見的外在之“美”,到注重鄉村看不見的內在之“和”,既體現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升,又體現國家頂層設計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完善。總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當前鄉村建設目標的最新凝練與概括,在面對這一承載著重大歷史使命與時代要求的課題時,我們需深刻領會并全面把握其背后所蘊含的價值意蘊
3.1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
伴隨著農村改革的卓有成效和國家戰略的大力支持,農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愈發強烈,他們所期待的鄉村不僅是一個生產的地方,更是一個適宜居住的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牢記億方農民對革命、建設、改革作出的巨大貢獻,把鄉村建設好,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通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第一,農民的居住環境能夠得到改善。農民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享受到清潔的水源、新鮮的空氣、安全的食品,以及便捷的交通、醫療、教育等服務。這樣的鄉村不僅能夠滿足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還能夠為他們的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讓農民感受到民生保障的“托底感”。第二,能夠促進農民的就業與增收。農民能夠在鄉村中得到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實現自我價值和家庭經濟協同發展,切身感受經濟增收的“獲得感”。第三,農民的文化素養能夠得到提高。通過對鄉村文明新風尚的培育,形成向上向美、至真至善、鄰里和睦的鄉村文化氛圍,進而推動農民在鄉村中感受到濃厚的鄉土情懷和文化底蘊,傳承和發揚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到因文化認同所帶來的“歸屬感”。
3.2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促進農村地區煥發新顏的內在要求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僅是一個政策目標,更是推動農村地區煥發新顏、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宜居,是農村地區發展的基本前提。宜居鄉村建設意味著鄉村環境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升,一個宜居的鄉村應該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便捷的生活設施、完善的社會服務,通過宜居建設,可以打造出一個天藍水清、適宜居住的美麗鄉村。宜業,是農村地區發展的重要動力。宜業鄉村建設強調鄉村經濟的發展和就業機會的創造,一個宜業的鄉村應該具備產業發展的基礎、創新的氛圍、創業的機會,通過宜業建設,能夠打造出一個穩定、富裕、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和美,是農村地區發展的最終目標。和美鄉村建設注重鄉村社會的和諧與文化的傳承。一個和美的鄉村應該具備文明的鄉風、淳樸的民風、和諧的人際關系。通過和美建設,能夠推動農村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發展,打造出一個保留鄉村傳統韻味,又充滿現代氣息的新時代鄉村。
3.3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和部分鄉村發展落后愈加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不僅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措施,更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順應當代中國發展的必經之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通過有效吸引城市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向農村流動,能夠促進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的發展新局面。此外,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也是順應當代中國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日益提升,鄉村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寧靜的生活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逐漸成為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新去處。因此,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僅符合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也為鄉村的未來發展打開了新的機遇。
4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實踐路徑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鄉村地區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推動力。探究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路徑,同樣應該系統把握\"宜居”“宜業\"“和美\"這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以黨建為引領,從“宜居”“宜業\"“和美”三個方面入手。
4.1黨建引領:發揮黨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關鍵”。因此必須在保證農村基層組織先進性純潔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建設中的政治引領和領導核心作用,清晰界定農村基層組織在全面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職能角色,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奠定堅實政治保障。此外,還必須注重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榜樣作用,扮演好農村發展的領航者與驅動力角色,以形成廣泛的社會認同,進而協調各方力量并形成強大合力,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和美鄉村建設的火熱實踐之中。
4.2聚焦“宜居\":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現代化
良好的人居環境是邁向農業繁榮、農村美麗、農民富足目標的關鍵驅動力,也是實現鄉村地區現代化的基礎工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環境是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首先,應優化農村基礎設施規劃布局,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需求和具體情況,科學規劃基礎設施的布局。第一,針對進行農業生產區域,應優先考慮灌溉、排水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在農村居民聚居區,則應注重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生活基礎設施的完善。第二,應加強對于鄉村建設資金投人以及使用效率,并通過政策保證資金能夠落到實處,還可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本進人這一領域,這不僅可以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還能借助市場力量,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效率和質量。第三,應當建立完善的維護與管理機制。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并非一勞永逸,需要定期的維護與管理。因此,必須建立專業的維護團隊并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以確保基礎設施的持續穩定運行。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有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和更加高效的生產環境
4.3聚焦“宜業\":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現代化
產業興旺作為鄉村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農業有效益、鄉村有產業,才能形成“產業留人、服務聚人、環境宜人\"的可持續發展格局。然而,當前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產業結構仍然以傳統農業為主,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等問題依然存在。同時,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度不高,農村產業發展缺乏創新動力也成為部分鄉村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桎梏,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布局,推進農村產業現代化,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有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是至關重要的步驟。深人理解并充分利用區域內的獨特資源優勢,包括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文化傳統以及市場需求等,通過精心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以實現豐富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目的。另一方面,積極推動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是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布局、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舉措。這涉及到將農業與工業、服務業進行有機結合。例如,可以將原本普通的農產品進行加工制造,使其轉化為附加值更高的制品或半成品;或者依托農業資源開發休閑觀光旅游項目,如休閑農莊、農家樂、鄉村特色旅游活動等,讓消費者親身體驗農耕文化,感受田園生活的魅力。這樣的產業融合不僅可以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還能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村經濟的多元發展。
4.4聚焦“和美”:推動農村文化生活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和美\"不僅要求鄉村具備良好的物質文明內容,更強調鄉村社會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內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要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2”。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進程中,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農民作為鄉村社會的基石,其道德素質與文化水平的提升,不僅能有效增進鄉村社會的整體文明風貌,更能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提供堅實的精神動力與文化支撐。首先,當前我國部分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合理規劃和布局有待完善,數量仍然較為匱乏,導致群眾的文化生活無法得到充分滿足。政府應加大對于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力度,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根據鄉村地區的人口分布、地理特點和文化特色等因素,合理規劃文化設施的布局和數量,并鼓勵和支持鄉村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愛好者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文藝演出、書畫展覽、民俗文化展示等,或是通過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歷史資源,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這不僅能夠吸引外來游客前來體驗欣賞當地文化特色,還能讓群眾在親身參與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形成對地方文化真正的認同和熱愛。其次,必須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從2021年至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五年對移風易俗工作作出部署,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全面開展,直接影響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成色,這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袤農村大地得以實踐的關鍵所在,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3],通過完善“村規民約”,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示范引領作用等,以實現\"破陳舊陋習,樹文明新風\"的目的。
5 結束語
鄉村是人類精神的家園,是人類靈魂的棲息地。鄉村建設的成效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直接關系到能否妥善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需要億萬中國農民為之而踔厲奮發,不懈奮斗的過程。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導向,因地、因村制宜地探尋合適的發展路徑,把廣袤鄉村建設成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奮力“繪大、繪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生態新畫卷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J].求是,2005(20):3-12.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一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17.
[5]楊彬,高冰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意義、內涵和路徑[J]農村.農業.農民,2023(17):44-46.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5.
[8]農業農村部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N].農民日報,2025-02-25(001).
[9]張永江,周鴻,劉韻秋,等.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科學內涵與建設策略[J].環境保護,2022,50(24):32-36.
[10]習近平.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切實抓好農業農村工作[N].光明日報,2022-12-25(1).
[1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1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13]潘傳輝,劉倩梅.新時代鄉村移風易俗推進路徑探析[J].延邊黨校學報,2023,39(3):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