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9-0006-04
DOI:10.20028/j.zhnydk.2025.19.002
Abstract:Redculture,asapreciousspiritual treasure formed bythe CommunistPartyofChina leading thepeopleinthe processesofrevolution,construction,andreform,holdsuniquevalueincultivatingnew-eraruralcivilization.Administrative villages,asthebasicunitsofralviaiationpossssuniquerevoutionarysiteadoralistoriestatseeasasfor education.Theformationofthe\"five-partycolaborationmechanismprovidesapracticalframeworkforthefectiveutlzatioof theseresources.Digital-intelectual(Dtechologiescanlowerparticipationbarrersandexpandtedimesionsofiseiatio fferingnewpossbilitiesforsolvingissuessuchasthedispersonofentitesandtheunderutlzationofresourcesinthe inheritanceofruralRedculture.ThispaperexploreshowtoinnovatetheeducationalpathwaysofuralRedculturebasedothe \"five-partycollboration\"modelinthecontextoftherapiddevelopmentofDItechnologies.Thispaperfirstanalyzesthecurrent difcultisandcausesofRedcultureeducationinruralareas,thenexplainsthebasiccommotationsofruralRedculture educatiounderthe\"five-partycolaboration\",andfurtherproposesspecificimplementationpathstooptimizetheeducational pathways through DI technology.
Keywords:ruralevitalization;Redculture;digital-intelectualempowerment;ducationalpathway;inheritanceofRedculture
2021年5月《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文章指出要“講好黨的故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強調了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其次,在《“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也明確要求要推動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社區化,將“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和“大思政課”建設下沉基層社區和鄉鎮更好貼近群眾的同時,均強調了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行政村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單元紅色文化育人的關鍵場所之一,在鄉村行政村中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不僅有利于把鄉村建設成為居民的幸福家園,更有利于增強鄉村凝聚力與歸屬感。其中,“五方協同\"機制,主要指通過村黨組織引領、村民自治組織落實、新型經營主體支撐、在地紅色組織參與和外部智囊團賦能,不僅可以隨著數智技術的發展和賦能,也可以為紅色文化育人提供多元化的路徑。
1鄉村紅色文化育人的現狀與實施困境
1.1 鄉村紅色文化育人的現狀
1.1.1 紅色資源開發碎片化
物質遺產與精神傳承未能有效融合。鄉村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革命遺址、烈士故居、農耕文物等特色資源,但實際開發利用中很多時候卻存在一定問題。一方面,多數行政村未能將散落的紅色資源系統整合,僅通過設立革命事跡展板、粉刷紅色標語等簡單方式進行呈現。例如革命老區常見的“紅軍井\"\"烈士墓\"等遺跡,往往孤立存在但缺乏一定的敘事關聯。另一方面,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很多時候存在“重物質輕精神”傾向,部分珍貴口述歷史因傳承人老齡化面臨失傳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紅色文化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受限。
1.1.2 活動形式與鄉土生活脫節
傳統模式與數字手段未能有機結合。當前鄉村紅色文化教育大多仍以“村委會廣播宣傳\"“集體觀影”等單向傳播為主,部分鄉鎮有嘗試創新的活動如“VR革命場景體驗”,卻因設備維護成本高、操作復雜等多種原因導致使用率低下。更突出的矛盾在于,活動設計也未能與農事節律、民俗傳統相銜接,比如某村在農忙時節組織紅色戲曲演出,最終參與村民不足三成,這些都反映出形式設計與實際需求的錯位。
1.1.3參與群體結構性失衡
代際傳承出現明顯斷層。有調查顯示,鄉村紅色文化活動參與呈現“兩頭熱中間冷\"特征:60歲以上老人占比 58% ,中小學生占比 32% ,而青壯年群體參與度不足 10% 。這種失衡容易導致紅色文化傳播出現代際壁壘,比如老一輩堅守的革命敘事難以觸動青年群體,而返鄉青年推崇的數字化表達又不易被長者接受。盡管部分村莊嘗試組建“老戰士 + 大學生\"宣講隊,但很多因缺乏持續激勵機制,最后往往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1.2 鄉村紅色文化育人的實施困境
1.2.1 資源保障與運行機制雙重薄弱
資金人才短缺與制度缺失形成惡性循環。其一,集體經濟薄弱的村莊普遍面臨紅色項目建設資金匱乏問題,如某“紅軍村\"因缺乏修繕資金,導致革命舊址常年閉館。其二,專業人才短缺現象突出,不僅講解員多由村干部兼職而且活動策劃依賴鄉鎮文化站的臨時支援,這些都很容易影響紅色文化育人質量。更為關鍵的是,許多村莊也缺乏紅色文化發展專項規劃,活動僅在建黨節、建軍節等時段集中舉辦開展具有很明顯“節日化\"特征,這樣的話難以形成持續影響力。
1.2.2 技術應用與村民能力不匹配
數字工具使用與村民能力間存在“代際鴻溝”。雖然智慧鄉村建設推動了數字技術在紅色文化傳播中的應用,但卻與實際效果預期差距較大,而且老年群體對智能終端存在一些使用障礙,比如某村數字展館的老年訪客占比不足 15% ,同時青年群體對內容陳舊的技術化包裝興趣不高。更值得關注的是,盡管部分村莊投入建設了“紅色文化云平臺”,但因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善、村民數字素養不足,最終淪為“僵尸系統”。
1.2.3 認知偏差與效果評估形式化
育人目標與實踐效果存在一定脫節。當前存在2種典型誤區:一是容易將紅色文化育人簡單等同于政治任務,比如有些村采取強制性的參與方式組織教育活動,反而容易引發村民抵觸情緒;二是很多時候過度追求形式創新,將紅色教育異化為淺表化的短視頻類的傳播表演。在效果評估方面,普遍存在過分注重量化指標的現象,往往僅統計活動數量和參與規模,而忽視實際育人成效,這種評估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難以真實反映紅色文化傳承的實際效果。
2“五方協同\"模式下鄉村紅色文化育人的基本內涵
鄉村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單元,是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關鍵場域。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為鄉村文化振興指明了方向。在這一背景下,構建“五方協同”的鄉村治理新格局,為紅色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創新路徑。通過“五方協同\"機制整合鄉村特色資源、凝聚多元育人力量,不僅能夠提升紅色文化育人實效,更對推動紅色基因傳承、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及思想政治教育融人鄉村生活具有深遠意義。
在“五方協同\"機制下,鄉村紅色文化育人的核心內涵主要是指通過村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在地紅色組織和外部智囊團五大主體的協同配合,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以黨建引領為根本、文化浸潤為抓手,從而實現村民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的鄉村文化育人創新實踐。
其中,村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作為鄉村治理的法定主體,在紅色文化育人工作中發揮著統籌協調的核心作用。鄉村教育類組織具有鮮明的公益性和服務性特征,主要包括:一是正式注冊的社會組織,如鄉村文化促進會等;二是村民自發成立的紅色文化傳承小組;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文化傳播團隊。這些組織通過承接政府購買服務、自主開展活動等方式,也成為了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力量。
另外,駐村社會工作者是傳播黨的政策、弘揚紅色精神的重要隊伍。他們通過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活動,為鄉村紅色文化育人工作提供專業支撐。鄉村紅色文化志愿者主要由本村老黨員、退休教師、返鄉青年等組成,他們憑借對紅色文化的深厚情感,通過口述歷史、文藝表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
鄉村紅色文化發展資源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鄉賢捐贈的資金和物資;二是結對幫扶單位提供的技術支持;三是村集體經濟反哺的文化建設資金。這些資源通過項自資助、設施建設、活動贊助等多種形式,為紅色文化育人工作提供物質保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鄉村建立了“紅色文化發展基金”,通過積分獎勵等方式激發村民參與熱情,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動員機制。
3數智技術助力“五方協同\"創新鄉村紅色文化育人的實踐路徑
3.1數智助力鄉村紅色文化育人的理念與目標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這強調了數智技術在文化傳播和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通過創新傳播方式,也可以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要“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以“一核兩翼\"推進數智技術賦能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說明隨著社會正加速朝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轉型,以及文化發展傳承方式與時俱進的必要性。其次,《“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要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強化數字賦能社區治理,數智技術引入城鄉社區治理的結合已是發展的重點,文化服務與數智技術的結合更是大勢所趨。因而,數智技術賦能“五方協同\"創新鄉村紅色文化育人的方式,不僅適應了鄉村紅色文化育人的與時俱進的需求,同時也能通過數智賦能更好地實現紅色文化育人的精準化、高效化與可持續化,這不僅可以節約時間提高效率,也實現紅色文化育人從單打獨斗到集體奮斗的升級,還能助力構建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新格局。
3.2數智賦能\"五社聯動\"紅色文化育人的具體路徑
3.2.1培育數智賦能要素,夯實\"五社\"基礎
1)筑牢鄉村“數字平臺\"之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因此在社區紅色文化育人更要堅持黨的領導,這是推動紅色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在推進鄉村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過程中,筑牢村級數字平臺基礎是關鍵所在。要始終堅持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可以通過完善“村黨支部一村民黨小組一黨員中心戶\"3級組織網絡,構建起系統完備、運行高效的紅色文化育人組織體系。當前有些鄉村正在積極推進紅色文化數字管理平臺建設,這些平臺不僅具備實時跟蹤活動開展情況的功能,更能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精準把握村民的文化需求特征,為紅色文化育人工作的精準施策提供數據支撐。數字化管理手段的應用,可以顯著提升紅色文化活動的參與度和覆蓋面,使紅色文化育人工作更加貼近群眾、更富實效性。
2)培育發展鄉村紅色組織是激活基層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徑。目前許多地區都通過簡化備案程序、提供設備補貼等支持措施,鼓勵成立紅色遺產保護隊、文化傳承合作社等本地組織。這類組織在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特別是在運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數字技術再現革命歷史場景、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等創新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同時,為了建立健全長效發展機制,許多地區也開始探索如何建立科學的組織評價體系,通過制定分級分類的考核標準,對評估達標的組織給予數字化設備配置、活動經費補貼等實質性支持,這種激勵機制也有效調動了基層文化組織的創新積極性,為鄉村紅色文化的活態傳承注人了持續動力。
3)提高紅色文化育人專業人才活躍度。通過建立分類評定機制,優化紅色文化育人專業人才(如紅色文化講師、講解員)的管理制度,根據不同年齡段和受眾群體的需求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紅色文化教育內容。其次,可以利用數智化培訓平臺,為紅色文化育人專業人才提供線上培訓課程,提升其專業素養。同時也鼓勵鄉鎮政府工作人員積極參與紅色文化育人工作,通過數智技術為工作人員提供專業支持,提高其利用數智化工具進行紅色文化傳播的能力。
4)創新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是擴大群眾參與的有效舉措。為了進一步擴大紅色文化育人的影響力,積極壯大紅色文化育人的志愿者隊伍也至關重要。一方面,可以通過完善健全紅色文化育人志愿服務體系,利用數智化平臺(如志愿者管理APP)為志愿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報名、培訓和活動記錄服務。另一方面,注重加強對志愿者的專業化培訓,通過線上課程與線下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增強志愿者在紅色文化講解和傳播方面的能力。同時為了充分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可以利用數智技術建立“時間銀行”積分兌換機制,通過不斷豐富激勵舉措讓志愿者在奉獻中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價值。
5)拓寬資源供給渠道是確??沙掷m發展的保障。各地正在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支持體系,設立村級紅色文化發展基金,既接受鄉賢捐贈也獲得集體經濟反哺;對接知名公益平臺發起網絡眾籌項目;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創產品,并將部分收益專項用于遺址維護。通過創新的資源整合模式,為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實踐表明,只有構建起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才能確保紅色文化育人工作行穩致遠。
3.2.2 優化數智賦能流程,推進協同合作
1)強化黨建引領中的聚合效應。村黨組織需要深化與鄉賢理事會、農民合作社、駐村工作隊的黨建聯建工作,通過村級數字平臺開展線上黨建活動來有效動員多方力量參與紅色文化育人。同時,可以依托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借助數智技術孵化紅色文化合作社、設立紅色文化育人工作站,為“五方協同\"提供實體支撐。鄉鎮黨委減少一些形式化考核也很重要,通過數字治理平臺可以賦予村級組織更多自主權,構建高效協同機制,這些舉措都有助于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在紅色文化育人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2)促進多元主體融入育人過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史館等場所,為鄉賢、非遺傳承人、返鄉青年等提供活動空間和項目支持;另一方面,要建設村級紅色文化數字平臺,以便更好整合發布活動信息、對接資源需求。同時,建立相關的“紅色人才數據庫\"尤為重要,可以將老黨員、退休教師、大學生村官等人才資源納人統一管理,不僅可以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也能更好地推動鄉村紅色文化育人工作提質增效。
3)完善數字化運行機制。其中非常緊迫的是需要建設村級紅色文化數字管理系統,可以將革命遺址、文物資料、口述歷史等全面數字化。同時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分析村民參與特征,比如通過村級微信群、數字平臺等渠道收集反饋,也能更好實現內容精準推送。其次,可以通過定期開展數字技能培訓來提升村“兩委”成員、鄉村教師等運用智能設備的能力。
4)優化項目供給機制。在項目設計階段,通過線上問卷、村民議事會等渠道廣泛征集需求;在實施階段,利用數字項目管理工具協調各方資源;在評估階段,建立基于數字平臺的多元評價體系。鼓勵村級組織積極動員鄉賢捐贈、集體經濟反哺等社會資源參與項目建設。最后在選擇項目承接方時,優先考慮具有紅色文化特色的農民合作社和鄉村自治組織,利用數智技術提升項目管理透明度,確保紅色文化育人項目取得更多可見的實效。
4結束語
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紅色文化育人不僅是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也是凝聚鄉村力量、塑造新時代鄉村文明的關鍵舉措。本文通過對鄉村紅色文化育人現狀的剖析,提出了“五方協同”與數智技術相結合的創新路徑,為解決當前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未來,應持續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數智技術賦能鄉村紅色文化育人,讓紅色基因在鄉村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綻放出更加絢麗的時代光芒,助力鄉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00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7-12(001).
[3]何虎生,李文苓.新時代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育人作用的邏輯前提、思維方法和具體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28-132.
[4]王思憶,胡綠葉.鄉村振興視域下紅色資源開發的價值意蘊、現實境遇與實踐路徑[J].國際公關,2024(23):125-127.
[5]劉燕,李楠.新時代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及優化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2):89-95.
[6]李飛,王昆,季薇,等.紅色文化融入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實踐邏輯[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4):46-51,55.
[7]許寶君.社區社會組織從“娛樂化\"向\"治理型\"轉變的黨建引領機制研究[J].江漢論壇,2024(8):137-144.
[8]馬德浩,徐勝昔.社區公共體育服務“五社聯動\"治理模式的基本內涵、實踐困境與優化對策[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5,40(2):156-162.
[9]任敏,呂江蕊“五社聯動\"的緣起、運作邏輯及其何以促進基層治理[J].社會工作,2023(6):29-41,100-101.
[10]徐選國.從體制創新到生態建構:“五社聯動\"對“三社聯動”的傳承與超越[J].社會科學戰線,2024(8):241-250.
[11]于影,尚亞超.新媒體時代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及路徑探索[J].吉林教育,2025(5):85-87.
[12]馮朦.新時代發揮紅色文化育人價值的路徑構建[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4,8(8):139-142,158.
[13]黃永林.黃岡紅色文化資源特質與文化產業發展[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2):48-52,148.
[14]郭彩琴,張瑾.“黨建引領\"型城市社區志愿服務創新探索:理念、邏輯與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3):15-20.
[15]王全良.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培育時代新人[J].紅旗文稿,2024(7):42-45.
[16]陳鈺.紅色文化在Z世代青年中的傳播策略[J].新聞論壇,2023,37(6):24-27.
[17]沈麗丹,舒天楚.新時代高校文化建設的內涵挖掘與路徑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21(8):103-107.
[18]吳嵐波,原珂.社區治理社會化的實踐路徑與發展趨向[J].學習論壇,2023(5):7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