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9-0001-05
Abstract:Scienceandtechnologyareadvancingrapidly,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digital inteligencetechnology haveaddednewmomentumtoruralecologicalrevitalization.Digitalinteligencetechnologyenhancesthemonitoringand goveranceeficiencyof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promotestheeologicalandecologicalindustrializationofruralindustries, andstrengthensthediseminationandindoctrinationofruralecologicalculture.Inrealt,however,theempowermentofrural ecologicalrevitalizationbydigitalinteligencetechnologystillfacespracticalchallengessuchasweakdigitalinteligence foundation,shortageofdigitalinteligenceariculturaltalents,andconstraintsof\"datasilos\".Itisnecesarytoaceleratethe constructionofruraldigitalintellgenceinfrastrucure,cultivatecompositedigitalintellgenceagriculturaltalents,andstablisha ruralintellgentecologicalinformationmanagementmechanismtoservethecomprehensiverevitalizationofruralareasand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digital inteligence technology; value; difficulty;practical path
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客觀要求。當前,以大數據、5G、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智能化科技正在逐步彰顯其數智效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鄉村生態振興的新征程中,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數智技術賦能,是厚植農業新質生產力綠色底蘊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1數智技術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價值旨歸
數智技術賦能鄉村生態振興,有助于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保護水平,推動綠色發展和鄉村治理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和城鄉融合,具有多維的現實意義。
1.1治理方式多元融合:提升鄉村生態環境的監測與治理效能
首先,實現生態環境風險預測準確性。借助數智技術,建立由攝像頭、傳感器、無人機等智慧信息設備集成的生態環境感知體系,對現有的生態環境數據進行整合升級,可實現鄉村生態全要素的日常監測、污染排放追蹤、環境風險預測和預警等功能,將“治理環境\"轉化為“智理環境”。在數字智能技術助力生態環境治理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起覆蓋“天、地、空、海、河”的智能監測與治理系統,使用各種設備24小時不間斷地對目標環境進行監測,收集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等生態數據,并通過5G互聯網絡,將這些數據傳送到相應的智慧管理系統中,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
其次,提高生態環境決策科學性。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教育的缺失及傳統思維的固化,導致村民更多憑借個人的經驗和直覺思維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這種主觀做法會提高決策的錯誤率,并拖慢生態環境治理速度。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深度融合的當下,數據成為決策的根據與基礎,數據要素能有效提升生態治理的現代化水平。通過數智技術,廣泛獲取和累積鄉村生態環境數據資源,實現“大數據 + 區塊鏈 + 算法”的完美結合,推進實體空間與數字空間智慧聯動,將可視化的生態要素轉化為數據生態資源,實現全要素、全方位的動態感知,以高超的決策能力有效解決棘手的生態問題,提升鄉村生態環境事務決策的科學性。
再次,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協同性。農村的生態環境整治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的大項目,以政府為單一主體的傳統治理模式已遠遠落后。數智技術平臺的跨時空特性,能夠充當農村多元主體協作的媒介載體,在流動和開放的互聯網公共空間中,促進農村環境治理的參與主體由精英到群體、由形式到實體的轉變。現代化的數智科技還改變了信息逐級傳遞的模式,可以為基層黨組織、政府、鄉鎮企業、村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鄉村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數智虛擬場域。在智慧化技術的幫助下,嘗試共商、共建、共享一個多主體參與的農村生態治理體系,這不僅能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還能讓各主體共同參與、承擔責任并且一同分享成果,從而在農村建立起一種協同化的生態環境治理模式。
1.2發展路徑雙向融通:推動鄉村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在此背景下,需要迫切發揮“數智優勢”,促使現代化數智技術與鄉村生態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的雙向統一。
數智技術推動鄉村產業生態化。馬克思指出:“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4。目前,傳統產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由于缺乏合理規劃和先進技術,導致許多生態資源的價值利用率較低,產生的廢物無法有效循環和二次利用。科技進步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資源的高效利用,是提升資源使用效益的重要動力。使用數智科技,將傳統的農業生產要素憑借更高效的方式轉化為以數據為核心的生態生產要素,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高效地管理與利用,對傳統高污染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同時,通過智能化技術逐步構建、完善、延長農村綠色產業鏈,激活農村生態資源,將農村傳統產業發展的鏈條從種植、養殖、個體零售轉向綠色加工、包裝、電商銷售發展,同時開發特色生態品牌、鄉村旅游IP等新業態,聚焦“兩化”目標,著力打造橫向全鏈鋪開、縱向深度挖掘的特色鄉村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
數智技術實現鄉村生態產業化。各地利用智能工具,可以動態監測、核算生態資源產權,構建基于鄉村生態可持續發展和農戶生態福利保障的資源挖掘體系。通過搭建智慧化平臺,整合和展示全村的生態資源資產,使“綠水青山\"的固有生態價值得以具體、直觀地體現出來,從而使更多的投資者投入到鄉村生態產業中來。數智化技術還能拓寬人們獲取產品信息的途徑,促進農產品綠色推廣,提高農業生態品牌的市場認知度與產業化。近年來直播電商的出現,就為農產品銷售打造了一個成本低、回報快的新型“互聯網 +, 營銷方式,高效促進鄉村生態產業化。
1.3文化浸潤深度融入:強化鄉村生態文化的傳播與灌輸
農村生態文化是以發展生態農業替代傳統農業、降低污染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文化理念,是人文和生態的結合,反映了我國鄉村生態振興的“軟實力\"。隨著時代的變遷,數智科技已逐漸成為鄉村生態振興的新引擎,也為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創造了機遇。
首先,數智技術豐富鄉村生態文化的傳播內容,提升其傳播的認同感和趣味性。在價值認同層面,通過大數據等智能技術,可以對當地的土地、河流、森林、山脈等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進行深度挖掘和弘揚,強化村民對鄉土因素的熱愛之情,以此凝聚人們對鄉村生態文化的價值共識。在挖掘文化內涵方面,借助數據采集、處理、傳播等手段,將各類實體場景通過多媒體裝置轉化為數字信號,可以最大限度開拓鄉村旅游中暗含的文化因素。如茶文化數字博物館、智慧農業旅游、鄉村數智民宿等“數智 + \"文旅新形式,在某種意義上,不僅能拓展鄉村生態文化的傳播內容與范圍,還能為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途徑,創造出經濟增長與綠色宣傳并行的生態文化體驗空間。
其次,數智技術拓寬鄉村生態文化的傳播途徑,提升其傳播的針對性和參與性。利用數字智能技術,能夠深入挖掘并分析大眾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行為習慣與偏好,精準定位目標受眾,進而有選擇地向廣大村民傳遞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理念。與此同時,當前流行的社交平臺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是城鄉網民活躍的主陣地,各基層村委應鼓勵村里的年輕一代借助這些新型媒介積極參與生態文化的表達和解讀,通過他們的親身體驗和生動描述,讓鄉村生態文化理念在潛移默化之中滲透進每一位村民的心中,這不僅可以增強生態文化的感染力,還能激發村民們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2數智技術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問題檢視
數智科技在鄉村生態振興中的應用為國家未來推動鄉村綠色發展、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供新的解決思路。近幾年,盡管國家已經對數智科技與農村生態振興的深度結合進行了不少探索,但仍面臨著數智基礎薄弱、“數據孤島\"現象突出、數智人才匱乏等諸多問題
2.1硬件困境:“數智鴻溝\"與鄉村數智基礎薄弱
健康的生態需要智慧化集約化的數智基礎設施作為物質支撐。但現實是城鄉數智鴻溝過大,鄉村生態環境數智化根基薄弱,無法為鄉村生態振興發展提供基礎支持。
其一,鄉村數智基建資金短缺。數智基礎設施建設本身是一項資金成本高、回報周期長的經濟投資,當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一體的數智化基建投資大市場,政企之間也沒有構建起多元化的協同機制。由于各區域、各行業的資金來源、分配與投入比例不平衡,部分落后區域或中小型企業在開展此類項目時存在一定的融資難題。與此同時,各地、各區縣受時空阻礙,存在著大量的不完全信息以及相關政策不統一等原因,影響了人們的投資熱情,從而阻礙數智基建良好的投入、產出與循環。
其二,城鄉數智基建不平衡。我國的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僅體現在經濟實力上,數智基站的建設方面也表現突出。截至2024年6月,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 85.3% ,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 63.8% ,相較于2023同比下降 2.7%[6], 。城鄉數智基礎設施之間存在明顯的“數智鴻溝”,傳統數智基礎設施部署主要傾斜于發達地區,農村地區在數量上分布稀少。由于復雜的地勢地形,不少西部落后地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異常昂貴,這就導致偏遠山區和城市之間的數智建設差距越來越大。同時,鄉村數智設施應用質量堪憂,表現為對已建成的數字基建開發使用效率、頻率不高,偏遠地區仍舊會出現信號差的情況。
其三,鄉村新舊數智設施融合困難。當數智新基建所采用的前沿技術與傳統的數字環境基礎設施交織在一起,就會發現這樣一個難題:新數智基建通常采納了行業中最為尖端的技術規范與操作平臺。然而,在與傳統的數智技術進行整合的過程中,由于雙方使用的操作系統和技術框架存在顯著差異,使得二者融合變得異常復雜。不同的設備、軟件及接口要求使得傳統的系統很難無縫銜接到新數智基建系統之中,進而影響了兩者之間的協同運行效率。基于此,要想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就必須對現有的技術差異進行深入調整和統一,確保它們能夠共同發揮數智合力。
2.2人才難境:“人才流失\"與鄉村數智理念匱乏
在生產力的演變中,勞動者居于主導地位。數智技術要想在鄉村生態振興中發揮作用,必須要有復合型專業化的數智人才和有進步意識與學習能力的農村群眾作為基礎。但目前,“數智 + 農業”人才的短缺和流失已成為鄉村生態振興路上最艱巨的難題
從涉農高校人才培養和管理來看,數智農業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性、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匯聚不同領域的人才培養單位共同協作。但現實情況中大多數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上仍然堅持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依靠理論知識和課堂講授。這種方法雖然有助于學生理解基礎概念和原理,但忽略了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重要性。更不用說,高校與大型企業間缺乏有效聯系,未能建立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機制,這樣的教育模式很難培養出既擁有扎實理論功底又具備強大實踐能力的綜合人才,無法滿足鄉村生態振興對高素質數智人才的需求。同時,數智農業的發展需要多學科復合型人才,要求學生了解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領域知識,具備跨學科學習能力,而目前高校對于農業人才的培養依舊停留在單一模塊,大都無法培養掌握多學科知識的農業人才,更不要提將數智技術融合于課程學習中,培養“數智 + 農業”人才了。
從鄉村本土數智農業人才培養和流動來看,受到城鄉貧富差異大、鄉村地理位置遠、政策傾斜嚴重等因素影響,農村的生活、工作環境及待遇等方面與城市差異顯著,教育投資及保障福利也未能與城市同步,不足以吸引高層次數智人才回鄉建設。鄉村出現的人才流失、人才空心化現象,嚴重阻礙了數智技術助力鄉村生態振興的步伐。目前留守在鄉村的相當部分是老年群體,他們對數智意識和生態文明理念缺乏清晰的認知和理解,很難認識到兩者的深層聯系,更無法理解數智技術賦能鄉村生態振興帶來的長遠意義,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數智技術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應用。
2.3數據窘境:“數據孤島\"與鄉村數據碎片化嚴重
數智時代,數據作為核心內容要想發揮其價值,必須在不同的行業和領域內部流轉。生態環境數據是數智技術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基礎,但因信息主體、隱私保護、使用規定等多種原因,鄉村生態數據的流通性和共享性仍有巨大改善空間。
從數據的流通和交互層面來看,由于受制度差異和多元主體等因素影響,“數據孤島”現象日益加重。當前不少生態環境數據仍然處于非開放、非流通狀態,制約了其在生態治理實踐中的應用。在我國的分權體制下,生態要素分別歸屬不同行政主管部門,各部門在其治理領域存在各自為政、權責不清、信息不流通、部門不協同等問題8,各類生態環境數據分散于不同主體之間,沒有實現有效的信息集成和協同共享,水利、農業、氣象等領域的信息各自獨立存儲管理,并未形成一個完整、高效的生態環境數據系統,造成了不同系統、不同部門、不同區域間數據信息的共享與交互困難。
從數據的法律與法治層面來看,數據已成為數智時代浪潮中不可或缺的資產。但各利益主體在進行數據交易時,缺乏明確的權責清單來規范生態環境數據的流通和使用。此外,還出現了數據資源主體的法律界定不清,使得生態環境數據資源的歸屬和責任難以界定。而當涉及生態產品的創新開發時,專利仿冒等侵權行為也隨之出現。這些現象均嚴重阻礙了生態環境數據資源的深度挖掘、深入分析、精細加工和有效利用,進而影響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3數智技術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實踐進路
數智技術驅動鄉村生態振興是加快建設數智化美麗鄉村,實現人民對于和美鄉村愿望的巨大推手,針對現存的問題,需要加快鄉村數智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智慧統一的鄉村生態信息平臺、培養復合型“數智 + ”人才,健全鄉村生態振興數據治理體系,推進鄉村生態振興。
3.1加快數智基建,夯實\"數智 +,, 鄉村生態振興技術基礎
第一,以利好政策為推手,吸引多元化融資方式,為鄉村數智基建供應資金鏈條。鞏固和完善農村地區的數智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要有大量資金支撐,但我國地域遼闊,國情復雜,城市和農村、東部和西部發展極不平衡,僅靠各鄉鎮黨組織和農村私人企業無法做到足量資金的籌措。因此,分層級、分地區因地制宜進行融資才能高效解決資金短缺問題。首先,針對難以取得社會融資的偏遠地區鄉村,在經費配置與制訂政策時,不僅要加大財政投人力度,還要設立專門的“數智”優惠項目來保障當地的投資吸引力。其次,就欠發達地區農村來說,它們在地域上往往與發達地區緊鄰,因此通過優化欠發達地區的環境投資政策,吸引經濟較發達鄉村通過橫向跨區域經濟補償支持生態環境較好但經濟相對落后鄉村的發展,并且鼓勵各發達地區的優秀企業跨地區進行數智基建投資,高效助推鄉村生態數智化
第二,以整體思維為依據,加快研發數智新技術,提升城鄉網絡設施水平。我國疆域遼闊,各部分發展情況迥異,必須從宏觀層面上對我國數智基建進行統一規劃,充分利用好東、中、西各區域的優勢所在,縮小不同區域間的新基建發展差距,平衡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網絡基建發展。對于東部地區來說,當地原有的網絡基礎建設較為完備,更要依靠自身的經濟和科研優勢,著眼于網絡技術創新與智能裝備研發;東部的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也應以需求為導向,開發出具有較強適用性、低成本、高效能、易操作的數智科技裝置并將其應用到鄉村,從而降低其應用門檻。對于西部地區來說,針對現有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相關通信部門要對農村網絡覆蓋率和利用率進行有效評估,對出現的網絡問題進行相應調整。當地政府則需將財政更多地投入到5G基站的建設中去,關注網絡的質量和數量問題,同時提升東西部農村的網絡覆蓋率和承載能力,進一步達到鄉村生態資源數智化、環境治理高效化、農業生產智能化。
3.2加速人才培養步伐,培養“數智 +, ’復合型鄉村 生態振興隊伍
科學技術為鄉村生態振興提供物質支撐,但技術作為生產工具要想發揮最大效應必須依賴人的主體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所以,數智農業人才是強農之本,是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力量。現階段,數智農業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數智技術應用于鄉村生態振興的最大障礙,亟需加快對“懂數智”“愛農業\"復合型人才的培育,激活農村人力資源,使其價值最大化。
第一,立足本地青年,培養愛農業、懂技術、知數智的新型農民。新型農民是指具備現代科技知識和農業技能的農民。因此需要先選拔出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農村青年,通過聘請專家、借助網絡資源等途徑,向他們傳輸新一代數智技術基礎知識及新型農機操作指南。針對部分青年長期在外務工、在種植、養殖等技能方面認知不足、操作不精的情況,需要充分發揮當地種植養殖能手、民間“土專家”鄉村賢達人士等作用,幫助青年增長農業知識,成為兼具數智技能和農業技能的“雙技”人才。另外,也可以與當地大型農業種植、養殖園區等進行合作,為農戶提供實踐平臺,使其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熟知并掌握數智技術。
第二,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探索智能化產學研一體化模式。高校作為農業人才培養的搖籃與源頭,理應按照市場的實際需要及時創新教育體系,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既堅持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向學生灌輸農學、生態學、經濟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備跨學科學習能力,又要借助在線教育、遠程教學等手段將數智教育作為通識教育,擴大數智專業知識覆蓋面,提高人才的數智短板。要設立信息技術和鄉村生態振興相融合的新專業,通過學科深度交叉,實現課程內容相融相通。要與相關企業搭建實訓實操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通過與科研機構,攜手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農業生產中的實用技術,推動數字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推廣,著力培養“數智 + 農業”人才。
第三,通過人才引進政策與建立人才智庫,吸引數智人才返鄉參與生態建設。由于城鄉發展不均衡,許多數智人才更愿意選擇留在機會更多的大城市工作,導致農村出現人才空心化現象。因此,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數智人才引進機制,提供多維度保障條件吸引人才回鄉、教授返鄉。例如,解決配偶安置、提供保障性住房、解決子女教育等問題。同時,依托數智科技,各地鄉村可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構建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新型農村智庫,通過內部培育與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對科技創新型專業人才的培育與儲備,不僅在本地挖掘、培養精通數智技能與生態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也要讓懂得數智的高層次農業人才通過優惠政策引入到鄉村,從而建立起一個內外結合的人才系統。以此為基礎,借助數智領域特有的空間維度,跨時空地將相關人才聚集起來,組成一個具有彈性和流動性的人才資源智囊團,可按需求開展在線交流或線下交互,為農村生態建設提供人才和智慧支撐。
3.3加強數據治理,構建\"平臺、主體、規則\"多維鄉村生態振興數據治理體系
一是建立統一智能的鄉村生態信息平臺。數智化信息平臺的建立,為數據流通提供統一媒介,旨在抑制“數據孤島”,通過科技手段實現鄉村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發展。平臺內部不僅要全面覆蓋鄉村生態振興的所有生態元素,更要利用先進的數字智能技術,使其成為一個集數據分析、戰略決策、高效指揮與嚴格監督于一體的綜合系統。通過部署大量的物聯網傳感器和設備,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全天候、全方位監測,并將采集到的生態信息實時傳送至平臺中心,借助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輔助基層管理部門做出精準決策。此外,這些智能設備的集成使用還極大地提升了指揮中心的響應速度,在面對突發性的生態問題時,即使在地理位置上相距遙遠,也能迅速調動資源進行遠程干預。
二是在平臺的管理機制方面加強主體統籌力度。“數據孤島”現象多是由于各主體在體制機制建設中無法起到連貫性、統合性的作用,針對存在的問題,要對癥下藥。首先,要促進規范性,構建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數智生態信息平臺”。要科學厘清多元治理主體的職責定位與責權分工,提高生態治理的可問責性。其次,增強協同性。在數據共享的基礎上,農業農村主管部門也必須加強與工信、科技、環保、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的合作,加快構建多主體參與的協同化信息平臺。
三是在推進數智法治建設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對數據要素管理的法律規制。為此,需要在現有的框架下建立更加精細化、系統化的治理機制。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明確規定各個平臺在數據流通、交易方面應當遵守的貿易規則、權責界限,從而為生態數據的合理開發與合法使用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同時,還應當著手構建一個全面的數據交易信息系統,以實現對生態數據交易行為的“可控制\"與“可計量\"管理。
4結束語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數智技術的發展,數智科技的應用為鄉村生態振興的推進提供了全新視野。利用數智技術可以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實現鄉村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促進鄉村生態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但在數智技術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基礎建設薄弱、數智農業人才流失嚴重、數據碎片化的問題。因此,為了有效解決當前的實踐困境,必須夯實數智基建基礎、培育復合型數智人才、打造智慧化數智平臺,最終在數智技術的助力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齊頭并進。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1):14.
[2]孔德進,任福兵.“數據要素 Φ?x ”賦能生態治理:作用機理與創新路徑[J].特區實踐與理論,2024(6):78-84.
[3]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團結奮斗攻堅克難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EB/OLJ.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398623.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5.
[5]劉慧杰.美麗鄉村視野下農村生態文化建設研究[J].山西農經,2024(23):120-122.
[6]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J].傳媒論壇,2024,7(17):121.
[7]李東,沈陽.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邏輯與優化路徑[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25,45(1):123-128.
[8]詹國彬,陳健鵬.走向環境治理的多元共治模式: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J].政治學研究,2020(2):65-75,127.
[9]劉學敏.在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中實現脫貧地區鄉村振興[J]城市與環境研究,2022(2):3-15.
[10]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學習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31.
[11]張兆成.論新鄉賢出場的法治基礎、治理體系與運作過程:一種法社會學視閥下的鄉村治理新路徑探微[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00-1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