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9-0131-04
Abstract:Ethniccultureisthefoundationforthedevelopmentofethnicminoritiesandanationalculturaltreasure, endowing Chineseculturewithuniquecharm.Ethniccharacteristccultureisauniqueadvantageousresourceforruralareas, whichcanprovidenewideasforruraldevelopmentandcreatenewcompetitiveadvantages.Guizhou’sruralareasarerichin ethniccharacteristicculturalresourcesandhavegreatdevelopmentpotential.Takingthe\"VillgeT\"intheMiao-DongEthnic CultureParkofKailiCityGuizhouProvinceastheresearchobject,thispaperexploresthevalueconnotationofethniculture andanalyzestheexperienceofGuizhou’s\"VillgeT\"tostudyhowruralethniccharacteristicculturecanempowerthe comprehensiverevializationofruralareaswiththenewstyleofGuizhou’sethnicculture,aswellastheenlightenmentof\"ethnic minority characteristic culture + \"for the contemporaryera.
Keywords:ruralspecialtyresources;nationalculture;comprehensiveruralrevitalization;\"VillgeT\";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2025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考察時強調:“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既要保護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風貌,傳承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要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鮮亮,不斷煥發新的光彩。\"黔東南地區作為少數民族聚居村寨較多的區域,民族文化具有較大的挖掘空間與極高的保護價值,貴州省和美鄉村非遺民族服飾T臺秀(以下簡稱“村T”便是對民族特色文化創新發展的生動展現。因此,因地制宜地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鄉村民族特色文化,不僅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
1民族文化與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邏輯
民族文化與鄉村全面振興之間具有深層次的相互促進關系,二者在動態發展中形成良性循環。民族文化作為精神內核為鄉村振興提供價值引領和內生動力,而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又為民族文化注人新的時代內涵與發展活力,最終構建起“文化賦能發展,發展反哺文化\"的共生格局。
1.1 民族文化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
鄉村發展面臨著雙重歷史使命,既要守護傳統空間基因與文化景觀,維系人地和諧的歷史脈絡;又需應對城鎮化、全球化與數字化沖擊,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路徑。貴州省凱里市聚居著許多不同的少數民族,他們熱愛著自己民族文化,各族群眾以生生不息的傳承讓民族文化煥發出獨特魅力,使其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苗侗風情園創新打造的“村T”項目,正是深譜民族文化價值的典范,通過系統梳理自身文化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資本,開辟出一條以文化驅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路徑。一是挖掘培育本土人才,激活文化傳承創新的內生動力;二是推動“民族文化 + 旅游\"深度融合,借助貴州文旅產業釋放民族文化內生動力;三是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持續增強文化發展動能。在貴州少數民族服裝設計師楊春林等帶頭人的引領下,當地群眾正以文化自覺推動文化自強,激發民族文化的活力,讓民族文化真正成為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1.2鄉村全面振興反哺民族文化保護與創新
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這一進程中,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屬于全面振興的范疇。關于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方面,我們始終秉持“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的理念,推動民族文化在傳承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為民族文化保護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制度保障,而且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獨特的精神內涵和文化魅力,為此鄉村全面振興與民族文化保護與創新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村T\"充分挖掘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審美價值,通過時尚化、產業化的發展路徑,為民族文化創造了新的傳承空間和發展機遇。在鄉村發展中“村T\"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同時也為當地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生存土壤,更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科學技術的應用與人才的支撐反哺著當地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創新。
2民族特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
2.1經濟價值:振興產業,激活鄉村產業活力
“村T深挖鄉村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創造特色文化產業,借助新媒體擴大影響力,帶動鄉村旅游、餐飲住宿等多產業協同發展。截至2025年2月,苗侗風情園內“繡里淘\"非遺市集與“村T”的共同開放吸引了615家商戶來此,舉辦超400場,參演人數超3萬人次,秀場吸引游客40余萬人次,實現綜合旅游收入超過3500萬元。此外,與“村T\"關聯的非遺工坊覆蓋了50余個村寨,直接提供就業崗位3000個,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2萬元。當地一些村民還通過直播帶貨實現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產業振興,既創造大量就業、提高村民收入、拉動內需,也為鄉村治理現代化轉型提供物質基礎,縮小城鄉差距,增強村民文化自信與社會認同感。經濟發展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升,而鄉村旅游收益又反哺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形成“保護一開發一收益一再保護\"的良性循環。生動詮釋經濟與文化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凝聚起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合力。
2.2文化價值:傳承文化,展現民族文化魅力
當民族文化“活\"起來時能撩動人心,“潮”起來時能引領風尚,“火\"起來時能紅遍四方的時候,民族特色文化便已經化作開啟鄉村全面振興大門的“金鑰匙”。苗侗風情園積極推動民族特色文化的融合創新,探索鄉村振興高端路徑,不僅能讓民族特色文化從幕后走到臺前,還能讓鄉村民族特色資源生成由“量\"到“質\"的關鍵優勢。苗侗風情園的“村T\"帶著少數民族服飾走向國際舞臺后,少數民族文化的強勢出圈,印證了文化與旅游融合的無限潛力。2025年3月7日,凱里市“村T\"開展的“三八\"走秀活動吸引不同民族的37只隊伍參與展演。截至2025年貴州“村T”一共展示了40多個民族的200多種傳統服飾,讓更多喜愛民族文化的愛好者參與到民族文化的傳承中來。傳承鄉村民族文化,既是守護中華文明根脈的使命擔當,更是向世界彰顯文化自信、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
2.3社會價值:人才回流,吸引人才回鄉發展
對鄉村而言,人才回流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尤其在鄉村民族特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專業人才的精準剖析與創新挖掘,能避免開發中片面逐利,充分釋放文化資源潛能,為傳統民族文化注人活力,以新穎形式展現其全新魅力。楊春林帶著鄉村以外的見識返鄉投身建設,為凱里市傳統民族文化注人鮮活力量,以穩定且醇厚的傳統文化為內核,搭配新穎的宣傳及多元化的表達形式,使得傳統民族特色文化得以煥發出全新光彩。“村T\"吸引各民族來到T臺上展示民族特色和各方面專業人才回鄉發展。促進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增進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團結互助,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總之,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苗侗風情園憑借特色文化資源優勢吸引人才回鄉,既展現人才的社會價值,又助力鄉村騰飛,這是人才與鄉村振興的相互成就,更是社會穩步向前的生動縮影。
2.4生態價值:凈化生態,助推生態文明保護
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是在特定生態環境的滋養下才綻放出獨特魅力,而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必然蘊含著對生態環境的珍視與守護。黔東南許多少數民族都有保護環境的傳統,如當地苗族的“楓樹崇拜”布依族的“神林崇拜\"等都體現著當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對保護環境的重視。苗侗風情園的“村T”在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中,不僅有助于增進外界對不同民族風俗的理解與尊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能凈化生態,助推生態文明保護,為當地人民永續發展確保良好的生態環境。少數民族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與生活方式也為當代社會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提供重要的借鑒意義。
3貴州“村T”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路徑
3.1定位群眾,激活內生動力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任重道遠,需要凝聚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村T”團隊更多的是憑借著對自身民族文化的熱愛,他們不是專業的T臺工作人員,也不是專業的模特,聚在一起,是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與堅守。創業之路充滿挑戰,缺乏專業團隊的支撐,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難。但團結的力量最終戰勝了困難,通過相互鼓勵和共同努力,這個“非專業”團隊逐漸在專業舞臺上嶄露頭角。楊春林動情地說:“‘村T'能有今天的成績,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母親和鄉親們。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是村民們自發籌款支持,當缺少走秀服裝時,是村民們一針一線親手縫制。\"群眾永遠是事業發展中最純粹的力量,是激活產業活力的根本源泉。他們既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正是這種與群眾的血肉聯系,賦予了“村T\"獨特的生命力和發展動力。
3.2立足民族文化,打造獨有品牌
近年來,貴州民族文化在互聯網上持續“出圈”,尤其是少數民族的精美服飾更是令全世界都為之震撼。在國家大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楊春林敏銳地察覺到民族文化所蘊含的巨大價值,他立足民族文化,創辦了帶有貴州獨特氣質的“村T”品牌。這些服飾并非工業化的流水線產物一樣簡單復制,而是由村民一針一線手工縫制,凝聚著世代傳承的獨特技藝。與網絡快消潮牌相比,它們更顯厚重底蘊與靈動審美。隨著關注度攀升,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楊春林還邀請全國不同民族的熱愛者加人,共同演繹多元文化的交融。他也深知,唯有將民族資源轉化為品牌價值,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于是依托“村T”影響力,設計出融合民族元素的日常穿搭系列,并通過電商平臺將產品銷往全國。通過打造“村T”品牌既推廣了民族文化,又將民族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3.3實現“民族文化 + ”,擴大發展范圍
作為多民族聚居地,貴州積淀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獨具特色的美食傳統。在這一背景下,貴州苗侗風情園創新推出的“村T\"項目,巧妙地將民族服飾展示與景區旅游、特色美食有機融合,打造出“T臺 + 景區\"和\"T臺 + 美食\"的聯動模式。楊春林在選擇“村T”平臺搭建地點時首先就選擇了人流量密集的苗侗風情園景區,他知道人氣也是項目成功推進的關鍵,被人認可才能體現其價值。T臺走秀周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特色美食,村民們穿著少數民族服飾熱情地給游客介紹著美食的來源以及一些民族風俗習慣,為游客營造沉浸式的體驗。楊春林深入挖掘家鄉民族文化特色資源優勢意帶領村民創造更好的生活,將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鄉村振興發展優勢。所以在這發展過程中他不斷探索與創新,努力將“村T\"項目的核心資源民族文化與各種熱點聯合發展,從橫向擴展“村T”影響力,縱向深耕文化傳承,推動民族文化與現代發展深度融合,實現高質量創新發展。
3.4培養人才,保障可持續性
在新時代背景下,部分鄉村文化正面臨著傳承斷層的嚴峻挑戰。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村T”的靈魂在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楊春林也意識到“村T\"當前的成功很大可能是源于民族文化給觀眾帶來的新鮮感,如果沒有繼續的創新發展久而久之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為確保“村T”的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引進專業人才與儲備后續發展的專業人才。在實踐中楊春林也采取了一些行動措施,他開始引進一些專業人士合作指導,挖掘民族文化更深內涵,優化管理機制。他在村民中選拔一些比較有潛質的人加入到團隊中來組建核心團隊,并且著眼長遠,重點培養一些有天賦的青年,為“村T\"的長遠發展儲備人才,保障項目的可持續性發展。“村T”這種以人為本、以創新為動力、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發展方式,為鄉村文化振興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借鑒。
4民族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貴州“村T”經驗啟示
4.1發揮創造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火種,展現民族文化自信
貴州黔東南的少數民族完整保留著自身獨特的風俗習慣,每到民族盛大節日,他們都會身著絢麗服飾,自信展示著民族風情。如彝族的火把節;苗族慶祝活動中的“蹦苗迪”。伴隨文化傳播升溫與民族情誼加深,少數民族節日愈發精彩紛呈,參與者不再局限于本民族同胞,越來越多外族人也慕名而來,共赴這歡樂盛宴。“村T\"創立后,楊春林團隊自費籌資,帶領自制走秀服裝的村民和走秀團隊,相繼登上中國國際時裝周、倫敦時裝周等頂級舞臺。他們帶著源自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驚艷世界,完美詮釋了傳承、守護與綻放文化魅力的要義,為世界遞上一張別具一格的中國名片,盡顯中華深厚底蘊與東方美學神韻。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一位70多歲老人身著民族服飾,肩上扛著孫女、手挽農耕犁具的畫面令人動容,那是對美好生活熾熱向往的深情訴說。鄉村民族特色文化傳承發展,是文化振興的關鍵一環,更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民族文化不僅屬于少數民族,更是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弘揚民族特色文化,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
4.2關注熱點活動,抓住機會展現自己,與熱點聯動發展
21世紀已經步入了新時代的數智浪潮之中,流量與熱點成為提升知名度、強化宣傳的關鍵利器。黔東南榕江縣趁全國聚焦足球發展之機,巧用“足球之鄉”優勢,推出“村超”。楊春林受“村超\"啟發,借貴州熱度與相關話題的流量,將“村T”適時地推至大眾眼前。“村T\"通過與音樂節、非遺市集、時裝周等多元活動協同聯動,逐步打響知名度,贏得大眾認可,吸引游客奔赴鄉村。貴州“村T\"以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為筆,繪就鄉村旅游新畫卷,為鄉村注入經濟活力,助力實現全面振興。“村T”與景區形成戰略協同,開創“文化展演 + 場景消費\"的文旅融合創新模式。2024年“五一\"黃金周期間,青巖古鎮的“霓裳夜游\"項目創下單日12.8萬人次的客流峰值,帶動周邊民宿入住率達 97% ,銀飾工坊銷售額同比激增 245% 。據貴州省文旅廳最新統計,“村 T+ ”文旅融合工程實施首年就顯現了強勁動能,凱里市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530.8萬人次,較2019年增長 63.2% ;旅游綜合收入達312.06億元,帶動餐飲、住宿等關聯產業增收超80億元。這種以文化IP為紐帶,貫通“景區引流一文化增值一產業變現\"的價值鏈模式,正推動貴州從傳統觀光旅游向深度體驗經濟轉型,為山地省份文旅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創新范式。
4.3打造特色名片,以點帶面擴大經濟效益
貴州“村T\"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獲得了大眾認可,成為了貴州鄉村民族特色文化“行走的民族博物館”,也成為中國面向全世界文化的一張特色民族名片。在2025年4月12日貴州臺江苗族姊妹節上,“村T\"登臺上演“最炫民族風\"遭遇外國游客“圍堵”,上萬名少數民族穿著他們手工高定的精美服飾盛裝游演,完美詮釋了來自中華幾千年積淀下來的文化自信。相比現在西方“快餐式\"審美文化,有著深厚底蘊的東方美學更耐人尋味、更震撼人心。貴州“村T”讓民族文化變得鮮活生動,為貴州旅游對外宣傳增添了色彩,也為鄉村全面振興新經濟增長開啟新起點。“村T”立足非遺文化基因庫,運用“文化解碼 + 時尚編碼\"的發展模式,開發出兼具民族美學與現代審美的日常服飾體系,成功塑造“行走的山水人文”品牌IP。在產業布局方面,“村T\"創新采用\"云端繡坊 + 實體工坊\"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運營結構。線上依托大數據分析推送,沉浸式直播實現“即看即購\"的消費場景;線下建立非遺傳承人工作站,形成“設計師
繡娘 + 電商運營”的產業共同體,使傳統技藝轉化為標準化生產流程。這種“文化一產品一產業\"螺旋上升的發展模式,不僅重塑了鄉村經濟結構,也進一步探索出一條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民族文化價值全球共享的鄉村全面振興新路徑。
4.4增強凝聚力和歸屬感,推動鄉村全面發展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綿延不絕的密碼,正深藏于這種“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追求之中。貴州黔東南一場名為“村T\"的鄉土時尚革命正在上演。這里沒有流光溢彩的T臺,沒有嚴苛的選拔標準,有的只是對生活的熱忱與文化的自信。這個T臺展現了從瞞跚學步的孩童到銀發飄飄的老者,從日常勞作的蓑衣斗笠到節日盛裝的銀飾叮當,每個腳步都在訴說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現代鄉村敘事。“村T\"的村民們始終將文化傳承視為己任,把個人的夢想編織進家鄉發展的藍圖。他們深知國之富強才能民之安樂,鄉之振興才有家之豐足。正是這種休戚與共的共同體意識,讓村民們凝聚成移山填海的力量。貴州“村T\"靠著村民們凝心聚力的強大能量成功為家鄉的發展打通了一條寬敞大道,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始終如暗夜火炬,既照亮來路,更指引前程。這種“向內凝聚”的文明韌性,終將轉化為“向外輻射\"的文化自信,書寫新時代的文明華章。
5 結束語
民族文化振興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維度,其價值愈發凸顯。貴州“村T”在推動民族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轉化的進程中,把握了3個關鍵維度,一是以系統性思維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的多元價值,激活其在文化體驗、創意開發、文旅融合等領域的發展潛能。二是秉持保護優先的理念,構建活態傳承體系,守護鄉村文化的本真性與原真性,讓文化根脈在創新發展中得以延續,實現鄉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三是以人為本,使項目深根于群眾,匯聚起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磅礴力量。
參考文獻:
[1]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貴州新風采[N].人民日報,2025-03-19(001).
[2]習近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求是,2024(8):4-13.
[3]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