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9-0044-05
Abstract:Thispaperdeplydiscusesthefarming thoughtsofFanShengzhi,anoutstandingagronomistduring theWestern HanDynasty,anditsinheritanceandinnovationinmodemagriculture.Throughananalysisofthecoreconceptssuchas adaptingtofarmingseasons,districtfieldmethods,fieldmanagementandseedselectionandstorageinTheBokofFanShenghi combinedwithmodernagriculturaltechnologyandpracticalcases,thispaperexpoundsitsideasinprecisionagricultureffcient landuse,andinteligence.Transformationandapplicationinfieldssuchasfieldmanagementandseedtechnology.Takingthe practiceof the Hez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asanexample,thepapershowstheresultsachievedbytheintegrationof FanShengzhi'sfarmingideasand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providesreferenceforresearchersandpracitionersinthe agricultural field,andpointsoutthedirectionoffutureagricultural technologyinnov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
Keywords:FanShengzhi;farming idea;modernagriculture;inheritanceandinovation;Heze 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
范勝之,西漢時期杰出的農學家,以其著作《匯勝之書》在中國乃至世界農業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盡管關于他的生平記載不多,但他在農業領域的貢獻卻是跨越時代的。范勝之在書中詳盡地記錄了耕作、播種、田間管理等農業技術,其內容涵蓋了作物栽培、土壤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多個方面。同時還強調了農業與自然規律的和諧相處,提倡根據季節變化合理安排農事活動,這些觀點在當時是極具前瞻性的。范勝之的農業思想和實踐技術,不僅為當時的農業生產提供了科學指導,而且對后世農業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理念和方法在現代農業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起到了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農業的橋梁作用。
1匯勝之農耕思想概述
1.1 順應農時
在《范勝之書》中,范勝之闡述了順應農時的重要性,提出了“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的耕作原則,通過具體的時節描述,為古代農耕提供了精準的操作指南。從“春凍解,地氣始通,土一和解”的春耕時機,到“夏至,天氣始暑,陰氣始盛,土復解\"的夏管關鍵,再到“夏至后九十日,晝夜分,天地氣和”的秋耕高效,最后到“冬雨雪止,輒以葡之,掩地雪,勿使從風飛去”的冬藏細節,范勝之對每一個時節都賦予了特定的農業生產意義[。
范勝之根據季節和氣候的變化提出了具體的農事活動安排。春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也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在春季要及時解凍土地進行耕作和播種,以確保農作物有足夠的生長時間和養分。夏季是農作物生長旺盛的季節,也是病蟲害高發的時期,期間要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除草、施肥、灌溉,并防治病蟲害,以確保農作物健康生長。秋季是農作物成熟的季節,也是收獲的關鍵時期,在秋季要及時收割農作物,防正因天氣變化而造成的損失,以確保農作物能夠充分成熟并獲得高產。冬季是農作物休眠的季節,也是為來年生產做準備的時期,做好農作物的儲存和保護工作,防止因嚴寒而造成的損失,以確保農作物能夠安全過冬并為來年的生產提供充足的種源[]。
1.2 區田法
其基本概念在于充分利用小塊土地,通過深挖作區、集中施肥和灌溉,實現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范勝之書》中詳細記載了區田法的實施細節:“區田不耕旁地,庶盡地力。”這句話揭示了區田法的核心一不耕作周邊土地,將精力和資源集中于特定的種植區域內,以充分發揮土地的生產潛力。區田法通過深挖土地形成溝或坑,作為作物的種植區域,這些區域被稱為“區”,在“區”內,作物得以集中種植,同時接受集中的施肥和灌溉,從而確保了作物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最佳的生長條件。
在區田法的實踐中,《范勝之書》明確指出:“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田也。\"這句話強調了肥料在區田法中的重要性,即使土地本身并不肥沃,通過集中施用有機肥料,也能顯著提升土壤的肥力,為作物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區田法中的施肥策略不僅限于有機肥料,還包括對土壤結構的精細調整,以確保作物根系能夠充分伸展并吸收養分。這種對土壤肥沃度的精準把控,是區田法實現高效用地的關鍵所在。區田法還注重根據土壤肥瘠情況調整作物種植密度和布局。《匯勝之書》中提到:“凡區種,不先治地,便荒地為之。\"“種禾黍于溝間,夾溝為兩行,去溝兩邊各二寸半,中央相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這種靈活的種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避免因種植過密而導致的作物間競爭激烈、養分不足等問題。區田法中的等距點播策略也確保了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夠獲得均勻的光照和通風條件,進一步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4]。
1.3 田間管理
范勝之在《匯勝之書》中提出的“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這一農耕技術思想,揭示了田間管理的四大核心要素:時機選擇、土壤管理、水分管理以及雜草與病蟲害控制,它們共同構成了范勝之農耕思想中田間管理的精細化框架
時機選擇是田間管理精細化的前提。范勝之提出的“趣時”,即要抓住農時,根據季節變化和作物生長周期來安排耕作活動。在土壤管理方面,“和土\"意味著要根據土壤的性質和作物的需求進行精細調理。匯勝之提倡深耕細作,通過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通氣性和保水性,為作物根系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他還指出要合理施肥,利用有機肥料如糞肥等滋養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為作物提供充足的養分。
水分管理是田間管理精細化的關鍵。范勝之提出的“務糞澤”,即灌溉與施肥并重,強調了水分對作物生長的重要性。根據作物的需水特性和天氣條件進行合理灌溉,既保證作物對水分的需求,又避免水資源浪費,這一思想在當時已經具有了節水灌溉的雛形,對現代農業水資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同時,范勝之還注意到灌溉與施肥的結合,通過灌溉促進肥料的溶解和滲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進一步促進作物的生長。
雜草與病蟲害控制是田間管理精細化的重要保障。匯勝之強調“早鋤早獲”,即及時除草和收獲,以減少雜草對作物養分的競爭和病蟲害的傳播。通過松動土壤、切斷雜草根系來達到除草的目的,通過合理輪作、間作套種等農業措施來預防蟲害的發生,體現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現代農業理念。這些措施不僅有效控制了雜草和病蟲害,還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5]。
1.4種子選儲
在范勝之的農耕思想中,首次提出了“穗選法”,選擇成熟飽滿的種子進行儲存,這是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步驟。“候熟可獲,擇穗大強者,斬束立場中之高燥處,曝使極燥,無令有白魚,有輒揚治之”,指在作物成熟后,應選擇穗大粒多、飽滿健壯的種子,將其捆扎后放置在田間的高燥處進行晾曬,直至種子變得極其干燥,確保種子內部不含有濕氣或霉變跡象,以保證種子的純度和活力。
范勝之對種子保存環境十分重視,在《范勝之書》中詳細記錄了種子的儲存方法。他提到,“取乾艾雜藏之,麥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利用艾草的特殊氣味來驅蟲防霉,將干燥后的種子與艾草一同儲存在瓦器或竹器中,這樣的儲存方式既能保持種子的干燥,又能有效防止蟲害。因為“種傷濕郁熱則生蟲”,種子的儲存環境應保持通風良好,溫度適宜,避免過高或過低的溫度對種子造成損害。
2 范勝之農耕智慧在現代農業的轉化與應用2.1現代科技與精準農業的結合
在《范勝之書》中,范勝之深刻闡述了順應農時、精準耕作的重要性,這一耕作原則在現代農業中得到了新的轉化與應用,尤其是與現代科技的結合,進一步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精準性和效率。現代農業利用氣象數據和作物生長模型等技術工具,能夠科學預測和安排耕作計劃。通過實時監測和分析氣象數據,如溫度、濕度、降雨量等,農民可以準確把握春耕、夏管、秋收、冬藏的最佳時機。同時,作物生長模型的應用使得農民能夠根據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制定更加精細化的管理措施,從而確保農作物健康生長并獲得高產7。
在播種技術方面,精準播種和機械化播種成為現代農業的主流趨勢。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播種的精準度和效率,還減少了種子的浪費和人力成本。與范勝之順應時節進行耕作的理念相呼應,現代農業通過智能化播種設備,可以精確控制播種的深度、間距和密度,確保種子在最佳的生長環境下萌發,機械化播種大大縮短了播種周期,為后續的田間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時間保障8]。
2.2 高效用地與土壤管理的創新
在現代農業的背景下,精確施肥技術和滴灌系統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區田法的效率。無人機搭載的高精度施肥設備,能夠依據作物的生長階段和土壤的實際養分狀況,實施精準的肥料投放。這種技術大幅減少了化肥的過度使用,顯著提高了土壤肥力的管理效率,確保作物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獲得最佳的養分供給。滴灌系統通過精準控制灌溉水量和時間,滿足了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水分需求,減少了水分的浪費,進一步提升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分區管理和輪作制度在減少土壤侵蝕、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區田法的實踐中,根據土壤肥瘠情況和作物生長需求,將農田劃分為不同的管理區域,實施針對性的耕作和施肥措施。這種分區管理方式優化了土壤結構,減少了因過度耕作導致的土壤侵蝕問題。輪作制度的應用能夠促進土壤養分的均衡利用,避免了特定養分的過度消耗,有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土壤肥力的持續提升。在同一農田內種植多種作物,或在不同年份間輪換種植不同作物,農業生產者能夠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病蟲害和市場波動等挑戰。這種種植方式豐富了農產品的種類,提高了農田的生態多樣性,有助于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作物輪作也有助于打破土壤中的病蟲害生活史,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為農業的長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農田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0]。
2.3智能化田間管理的實踐
范勝之提出的“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這一農耕技術思想為現代農業的田間管理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支撐。在現代農業中,這一思想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技術手段,實現了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智能化田間管理首先體現在對“趣時”的精準把握上。通過運用先進的農業氣象監測系統和作物生長模型,農民能夠準確預測并抓住最佳的耕作時機,實現作物生長周期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同步。在土壤管理方面,現代技術如土壤濕度傳感器、電導率儀等設備的應用,使得“和土\"工作得以精確實施1。在水分管理方面,智能灌溉系統能夠根據作物的需水特性和土壤濕度實時監測結果,自動調節灌溉量和灌溉時間,實現精準灌溉,滿足作物的水分需求,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智能灌溉系統還能與施肥設備相結合,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進一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作物的生長效率[12]。
智能化田間管理在雜草與病蟲害控制方面也展現出了顯著優勢。通過無人機、智能機器人等現代設備的應用,農民可以實現對田間雜草和病蟲害的實時監測和精準防治[13]。結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多種手段,形成了一套綜合防控體系,有效控制了雜草和病蟲害的發生,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4]。
2.4種子科技與傳統智慧的融合
范勝之在其著作《范勝之書》中首倡的“穗選法”在現代農業中依然被奉為圭桌。現代農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應用了先進的種子儲存和處理技術,嚴格控制種子的溫度和濕度,以確保種子的長期保存和高質量利用。通過現代化的倉儲設施,如恒溫恒濕倉庫,模擬出最適宜種子儲存的微環境,有效防止種子受潮、發霉或生蟲,這與范勝之利用艾草驅蟲防霉的傳統智慧不謀而合,技術手段更為精細和高效。在種子儲存的實踐中,現代農業不僅繼承了范勝之對于干燥和通風環境的重視,還引入了更為精準的環境控制技術。通過實時監測和調整倉庫內的溫度和濕度,確保種子在儲存過程中保持最佳的生理狀態,避免任何可能影響種子活力和純度的因素。這種嚴格控制的環境條件,不僅延長了種子的儲存壽命,還提高了種子的發芽率和田間表現,為農業生產的高效和穩定提供了堅實保障[15]。
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在現代農業研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范勝之的“穗選法\"實質上是一種遺傳資源的篩選和優化。現代農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運用了生物技術和遺傳學原理,對種子進行更為深人的遺傳改良和多樣性保護,通過基因測序、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現代生物技術手段,更準確地評估和利用種子的遺傳潛力,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免受流失和退化。
3關于匯勝之農耕思想的實踐
3.1建設分子實驗室和種質資源圃(庫)
高度重視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工作,為此專門建設了分子實驗室,配備了高精度的儀器設備和專業的技術人員,致力于遺傳資源的分子水平研究。通過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如基因測序、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深入挖掘作物遺傳基因,為育種創新提供科學依據。在種質資源圃(庫)的建設方面,積極打造種質資源“芯片”,持續加大種質資源的收集力度。通過廣泛的收集和保存工作,目前共保存各類種質資源材料5819份。這些資源不僅涵蓋了多個作物種類,還在數量上達到了相當規模,為作物育種和遺傳改良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基礎。這些資源在作物育種、遺傳改良以及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提升作物產量、改善作物品質、增強作物抗逆性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3.2宣傳并科普\"二十四節氣\"農耕文化
在促進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融合方面,展現出了卓越的創新能力與實踐成果。作為市政府直屬的事業單位,市農科院不僅承擔著現代化農業研究和基礎研究的重任,更在傳承與弘揚農耕文化,特別是“二十四節氣\"這一寶貴文化遺產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在農業科普活動中,市農科院專家將二十四節氣的農耕智慧融人現代農業技術的講解中,通過科普日、科技下鄉等形式,向廣大農業生產者普及了根據節氣變化合理安排農事活動的重要性,同時結合現代農業技術,如精準施肥、智能灌溉等,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學性和效率。市農科院還通過科研創新,將二十四節氣的農耕智慧轉化為具體的農業技術成果。例如,針對不同節氣的氣候特點和作物生長需求,市農科院研發了適應性強、產量高的農作物新品種,并通過示范基地的建設,將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市農科院還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合作,共同開展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形成了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為提升農業生產者的創新能力和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有力支撐。
3.3 組織農業科技服務下鄉
組織專家團隊深入田間地頭,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針對小麥、玉米、蔬菜、中藥材等多種農作物,從品種選擇、田間管理到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為當地農戶們提供了面對面的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例如,在小麥春季管理和玉米后期管理的關鍵時期,專家團隊深入田間,根據氣溫、情、苗情等實際情況,因地、因時、因苗指導農戶開展科學田管,確保作物健康生長。這些服務不僅限于理論講解,更注重實踐操作。專家們通過現場演示、手把手教學等方式,讓農戶們直觀了解并掌握新技術、新方法。專家們發放農業科普技術手冊、栽培技術資料等,幫助農民拓寬知識視野,提升自我服務能力,針對農戶在生產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專家們耐心解答,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有效解決了農民的技術難題,為農業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4結論與展望
匯勝之農耕思想在現代農業中的傳承與創新成果顯著,其“順應農時、區田法、田間管理、種子選儲等核心理念在現代農業實踐中得到了深刻體現與升華。通過現代科技與精準農業的結合,范勝之關于順應農時的思想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農民能夠利用氣象數據和作物生長模型科學預測和安排耕作計劃,實現農業生產的精準性和效率提升。同時,高效用地與土壤管理的創新實踐,如精確施肥技術、滴灌系統和分區管理等,進一步提升了區田法的效率,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田間管理方面,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使得“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的傳統思想煥發出新的光彩。通過智能農業氣象監測系統、王壤濕度傳感器和智能灌溉系統等設備,農民能夠精確把握耕作時機,實施精準灌溉和施肥,有效控制雜草與病蟲害,實現田間管理的精細化和高效化。種子科技與傳統智慧的融合,使得“穗選法”在現代農業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為作物育種和遺傳改良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基礎。
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通過科技創新和精細化管理實現農業生產的優質、高產和高效,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匯勝之農耕思想為這一發展方向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以的實踐為成功案例,展現了古代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的美好前景。在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農耕文化傳承與科普以及農業科技服務下鄉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為其他地區和機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希望更多地區和機構在農業發展中借鑒和應用范勝之農耕思想,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推動農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孫振民,郭遠.《范勝之書》的源流、內容與價值考論[J].泰山學院學報,2023,45(2):101-106.
[2]萬國鼎.范勝之書輯釋[M].上海:中華書局,1957.
[3]孫振民.范勝之災害防治思想研究[J].農業考古,2019(4):120-125.
[4]王育濟.從《范勝之書》看生態農業[J].春秋,2020(1):62-65.
[5]韓強強.秦漢農業精耕細作問題評述[J].農業考古,2017(1):48-54.
[6]發明穗選法[J].種子通訊,1983(4):43.
[7]陳光澤,韓瞳瞳,孔維府,等.作物生長模型在農作物生產上的應用[J].農業工程,2024,14(12):37-44.
[8]李艷麗,崔冉.智慧農業技術在農作物種植與農業產業結合中的應用[J].農業產業化,2024(11):29-31.
[9]何文虎.農業機械智能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策略[J].農業產業化,2024(10):1-3,13.
[10]張斯佳,張建恒,趙帥,等.多樣化輪作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氮分布特征的影響[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25,48(1):1-8.
[11]馬巧榮,王秀學,王浩新,等.淺談高標準農田土壤管理現狀及可持續改良方案[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5(2):7-10.
[12]張成兵.農業節水灌溉設備及技術研究與應用[J].南方農機,2025,56(1):169-172.
[13]孔繁濤.植保無人機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5):33-35.
[14]耿紅云.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應用與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12):195-197.
[15]郭宗民,蔡俊年,王海燕,等.山東菏澤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及保存[J].中國種業,2024(2):48-51.
[16]查中萍,徐延浩,郭英,等.湖北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現狀及發展思路[J].中國種業,2024(1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