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9-0176-04
Abstract:Curiculum-bas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thecorepathforagriculturalandforestryuniversitiesto implementthefundamentaltaskofcultivatingmoralcharacterandcultivateoutstandingagriculturalandforestrytalents.Itisof greatsignificancetocultivatingstudents'prfoundfeelingsabout\"agriculture,ruralareasandruralpeople\"andpracticalabilityto revitalizeruralareas.BasedonthesubjectcharacteristicsofForestBreeding,thispaperexpoundstheideologicalandpoltical teachinggoalsofthisouse;systematicallexplore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contaiedintecourse,strivstoeate an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casebankwiththecharacteristicsof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andsimultaneously improvesteachers’teachingpracticeabilt.Thoughtheaboveexplorations,an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systemforForest Breedingcourses hasben established.Thispracticeprovidesatheoretical frameworkandpracticalparadigmthatcanbereplicated andpromotedforprofessionalcoursesin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lgestorealiethedeepintegrationofvalueguidance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andhaspositive demonstration value forserving theconstructionofnew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words:newagriculturalscience;ForestBreding;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eaching explo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林木育種學作為林學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以遺傳學理論為基礎,聚焦林木良種選育與繁育技術,為現代林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在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雙重驅動下,林木種質資源已成為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性資源。新農科建設要求農林教育深化結構性改革,培養兼具科研創新能力與“三農”情懷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對林木育種學的課程建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在課程建設中挖掘和提煉思政元素并融人教學全過程。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涉農高校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將價值塑造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然而,傳統專業課程教學仍面臨思政元素挖掘碎片化、專業教育與價值引領“兩張皮”學生服務基層使命感不足等挑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高校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問題,在林木育種學課程中如何回應這一命題,是新時代教學改革的核心議題之一。林木育種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是響應國家種業振興行動的關鍵抓手,旨在服務國家種源保護、“雙碳”目標等戰略需求,破解學生“學林不愛林、學林不為林\"的職業認同困境,并順應新農科改革方向,實現專業能力與思政素養的協同提升。近年來,農林院校在課程思政領域開展了系列突破性實踐,為本課程改革提供重要借鑒。在資源整合方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挖掘校史資源,將趙洪璋院士小麥育種、樊軍鋒研究員“西北楊樹”良種選育事跡轉化為思政案例;河北農業大學則建成覆蓋多門課程的思政案例庫,以塞罕壩林場建設和李保國精神等典型案例詮釋\"生態優先\"理念和太行山精神凹。
基于此,本論文根據林學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從林木育種學課程特點出發,充分挖掘該門課程的思政元素,設置思政教育內容和課程專業教學融入點,構建了林木育種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并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以期為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復合型林業人才提供借鑒。
1林木育種學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立足江西農業大學林學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特色,緊密對接新農科建設對“知農、愛農、興農\"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林木育種學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旨在通過深入闡釋林木遺傳改良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通過講述以朱之悌院士、王明麻院士及本校杜天真教授等為代表的林木育種專家矢志奮斗、攻堅克難的感人事跡,著力培養學生嚴謹求實、開拓創新、甘于奉獻的科學精神;通過剖析林木種質資源保護的戰略意義與嚴峻挑戰,強化學生維護國家種業安全、“把種子牢牢纂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最終,激勵學生將所學林木育種專業知識與技能,積極投身于服務鄉村振興、生態修復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實踐之中,培養扎根大地、服務“三農”的深厚情懷與行動自覺。
2林木育種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林木育種學教學內容涵蓋“選、引、育、測、繁、保”六大核心環節。緊扣林木育種學課程教學大綱重點,深入挖掘并錨定豐富的思政元素,包括愛國情懷、“三農\"情懷、工匠精神、嚴謹務實、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學過程。通過對各環節思政元素的系統挖掘與融入,初步構建了林木育種學的課程思政體系。具體如下。
2.1緒論:傳承精神,開拓視野
緒論部分系統梳理了我國林木育種學的發展脈絡與未來走向。通過介紹我國林木育種發展史,特別是引入“綠色功勛\"塞罕壩的案例,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塞罕壩精神,理解其彰顯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及黨和政府建設生態文明的堅定決心;課后推薦《那時風華》《最美的青春》等影視作品,強化精神傳承。同時,在講解學科發展趨勢時,教師團隊實時整合林木育種學前沿研究成果至教學內容及網絡平臺,引導學生關注學術創新,培養國際視野、創新思維、科研能力,提升專業自信。
2.2選一林木選擇育種:發現與創新
選擇育種是林木育種中的重要環節,沒有選擇就不可能創育新的優良繁殖材料。通過剖析厚壁毛竹、觀賞樟樹新品種贛彤一號等本土優良品種的發現與選育過程,強調觀察力、專業敏感性和持續創新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專業自信。
2.3引—林木引種:責任與安全
樹木選擇是林木選育的第一步,林木引種是引入外來樹種遺傳資源,并加以選擇和利用的過程。重點強調規范引種程序及生物安全風險。組織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境外林木引種檢疫審批風險評估管理規范》GB/T14175—1993《林木引種》等法規文件、國家標準,并在網絡平臺上傳生物入侵的紀錄片直觀展示引種不當的危害。同時以小組討論教學的方式,讓同學們以各自家鄉引種成功和失敗的外來樹種各1~2個為例,分析其成敗的內在原因,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建立起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崇高的社會責任感。
2.4育一雜交、倍性育種:榜樣與情懷
雜交育種是創造新的遺傳型的育種方式,在林木育種中應用較普遍。在技術講解雜交育種的普遍應用、多倍體育種在楊樹刺槐的成效等內容時,引入袁隆平院士、朱之悌院士等杰出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利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領悟其深厚的家國情懷,學習并傳承“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的科學家精神,理解科技創新對生產力和國家發展的核心推動作用。
2.5測一遺傳交配設計與田間試驗測定:嚴謹與堅守
遺傳測定是林木育種的核心工作。為了有效地開展子代測定,需要制訂交配設計方案。以福建洋口國有林場杉木長期系統遺傳改良為典型案例,講述其通過嚴謹的交配設計、子代測定和不懈努力,實現杉木良種代際升級并建成國家杉木種質資源庫的歷程。引導學生學習科研工作者科學嚴謹、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優秀品德和扎根基層的奉獻精神。
2.6繁一良種繁殖利用:自信與自強
無性繁殖在實現林木良種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扦插、組培、體細胞胚胎等技術快速發展,講解扦插、組培、體細胞胚胎發生等無性繁殖技術時,著重介紹我國在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成果。通過展示國家在良種繁育技術上的突破,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專業學習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7保一基因資源的收集與保存:危機與責任
豐富的育種資源是開展林木育種工作的前提。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為作用,會使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減少,造成物種瀕危甚至是滅絕。在教學過程中,以澳洲山火等重大生態災難為警示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其成因及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毀滅性后果。深刻闡釋種質資源保護的極端重要性與緊迫性,激發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使命感,提升其專業素養、環保理念和社會責任感。
3林木育種學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徑
在教學方式上,充分利用智慧樹網絡教學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節實施翻轉課堂、案例教學法、問題導向法、榜樣引領法等多元化教學方法,逐步提升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課前”:教師依托“智慧樹\"平臺推送慕課資源、課件及文獻包等資源給學生進行課程預習,驅動學生完成知識內化。“課堂”:在課堂上結合時事熱點與生活實踐解析理論,以典型案例引發學生的價值共鳴,通過翻轉課堂組織學生協作討論,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與遷移。“課后”:引導學生借助網絡移動平臺開展自主研習與項目協作,培育創新實踐能力及全球視野,并通過實踐教學轉化理論知識。具體融入路徑如下。
3.1 案例融入法
在講授“種質資源保護\"時,引入我國建立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保護珍稀瀕危樹種,如紅豆杉、水杉、銀杏等案例,增強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責任感;在“良種選育技術\"章節,介紹本土在毛竹、樟樹等速生樹種育種上的突破,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在“遺傳測定\"章節,以福建洋口林場為案例,講述杉木遺傳改良過程,培養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建立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優秀品德。
3.2 問題導向法
結合國家“雙碳”目標,引導學生思考:林木育種如何助力碳匯林業發展;圍繞“種業振興”,討論我國在林木核心種源方面存在的“卡脖子\"問題及解決路徑;圍繞“生態環境”,引導學生思考澳洲大火帶給我們怎樣的警示,后續應怎樣避免類似的問題;“圍繞引種安全”,討論在引種時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怎么具體操作才能避免帶來嚴重生態后果。
3.3 實踐教學滲透
組織學生進駐江西省林木育種中心,參觀國家種質資源庫,近距離觀察瀕危鄉土樹種標本,理解生物資源保護的國家戰略意義;參觀現代化良種基地,從種子預處理、育苗溫控到嫁接扦插,掌握標準化生產流程;參與鄉土樹種選育實踐,在勞動中感悟林業工作者的堅守與擔當。同時鼓勵學生參與“科技下鄉”“暑期三下鄉\"等活動,為林農提供育種技術咨詢,增強服務“三農\"意識。
3.4 榜樣引領法
介紹三倍體毛白楊之父一朱之悌院士在楊樹育種中的貢獻,延伸至林木育種領域,強調長期堅守、淡泊名利的科研品格;“綠色功勛”塞罕壩的“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精神,使學生明白這樣的超級工程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只有勤勞、無私奉獻的中國人民才能實現,也體現出黨和政府對改善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后代的決心;江西農業大學原副校長、林業教育家杜天真教授常說:“學林不愛林、怕吃苦,就干不好林業”。他用六十余載的執著堅守和無私奉獻,生動詮釋了“四有\"好老師的深刻內涵,并在82歲高齡時個人捐資110萬元,設立“杜天真林業教育基金”,用于獎勵江西省林業類專業師生,以激勵師生們投身林業事業。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價值追求,淡泊名利,甘為奉獻。
4林木育種學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效果
學期末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對林木育種學思政教學工作的評價。結果顯示(表1), 92.45% 的學生對于課堂學習中涉及思政內容的態度是關心的。 92.45% 的學生對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結合課程內容與同學們聊一聊課程思政的內容是非常接受的。通過課程思政的學習, 98.11% 的同學認為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提升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以及培養哲學思維。上述問卷說明絕大部分學生對課程思政認知程度較高,對其內涵和意義認識較深刻,進一步表明在公共基礎課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通過思政教學將課程目標與思政元素融合,系統梳理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重構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對教學目標進行優化和完善,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課程質量標準和專業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實現專業知識與理想信念的協同培養,在教學中完成價值引領。
組建了“1教授 +2 副教授 +2 講師\"結構化團隊,分別負責理論、實驗及實習教學等。推行“老帶新\"機制:資深教師嚴格把關教學大綱設計;新教師需通過“拜師\"學習職業精神、參與說課觀摩及督導聽課考核后,才能上崗。強化教研結合與教學能力專項培訓,使教學團隊建設與能力得到提升。
采用案例教學、翻轉課堂及線上線下混合式模式等新手段,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深度融合,激活學生思辨能力,提升課堂參與度與學習效能,使思政教育內化于心。
在課程思政評價標準上,以學生的滿意度為核心,通過課后思想匯報評估思政理解深度;理論考核增設“育種與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等論述題,以此衡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環節以團隊協作、實驗操作等考察團隊合作能力、專業素養與敬業精神,形成貫穿教學全過程的思政育人評價閉環,使思政考核評價多元化。
表1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反饋

5林木育種學課程思政教學反思與改進方向
5.1 教學反思
當前課程思政建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其一,課程思政資源挖掘深度與廣度不足。豐富優質的課程思政資源是有效實施專業課程思政的前提。目前可利用的思政資源種類較為單一,豐富度不夠,亟待深入挖掘。部分現有思政案例與專業內容的融合仍顯生硬,未能充分體現課程內在的思政邏輯;此外,需著力挖掘更多具有本校特色、貼近學生生活、更能引發情感共鳴的思政案例。其二,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林學專業教師普遍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但在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儲備相對不足,難以完全適應新時代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要求。其三,制度體系尚未健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仍需完善。在課程標準制定、教學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過程實施等關鍵環節,對課程思政融合的科學性、準確性、有機性和成效性的評價均顯不足,缺乏系統、有效的評價機制。
5.2 改進方向
未來需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深化研究與建設。其一,強化思政平臺建設。構建堅實的資源平臺是基礎。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積極建立網絡思政資料庫。廣泛收集林業戰線先進人物事跡與典型案例融入教學;引導學生圍繞林業熱點問題開展自主調研,深化認知;開發微課、慕課等網絡思政課程,著力打造“互聯網 + 課程思政\"教育平臺。其二,構建思政協同育人模式。推動林學專業教師和思政課教師深度合作交流。通過認知溝通建立合作共同體,協同開展育德育人。其三,完善課程思政制度體系。制定課程思政建設的整體規劃;建立健全科學、有效、可操作性強的評價考核制度。通過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為農林類本科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可持續推進和效能提供堅實保障。其四,拓展校企協同育人渠道。積極邀請基層林業工作者走進課堂,分享一線實踐經驗和心得體會,增強思政教育的實踐性和感染力。
6 結束語
林木育種學是林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發揮著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林業人才的重要作用。其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努力培養兼具專業素養與家國情懷的新時代林業人才,為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貢獻教育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應團,易詠梅.林木育種學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6(23):123-124.
[2]曾祥玲,鄒晶晶,楊潔,等.新農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在園林樹木學教學改革創新中的實踐[J].智慧農業導刊,2025,5(5):163-166,172.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4]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 -09 -06)[2022 -03-08].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909/t20190906_134095.shtml.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EB/OL].(2020-05-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6]馬凱恒,楊桂燕.農林高校“林木育種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4(3):65-67.
[7]李紅姣,王志剛,盧振啟,等.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分析一一以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20(6):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