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9-0150-06
DOI:10.20028/j.zhnydk.2025.19.036
Abstract:AgriculturalEcology,asaninterdisciplinarysubjectofecologyandagriculturalscience,contributestothepractice ofecologicalagriculture.Basedontheexploration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practiceofthe\"student-centered\" AgriculturalEcologycourse,thispaperexploresandintegrate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intheteachingcontentfrom eightaspectsteoneptofolocalcivilatioprofesioalidealspatroticsiets,thespiritofietists,th ofthehomeland,cologicalsecuritygulturaloloicaltought,inteatioalprspetiendologicalculure.eaching contentsystemandteachingmodeofideologicalandpolicaleducationincourseshavebenconstructed,andtheevaluation methodfortheteachingefec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urseshasbeenestablished.Throughthecourseteaching practicesofthethreegraduatingclassesof Spring22,Spring23andSpring 24,theanalysisofthepracticalefectsshowsthat 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oftheAgriculturalEcologycoursehasachievedceitainesults,improvingtheeducational effectofAgriculturalEcologyclasroomteaching,stimulatingstudentspracticalenthusiasmandsenseofresponsibilty,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AgriculturalEcology;curriculum-bas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teachingmodel;achievement evaluatio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課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如何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建設思政元素融入路徑,完善課程思政建設思路,是當前推進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的瓶頸問題。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的課程主體,也是課程思政教育的承載體。作為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農林專業的優勢選修課程,農業生態學課程本身蘊含著大量課程思政元素,是開展課程思政的良好載體。在農林類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感,以期推動農學、林學專業本科生價值觀形成,深化其對專業的認知。課程思政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專業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將其他學科的知識應用于農學、林學,很可能為其專業發展尋得新的生長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新農科背景下,拓展本課程廣度與深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及培養學生創新與綜合應用實踐能力是云南農業大學農業生態學教學研究中的重點。課程教授對象是一年級本科生(第二學期)和專升本一年級本科生(第一學期),農業生態學為學習專業課程做好專業基礎鋪墊,達成啟迪學生科研思維、亟待加強實踐能力、提升生態意識、培育知農愛農研農的育人目標。課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落實課前、課中、課后3個時間維度任務,挖掘思政元素,構建基于思政元素和案例教學雙元融合的教學模式,實現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效應。借由“文獻導讀\"學習方法訓練,完成模擬論文設計全流程的“課題收集、選題、開題報告、課程論文撰寫\"各階段教學活動下階段式目標,激發學生專業學科思維,樹牢扎根基層服務“三農\"情懷,提高教學質量。
1農業生態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
1.1課程教學目標、學習要求支撐專業畢業要求,服務于人才培養方案
作為農林專業大一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優勢選修課程,按照農學、林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畢業要求,對農業生態學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構建,形成了“價值塑造 + 知識傳遞 + 能力培養一體化教學設計\"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習要求,見表1,將各章節的學習內容以農業思維為主線串聯起來,將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具備學習、實踐、創新和思辨4項能力。激發專業學科思維,激發學生的實踐積極性與責任感,樹牢扎根基層服務“三農\"情懷,助力鄉村振興。
表1農業生態學課程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及其與畢業要求的支撐關系

1.2 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構建
如表2所示,圍繞農業生態學教學內容,以農業思維為主線,形成了從“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哲學觀)—農業生態(環境)意識一中國生態農業的實踐(中國生態農業工程技術:綠色工程、旱作工程和節水工程)一農業生態系統結構的多元性和協調性的統一(農業生態系統結構優化和生態農業設計)”的知識體系,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文明理念、職業理想、家國情懷、科學家精神、故土意識、生態安全、農業生態思想、國際視野與生態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啟發學生運用農業思維開展農業生產和生態農業建設。
2農業生態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情況
2.1運行“課前一課中一課后\"教學機制,確立師生“雙主體\"責任
如圖1所示,本課程主要采取“線下教學為主,線上自主學習為輔”的教學方式。課前布置任務,創建的班級QQ課程群推薦課程內容對應文獻,課中課堂小組PPT展示農業生態方面的焦點話題、興趣話題,教師精講農業生態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課后針對農業資源利用現狀,查閱檢索學科最新文獻,分析其研究方法,強化研究能力培養和終身學習能力的過程訓練,目標是能夠運用農業生態學基本知識進行科學研究,能夠服務于農林專業。
表2農業生態學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

2.2踐行基于課程思政和案例教學融合的農業生態學教學模式
如圖2所示,思政元素與案例教學有機融合,創新教學方法,其一,融入式教學,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情懷等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二,文獻導讀法教學,結合專業特點,導讀文獻,如“農業生態學的開拓與大學使命的擔當一駱世明教授訪談錄,貴州黔靈山公園半野生弼猴的種群動態,伊犁師范學院校園木本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及其生態結構,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思考。其三,小組討論式。通過小組討論可以增加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激發學生專業認同感和自信心、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參與討論和交流思想的興趣;小組討論同時也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職業道德素養。
“思政元素與思政案例”二元結合,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平臺\"四輪驅動,通過文獻導讀,依托學生的專業工作過程學習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資源,將思政教育主題與理論與專業課程項目、學生活動項目相結合,培養其科研思維,能發掘適宜自己的農業生態學研究內容并展開研究,寓科研能力培養于教學體系中。師生共同完成農業生態學課程的學習和建設。


2.3采用\"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形成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考核評價體系
如圖3所示,圍繞課程目標和課程特點,課程采用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具體設置4種考核方式,包括小組討論、課外作業、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其中,小組討論重點考核對各章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聽課效果、課堂參與度,占比 10% ;課外作業重點考核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及其自主學習能力、對農業生態學前沿知識理解運用情況、課前課后文獻查閱能力及應用能力,占比 10% ;期中成績重點考核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應用能力和課前課后參考文獻查閱閱讀情況,能發掘適合自己的農業生態學研究內容并展開研究,占比 20% ;期末成績重點考核認識農業生態學知識綜合運用能力,能對發掘的農業生態學研究內容撰寫課程論文,強化學生研究能力培養和終身學習能力的過程訓練,寓科研能力培養于教學體系中,占比 60% 。
成績評定總成績=由小組討論 10%+ 作業 10%+ 期中成績 20%+ 期末成績 60% 四項構成
圖3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3農業生態學課程思政教學成效及反思
3.1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情況
根據三輪的教學實踐,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21級( 55+41=96 人)22級(85人)23級(38人)農科專業考核數據統計分析如圖4所示,實現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教學目標達成度均大于等于0.7,證明圍繞課程目標開展的教學活動達到預期效果。目標1中24春合班38人次班級最高,85人次班級相對較低;目標2中22春合班41人次最高,55人次其次,23春和24春一致;目標3中85人次較低,24春較高;目標4中41人次班級較高,55人次其次,23春和24春一致。4個教學目標中,達成度相對變化幅度不大,處于動態平衡中,需持續改進。
圖4不同學期不同人次班級課程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3.2 課程成績評價項目達成情況
如圖5和表3所示,3輪次農業生態學教學中,期末卷面成績平均分:24春合班38人次的大于22春合班41人次的大于22春中草藥211班55人次的大于23春合班85人次的。小組討論、作業平均分逐年下降,3個學期的期末測試題總體內容和難易度都非常接近,因此,期末測試成績某種程度上更能體現教學效果。從平均分上看,24春68.8分,為3輪次教學中最高點。平均分變異程度最小( (4.87%) ,即學生分數離散程度較低,某種程度表明混合式教學縮小了差生與優生的差距,總體成績分布較為集中。小組討論變異系數大( 9.68% ),凸顯出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差距。85人次班級為3輪次期末考核中最低分,65分。主要原因是班級人次增加,教師輔導每一個學生頻次受限,成績偏低。小組討論成績中依據小組成員貢獻度評分,打破平均主義,評分標準量化更加嚴苛,據實衡量,貢獻度低的同學成績自然偏低。期中成績逐年依次增加,因為期中考核銜接期末考核,期末考核題目是期中開題報告論證通過的課程論文撰寫,選題主要由課任教師把關(依據課程內容和特點給出的但不僅僅包括其備選題目)。
圖5不同學期不同人次班級評分項目考核結果

考核結果表明,期中、期末成績逐步提高,結果考核成效明顯,進而推動農業生態學課程的中、高階目標的遞進,達成模擬論文設計全流程的“課題收集、選題、開題報告、課程論文撰寫\"分階段教學活動下的階段式目標,學生養成課程學習習慣和熟悉課程論文寫作框架(流程),激發專業學科思維,激發其實踐積極性與責任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表33學期不同人次班級課程評分項目變異系數

如表4所示,3輪次教學中隨著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24春無60分以下人次,合格率 100% ,22春、23春2輪次教學中卷面成績均有不及格人員,且人數多的班級不及格率最高,即22級合班85人次不及格率為 12.9% ,3輪次教學中學生卷面成績主要分布于 60~ 79分階段,22春21級合班占比 92.7% 、中草藥211班占比 92.8% 、23春22級合班占比 87.1% ,24春23級合班占比 100% ,卷面成績2/3達到中低階目標,1/3高階目標尚需努力。卷面成績就是期末論文的成績。期末論文選擇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任選某一專題撰寫一篇科技論文,在考核標準方面,一方面考查學生的自學能力、邏輯思維及科技論文寫作能力,同時考查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品格、責任感等方面的達標情況。思政教學效果在學生的期末論文和課后反饋中得到良好體現。
表43輪教學中期末卷面成績分布

3.3課程思政教學成績分布
如表5所示,3輪次教學中,課程總評成績主要分布于60~79分之間,24春70~79分之間占比為 79% ,最高;其次是22春中草藥211班,再者是23春22級合班,22春21級合班最低。隨著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24春無60分以下人次,合格率 100% ,23春85人次60~69分人次占比最高,高分段學生較少,總評成績2/3達到,1/3高階目標尚需努力。
3.4關于農業生態學3個學期考核結果的反思
3個學期考核方式均實施教考分離,學生課前、課中、課后布置學習任務,需要內化知識點,帶著問題深入課程知識的學習,而不是表象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內生動力,能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是師生共同的努力點。隨著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與改進,學生掌握現代農業生態學基本理論、知識、實驗技能,初步具備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實驗設計、結果分析及課程論文撰寫能力;會去動態了解農業生態學前沿理論、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小組成員加強溝通與協作,培養扎根基層服務的“三農”情懷,在開展農業生產和生態農業建設的過程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綠”色農業生態觀與“紅”色中國夢相結合,打造“情系三農”課程思政生態圈。
分析最近3個學期,即2021—2022學年第2學期(22春)、2022—2023學年第2學期(23春)2023—2024學年第2學期(24春)農業生態學考核情況,3學期均采用形成考核,包括過程考核和終結性考核。3學期均采用撰寫課程論文完成終結性考核,2021—2022學年第2學期(22春)中草藥211班(本)合班(農學211班(本)林學211班(本)食品211班(本))卷面成績平均分分別為66.4分、68.1分,2022—2023學年第2學期(23春)合班85人次(農學221、222、223、224,林學221、222)卷面成績平均分為65分,2023—2024學年第2學期(24春)合班38人次(農學231、232,林學231、232)卷面成績平均分為68.8分。課程論文方式考核結果表明,學生文獻閱讀量少,如何閱讀文獻是一個科學探究問題,教師課堂中循序漸進式引導,認真、奮進學生漸入佳境,少部分學生“心動不行動”,需要“教”與“學\"持續改進,加大監管力度。
表5三輪教學中農業生態學課程總評成績分布

經修訂的農業生態學教學大綱加強課程思政元素的融人,成績評定為由“小組討論 10%+ 課外作業10%+ 期中成績 20%+ 期末成績 60%′′4 項構成,考核方式需持續改進完善: ① 增加課堂小測驗和章節綜合測驗等過程考核環節,及時發現問題,以便針對部分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及時提供指導。 ② 加強考核環節的設計,平時測驗以考“知識\"掌握為主,期末考核以“能力”獲得為主,培養學生解決農業生態問題的能力。
3.5學生評教和實踐成效
學生評教成績見表6,24春合班38人次大于22春(中草藥211班55人次 +22 春合班41人次)大于23春合班85人次。隨著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與改進,學生掌握了現代農業生態學基本理論、知識、實驗技能,具備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實驗設計、結果分析及論文撰寫、學術交流能力;會去動態了解農業生態學前沿理論、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并且,學會溝通與協作,增強文化自信,樹牢扎根基層服務“三農\"情懷,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具備法治思維和底線思維,以誠信作為干事創業的根本遵循,在開展農業生產和生態農業建設的過程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綠”色農業生態觀與“紅”色中國夢相結合,打造“情系三農”課程思政生態圈。
表6學生評教成績

4結束語
農林類院校將課程思政與農業生態學課程相融合,有助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將生態文明思想融入專業課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使命。育人的首要便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面對新時代大學生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接受多元、多渠道的特點,如何在專業教學基礎上實現課程思政、提高“育人\"功能,將是教學中長期的研究內容。本課程思政教學雖然取得了較好效果,但教學內容與思政點的聯系方面還不夠精細,課程思政效果的考核方面還缺乏“潤物無聲\"的考核方式。農業生態學課程將積極采用創新性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持續改進,并將大力增強課堂的高階性、創新性,提升課堂的挑戰度,為學生提供更具有啟發性和實踐性的學習體驗,從而為社會培養具有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具備創新力和創新思維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趙琦,張瑞,邱意弘,等“知農、愛農、興農\"的新時代農業生態學課程思政建設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23(5):106-112.
[2]張要軍,劉文娟,夏雯雯.高校生態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應用思考[J].高教學刊,2022,8(1):189-192.
[3]舒迎花,王建武,章家恩.農學類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與方法探索—以“農業生態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2(Z1):63-68.
[4]駱世明,孫慶忠.農業生態學的開拓與大學使命的擔當駱世明教授訪談錄[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1):5-19.
[5]朱源,盧志遠,李達,等.貴州黔靈山公園半野生弼猴的種群動態[J].獸類學報紙,2019,39(6):630-638.
[6]冷家明,于瑋利,劉宇,等.伊犁師范學院校園木本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及其生態結構[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0(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