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9-0031-05
Abstract:Basedontheconstructionofdigitalvillges,thispaperexploresthedevelopmentpathofruralrevitalizationfor agriculturalcolegestudents.TheliteraturewasobtainedbysearchingtheChina KnowledgeNetwork database,andthekeywords intheliteraturewereco-ocurednetworkanalysis.Researchonruralrevitalizationpathsinthecontextofdigitalcountryside mainlyfocusesonruraldigitalfinancialservices,digitalculturaltourism,smartagriculture,digitaltalentsandotheaspects. DigitalruralconstructionisaninevitablerequirementforruralrevitalizationTemultipleempowermentofthedigitaleconomy willelpinjectnewvitalityintoruralrevitalizationandtalentsaethecoredrivingforcefordigitalruralconstructionandrural revitalization.Thispaperfurtherexplorestheimovativemodelsandpathsforcollgestudentstoparticipateinruralrevitlization, andproposesapathfor\"Sci-TechPionering·VoluntrServcetocultivatedigitallyintellgentfarmes,includingiproving digitalagriculturalknowledgeandskil,promotingsientificandtechnologicalservicestoteountrysideandenhancingsocial responsibilityandvoluntaryservices,promotingtheintegrationofindustryacademiaandresearchtopromoteinovationand entrepreneurship,strengtheningdigitalruralconstructiontopromoteinformatizationpopularization,andtimulatingcreativityto promote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echnology.Basedontheneedsoftheprimary-levelagriculture,the\"Digital Empowerment·Customized Village Cadres\" cultivation path for new rural people was proposed.
Keywords:digital countryside;rural revitalization;digital economy;talent-driven;development path
目前,大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缺乏足夠的了解和關注,部分大學生尚未認識到自身參與鄉村振興的社會責任,畢業后愿意去農村創業就業的人數較少,有 86% 未曾參與過與鄉村振興相關的課程、項目或實踐。大學生參與動力和實踐層次不夠高,非常有必要推動大學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通過加強大學生基層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創新創業大賽等途徑,切實提高當代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長效性,通過構建引導、協同、保障3種工作機制來提升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能力。還可從紅色旅游發展創業就業等角度研究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的路徑。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鄉村建設已成為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選擇。農業院校作為培育農業發展亟需人才的主要陣地,天然肩負著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重任。在此背景下,探索數字鄉村背景下的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路徑,對于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現有研究回顧與簡評
1.1數字鄉村背景下鄉村振興路徑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數字鄉村” + “鄉村振興路徑”主題詞進行檢索,發現數字鄉村背景下鄉村振興路徑的研究主要包括5個方面: ① 農村數字金融服務,強調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尤其是普惠性金融、數字金融的積極作用; ② 數字文旅,主要包括數字文化產業、文化振興、鄉村旅游等,采用數字化手段增強農村文旅的活力; ③ 智慧農業,采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提高農民收益; ④ 數字人才,包括新型職業農民、返鄉大學生、管理型人才等,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要素,強調提升農村人員的數字素養; ⑤ 其他方面,主要包括電子商務、直播、政策研究和探索等。近幾年主要關注數字人才、數字文旅、鄉村經濟等方面。
1.1.1數字鄉村建設和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與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高質量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戰略選擇。在數字鄉村的廣闊背景下推進鄉村振興,需特別關注數字鄉村治理的獨特性,即維持并弘揚鄉村性。這具體要求在數字鄉村治理進程中,既要延續鄉村的地域歷史文化,保護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又要重塑鄉村的在地性資源,構建鄉村情感共同體,從而捍衛鄉村性價值,真正彰顯數字鄉村戰略的核心價值與深遠意義。
當前,我國在利用數字經濟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方面,仍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數字化轉型能力有待提升、要素協同運轉機制不暢、數字基礎設施尚待完善、數據共享機制不夠健全以及產業銜接不夠緊密等。在數字鄉村建設的實踐中,還存在技術創新不足、數據收集與利用效率低下、資源投入有限以及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因此,需要夯實農村數字化發展的基礎,確保農業農村的優先發展地位,促進城鄉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同時,要增強農民的數字技能,提升服務的精準度,并建立起靈敏高效的現代化數字鄉村治理體系8]
1.1.2數字經濟的多重賦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數字經濟通過將數據要素深度融入農業生產、將數字產品和服務廣泛融人農民生活、將數字化思維全面融入農村政務服務,為農業產業的多元化與集約化、農民的技能提升與精神生活的豐富、鄉村治理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提供了強大助力,為實現鄉村的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和組織振興注入了數字化動力[。
目前,數字經濟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主要通過2條路徑實現:一是“農業 .+ ”路徑,二是“數字
路徑,實現產業融合和城鄉融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此外,數字經濟還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多樣化的創新模式。如基于鄉村生態的“數字內容 + 傳播”模式以數字內容作為傳播媒介,拓寬了鄉村經濟增長渠道;基于鄉村文化的“數字創意 + 產品\"模式以數字創意激活文化元素,豐富了鄉村文化產品供給。這些創新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鄉村經濟的多元化和高質量發展。
1.1.3人才是數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
農民的數字素養水平是數字鄉村建設的基石,直接關系到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成效[]。因此,打造多層次、多維度的鄉村數字化人才隊伍,成為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13]。然而,當前我國鄉村居民的數字素養水平還有待提升?!多l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我國鄉村居民的數字素養評價得分僅為35.1分,較城鎮居民低了 37.5% 。村網民在信息使用方面仍然以數字娛樂、社交通訊等基礎類應用為主,而在具有較高文化與技能要求的深度應用方面,與城鎮網民相比尚存有一定差距。不僅要推動數字化專業人才下鄉,將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帶入鄉村[15],還要注重提升鄉村居民整體的數字素養,讓他們有能力、有信心參與到數字鄉村的建設中來1。此外,制定高層次人才引進策略也是至關重要的。
1.2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路徑研究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大學生” + “鄉村振興路徑”主題詞進行檢索,有關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路徑的研究主要包括4個方面: ① 農村大學生創新創業,主體包括返鄉大學生、大學生村官,路徑和機制是主要關注點,突出人才振興的重要作用; ② 農村文化振興,突出大學生在文化振興中的重要地位,并且關注思想教育和“三農”情懷的培養; ③ 大學生志愿服務,強調涉農高校大學生在農村志愿服務、開展實踐鍛煉,有助于大學生了解農村,為未來扎根農村打下基礎; ④ 涉農高校,突出高校培養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才,包括在校教育和繼續教育,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主陣地。近幾年主要關注鄉村全民振興、實踐育人、勞動教育、共同致富等方面。
1.2.1大學生返鄉創新創業存在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農村人才的缺乏是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根本障礙,鄉村振興迫切需要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扎根鄉村,服務“三農\"發展,大學生被寄予厚望[7]。盡管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和趨勢呈上升趨勢,但絕對值仍然偏低,如2017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僅為 3.9% ,顯示出仍有大量潛力可挖[8]。此外,調查顯示,盡管部分被調查學生專業涉及農業類,如農學、牧醫、林學和園藝等,且他們來自農村地區,但有 45.24% 的學生認為農村發展前景不樂觀,希望在縣級市、鄉鎮和農村創業的比例非常低,僅占被調查比例的 9.71% 和 6.50% 左右,這進一步凸顯了改變農村發展現狀和吸引人才回流的緊迫性。
目前大學生農村就業意愿受多重因素影響,如創業環境、性別、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個體特征,以及農村就業政策和生活成本等[20]。具體來看,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相關政策針對性不強且落實效果不佳,高校創業教育內容與農村創業實際脫節,以及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和創業能力不足2。為應對這些問題,一方面,政府應致力于優化創業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高校則需更新創業教育理念,并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以更貼近實際需求;另一方面,大學生自身也應注重提升素質和增強自信心,而高校則應調整專業設置,轉變人才培養模式,以更好地適應鄉村振興的需求[22]。
1.2.2 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需要高校發揮育人主體作用
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知識型青年主要在農村政治引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3]?!?023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揭示[24,當前高素質農民隊伍中,近 61% 的成員年齡在36至54歲之間,且近 61% 的人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者約占22% 。這不僅要求高校根據區域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來培養和輸出專業人才,還意味著要開展“三農\"發展和農民素質提升的培訓,從而打造一支既懂業務又富有情懷的“三農\"工作隊伍,為鄉村振興事業提供持續的人才支持[25]。
在培養農業人才的過程中,涉農院校應堅持“懂農業\"作為基本業務需求,強化學生的農業知識基礎和實踐能力;同時,以“愛農村”為使命情懷,踐行高等農業人文教育;并最終以“愛農民\"為核心要求,致力于實現農民生活的富裕。這一系列轉變旨在提升高等農業教育的整體質量2。此外,還應支持和鼓勵農業科研院校針對農業技術人員、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以及農村實用人才等開展常態化的培訓活動[27]。
2“科技先鋒·志愿服務\"培育數智農人路徑
2.1 提升數字農業知識與技能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數字農業的推廣和應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大學生可以通過系統的培訓和學習,掌握數字農業的核心技術和應用方法。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通過“智農先鋒\"科技服務團,實施了包括思想理論學習、美育、知識技能等在內的多維培訓模式。大學生通過參與理論學習,能夠深刻理解數字農業的發展趨勢及其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同時,通過與數字媒體、信息安全等專業相關的培訓,學生能夠提升在數據分析、系統開發和網絡安全等領域的技能,這對未來從事數字農業相關工作大有裨益。
2.2推動科技服務下鄉
高校大學生可以通過參與科技服務項目,將先進的科技成果帶到農村,助力鄉村振興。例如,“智農先鋒\"科技服務團通過建立“高知黨員流動站”,定期派駐技術人員到村委會掛職,針對不同村莊的實際需求,設計并實施不同的掛職模式。這種模式有效地將科技人員的智慧和經驗帶到農村,提高了農村的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此外,學校與江蘇豐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智慧水質監測項目,展示了通過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進行實時監測與預警的應用場景,這種科技服務的推廣,有助于提高水產養殖的科學管理水平。
2.3增強社會責任感與志愿服務
高校大學生在參與鄉村振興過程中,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還能增強社會責任感。例如,“智農先鋒\"科技服務團通過組織志愿服務活動,如為養老院提供幫助、為社區開展助老服務等,激發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這種志愿服務不僅幫助了農村的弱勢群體,還提高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服務意識。通過這種形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鄉村振興的社會意義,培養實際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2.4促進產學研結合,推動創新創業
高校大學生通過參與產學研結合的項目,可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推動鄉村振興。例如,學院通過依托亞夫科技服務團,推進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學生參與到具體的技術服務中,不僅提升了自身的專業能力,還推動了農業科技的實際應用。同時,大學生還可以通過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探索農業生產中的創新點,開發具有市場潛力的農業科技產品。魏欣教授指導學生在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與開發方面的競賽內容及技巧,幫助學生在創新創業中找到突破口,將科技力量應用于農業發展中,助力鄉村振興。
2.5 加強數字鄉村建設,推動信息化普及
在數字鄉村的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參與到數字鄉村建設中,能夠推動信息化的普及和應用。例如,通過組建數字鄉村建設宣講團,開展關于“智慧灌溉”“數字鄉村建設”等專題培訓,大學生可以參與到數字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中,幫助基層管理者提升數字化技能。通過這種方式,大學生不僅為鄉村帶來了先進的數字技術,還提升了鄉村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2.6激發創意,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
高校大學生通過參與創新項目和專業競賽,能夠激發創意,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例如,通過參與微拍中國“尋美黔西南”比賽,學生不僅挖掘了當地的民族文化,還利用數字技術創作了有影響力的短視頻作品。這種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還增強了他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高校大學生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通過提升專業技能、參與科技服務、增強社會責任感、推動創新創業、參與數字鄉村建設、加強黨建合作和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等方式,為鄉村振興注人了新的動力。通過這些探索路徑,可以有效地促進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3“數字賦能·定制村干\"培育新農人路徑
3.1“定制村干\"培育工程的戰略背景與深遠目的
“定制村干”項目旨在選拔和培養一批熱愛“三農”事業,畢業后志愿從事基層農業農村工作的年輕人,通過系統培訓和實踐指導,使他們成為推動農村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些年輕人具備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和創新思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定制村干”是培育“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新農村建設者的重要工程,是解決緩解人才短缺問題,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鄉村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
3.2“定制村干\"的數字技能與農業知識融合教育路徑
在定制村干的培養周期內,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采用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線上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涵蓋農業基礎、現代農業技術、農村經濟管理等核心領域的在線課程體系,并增設數字技能、大數據分析等前沿課程,滿足多元化知識需求。線下則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組織實地考察、現場教學等活動,讓定制村干深入一線體驗農業生產。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提高了教學的靈活性和互動性,為定制村干全面掌握農業知識和管理方法、助力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3.3“定制村干\"的實踐基地建設與定制化培養方案
定制村干創新“政府買單,共同招生、定向就業”模式,將課堂搬到鄉村、田間,實現學習與實踐深度融合。通過參與農業生產、農村調研,加深定制村干對農村的了解。圍繞塑造農業理念、提高職業能力、培養愛農情懷,設置專業方向和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農業觀念,激發農業熱愛。注重職業能力提升,結合農村需求設計課程,確保定制村干學有所用,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勤勤懇懇服務農業。
3.4政策引導與激勵機制在\"定制村干\"項目中的應用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推進“定制村干\"項目,與政府部門緊密合作,構建激勵與保障體系。設立獎學金、助學金及專項補助,每生每年8000元,吸引優秀大學生參與。政府推出就業政策,由縣委組織部統一調配“定制村干\"至各村或合作農場工作,簽訂聘用合同,落實工資待遇。畢業后到村連續工作滿3年、6年,分別發放1萬元一次性獎勵,為“定制村干\"提供就業保障和職業發展機會。此舉確保了每位“定制村干\"都能順利就業,實現與用人單位的無縫對接,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3.5產學研合作模式下“定制村干\"助力鄉村發展路徑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深知產學研合作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積極與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深化合作,構建高效協同的合作機制。通過聯合開展科研項目、技術推廣等活動,推動科技成果在鄉村轉化應用?!岸ㄖ拼甯蒤"作為橋梁,積極參與產學研合作,將所學應用于鄉村發展,提升自身實踐能力。為更好服務“定制村干\"和推動產學研合作,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搭建校企合作平臺,與各方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定期舉辦交流會、研討會,增進了解信任;共建實驗室、實訓基地,為“定制村干\"提供實踐機會和就業渠道。這些舉措加強了校企合作,為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
4結論
數字鄉村建設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大學生的參與也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新的動力。本文通過檢索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集了關于數字鄉村與鄉村振興路徑的研究文獻,并運用VOSviewer軟件對關鍵詞進行共現網絡分析。研究發現,數字鄉村背景下鄉村振興路徑的研究主要涉及農村數字金融服務、數字文旅、智慧農業和數字人才等多個方面,但作者之間的合作關聯度較低。從數字經濟賦能、人才驅動、政策落實等角度,提出了數字鄉村背景下鄉村振興的具體路徑,強調人才在數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中的核心地位,結合農業院校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的實際情況,提出“科技先鋒·志愿服務”“數字賦能·定制村干\"培育數智農人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魏曉娟,劉愛景.大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知程度及參與意愿研究——基于對2136份調查問卷的實證分析[J].青少
年學刊,2023(5):42-47.
[2]史肖蒙,龔梅,楊勇.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2024(36):20-22.
[3]沈紅蘭,薛蓓.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助力紅色旅游發展的路徑研究[J].旅游與攝影,2023(24):28-30.
[4]毛秀元.鄉村振興背景下助推學生創業就業的路徑探索[J].農機市場,2024(10):79-81.
[5]沈費偉,葉溫馨.數字鄉村建設:實現高質量鄉村振興的策略選擇[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5):41-53.
[6]沈費偉,陳曉玲.保持鄉村性:實現數字鄉村治理特色的理論闡述[J].電子政務,2021(3):39-48.
[7]盧丹丹.數字經濟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機制與路徑研究[J].營銷界,2022(16):50-52.
[8]趙成偉,許竹青.高質量發展視閾下數字鄉村建設的機理、問題與策略[J].求是學刊,2021,48(5):44-52.
[9]張蘊萍,欒菁.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理論機制、制約因素與推進路徑[J].改革,2022(5):79-89.
[10]郭朝先,苗雨菲.數字經濟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機理與路徑[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1):98-108.
[11]李翔,宗祖盼.數字文化產業:一種鄉村經濟振興的產業模式與路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7(2):74-81.
[12]常凌.數字鄉村戰略下農民數字化素養的價值內涵與提升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21(6):114-119.
[13]謝文帥,宋冬林,畢怡菲.中國數字鄉村建設:內在機理、銜接機制與實踐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2):9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