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9-0168-04
Abstract:Carryingoutcurrculum-basedideologicalandpolitcalconstructionintheteachingofprofessionalcoursesin vocationalcolegesisanimportantmeasuretoimplementthefundamentaltaskofcultivatingmoralcharacter,promotethe constructionofa\"threeroundeducation\"patern,comprehensivelyimprovetheoverallqualityofcollgestudents,andftiely improvetheactualefectivenes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Thisstudytakesthemajorofgardentechnologyasan exampletoinvestigateandanalyzethecurentsituationandimplementationpathsofintegrationofcuriculum-basedideological andpoliticaleducationinprofesioalcoursesinvocaionalcolges,andputsfwardsuggestionsontheimplementationpaths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profesionalcourse;currculum-bas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urnt situ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有效提高思政課實際成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本研究以園林技術專業為例,對高職院校專業課的課程思政現狀與實施路徑進行調研,并對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提出建議。
1新時代園林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
1.1培養全面發展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思想指引人的行為,思想政治素質是一個人素質的核心,決定著一個人是否愿意以服務民族復興為己任與追求。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認為:人文是為人之根本,科學是立世之基礎,兩者的交融有利于提高人的綜合素質。高職院校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即要兼具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既要堅守科學立場,更要弘揚人文精神,既要教做事,更要教做人。
1.2新時代園林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圍繞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需要,本專業旨在培養具備生態學、植物學、風景園林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能夠在城市建設、園林、自然保護地及濕地公園、林業部門和花卉企業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園林植物的栽培、繁育、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具有應用型知識結構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園林技術專業人才。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把文獻、資料等結合高職院校專業特色、學校實際、領域特點等實際教學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形成系統認識的方法。本研究具有較為豐富的參考資料,根據“高職院校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現狀與實施路徑\"這一主題在線上和線下搜集整理相關的文獻與資料,包含期刊論文、碩博學位論文、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授課教案與課程實施計劃等,并選取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作為文獻研究的重心加以分析、總結,以此為論文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和探索空間。
2.2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人們在進行調查與研究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為充分了解當前高職院校專業課課程思政實施現狀,本研究根據研究內容需求編寫調查問卷,借助線上形式,面向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河南林業職業學院為例),并對收回的問卷進行系統分析與研究,獲得對高職院校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現狀較為直觀的調查結果,為得出針對性的研究結論奠定基礎。
3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共收回有效問卷1269份,其中男生484人,女生785人;一年級學生714人,二年級學生529人,三年級學生26人。現就調查結果予以分析。
3.1 高職院校學生對課程思政普遍有較高的認識
調查中1119人表示聽說過“課程思政”這個概念,占調查總人數的 88.18% ;150人表示沒有聽說過,占調查總人數的 11.82% 。對于“是否可以區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這個問題,654人表示可以區分,占調查總人數的 51.54% ;489人表示差不多可以,占調查總人數的 38.53% ;126人表示不可以區分,占調查總人數的 9.93% 。通過調查數據可見,絕大部分學生對課程思政有較高的認識。
3.2大部分學生對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有較高需求
當問及“你認為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是否有必要進行課程思政?”這一問題時, 44.21% 的人表示非常有必要, 34.2% 的人表示有必要, 18.68% 的人表示一般, 2.13% 的人表示不太必要, 0.79% 的人表示完全沒必要。可見,高職學生對專業課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需求是比較高的。當問及“你認為專業課程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是?\"這一問題時, 79.51% 的人認為相輔相成,同等重要, 13.79% 的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輔助專業課程教育, 1.02% 的人表示沒有關系。大部分學生認為在專業課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是有必要的,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教學是相輔相成,同等重要的。當問及“你認為學校開展課程思政可以發揮什么作用?”這一問題時, 92.59% 的人選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82.74% 的人選擇幫助學生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 82.11% 的人選擇幫助學生解答人生成長中的現實問題, 80.46% 的人選擇幫助學生樹立愛國、愛黨、愛人民、愛社會的基本理念, 71.39% 的人選擇幫助學生明確人生規劃,實現職業理想。高職學生年齡處于18~20歲,正處在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身心發展尚不成熟,缺乏社會閱歷,容易產生迷茫與困惑,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隨著網絡媒體越來越發達,各種思潮、文化通過多種渠道傳播擴散,而高職學生這個年齡階段容易受到一些錯誤熱點與輿論信息影響,由于認識偏頗造成沖動行為。因此,積極培育新時代所需要的具備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復合型技能人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高職階段的教學中尤為重要。
3.3課程思政的授課內容與授課形式要緊貼學生需求
當問及“教師在教學中,除傳授專業知識外,你還希望學習到什么內容?”這一問題時, 85.97% 的人選擇有關黨和國家、社會與人民的相關理念, 81.72% 的人選擇對職業生涯、人生規劃作指導, 80.85% 的人選擇理念信念的培養, 76.99% 的人選擇良好個人品德的培養教育, 73.84% 的人選擇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教育。在以往的職業教育中,強調知識的理解與生產中技能的應用,而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愛黨愛人民、家國情懷的培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人文精神、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塑造,也是該階段學生全面發展中被學生需要且必不可少的。當問及“最喜歡或最希望學校以哪種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問題時, 78.8% 的人選擇參與實踐教學,74.15% 的學生選擇邀請專家或先進人物進行講座或宣講, 71.95% 的人選擇開展互動討論, 60.76% 的人選擇集中理論授課, 59.65% 的人選擇與師生在論壇、微博、微信等網絡上互動。可見,多數學生期待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當問及“你認為課程思政應關注學生的哪些需求?”這一問題時, 88.02% 的人選擇職業素養與專業知識的恰當融合, 86.52% 的人選擇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與解讀, 77.46% 的人選擇對前途的定位和迷茫, 79.2% 的人選擇愛國情懷的理想信念教育。可見,課程思政和學生的專業、職業、人生發展、思想塑造息息相關,在專業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結合點比較多且被學生需要。
3.4課程思政的融入形式、時效性和實踐結合程度影響實際教學效果
當問及“你認為哪些因素會影響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這一問題時, 76.28% 的人選擇思想政治教育生硬添加到專業課中,不能夠引發學生興趣, 71.79% 的人認為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時效性不強, 69.98% 的人選擇政策、社會、學生等對教學中課程時政的要求,64.78% 的人選擇目前就業發展形勢、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58.23% 的人選擇授課方式陳舊、教學手段單一。當問及“你認為在專業課中提高課程思政效果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這一問題時, 80.22% 的人選擇增強自身綜合素質,提升能力, 76.75% 的人選擇加強課前預習和課后實踐環節, 73.21% 的人選擇理論聯系實際,解答同學們內心關注的重點、難點、熱點等問題, 71.87% 的人選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70.13% 的人選擇改革考試和評定方式。可見,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融入方式,融入內容、新型的授課方式與手段、新的考試和評定方式等是有較高期待的。
4建議
4.1不斷提高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和課程思政建設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是課程思政教學活動的主要設計者和實施者,教師設計和實施課程思政的能力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活動的最終育人成效。只有專業課教師自身具備了過硬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讓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將思想政治內容有效地、正確地傳達給學生,才能對學生起到思想塑造、價值引領作用。而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相比,缺乏系統的思政理論知識,且在長期的工作中,以科研或專業教學為主,主要是用專業邏輯思維,環環相扣去分析理論知識,在實際問題的操作演練中,過于重視專業技能目標的完成,而忽視以情感人,以理動人,對人的思想的塑造,對“人之為人”的教育。因此,不斷提高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和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尤為重要,建設一支思想政治素質過硬、課程思政能力精湛、課程育人水平高深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深入挖掘與提煉專業課教學中的思政資源,將思政元素恰當、適度融入,將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知識有機融合,講融人了思政元素的、學生樂于聽、愿意接受的專業課知識以學生的語言傳授給學生。
4.2 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與多樣的授課方式方法
在教師的教學中,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應結合學科特點、學校特色、學生需求,創新授課方式與方法,這不僅是提升專業知識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思政育人成效的必然要求。如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小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問題教學法、課程論文法、任務驅動法和情境教學法等,采用虛擬仿真、實戰演練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巧妙地融入哲學原理與中國文化的自信,融入思辨精神、學科歷史與人物,融人學科前沿與國家、地區發展,融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中觀察與思考,使學生構建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的學習體系,培養德才兼備的時代所需要的專業復合型人才。如在園林技術專業的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教學中,根據具體章節的教學內容,如在園林植物葉部害蟲防治方法中采用情景教學法,如洛陽某牡丹園牡丹葉部蟲害牡丹吹綿蜥的識別、危害特征與防治策略研究,月季蚜蟲的識別、危害特征與防治策略研究;在昆蟲的外部特征識別中采用小組討論法與實驗法,引導學生通過標本觀察,小組討論總結等,總結出昆蟲成蟲的口器、觸角、足、翅等外部特征識別方法。在園林植物病害的鑒定識別內容的教學方法中,采用室外采樣,顯微鏡觀察、小組討論等自主探究,教師指導,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全過程,讓學生去參與生產實踐,感受生產實踐,引導學生用專業課知識與技能去解決實踐中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4.3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學生內心關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中
首先,以立德樹人為基本目的,以學科課程為載體,充分挖掘專業課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職學校教學的始終,使專業課的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使顯性專業課教育與隱性思政教育相統一,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出育人與育才相統一,具有愛國情懷、責任擔當、職業道德、奮斗精神、勇于開拓創新地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結合園林技術專業的教學,就是培養學得好、下得去、留得住的,勇于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實用人才。
其次,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重點和難點在于教學設計的呈現。在園林技術專業的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的教學中,結合學生關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做出如表1的設計。
4.4改進考試、考核方式與評價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與學生特點,注重過程性考核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采用線上理論知識與線下實驗實訓、綜合能力考核相結合的方式4-5],在考核過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如愛黨愛國信仰、生態文明理念、創新創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等,注重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如在園林技術專業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考試考核中,采用過程性實驗實訓考核與線上理論知識考試相結合,個人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考試與考核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良好的考試、考核方式與評價體系,不僅對激勵專業教師持續推進課程思政改革與探索有重要意義,而且對課程思政改革的成效與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表1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相關章節思政元素與熱點問題分析

5 結束語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的教學活動包括教書與育人兩個方面。“教書\"指的是教授專業知識,“育人\"包含德育、美育、體育等方面對人才的培養,只有把“教書”和“育人\"有機結合起來的教育才稱得上完整的教育、真正的教育,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完整的人才。當今社會飛速發展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往往追求短期效果,注重教師的教書功能,而忽視其育人成效。
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又要發揮課程思政的協同功能。課程思政就是“所有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也就是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作為思政課的延伸與補充,不僅可以有效彌補思政課的育人局限,提升育人效果,而且有助于完善“三全育人\"模式,構建“大思政\"格局,從而整體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專業課作為高職院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學生的就業聯系緊密,不僅開課數量多、授課時間長,且有實驗、實訓、頂崗鍛煉等形式多樣,在專業課授課過程中結合學科特點與學生需求,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讓思政元素進人課堂,將育人目標于無聲中融入到專業課程授課的各個環節,使思政教育如鹽溶于水,貫通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從而實現育人與育才的完美結合,才是教育的本質與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楊叔子.時代的必然趨勢: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交融[J].中國高教研究,2004(8):9-11.
[2]羅金紅.高校理工科課程思政育人價值及其實現路徑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23.
[3]李姿蓉,李婷蓉.高校課程思政改革路徑探析[J].廣西農學報,2024,39(5):119-126.
[4]王芳,張麗華,蔣亞華等.園林植物保護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J].安徽農學通報,2022,25(5):179-181.
[5]楊金紅,李慧君.“園林植物有害生物防治\"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園藝,2023(2):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