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城市經濟;韌性;驅動機理[中圖分類號]F06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0694(2025)04-0011-09[作者]講師副教授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近年來,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城市作為經濟活動的核心載體,其經濟韌性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的穩定與持續發展。強大的城市經濟韌性意味著城市能夠更好地應對外部沖擊,降低經濟波動對城市經濟的影響,保障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精心培育創新生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不斷取得突破。當前,我國城市經濟發展正面臨著來自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的多重壓力和挑戰,如自然災害風險的增加、生態環境的超負荷運轉、資源供給的緊張以及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等。如何在沖擊中增強適應、恢復和轉型創造的能力,實現城市經濟的韌性增長成為當下面臨的重大議題。
“韌性”原是物理學概念,是指一個系統在遭受外部沖擊后能夠恢復原狀的能力。20世紀90年代這一概念被引人經濟學領域,被經濟學家理解為在經濟增長遭受外部沖擊和挑戰時,經濟體能夠抵御沖擊,迅速恢復到初始均衡狀態的能力,同時能夠順應變化,重新調整產業結構和不斷轉型升級,創新經濟增長路徑的能力。1隨著韌性理論的不斷豐富,城市經濟韌性也隨之成為研究熱點。從現有文獻來看,就如何促使城市經濟系統具有韌性,學者們主要從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兩個角度進行研究。從產業結構來看,林耿等認為,產業多樣化能夠增強城市經濟韌性,尤其是非相關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對于形成新興產業群具有積極作用,能夠吸納因危機而失業的勞動力,保持地區的經濟彈性?!?為了提升城市經濟的韌性,張振等認為,關鍵在于積極推動產業的空間集聚,形成產業集群。[3徐圓和張林玲認為,要構建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多樣化產業體系,并在產業專業化與產業多樣化之間實現有效的布局平衡。〔4從技術創新來看,徐媛媛和王琛指出,區域創新能力越強,其抵御經濟波動和實現快速恢復的能力也越強。「5郭將和許澤慶認為,城市發展應著重提升整體的創新實力,高水平的創新不僅能促進知識與技術的外溢效應,還能提高勞動力的再就業效率。徐圓和鄧胡艷認為,通過增強城市的技術創新能力,助力城市在經濟恢復期進行有效的結構性調整,從而提升城市的經濟韌性。[7]與此同時,一些學者還從交通基礎設施視角研究了地區經濟韌性問題,鄔尚霖和劉少瑜的研究發現,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環境的物質性基礎,其堅固性、恢復性、優化措施和效能評估是城市經濟韌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研究中具有較大的挖掘潛力。[8王金波等認為,數字基礎設施通過促進金融發展、提升產業升級、控制污染強度等途徑,有效提升了縣域經濟的韌性。[9]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概念,標志著生產力發展的一次重大躍升。與傳統生產力依賴資金投入和高耗能的生產方式不同,新質生產力轉向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和創新性的生產力,[10]為提升城市經濟韌性提供了新的契機。目前從新質生產力視角探討城市經濟韌性的研究較為有限,現有文獻主要圍繞產業結構升級、產業鏈韌性、政府數字化治理等維度展開。具體來講,徐政和張姣玉研究發現,新質生產力能夠顯著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優化產業布局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他們還發現,新質生產力促使勞動者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實現質的躍升,因此強調勞動者培養方向需適應新形勢,加強技術技能與提升認知能力,并在終身教育體系框架內激發創新意識和提升創新能力?!?2]馬丹等進一步指出,新質生產力對城市產業鏈韌性具有積極影響,并通過緩解資源錯配和產業結構升級提升產業鏈韌性?!?3]此外,趙斌等認為,政府數字化治理能夠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從而推動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4]總之,現有研究多聚焦于單一層面,研究視角碎片化,缺乏對新質生產力和城市經濟韌性的系統性研究?;诖耍狙芯繑M深人剖析新質生產力驅動城市經濟韌性的內在機理,探索提升城市經濟韌性的新途徑,并據此提出可行路徑。
二、新質生產力驅動城市經濟韌性提升的理論機理
新質生產力是數字時代生產力發展質態的轉變,新質生產力的“新”表現在創新引領變革,突破傳統生產方式的局限,實現生產力新的飛躍;新質生產力的“質”體現在數字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提高制造業供給質量,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5]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更為靈活和高效的生產方式,強調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而數字經濟能夠顯著提升抵御期和恢復期的城市經濟韌性,[16]為城市經濟注入新的發展動能。通過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城市能夠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應對外部挑戰,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和靈活性,從而增強城市經濟的韌性。具體來看,新質生產力通過驅動勞動力市場結構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政府政策應對能力提升增強城市經濟韌性(如圖1所示)。
圖1新質生產力驅動城市經濟韌性提升的機理

1.新質生產力驅動勞動力市場結構轉變
勞動力市場的穩定性是衡量城市經濟韌性的關鍵指標之一。新質生產力推動了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供給結構發生深刻變革。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引發勞動力需求的新變化。技術進步特別是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導致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增加,正在加速傳統職業的轉型與新興職業的涌現,重塑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結構。新興產業如信息技術、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領域的崛起帶來了新的職業機會,創造了大量高技能崗位,如數據分析師和機器學習工程師。同時,遠程工作、零工經濟和數字平臺經濟的興起,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就業選擇,增加了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使勞動力市場具備更強的動態調整能力,有效緩沖經濟波動帶來的沖擊。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推動勞動力供給發生變化。首先,新質生產力增加了勞動力流動性,減少了行業與地區間的轉移障礙,有助于勞動力資源在城市間和行業間的優化配置,如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實時匹配勞動力供需,幫助制造業工人向服務業平滑過渡,緩解局部經濟衰退的影響,增強城市經濟的整體韌性。其次,新質生產力引發勞動力技能培養機制發生變化。傳統培養模式從“一次性”職業培訓正在向終身學習體系轉變。依托線上線下融合的繼續教育平臺,勞動者能夠實現碎片化、個性化的持續技能更新,重點強化數字素養和新技術應用能力等核心競爭力。培養主體形成協同育人新格局。高校、職業培訓機構與企業深度合作,通過“訂單式培養”、微認證課程等方式,幫助勞動者快速掌握智能制造、綠色技術等新興技能。這種動態技能更新機制不僅提升了個體勞動者應對產業變革的適應能力,更為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和面對沖擊時的快速恢復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本保障。
2.新質生產力驅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城市經濟韌性之“韌”在于產業結構的多樣化。新質生產力不僅能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還能提升勞動生產率,促進產業鏈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首先,新質生產力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技術革新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通過引入智能制造、信息化和綠色工藝,傳統產業實現了數字化、低碳化轉型升級,同步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市場適應性。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生物科技、清潔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為城市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推動了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創新驅動的新產業和新業態顯著降低了對傳統產業的依賴,增強了城市抵御傳統產業衰退的能力。其次,通過引入先進的自動化、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等,新質生產力能夠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些技術替代了重復性、危險性高和精度要求極高的人力工作,提高了工作的精度和速度,降低了錯誤率。同時,數據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優質生產要素,通過對數據的實時監控和分析,企業能夠更有效地管理生產過程,優化資源配置,為城市經濟提供高效、低波動的增長動能。最后,新質生產力推動了產業鏈的高端化和綠色化。通過數智化賦能,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鏈向“鏈式”轉型,加強了數字技術的基礎研發和集成能力,提高了產業鏈的供給質量和效率,關鍵設備與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減少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新質生產力倡導綠色供應鏈理念?;谖锫摼W和區塊鏈的實時碳數據監測,可提前預警供應鏈風險,助力企業動態優化生產布局。分布式綠色產能網絡和循環物資共享平臺,在自然災害或原材料短缺時快速切換供應路徑。此外,消費端碳積分數據反哺生產決策,幫助企業在經濟下行時精準調整產品結構。這種全鏈條韌性機制,增強了城市經濟應對市場波動和外部沖擊的能力。
3.新質生產力驅動政府政策應對能力提升
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響應速度和政策有效性,直接決定了生產關系能否及時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求,進而影響城市經濟在遇到外部沖擊時能否快速恢復。首先,新質生產力促進政府政策支持和監管模式創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和創新型企業的支持。政府需提供政策激勵,引導傳統產業在非沖擊期加大對新興產業和高科技領域的投人,形成多條技術路線,降低單一鏈條斷裂的系統性風險,筑牢城市經濟韌性首道防線。同時,構建靈活、前瞻的監管框架,壓縮行政響應時滯,助力企業實現產能瞬時轉換,提升經濟恢復速度,構建第二道防線。而在發生沖擊后,政府迅速迭代政策,完善法律法規,為城市經濟實現從“災后復原”到“災后升級”的躍遷。其次,新質生產力驅動能源治理模式升級。隨著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發展,傳統的行政手段如設定能源價格、分配配額等難以適應新變化。政府需轉向市場機制調節價格,借助數智化技術建立公平開放的能源市場,優化能源結構,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能源價格波動對城市經濟的影響。同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構建智能化的治理平臺,實時監測能源生產與消費,精準預測需求,優化分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這種數據驅動的治理模式,將政策從被動補貼轉為主動算法,增強城市應對能源沖擊的能力。最后,新質生產力推動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智能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新需求,要求政府加強城市規劃,建設智能化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良好的基礎設施如交通、通信等能幫助經濟快速恢復,為城市經濟的穩定增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我國城市經濟韌性提升面臨的現實困境
1.產業結構不合理
一方面,盡管我國城市經濟正在不斷轉型升級,但一些地區仍過度依賴傳統產業,如鋼鐵、煤炭、化工等傳統制造業仍然是一些城市的支柱產業。這種過度依賴傳統制造業或資源型產業的城市,一旦該產業受到市場波動或政策調整的影響,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都會遭受嚴重打擊。單一化的產業結構缺乏多元化的“沖擊吸收器”,使城市在面對外部沖擊時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另一方面,對于新興產業如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雖然發展迅速,但在地區之間存在不均衡現象。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在高科技產業方面擁有明顯優勢,中西部地區的一些城市發展相對滯后,導致產業結構不平衡。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城市需要不斷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等。然而,這一過程可能會受到技術、資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導致產業升級進展緩慢,影響城市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城市產業結構不合理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無法充分發揮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源的潛力,影響了城市經濟的持續增長,降低了城市
對外部沖擊的應對速度和效果。
2.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科技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組成部分,是勞動力市場結構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政府政策應對能力提升的底層驅動力。然而,城市創新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這一驅動力的充分發揮,具體表現在創新資源分配不均、創新體系不完善以及創新成果轉化效率不高。一方面,不同城市之間由于經濟基礎、教育水平和科研環境的差異,導致創新資源和人才在地域上的不均衡分布,一些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城市在吸引和培養創新人才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尚未形成健全的創新生態系統,創新鏈各環節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導致創新活動難以形成合力,影響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此外,一些城市雖然科研成果豐富,但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制約了科技創新的有效性和產業化水平,創新驅動發展的潛力未能充分釋放。企業在科技創新過程中還面臨知識產權侵權風險,缺乏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影響了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和投入。技術轉移難度的加大,原創性創新的缺乏也制約了城市經濟韌性的提升,一些城市的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跟隨和模仿階段,缺乏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原創性創新成果。
3.城市網絡聯通性不夠
城市網絡聯通性包括交通、通信、人才流動等多方面的連接和互動能力。城市網絡的聯通性不足會導致面對外部沖擊時,限制資源的有效調配和信息的快速流動,影響城市的應急響應能力。當前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城市網絡聯通性在不同地區間存在顯著差異,東部沿海城市與其他地區相比具有更高的聯通性,這不僅影響了資源的合理配置,也對產業轉移與經濟結構調整帶來了一定的困難?;A設施建設的不均衡,尤其是在交通和通信方面,進一步限制了城市間有效連接和協同發展的可能性。此外,城市間合作機制還不夠完善,不同地區在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環保標準等方面存在差異,跨區域的政策協調和法規統一方面存在挑戰,難以發揮深層次的協作和協同效應。同時,信息不對稱與就業機會不均等因素,嚴重阻礙了人才在城市間的自由流動。這種人才流動的障礙,不僅使城市難以通過人才資源的快速調配來增強自身的恢復能力,更導致信息流動和共享的不足,進一步限制了城市間知識、技術和創新的交流,影響了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和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四、新質生產力驅動城市經濟韌性提升的實現路徑
1.明確政府政策導向與支持措施
在政策層面,政府可出臺一系列定向支持和激勵措施,明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包括制定明確的產業發展規劃,鼓勵地方根據實際情況加速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強對企業標準化和質量控制的指導,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設立區域協同發展基金,支持跨區域的產業合作項目,推動產業轉移和經濟結構調整。同時,政府應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共享與開放,打破信息孤島,實現城市間數據的互聯互通,增強城市網絡的數據驅動力。為進一步形成政策合力,政府需制定協同配套政策,確保產業政策、創新政策等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政策相互支持,共同推動城市經濟韌性提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依賴于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往往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因此,在資金支持方面,政府通過支持新質生產力相關項目,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財政補貼,鼓勵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擔保等金融產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同時,建立項目評估和監督機制,促進資金有效利用,引導企業向高端制造業、智能制造、綠色能源等新興產業轉型,幫助企業在經濟下行期間保持運營,并繼續投人研發。這種持續的創新投入,不僅能夠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還能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提升城市經濟韌性。
2.加快企業技術升級與創新
加快企業的技術升級與創新,提升企業生產力和競爭力。首先,企業應積極引人定制化技術應用,如物聯網和人工智能,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生產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實時監控生產流程,精準采集數據,優化生產環節,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質量檢測、數據分析和預測性維護等環節,借助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算法,精準識別產品質量問題,提升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生產的可靠性,從而更好地適應生產特點和市場需求,在市場波動中保持高效生產。其次,企業需要持續關注新技術發展趨勢,及時更新和優化生產設備與工藝。為此,企業應組建專業團隊,加大研發投人,開展前瞻性研究,結合市場和消費者反饋,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偏好,研發個性化定制產品,開發高附加值新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最后,企業應優化供應鏈體系,引人信息技術實現數字化管理,實現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高效協同。同時,應加強產業合作,通過與上下游企業、同行業企業共享資源與市場信息,實現優勢互補,以降低成本、降低風險、拓展市場,進一步提升城市經濟的協同性和抗風險能力。通過技術升級與創新,能保持企業在外部沖擊下穩定發展,這種穩定性和適應性正是城市經濟韌性的核心所在。
3.加強人才培養與研發支持
推動城市經濟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加強人才培養與研發支持是關鍵。在人才培養方面,政府首先應制定技術人才培訓計劃,針對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開展培訓項目以提升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適應能力,構建一個更加靈活和適應性強的勞動力市場,增強城市對經濟波動的抵御能力。其次,要推出高新技術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促進新技術和新思維的引人,提升城市的整體創新能力,通過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為提升城市經濟韌性筑牢根基。此外,還需建設人才培育基地,配備先進設施和資源,為人才培養提供學習和研究的平臺,為城市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科研支持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創新研究,推動新技術的應用和產業化,加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二是建立多元化的科研合作平臺,打破機構之間的壁壘,促進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與資源共享,形成強大的創新網絡,增強城市的創新生態系統,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抗風險能力。三是設立技術成果轉化基金,支持科研成果的商業化應用,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經濟增長點,增強城市的經濟活力和韌性。
4.推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新質生產力強調綠色轉型。首先,政府應積極制定鼓勵性政策與法規,以稅收優惠、補貼獎勵等多元化的激勵舉措為抓手,充分激發企業的綠色生產活力。一方面,助力企業節約能源,降低資源消耗成本;另一方面,調動企業的創新積極性,推動其在綠色技術、環保工藝等領域不斷探索突破,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加快建立完善的循環經濟體系,大力支持資源回收利用產業,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率,進而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此外,政府還應加強環保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引導公眾參與綠色消費和低碳生活,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其次,企業應主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引入高效節能設備與先進環保技術,降低能耗與污染排放,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在原材料采購環節,優先選用綠色、可再生材料,從源頭減少環境影響。同時,推行綠色設計,注重產品的可回收性和可降解性,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在生產過程中,企業應加強廢棄物處理與污染物排放控制,確保各項指標符合環保要求。建立完善的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將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轉化為可再利用資源,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曉星,張旭,李守偉.中國宏觀經濟韌性測度:基于系統性風險的視角[J].中國
社會科學,2021,(01).
[2]林耿,徐昕,楊帆.佛山市產業專業化、多樣化與經濟韌性的關系研究[J].地理科
學,2020,(09).[3]張振,李志剛,胡璇.城市群產業集聚、空間溢出與區域經濟韌性[J].華東經濟管
理,2021,(08).
[4]徐圓,張林玲.中國城市的經濟韌性及由來:產業結構多樣化視角[J].財貿經濟,
2019,(07).
[5]徐媛媛,王琛.金融危機背景下區域經濟彈性的影響因素——以浙江省和江蘇省為例
[J].地理科學進展,2017,(08).
[6]郭將,許澤慶.產業相關多樣性對區域經濟韌性的影響——地區創新水平的門檻效應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13).[7]徐圓,鄧胡艷.多樣化、創新能力與城市經濟韌性[J].經濟學動態,2020,(08).
[8]鄔尚霖,劉少瑜.基礎設施韌性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基于國際文獻綜述的解析[J].國際城市規劃,2023,(02).
[9]王金波,李朝輝,梁超.數字基礎設施賦能縣域經濟發展韌性——基于山東136個縣域經濟的實證研究[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24,(04).[10]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6).[11]徐政,張姣玉.新質生產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價值旨向、邏輯機理與重要舉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02).
[12]徐政,張姣玉.新質生產力中的勞動者變革問題[J].理論探索,2024,(02).[13]馬丹,陳思年,雷樂瑤,等.新質生產力對城市產業鏈韌性的影響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5,(02).[14]趙斌,汪克亮,劉家民.政府數字化治理與企業新質生產力——基于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的證據[J」.電子政務,2024,(09).
[15]任保平,豆淵博.新質生產力:文獻綜述與研究展望[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4,(03).
[16]盧現祥,段揚睿.數字經濟提升了城市經濟韌性嗎[J].現代經濟探討,2024,(04).
(責任編輯 鄭棣 王麗程)
Enhancing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through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Driving Mechanismsand ImplementationPathways
NIU Yanhong WANG Chunguo
Abstract: With growing global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frequent unexpected events,urban economies have faced increasing challenges in recent years,which makes the enhancement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urgent. The concept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marking another leap in productive force development,offers new approaches to boosting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This paper finds that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an driv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transform labor market structures and enhance government policy response capabilities,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boosting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However,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ten suffers from regional imbalance and i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s.To ensure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ully play their role in enhancing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joint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eforts are needed. It is essential to clarify policy objectives,accelerate technological upgrades and innovation,and promot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Keywords: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Urban Economy;Resilience;Driving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