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科技創新走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雙核引領;協同創新[中圖分類號]F12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0694(2025)04-0030-11[作者]博士研究生教授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標志著成渝地區正式納入國家科技創新核心戰略版圖。2021年12月,成渝簽署《西部科學城管委會、西部(成都)科學城管委會共同助推西部科學城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提出雙方將發揮創新平臺優勢和引領示范作用,共建成渝科創走廊。2022年2月,《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西部科學城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首次提出“加強與成渝地區科技園區聯動發展,探索‘成渝總部研發 + 周邊成果轉化’模式,共建成渝科技創新走廊”,正式確立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的戰略構想。2024年5月,《川渝攜手同心助力成渝中線科創走廊行動方案》正式發布,標志著這一戰略構想正加快落地實施。當前,成渝地區亟須破解“雙核獨大、次級斷層”的空間格局,構建多層次協同創新生態體系,以科技創新走廊為載體實現創新資源高效配置與產業鏈深度耦合。成渝地區如何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部署,加快打造科技創新走廊,唱好“雙城記”,在當前形勢下顯得尤為迫切且關鍵。
一、文獻綜述
科技創新走廊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和區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既有研究主要圍繞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效能和影響因素、模式特征以及成渝地區科技創新等方面展開。
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效能及影響研究。回顧全球各大灣區和重要創新中心的演進歷程,沿各類交通要道集聚創新要素并形成科技創新走廊的模式是區域創新發展的重要空間組織形態。1高校人才供給以及“大學一政府—工業界”的合作模式為美國科技思想轉化為生產力和進人市場奠定基礎,{2創新主體之間的溝通在科創合作中發揮重要效能。(3]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會增加走廊內城市的創業活動,對周邊城市產生正向溢出效應。[4]從影響因素的研究來看,技術基礎、高等教育、便利交通、成功企業的帶頭作用和產業密集效應以及國防投資等是美國高技術園區成功的主要因素,5而政府研發投入、風險投資以及資本、人才與技術進步是創新走廊建設成功的主要因素。[6-8]
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模式和路徑研究。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與發展涉及多層次的協同機制和系統化框架。在規劃層面,構建多核心板塊無縫對接的創新走廊系統建設框架范式,[9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和利用外部機會,實施積極的增長型戰略。[10]周元等提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兩核”引領、“三帶”協同、市鎮聯動的規劃策略;{1]在科技創新走廊內外協同發展模式方面,產業協同是通過協調產業間的合作建立動態平衡機制促進產業發展和協調產業關系的過程,〔12]是尋求各種不同系統結構要遵循的一般規律。〔13]學者們對G60等科創走廊進行了研究,認為區域創新走廊的構建是政府在保證城市間價值共贏的前提下,對資源再組織和創新主體再集聚在空間和制度層面的表達;[14-19]此外,未來科技創新走廊的發展需注重補齊基礎研究短板、強化產業鏈聯動、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從而在空間和制度層面實現更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和可持續發展。〔20]
成渝地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研究。伴隨各類交通要道、產業組織和科研機構等空間要素聚集,加快形成高精尖創新活動的科技創新走廊是提高區域創新產出和科技競爭力的關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中國西部地區的經濟中心和重要增長極,依托其深厚的產業基礎與創新資源稟賦,正加速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創走廊。[21]成渝經濟及科技創新走廊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科技創新為主要推動力的經濟增長引擎。[22]近年來該區域通過深化科技創新協同、強化產業鏈供應鏈融合、優化金融與交通基礎設施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成都、為核心節點,以高速鐵路為空間紐帶,以高能級創新平臺為支撐的跨區域科創發展格局。〔23]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走廊內,應布局跨區域產業技術研發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新聯盟,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并完善信任、利益分享和激勵機制,推動各主體跨領域、跨部門協同創新。[24]
上述研究探討了科技創新走廊的概念框架、建設模式及機制等,但缺乏針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的系統研究。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集聚優化配置科技創新資源,采取共享、共建、共推等方式打造區域科技創新走廊,有利于促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快成為創新策源地和中國經濟第四極。本研究緊密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部署要求和協同創新發展新趨勢,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現實基礎與瓶頸障礙,從區域協同視角探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的現實路徑和政策舉措。
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的現實困境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全球各大灣區和創新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一極,伴隨各類交通要道、產業組織和科研機構等空間要素在同一個地域范圍內聚集,加快形成高精尖創新活動的科技創新走廊是提高區域創新產出和科技競爭力的關鍵。加州101公路創新走廊、韓國京畿道創新帶、日本東京—橫濱—筑波創新帶、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滬嘉杭G60科技創新走廊等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科創要素集聚度明顯提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對比分析國內外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經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仍然面臨困境,對標完成國家賦予的“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戰略使命尚有不足。主要表現在:
1.創新資源配置不足
、成都近年提出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涉及創新基礎和要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科技研發投人強度、科技平臺以及高層次科技人才儲備等關鍵維度與國內外發達經濟圈還有較大差距,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不夠。[25]兩地的創新環境有待優化,科技人才儲備不夠。〔26這些短板制約了成渝區域創新能級提升,是成渝科技創新走廊建設過程中的“梗阻”。一是從科技研發投入強度來看,2023年,四川和的Ramp;D經費投入強度分別為 2.26% 和 2.48%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65% ),與北京( 6.73% )、上海( (4.35% )、天津( 3.58% )尚有一定差距。二是從科技平臺來看,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地、大科學裝置、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基礎學科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數量僅為京津冀、長三角的1/3,同時缺乏高能級共性技術創新平臺。三是在高層次人才方面,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數量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在渝全職“兩院”院士與北京、上海、廣東差距明顯,國家“千人計劃”人選專家僅為北京的 7.40% !上海的 12.28% 0
2.跨層級創新生態體系尚未形成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構建科技創新走廊涉及跨省市的協作,分割的行政區域可能造成利益訴求不統一,在生產力布局和科技資源配置方面尚未形成統籌協調和分工有序的良性發展格局。一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資源大多集中在和成都兩大城市,能級集中、發展不均,次級的創新圈層缺乏。和成都在科技創新引領和輻射帶動效應方面不明顯,跨層級多圈層及分工明確的創新生態體系尚未形成。二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部分領域合作效應弱于競爭效應,譬如,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科技創新資源布局等方面步調不一致、統籌協調不足。
3.跨區域協同創新機制有待完善
一是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機制亟待優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機制大多涉及經濟、交通等領域,科技領域主要聚焦平臺、人才等事項,政策機制偏少。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協作程度不高,缺乏內生性合作動力,協同效果不佳。與西部周邊省市、其他國家科創中心的協作不多,在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與互補協同潛力未能有效發揮。二是協同合作的保障機制不健全。平常溝通以對話式協調為主,缺乏權威協調機制與政策法律保障,開展戰略合作主要依賴領導互動推進,合作成果的落地保障機制及成效評估機制尚不健全。
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的思路
通過“雙核引領一協同創新一系統優化”三位一體路徑,成渝地區可突破創新資源分散與行政分割約束,形成多層次、高效率的科技創新走廊體系,為全國區域協同創新提供范式參考。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構建思路(圖1):
圖1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思路

1.控制序參量:構筑成渝“雙核引領”的協同創新模式
從支配原理來看,“序參量”決定系統在臨界值時能否突破,對核心變量的把控是協同理論的重要出發點。跨區域協同創新是趨勢,其主要強調不同城市和地區之間的合作共贏。創新型城市群有兩大類型:“強強聯合”型,即區域各自發揮不同優勢,形成錯位發展和協同創新的城市群;“輻射帶動”型,即中心城市帶動周邊城市協同發展。實踐經驗表明,國際大都市周邊更易形成創新聚集區,輻射帶動區域創新發展。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是加快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的關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通過“雙核引領”模式,能夠有效集聚兩大城市的創新資源,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加快技術創新聯合攻關,推動形成有成渝辨識度的科技創新成果。
2.強化協同效應:構筑成渝協同創新“緊密關系”
Cigler認為協同是演變的過程,組織經歷松散的非正式關系、合作關系、網絡關系,最后形成最密切的協同關系。[27]協同關系最核心的是探尋各主體之間的共同利益。合作共贏的協同關系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的基礎。為了實現利益聯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應制定共同發展目標和規劃,強化溝通和樹立合作意識,建立雙向溝通機制,倡導共贏思維和合作互利,激發各方參與協同創新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形成各主體協同發展的合力。此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需要尋找合作共享的領域和利益契合點,通過產業鏈銜接和資源共享,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有效利用;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共享研發資源和知識,有利于提高創新效率和質量。
3.實現自組織:推動成渝創新系統整體優化
自組織理論認為只有在規則鮮明的有序系統內部,各子系統才能促使組織自發形成新的空間格局和組織關系,保持組織系統運行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制定合作目標、建立合作規則、明晰合作流程和優化合作程序是實現系統整體運作和自組織的重要步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需關注規則的制定以及共同目標的確立,不斷探索系統之間的互動方式、相互依存關系以及如何通過合作實現整體效果最優。明晰成渝創新系統運行規律,充分調動系統內部各要素來創造價值和提高效率。各組織內部子系統之間加快要素協同,在規則和共同目標的引導下,通過共享信息、資源和知識交流,實現整體績效最優。
四、“五大協同”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的實現路徑
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框架,從目標協同、主體協同、要素協同、分工協同、權責協同“五大協同”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路徑(圖2)。
圖2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路徑

1.目標協同
(1)成渝雙核引領協同創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將打造雙核啞鈴型成渝科技創新產業走廊作為協同互動的切入點。依托成都市與主城的科技創新“雙極核”、沿成渝地區中間地帶的高鐵和高速公路網,集聚經濟與科技要素,營造創新環境,形成新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高地,以此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崛起,支撐其成長為中國第四增長極。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把創新產業集群建設與成渝科技創新產業走廊構建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成渝地區雙核引領的協同創新模式,吸納周邊城市經濟資源,推動川渝地區一體化發展。在此基礎上,推動數字智能、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科技創新產業走廊上落地,培育打造一批國際領先的高科技產業集群。
(2)統籌規劃發展目標。加強頂層設計,成渝共同制定科技創新走廊中長期發展規劃,精準定位兩地優劣勢,實現優勢互補。在現有經濟發展需求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激活技術研究、技術轉化、技術應用三大環節,對成渝地區產業發展定位、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和統籌管理,建設具有競爭力的科技創新走廊。加快梳理相關政策文件,統籌各相關細分領域的政策,圍繞建設目標優化現有政策。聯合編制詳盡的科技創新走廊分步實施方案,明確成渝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目標,推動成渝地區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綜合性科學中心,將其打造成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輻射效應的世界級科技創新走廊。
2.主體協同
(1)研發機構協同。積極吸引中央院所整合成渝創新資源,聯合實施重大科技項目,通過股權兼并重組、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等方式開展合作,協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攻關。在借鑒國內外科技創新走廊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將成渝地區中間地帶的三條高鐵和三條高速公路作為紐帶,加快集聚研究機構和創新企業,鏈接重要城市和地區,利用交通網絡的建設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推動創新要素在成渝科技創新走廊周邊的自由流動和聚集。
(2)產學研協同。圍繞形成創新合力,通過建立產學研協同網絡,推動多元創新主體構建目標趨同、資源互補的創新生態。一方面,通過集聚大量研發投人較高、科技人員比例高以及科研成果豐富的科技“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研發中心,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產業化方向轉化。另一方面,加強研發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對接。結合各院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學科專業,充分調動成渝地區高校、企業和研發機構的積極性,共同打造協同創新研發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實驗室等平臺,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相關的研發及成果轉移轉化。推動各類創新主體依托產業創新綜合體持續開展創新成果轉化活動。
3.要素協同
(1)構建綜合性資源共享平臺。借鑒硅谷模式、上海以及杭州等地經驗,加快建設先進技術研究院、技術創新工程院、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等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搭建開放性更強、效率更高的資源共享網絡。建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研發機構群,吸引整合全球創新資源,持續創新研發平臺合作內容和形式。同時,構筑全方位的國家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系統,深化源頭性技術創新,推動創新成果的市場化轉換,完善創新鏈條中的資源流通環節,持續提升研發平臺服務產業創新的能力。
(2)營造創新要素集聚的生態。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的創新要素集聚。一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多層次企業差異化成長。加快完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形成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創新發展的強大政策合力。〔28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專業化發展的支持力度,培育未來產業和高精尖產業領域的初創企業。二是在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的同時注重培養域內科技人才,做好科技人才儲備工作,筑牢科技創新走廊的人才基礎。三是致力于構建暢通便利的交通網絡、開放活躍的生活方式以及綠色生態圈,提升各地市對外交通連接能力和出行效率,激發存量土地的活力,支持新經濟空間的轉型利用,努力塑造高品質的創新環境。
4.分工協同
(1)發揮各自稟賦優勢。重點發揮成都和的創新引領示范作用,提升雙核城市對創新資源要素的吸引、控制和配置能力,增強整體聯動和區域帶動能力,建立空間聯動、產業聯動、創新聯盟和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走廊網絡。成都依托源頭創新策源功能,重點布局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前沿領域,建設國家級基礎研究戰略平臺;發揮先進制造產業化優勢,聚焦智能網聯汽車、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領域,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先進技術產業化樞紐。加強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分工協同,將周邊市縣(區)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資源布局范圍。加快建立成渝地區科技創新走廊相關城市在創新資源利用、高技術產業共建和市場開發等方面的聯動機制。
(2)探索重點發展方向。緊跟世界技術前沿,聚焦產業創新趨勢,重點發展具有先發優勢的未來產業。注重未來核心產業的培育,重點布局高精尖產業,打造具有全球識別度的原創技術策源地與產業高地。重點培育和引進一批能夠奠定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和項目,努力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策源地和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同時,在空間布局上構建企業生產空間鏈,各主體根據比較優勢承擔相應價值鏈環節,實現統籌協調、雙核聯動、高端集聚。通過技術攻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實現位勢躍升,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人核心動能。
5.權責協同
(1)協同機制構建。協同機制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中尤為重要。一是設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協調委員會。協調委員會由成渝地區相關利益主體的代表組成,負責協商、協調和決策相關事宜,討論和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制定工作計劃和行動方案。二是明確各主體職責和參與方式。確保各主體在合作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持續提升協同效率。三是構建具有協同功能的信息化平臺。通過建立信息化平臺幫助協調委員會更好地組織協調和分工合作,實現科技信息共享、互動交流及協商決策,提高工作流程的透明度和協同效率。
(2)監測與評估協同。建立統一的監測指標和評估標準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的關鍵。各主體協商確定經濟、環境、社會等方面的評估監測指標,跟蹤進展并反饋成效。運用數字信息技術對各項指標進行跟蹤,若發現偏離預期目標或存在不利因素時及時調整和改進。多主體共同參與監測評估過程,增強各主體之間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確保過程透明與公正,提高協同合作效果。監測與評估過程中,還應定期向相關主體通報項目的進展情況、評估結果和采取的改進措施,保持信息透明和溝通的暢通,推動協同合作深化。
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走廊構建的政策舉措
1.拓展科技創新走廊發展新空間
成渝聯手打造科技創新引領的高新技術產業走廊,依托成都市與主城的科技創新“雙極核”,加快集聚經濟與科技要素,營造創新環境,形成新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高地。堅持“一城多園”,優化空間布局,明晰功能定位。制定高標準的戰略規劃,著力建設西部科學城,以促進科技功能的合理布局與城市發展戰略方向的有機結合。在成渝之間的廣闊腹地優先規劃建設交通、城市建設和產業保障等骨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完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鐵路公路網,加大協調合作力度,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布點落地。致力于確保科技攻關的重點與主導產業需求相一致,以便打造具有新技術引領地位的高科技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圈。
2.促進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
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資源配置與吸納能力,集中優勢資源發展核心產業,同時做好產業以點帶面的向外布局,優化產業布局模式。依托西部科學城,整合成渝地區的優勢創新資源,打造與北京、上海等地區對標的綜合科技中心。一是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創新生產模式,做大做強已有基礎的先進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集成終端、生物制藥、新型材料等產業,著力打造大數據智能網絡、智慧健康、高性能新材料等高技術新興產業。二是強化生產性服務業的科技支撐。采用AI等新科技成果,推動現代物流業經營智能化、分選自動化、流轉標準化、貨運綠色化。三是開展石墨烯及相關二維材料的研發,推動并行引進(高新企業與研發團隊)的模式,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共建共享的半導體基材類二維材料產業,為“芯屏器核網”提供原材料基礎支撐。四是開拓構建扶持引領需求的新產業和連通消費的新業態,努力挖掘消費新場景,形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的產業支撐。
3.形成寬領域、深層次開放合作模式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更廣闊的開放姿態建設營商環境、生活環境和制度環境,打造協同創新開放格局。建立良性的“競爭一合作”機制,合理化均攤成本、共享利益。系統梳理和統籌規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政策,加大行政和服務改革的力度,出臺細則更明晰、內容更翔實的“負面清單”,加快提升政府運行效率和治理水平。成渝共同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兩地共同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科技人文交流大會等重大會議,協同打造“一帶一路”科創合作中心、科創技術轉移中心,鼓勵成渝地區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加入共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密切合作。支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企業收購、合并國外技術研發部,順勢融入全球產業鏈中。
4.創新政策機制組合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共同發力向國家爭取政策上的優惠和支持。一是充分運用西部發展優惠政策,爭取國家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的扶持政策落地,互相支持,協調行動,運用政策組合大力度引智引資引企業,形成“ 1+1gt;2? ”的效應,推動成渝之間高新技術產業和科技機構多點生根開花,梯次遞進發展,逐步形成連接成渝雙極核的新興產業高地。二是完善內陸對外開放政策,挖掘利用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環境良好的優勢與潛力,攜手以世界領先的電子信息龍頭制造企業作為引智引資工作重點,推動和成都加快發展高端電子信息產業。
參考文獻:
[1]周振江,石義壽.世界知名創新走廊的發展經驗與啟示[J].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20,(02).
[2]曾曉萱.128號公路創造發明的搖籃—MIT[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2,(04).
[3] Saxenian A L.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with a new preface by the author[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曾婧婧,陶文清,黃桂花.科技創新走廊與城市創業活動:空間效應及影響渠道[J].經濟管理,2024,(11).[5]王益苓.波士頓128號公路高技術園區[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1995,(03).
[6]王子丹,袁永.國際科技創新走廊研究及對廣東發展的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8,(12).
[7]吳淑娟,吳海民.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智能效率的來源和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與美國硅谷的比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01).
[8]曾婧婧,陶文清.科創走廊對經濟的雙刃劍效應:輻射還是虹吸[J].科學學研究,2024,(12).
[9]湯臨佳,李翱,池仁勇.創新走廊:空間集聚下協同創新的新范式[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01).
[10]劉洪民,楊艷東,韓熠超.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全球信息經濟科創中心的戰略分析與政策建議[J].科研管理,2018,(01).
[11]周元,陳川.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東莞段)空間規劃策略與實踐[J].規劃師,2019,(11).
[12]高峰,劉志彪.產業協同集聚:長三角經驗及對京津唐產業發展戰略的啟示[J].河北學刊,2008,(01).
[13]范斐,孫才志,王雪妮.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復合系統協同進化模型的構建及應用—以大連市為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02).
[14]王振坡,李彥曉,王麗艷,等.京津冀協同發展下天津都市圈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23,(01).
[15]王衛東.長三角城市群協同創新發展機制研究[J].企業經濟,2011,(12).
[16]趙菁奇,金露露,王澤強.基于科技創新績效分析的區域協同發展探討——以G60科技走廊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22,(05).
[17]李子彪,王思惟,李鑫,等.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對企業雙元創新的影響研究—基于創新鏈視角[J].科研管理,2024,(09).
[18]應秋陽,操友根.區域科創走廊協同創新網絡結構分析:以福廈泉科創走廊為例[J].中國軟科學,2024,(02).
[19]國子健,鐘睿,朱凱.協同創新視角下的區域創新走廊——構建邏輯與要素配置[J].城市發展研究,2020,(02).
[20]毛艷華.科創走廊建設的國際經驗及借鑒[J].人民論壇,2022,(10).
[21]蔣永穆,李想,唐永.成渝綿科創走廊建設:功能定位、空間分布與動力機制[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6).
[22]姚樹潔,劉嶺.西部科學城建設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2,(03).
[23]燕汝貞,何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發展新格局研究[J].中國商論,2025,(06).
[24]王愷樂,熊永蘭,宮慶彬,等.國際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經驗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21,(10).
[25]成都科技顧問團.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模式對成渝“一城多園”共建西部科學城的啟示[J].決策咨詢,2020,(05).
[26]黃慶華,胡夢佳,胡江峰.競爭還是合作?競合策略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生產效率的影響[J].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11).
[27]Cigler B A.Pre-condi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multicommunity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s[J].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1999,(01).
[28]彭勁松,廖玉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與產業鏈現代化提升[J].中國西部,2023,(04).
(責任編輯 周俊)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onstruct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rridor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Basedon“FiveSynergies\"
YANG Ling TAN Zhixiong
Abstrac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rridor serves as a driving force for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Building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rridor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is a critical breakthrough for“co-building a nationally influent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Based on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engdu-Chongqing region,following the build ideas of three-sphere integrated plan of“dual core leadership-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ystematic optimization”,and starting from the“five synergies”mechanisms encompassng goals,subjects,factors,division of labor,and responsibilities,the paths for construct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rridor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is proposed. Expanding new spaces for the innovation corridor,promoting deep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dustry,establishing broad and in-depth open cooperation models,and innovating policy combination mechanisms are essential strategie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rridor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rridor;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ual CoreLeadership;Collaborative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