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0694(2025)04-0096-09
一、問題提出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的國家重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2020年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專題講話,標志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國家戰略。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后文簡稱《綱要》)中明確提出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的概念。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要堅持“川渝一盤棋”,加強成渝區域協同發展,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盡快成為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1]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做出系統部署,提出要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的重要要求,強力推動區域分工合作,產業間取長補短、協同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2]
根據《綱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重慶兩城為極點,通過發展自己帶動周邊區域,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3]但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產業結構同質化競爭的問題。[4產業同質化指區域內某產業在結構、布局等方面的趨同現象,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雙重影響,且在不同階段呈現出顯著差異性。[5在短期內,產業結構同質化能促進資源整合、加速技術創新、激發市場活力,進而助力區域經濟協同快速發展。但長期來看,產業結構的相似性達到一定閾值后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如地區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區域內惡性競爭頻繁、企業間合作受阻、產業附加值下降、稟賦價格大幅上升等,嚴重制約區域經濟發展。因此,《綱要》指出,要“以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鏈重塑為契機加快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在此背景下,成渝地區需從戰略高度正視產業結構同質化競爭這一現實問題,充分認識到避免惡性競爭對于區域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且緊迫的意義。深度探究成渝地區產業結構同質化現象,系統剖析其形成機制,并提出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破解策略,對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成渝地區產業結構同質化的現狀分析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地理條件上的相似性賦予其經濟空間緊密的內在聯系,從而在客觀上展現出較強的產業趨同現象。[6-7]目前,學術界對產業結構同質化水平的測度方法較為多樣,包括區位熵、赫芬達爾指數、勒納指數、霍夫曼系數等。本研究選取區位熵的測度方法,計算成渝地區核心城市——市和重慶市的產業結構同質化水平。區位熵的計算公式如下:

在式(1)中, qij 為j地區i產業的總收入;qi為j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qi為全國i產業的總收入;q為全國各產業的生產總值。8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年鑒》《重慶統計年鑒》。由于地方統計年鑒未公布分行業的工業企業經濟指標數據,本文采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經濟指標數據進行替代分析。
分析2022年成渝地區行業區位熵值可知,主要產業的區位熵值多集中于1附近。市在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11個產業中展現出較高的專業化水平;重慶市則在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等7個產業中具備顯著競爭優勢。值得注意的是,兩市在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其他制造業以及印刷業四個重點產業均呈現高區位熵值,這一現象表明成渝地區工業結構存在明顯的同質化特征。此外,對比《四川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與《重慶市“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發現,當前四川省與重慶市在制造業總體規劃框架上存在高度相似性。具體體現為:兩地均高度重視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材料產業發展,且重慶市消費品產業與市綠色食品產業也存在諸多重合。這種集中的競爭與資源配置,導致成渝地區尚未形成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模式,無法充分發揮區域協同效應,制約了整體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表12022年成渝地區主要行業區位熵數值

注:限于篇幅,文中僅呈現部分行業數據。
三、成渝地區產業結構同質化的形成機理
1.同質化根源:地理位置與資源稟賦的原始相似性
地理位置與資源稟賦的初始相似性是成渝地區產業結構同質化的根源。根據產業區位理論,產業的布局與發展深受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的影響,資源的分布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業的類型與結構。9從空間經濟學理論來看,地理鄰近性會促進區域間要素的流動與共享,使得產業發展更易趨同。回顧產業發展歷程,由于早期資源和市場條件的限制,趨同的產業集聚成為區域經濟起步階段獲取規模效應的重要途徑。而四川省和重慶市在發展階段、要素稟賦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由于早期發展時技術和資本要素相對不足,成渝地區只能通過同質化集聚,初步發揮規模帶動作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產業結構同質化是成渝地區利用原始“增長動力核”進行發展的必然結果。①
從自然資源稟賦角度來看,成渝地區自然資源具有顯著優勢,其空間形態多元、存儲量巨大、種類繁多且區域配套協同性良好,是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少有的集多種能源和完整金屬礦產體系于一身的地區。重慶市地處長江流域上游,自然資源豐富多樣。全市已發現礦產40余種,其中25種已探明儲量,涵蓋煤礦、硫鐵礦、天然氣、大理石、石灰石、錳等重要品類,其水能資源開發電量在全國大城市中位居首位。四川省的自然資源稟賦同樣優越。全省已發現礦種132種,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達100種,涵蓋能源、金屬、非金屬、水氣四大類,釩、鈦等8種礦產資源量居全國首位。四川盆地已探明天然氣資源儲量超7萬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總量的 19% ;水資源理論蘊藏量達1.43億千瓦,占全國總量的 21.2% ,僅次于西藏。①此外,成渝地區地理位置相近帶來的要素流動的便利性,也促使該區域產業發展路徑趨同。
2.同質化形成:市場化趨同機制與非市場干預機制
在產業發展進程中,市場化趨同機制與非市場干預機制共同形成了成渝地區產業結構的同質化態勢,使成渝地區產業結構同質化從產業布局層面延伸至市場競爭、要素配置等多個維度。從市場因素上看,市場機制具有導向同質化競爭的傾向,同質化競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常態現象。在市場競爭初期,企業為實現利潤最大化,常會有打壓競爭對手、搶占市場份額、低價出售等惡性競爭行為,甚至會在邊際收益低于邊際成本的情況下保持生產。從非市場因素看,地方政府主導的非市場化行為也會導致產業結構的同質化。具體而言,在地方尋求發展的自發性區域空間中,地方政府為追求“理性人”利益而常常實施地方保護主義并構筑市場行業壁壘,阻礙地區之間要素流動,這顯然不利于區域整體實力提升。
目前,、重慶和綿陽已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在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領域顯現競爭優勢。市建設西部軟件園,其高新區主要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產業。重慶高新區則重點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主導產業。綿陽作為國家重要的國防軍工和科研生產基地被評為“國家科技城”,其高新區主要培育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這三個城市在產業開發的具體內容上具有相似性——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均為其重點發展領域。因此,需要強化中央政策主導,統一產業政策導向,減少地方保護主義對市場分割的影響。地方政府應加強協作,通過消除區域壁壘,促進要素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差異化發展,從而避免因要素市場分割導致的產業結構同質化問題。[10]
3.同質化加劇:兩核獨大與資源虹吸
成渝地區“兩核獨大”的虹吸效應是成渝地區產業結構同質化的重要影響因素。《綱要》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重慶、兩市“一圈兩城”做了明確的定位與清晰的說明,并要求成渝兩地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但在提速發展過程中,兩個中心城市對周圍城市的資源有虹吸作用,因此出現了兩頭獨大、缺少中間體量城市的區域經濟結構。隨著兩地不斷發展,其虹吸作用日益增強,從而造成成渝地區中間城市出現經濟塌陷的現象。
在新常態格局下,成渝兩地經濟轉型勢在必行,即由超高速轉向中高速,由追求經濟數量轉變為追求經濟質量,由外延式擴張轉型為內涵式發展。在轉型背景下,產業結構同質化可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階段性特征。從區域發展的宏觀規律角度審視,國內外眾多區域的發展實踐普遍遵循“由點到圈”“由圈到群”“由群到帶”的演進路徑。〔\"成渝地區目前正處于從分散狀態向初步集聚的轉變過程,在此過程中產業結構同質化是一種必然表現。
四、成渝地區產業結構同質化的破解策略
1.加強頂層設計規劃,轉變競爭方式
2024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杜絕政府通過違規優惠制造洼地效應、盲目布局產業導致重復建設、設置市場壁壘破壞公平秩序等損害企業利益、影響行業健康發展的行為,〔12]避免資源浪費和低效競爭。優化成渝地區政府競爭模式對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共生繁榮至關重要。
首先,成渝地區應在整體戰略框架下聯合制定區域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各自產業發展重點、進行差異化定位以避免相同產業領域的同質化布局。市可將重點放在高端制造業、信息技術及金融服務等產業,而重慶市則可以專注于智能制造、汽車工業和裝備制造等領域。
其次,市和重慶市已經形成較為緊密的經濟聯系,兩大核心城市可以將部分經濟管理職能如規劃編制及實施、干線交通建設、產業跨區域協同、要素市場構建、產業政策制定等授權給合作協調機構來統籌,共商共建共治,強化協同合作,釋放政策紅利,推動改革創新,消除行政壁壘,真正打造區域協同典范。[13]
最后,成渝地區必須妥善處理當前發展與未來發展的關系。競爭方式的轉變不僅在于推動競爭規范化,更為關鍵的是在競爭過程中促進合作,推動兩地產業內部資源整合,形成產業集群以降低產業成本,提升資源轉化效率和生產效率,為產業的智能化、高效化升級做好準備。而這一過程的推進,離不開兩地政府的協同發力。唯有成渝地區政府在合作過程中充分做好準備工作,方能使成渝地區的產業在融人全國統一大市場過程中提升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實現在全國價值鏈中的地位升級。在合作過程中成渝地區政府可逐步放寬部分市場準入,通過協商制定“特色產業培育”等差異化產業扶持政策,共同干預產業布局,推動產業分工深化,促進產
業結構轉型升級。
2.推動產業協同合作,強化集群效應
產業集群作為經濟增長的引擎,其協同效應能夠提升區域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并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成渝地區應借助集群化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首先,成渝地區需重點構建產業功能性協同平臺,促進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及創新資源共享。集群內企業應通過創新合作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有效對接。而政府應設立產業鏈對接平臺以加強企業間的技術轉移與資源共享,整合科技成果,特別是在先進制造與綠色產業等領域,成渝地區應共同構建技術創新中心來支持高技術企業的孵化與成長。同時,打造跨區域創新平臺,推動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建設,提升區域協同創新能力。(14]
其次,成渝地區需深人實施科技創新合作計劃,以機制協同深化跨區域創新聯動。引導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共建新型研究基地,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強化創新鏈對產業鏈的技術支撐。在此基礎上,通過創新平臺共建與關鍵節點聯動,聯合共建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雙創示范基地,聯動各方打造科技創新與協同創新示范區,搭建“研發一孵化一轉化”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同時,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的共建共享,加速科技成果在城市群的落地轉化。
3.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創新發展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激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成渝地區而言,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既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難題的戰略路徑。
首先,成渝地區可以通過制定具體的行業扶持政策,更好地幫助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產業升級,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基于成渝地區已有的產業體系積累以及本土資源稟賦優勢,應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具有相對優勢或絕對優勢的產業上,發展壯大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重要產業供應鏈形成相對完整的閉環,減少關鍵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對外依賴性,從而在下一輪技術革命新格局中占據更有利地位。在此過程中,成渝地區還需要淘汰產能落后企業,鼓勵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通過創新稅收優惠、綠色產業補貼等措施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化、數字化和綠色低碳方向轉型。通過完善數字基建、提升技術競爭力、強化產業安全,助力實體經濟變革,推動數實融合。〔15]另外,通過企業合并、高效率企業擴張等策略,壯大優勢行業,培育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企業主體,以滿足成渝地區產業在全國產業鏈中重新定位的需要。
其次,成渝地區要充分發揮學研機構在基礎研究方面和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以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西南自動化研究所、電信科學技術第五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重點高校院所為骨干,發揮電子信息、自動化學科建設方面的領先優勢,加強計算機軟件、新型材料等相關學科布局和人才培養,加快產業關鍵技術攻關以及相關理論創新,為成渝地區乃至全國提供原創動力。基于大型國企、龍頭企業及企業集團的技術研發優勢,以重大項目為載體引導大企業戰略性創新和中小企業靈活創新,發揮龍頭企業在產品研發、先進制程、材料、設備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主體作用,加快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搶占中長期科技創新的戰略制高點。
4.加快要素市場建設,培育共同市場
要素流動障礙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瓶頸之一。成渝地區人才、資本等要素流動不暢,不僅導致區域內資源的低效配置和產業的重復建設,更制約了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打通要素市場內部堵點和市場間制度分割,優化要素組合,發揮數據和資本賦能作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1加快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培育統一開放的市場。
首先,為“破除行政壁壘和壟斷,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要從根本上破除行政壟斷等政府干預對要素市場的束縛,在制度層面保障企業在市場中平等獲取資源,[17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成渝地區應協同構建統一的市場基礎制度,包括產權制度、市場準入制度、社會信用制度等。一要健全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明確產權界定、保護和流轉規則,穩定市場主體預期。二要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消除市場準入壁壘,建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聯合制定技術交易的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以及科技成果評價、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標準。三要共建社會信用體系,建立跨區域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聯合獎懲機制,營造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成渝地區應成立專門監督機構,負責對技術標準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加強對標準實施過程中的指導和服務,及時解決問題,對違反技術標準的企業和行為,依法進行查處,確保技術標準的有效實施。
其次,建設靈活多元、公平競爭、供需適配的勞動力市場,集聚高端創新人才。要暢通成渝地區各部門、各行業和各企業人才交流互動機制。第一,建立區域統一的人才服務標準體系,營造有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環境。實施人才評價標準互認制度,創新人才激勵政策,通過設立成渝合作專項獎勵基金、開放共享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等措施吸引省內外乃至國外的對口高素質科研人才集聚成渝地區。第二,要彌合市場需求和高等教育之間的鴻溝。一方面,借助產學研合作平臺強化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根據高校學科特色、區域發展趨勢以及企業技能需要等定位,為成渝地區輸送大量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完善就業信息共享平臺,健全就業保障體系,提升人職匹配效率,促使更多高技能型人才合理流動,降低重復培訓成本。此外,還要推動成渝地區內教育資源共享,鼓勵教師從科研實力強勁的地區走出來,支援教育資源薄弱地區,提高成渝地區勞動力素質。
最后,要打造統一規范、競爭有序、功能完善的資本市場,強化金融服務效能。第一,加大對成渝地區科技創新領域的財政金融扶持力度,激勵科技研發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相較于財政資本,社會資本以賺取利潤為投資目的,有資金規模和風險承受能力不足的雙重短板,所以要提高成渝地區初創企業創新試錯的寬容度,確保財政資本及時介人科技研發和企業初創環節。而對于部分風險偏好較高的社會資本,則可以進行財政資本引導和聯合投資,共同扶持一批契合本地比較優勢、匹配本地稟賦、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企業。第二,要鼓勵成渝地區金融機構發展多元化投融資業務,通過提高資本市場融資效率、建立落實金融支持政策清單管理機制、增強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效能、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力度、擴大再貸款覆蓋面、強化企業掛牌上市培育等舉措,拓寬產業發展多元化融資渠道,助力企業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同時,成渝地區政府應通過制度設計與政策引導,加大金融機構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建立落實金融支持政策清單臺賬,并通過風險投資、私募股權、產業引導基金等市場化工具,支持產業規模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重慶市國防動員辦公室.聚焦服務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合力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
防動員標志性成果[J].重慶行政,2024,(05).
[2]黃慶華,時培豪.著力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N].重慶日報,
2020-10-08.
[3]魏良益,張倫.系統理論視域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J].中國西部,
2023,(02).
[4]方行明,許辰迪,楊繼瑞.成渝同質化競爭與化解[J].經濟體制改革,
2022,(02).
[5]熊曉軼,王蒙蒙.協同治理視角下京津冀地區流通產業同質化的演變邏輯[J].商業
經濟研究,2022,(08).
[6]魏良益,李后強.從博弈論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J].經濟體制改革,
2020,(04).[7]邱風,王正新,劉偉.我國制造業區域結構相似性演進趨勢與影響因素研究[J].浙
江工商大學學報,2014,(05).
[8]彭堯琦,劉洪波,李圣橋.區位熵視角下孝感旅游產業集群研究[J].湖北職業技術
學院學報,2024,(05).[9]陳耿宣,凌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創新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
出版社,2021.[10]周靜,潘文軒.產業政策多維協同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邏輯與對策[J].青海
社會科學,2025,(01).
[11]盛毅,杜雪鋒.基于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視角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路徑[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2).
[12]王海燕,張占斌.“內卷式”競爭:表現、成因及治理[J].改革,2025,(03).
[13]楊繼瑞,周莉.基于合作之競爭博弈的成渝雙城經濟圈良性關系重構[J].社會科學研究,2021,(04).
[14]鄧靖.推動成渝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J」.當代黨員,2025,(04)
[15]陳耿宣,張捷.數實融合助力現代產業體系構建[J」.數字經濟,2023,(04).
[16]葛揚,丁涵浩.要素市場一體化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J].山東社會科學,2024,(08).
[17]張天,鈔小靜.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升經濟韌性了嗎?——來自要素市場的經驗證據[J].經濟體制改革,2024,(05).
(責任編輯 鄭棣)
Industrial Structure Homogenization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 Formation Mechanismand Cracking Strategies
CHEN Gengxuan LI Shanshan ZUO Yongbao YOU Xuyang
Abstract:Construct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ith efficient division of labor,staggered development,orderlycompetition,and mutual integration isan important part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Circle,the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inevitably faces the situation of homogeneous competition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calculating the location quotient of the two central cities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in 2O22,there is indeed a strong phenomen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omogenization in the region.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s reveals that the rootof homogenization lies in the original similarity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resource endowment,the formation of homogen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market-oriented convergence and non-market intervention,and the aggravation of homogenization is the phased result of the dominance of the two cores and resource siphoning. Based on thi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promoting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facilita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actor markets,so as to provide idea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omogenization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Keywords: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Industrial Structure;Homogenization; Location Quo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