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兩山”理念;生態產品價值;鄉村振興[中圖分類號]F323.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0694(2025)04-0066-10[作者]研究員成都610023碩士研究生成都610071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進行了系統闡述,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明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報告重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簡稱“兩山”理念)的發展理念,強調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發展,并對推進綠色發展、加強環境污染防治、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等工作做出系統部署,如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等舉措,為中國式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提供了基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于2005年提出“兩山”理念這一科學論斷。2012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完善了“兩山”理念,并發展成體系完整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兩山”理念的關鍵在于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多元化機制和路徑,促進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年來,各地在踐行“兩山”理念過程中,開展了大量生態價值轉化的有益探索。總結分析這些經驗有利于優化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對推動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生態產品價值的政策和理論梳理
1.我國生態產品政策發展邏輯
2010年國務院印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首次提出“生態產品”概念,將其定義為除一、二、三產業的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以外由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宜人氣候等自然要素,并指出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主體功能是提供生態產品。這一概念的提出,標志著生態產品在國家發展戰略中被賦予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確立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做出推進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的決策部署,為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和路徑。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并非兩種對立的發展方式,生態產品正是“兩山”理念的重要實踐載體。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表示,要積極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試點,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①在國家政策層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等文件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做出制度安排;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明確了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中遠期目標,確立了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等六大機制。
綜上,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背景下,生態產品在我國民眾的需求序列中,已經和物質文化產品具有同等地位。如何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擴大生態產品供給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黨和國家出臺專項文件,強化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制度保障。在實踐層面,為了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經濟社會效益,中央先后批準浙江、江西、貴州、青海、福建、海南以及浙江麗水市、江西撫州市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1]為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配套政策提供了實踐支撐。
2.相關概念和理論梳理
生態產品這一概念自2010年被提出以來,學界對其內涵外延展開了深人研究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生態產品是與工業產品、農業產品和服務業產品并列的第四大類產品的總稱。李宏偉認為,生態產品包含自然要素以及由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形成的經營性產品,并根據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這一經典劃分標準,區分了三類生態產品屬性。[2]王夏暉等將生態產品分為物質供給類產品、文化服務類產品、生態調節服務類產品三類。3潘家華將生態產品分為自然要素、自然屬性、生態衍生和生態標識四大類。〔4]廖茂林從產品供給、消費和功能視角以及人與自然互動四個維度對生態產品定義及產品分類作了深入探討。[5綜上,現有研究雖從不同維度對生態產品進行定義,但其核心始終包含生態要素和自然要素,公共產品是其基本屬性。
從狹義角度看,生態產品價值為某一時期、特定區域范圍的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量;從廣義視角看,生態產品價值包括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生態產品價值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從勞動價值論看,生態資源只有與人類勞動相結合才能產生價值,沒有凝結人類勞動的生態產品不具有價值。隨著技術手段不斷進步,人們通過生態開發讓原始狀態的自然資源具備了價值。效用價值論根據商品滿足效用程度來衡量其價值。當前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越來越大,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增強,人們開始有意識地保護環境,從效用價值論看,生態產品具備價值。〔7“兩山”理念奠定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基礎和路徑方向,即通過政府行為和市場機制將生態環境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轉化為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8」踐行“兩山”理念探索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是實現鄉村振興和根本消除貧困雙重目標的可行路徑。9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模式方面,除了傳統的政府和市場經典二元分類外,社會力量在促進生態價值轉化中的作用也被重視,形成了由政府、市場和社會三類主體主導的不同模式。政府主導模式適用于純公共產品類的生態產品,手段包括補貼和征稅;市場主導模式適用于準公共產品類的生態產品,手段主要有生態產業化經營和產權交易等;社會主導模式適用于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類的生態產品,手段包括社會組織付費、自組織支付和可持續生計發展等。〔10]不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的主要特征和適用范圍存在差異,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選擇。
梳理發現,現有研究存在兩方面局限:一是國際比較視野不足,對國外經驗的借鑒分析較為薄弱;二是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探討不夠深人,缺乏對當前地方實踐探索的實證支撐。本研究將重點從這兩個維度切人,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探討。
二、國內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經驗比較分析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方面起步較早,已形成一系列成熟經驗。近
年,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地在“兩山”理念指導下積極試點,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鑒于此,對國內外相關經驗和實踐探索進行比較分析,有助于豐富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機制。
1.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國際經驗
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涉及基礎性的制度法規建設,又包括在生態補償、生態銀行、生態產業、生態公共服務主體等領域的實踐舉措。發達國家較早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相關法規制度也較完善,如歐盟“共同農業政策”、德國“生態農業計劃”、芬蘭“森林生物多樣性計劃”、美國“土地退耕保護計劃”等專項制度。(I這些制度法規對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具有保障支撐作用。因生態產品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因此,以一定形式補償激勵生態環境保護行為是有必要的。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的生態補償機制是國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方式,具體包括開征生態稅穩定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建立負責生態補償的機構和專項基金等,通過政府轉移支付或市場機制實現生態補償。[12]生態經濟的繁榮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需要建立市場交易機制和開發生態金融產品。生態銀行的典型模式為生態金融平臺或生態產品金融化實踐,如美國建立濕地緩解銀行、森林銀行、土壤銀行、水銀行等生態銀行,在協調經濟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3]發展生態產業或產業生態化是踐行“兩山”理念的內在要求,還需立足地方實際。瑞典結合山地面積多這一特殊國情,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鄉村旅游業,依托“綠色水電”和《森林法》等制度體系,將水電和木材生產加工發展成為該國重要產業;丹麥則依托現代科技和循環利用理念發展生態養殖,成為全球豬肉出口大國。[14]另外,發達國家的生態服務管理經驗較為先進,知名國際組織在環保領域非常活躍,NGO成為引領生態和環保領域發展的重要力量。發達國家采用PPP模式在生態公共服務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并通過完善管理流程,明晰主體權責關系,防范項目風險。〔15]全球環境基金、大自然保護協會等NGO與中國政府、官方自然資源保護機構、地方村民自組織等相關利益方合作,在我國東北、四川和長江流域廣泛開展動植物、環境和生態保護,讓保護區內農民獲益。〔16可見,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生態保護項目的順利實施具有一定借鑒價值。
2.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國內實踐
(1)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體系。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制度建設分為頂層設計和地方實踐兩個層面。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屬于中央頂層設計和決策部署;地方政府為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出臺的相關政策法規屬于地方實踐,如浙江麗水出臺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南》地方標準和江西撫州出臺《撫州市生態產品與資產核算辦法》等。此外,國家還批復了支持地方積極試點的政策文件,例如,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初在成都考察時提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的要求,成都市開啟了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實踐,通過環境污染防治、綠道及公園體系建設、生態場景營造等舉措,探索公園城市的城鄉表達形式,促進生態價值創新性轉化和發展動能轉變。2022年2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為成都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實踐和中國城市現代化發展新路提供制度支撐。
(2)政府引導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為更好保護自然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我國構建了國家公園試點區機制,建立推進縱向和橫向生態補償制度,設立公益崗位、非國有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發展生態旅游和打造優質品牌等系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探索。[17]我國實施的退耕還林生態補償也是一種典型的國家主導型生態補償。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系列工程,借助國家財政補助,在三峽庫區等區域重點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實現了庫區沿岸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較好兼顧了生態公共產品供給和農民收益保障的平衡。在地方實踐層面,浙江麗水探索政府購買生態公共產品機制,對實現GEP增長的地區給予財政獎勵,激勵了地方保護發展生態經濟的積極性。(18]
(3)市場驅動的生態金融機制。市場主導的交易體系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配置方式,而生態銀行則是市場主導模式下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金融手段,具有自然資源保護與自然資源配置功能。政府主導搭建交易平臺,將生態產品轉化為經濟產品融入市場,通過政府的強化審批和監管職能,確保生態銀行順利運行,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局面。例如,福建南平探索了旨在對自然資源進行管理、開發和運營的森林生態銀行,其主要做法是前端收儲山水林田湖草茶等分散、碎片化生態資源,整合優化成資源包,后端營銷推介、對接、引進優質項目資本,搭建生態資源向資產和資本轉化平臺,按照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打造新經濟、新業態發展要求的生態產業鏈和生態產品服務體系,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可量化和資產化。〔19]浙江麗水開發“生態貸”系列生態金融產品,為金融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有益探索。〔20]四川崇州賦予集體經濟組織獨立市場法人主體地位,將財政投入資金注人集體經濟組織,引導村民宅基地、承包地、閑置農房等資源作價入股,注冊成立經濟(股份)合作聯營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社會資本等注冊成立項目運營公司,推動餐飲、民宿、旅游和苗木等融合發展。
(4)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經濟要依托和挖掘當地資源稟賦。內蒙古、新疆、河北、山東、山西、甘肅、寧夏等省(自治區)認真貫徹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充分利用風能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風電,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貴州省作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不但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也卓有成效。貴州利用穩定的地質結構、豐富的能源資源、涼爽的氣候等形成的節能降耗條件,積極發展大數據產業,數字經濟增速持續保持全國第一,建成全國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同時,貴州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在全國首創單株碳匯項目,統計貧困人口種植的胸徑5厘米或樹齡3年以上的樹木和竹子信息,構建了單株碳匯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將碳匯價格定為每株每年3元,并發動各界力量通過網絡購買,相應收益全額劃入貧困人口賬戶,實現了大數據、生態保護和精準扶貧的融合。①江西省撫州市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和數字產業。〔21]成都市依托川西林盤和鄉村生態資源優勢,將游樂和餐飲等消費場景植人農家院落和田園,〔22]在嚴格遵循不硬化地面、實現污水循環利用等生態保護原則基礎上,創新采用竹制環保建材,在柑橘林閑置地塊建設生態度假小屋,為激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積累了寶貴經驗。
(5)多元主體協同推進生態價值轉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關鍵在于破解外部性內部化問題。由于純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意義上討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多指準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兩大類生態產品。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作為生態產品供給的三大主體,在不同類型生態產品供給中發揮不同作用,不同主體間的合作可以較好解決生態產品供給中存在的政府、市場或社會失靈問題。隨著國內公益力量的快速發展,本土社會組織開始在生態價值轉化中發揮作用。為讓云南熱帶雨林中一個瑤族村寨擺脫貧困,中國農業大學李小云教授成立小云助貧中心:整合政府和社會資源,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居民居住條件,在每戶村民家中嵌入一間瑤族特色的現代化客房,利用生態氣候和自然資源優勢,構建起以會議培訓和旅游產業為主、種植為輔的村莊產業體系,助力農民大幅增收。該村也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樣板村落。近年,蒲江縣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丑橘陷入產量高價格低困境,影響果農增收。一群由鄉村規劃師和創意人才組成的新村民經營團隊在鐵牛村流轉橘林試驗生態種植,以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治替代化學防治。實驗果園產量雖然降低了四成,但農殘零超標的丑橘卻以每斤超十元的價格出售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生態果園引起了當地果農的興趣,不少村民開始效仿生態種植模式或加入合作社與新村民合作發展生態農業。以此來看,由社會主體主導的生態價值轉化項目吸引當地農民參與,對推進共同富裕有積極作用。
總的來看,我國對于生態文明發展理念的關注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具體實踐起步較晚,制度體系建設尚未完善。當前,政府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處于主導地位,生態產品實現機制體現的政策性和公益性邏輯要大于市場邏輯,各地不同形式的“生態銀行”還處于政府培育發展階段,生態產品市場機制和交易體系還不健全,社會力量在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轉化中的作用發揮有限。從發展實踐來看,一些地方探索出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存在簡單化和同質化傾向。例如,將消費場景植入鄉村文旅發展模式被大量復制,人們的新奇感逐漸消退可能引發市場風險,難以持續發揮生態產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析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關鍵在于實現人民的高品質生活需求與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動態平衡。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提升生態產品多維度價值,是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鄉村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重要舉措。
1.政策支持路徑: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政策體系
(1)探索生態價值核算。加大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宣傳教育力度,克服產業發展的短視行為,將“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落實到城鄉規劃建設全過程和全產業領域。鼓勵各地整合專業力量,科學構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體系,創新建立
綠色經濟考評體系。完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開展核算評估試點,推動鄉村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和生態資本轉變。將鄉村生態農產品價值實現納入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評價考核體系,為科學核算生態農產品價值奠定基礎。
(2)強化生態保護補償。針對生態資源與生態產品的公共屬性特征,應強化制度設計,創新補償機制,拓寬價值轉化渠道,通過多元化路徑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權責平衡機制,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標準體系和溝通協調平臺建設,探索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的生態資源指標有償交易,促進多渠道市場化生態補償,實現可持續綠色投入。如在省級行政區內實行縣級橫向補償與省地市級資金獎補相結合,加大對生態管控區域的生態補償力度。優化生態產品價值鏈接與利益分配機制,促進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等環節參與者的有機聯結,重塑生態產品價值鏈,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等利益相關主體能夠參與發展過程,獲得發展技能與發展機會,平等分享發展紅利。
(3)開展生態資源要素調查。完善鄉村產權制度改革,構建生態資源現代產權體系,明晰山田水湖林草水等生態資源的產權歸屬。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將自然資源資產作價人股合作社和經營性企業,完善資源性股權收益機制,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有序對農村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江河、湖泊、水面等資源性資產和非資源性資產進行全面摸排梳理,科學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生態資源稟賦特征,按照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可行性和轉化潛力進行分類設計和項目策劃包裝,科學制定生態產業發展規劃和生態項目資源數據庫,公開發布項目機會清單,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2.市場與產業化路徑:促進生態資源變資產
(1)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市場體系。圍繞生態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市場機制。溫鐵軍等認為要發揮集體經濟組織的核心作用,構建促進農村生態資源價值實現的“三級市場”制度體系。[23]要搭建生態銀行和生態資源專業化運營平臺,探索生態資源指標和產權交易機制,推動生態產品資產化和資本化,促進城鄉和區域間碳交易。完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和監管體系,打造生態農產品公共品牌體系,確立綠色產品定價機制,確保綠色農產品價格能夠體現農民手工勞動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和生態環境價值。深化生態綠色產品專供專賣制度,引導政府部門帶頭采購生態綠色產品,提高生態產品社會認知度。鼓勵發展定制生態農產品,以認養、訂購和團購等方式銷售生態農產品,減少因中間環節造成的價值外溢,促進生態農產品價值更多反哺原產地。
(2)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思維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的關鍵是激活鄉村豐富的生態資源,并將其價值化,吸引資本下鄉。挖掘農業農村生態價值,增強農業對農旅全鏈條發展的支撐作用,通過農產品和服務載體,實現生態價值外溢增值。完善“農業 + ”融合發展機制,順應時下戶外消費熱和露營生活方式的興起,在生態環境條件許可的鄉村規劃建設特色項目,營造新型生活場景和消費場景,支持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主體到鄉村發展文化創意、生態旅游、運動休閑、民宿康養等新產業和新業態,促進鄉村由單一賣農產品向賣生態環境、文化娛樂和深度體驗服務轉變。
3.社會發展路徑:培育發展生態產品服務多元主體
鼓勵社會主體積極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探索。社會組織憑借公益理念和公平視角,在生態產品服務供給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可以有效避免政府和市場失靈問題。加大公共財政購買服務力度,用公共資源撬動引導專業社會組織參與生態產品公共服務,鼓勵公益社會組織和專業人才積極投身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實踐。生態資源豐富地區可面向社會發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項目清單,通過公益創投機制等方式遴選有競爭力的專業社會組織帶著項目人場,同時做好配套保障,如培育村民的參與性和村莊的社會包容性,明晰鄉村生態資源產權體系,解決社會組織和專業人才的工作與生活需求,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創造條件。
四、結論與討論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生態文明建設和踐行“兩山”理念的關鍵。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入推進,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日益重要。國家層面已出臺專項政策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多元化實現,各地開展了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系列實踐探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全面實施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的時間相對較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相關法規制度建設和實踐操作還有待完善。在比較分析國內外相關實踐基礎上,我們從完善政策支持體系、促進市場和產業發展、培育多元參與主體等角度,探討了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鄉村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領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要求使其成為實現現代化的最大生態本底。鄉村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不但具備生態效益,還能夠發揮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持續開發利用鄉村生態資源是促進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健全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凸顯了鄉村的生態價值優勢,也對鄉村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缺乏資金、人力、技術等,鄉村較難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生態產品價值,依托外部嵌入力量成為各地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不二經驗。當前鄉村生態開發面臨雙重困境:政府主導項目可能存在過度追求示范效應而忽視可持續性的問題;市場驅動項目則往往受制于短期收益導向,難以兼顧生態效益。這種雙重失靈制約著鄉村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基于產權清晰的鄉村生態資源體系和完善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圍繞促進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構建包括市場、社會組織、村民、集體經濟組織、基層政府等相關利益群體在內的利益共同體。政府履行鄉村規劃和生態公共服務職能,市場和社會組織以其資金和專業技術優勢參與生產和供給鄉村生態產品,充分發揮公益社會組織在挖掘鄉村資源和整合村民參與等方面的積極性,引導村集體和村民以鄉村產權資源和人力參與生態產品的生產服務過程并獲取相應收益。促進鄉村生態發展,要真正做到符合當地資源狀況和市場規律,切實關注利益相關群體的合理訴求,在實現鄉村生態產品價值的同時,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王金南,王夏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踐行“兩山”理念的時代任務[J].環境保護,2020,(14).
[2]李宏偉.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路徑有哪些[N].光明日報,2020-08-22.
[3]王夏暉,朱媛媛,文一惠,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本模式與創新路徑[J].環境保護,2020,(14).[4]潘家華.生態產品的屬性及其價值溯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0,(06).
[5]廖茂林,潘家華,孫博文.生態產品的內涵辨析及價值實現路徑[J].經濟體制改革,2021,(01).
[6][8]王茹.基于生態產品價值理論的“兩山”轉化機制研究[J].學術交流,2020,(07).[7]劉江宜,牟德剛.生態產品價值及實現機制研究進展[J].生態經濟,2020,(10).[9]溫鐵軍,王茜,羅加鈴.脫貧攻堅的歷史經驗與生態化轉型[J].開放時代,2021,(01).[10]丘水林,靳樂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論基礎、基本邏輯與主要模式[J].農業經濟,2021,(04).
[11][15]丘水林,靳樂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缺陷及國際經驗啟示[J].經濟體制改革,2019,(03).
[12][14]虞慧怡,張林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國內外實踐經驗與啟示[J].環境科學研究,2020,(03).
[13]趙曉宇,李超.生態銀行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國土資源情報,2020,(04).
[16]丘水林,龐潔,靳樂山.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一個機制復合體的分析框架[J].中國土地科學,2021,(01).
[17]臧振華,徐衛華,歐陽志云.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探索[J].生物多樣性,2021,(03).
[18][20]阮春生,鐘根清.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麗水實踐[N].學習時報,2021-04-26.
[19]羅旭.建設“生態銀行”激活“生態紅利”——福建南平探索踐行“兩山”理念可復制可推廣的地方樣本[N].光明日報,2020-01-23.
[21]鄭波,賴永峰,劉志奇,等.生態資源“變現”靠什么——江西撫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調查[N].經濟日報,2020-12-30.
[22]陳泳,李萌,李娟.成都創新生態價值轉化的多元路徑[N].成都日報,2021-03-16.
[23]溫鐵軍,羅士軒,董筱丹,等.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資源價值實現形式的創新[J].中國軟科學,2018,(12).
(責任編輯 鄭棣)
StudyontheempiricalcomparisonandpathofRealizingthe Valueofruralecological Products
MING Liang ZHENG Lusha
Abstract: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requires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human needs for a high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for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Two mountains” theory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Through policy comb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at home and abroad,the policy and public welfare logic of the current mechanism for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s greater than the marketlogic,and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government-led and inadequate market mechanisms. It is recommended to carry out surveys of ecological resource elements, improve ecological value accounting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s,ecological protecti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ecological products market mechanism.It is important to build acommunity of interests about realizing the value of rural ecological products,help to overcome government and market fail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projects,impro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Keywords: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Two Mountains Theory;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Rural Revit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