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是一種源自內心的質樸情感,“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持有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乃至整個人類前途和命運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也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家國情懷教育具有長時性、結果非顯性的特點,它的形成往往體現在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的情感體驗帶動學生的個體變化,”[2]它的培育更多的是一種知識內化、心靈體驗與情感升華的過程。長城是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是中華民族的代表符號和重要象征,是培育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長城素材的有效運用非常重要。本文以長城二千多年嬗變的歷吏為依托,探尋高中歷史教學中培育家國情懷的基本路徑。
一、尋找長城印記,創設歷史情境,感知家國情懷
錢穆先生曾說:“故欲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真實之了解?!盵3高中歷史教學要避免空洞的說教,選擇合理的文獻、圖片、影視等材料,設置歷史情境,開展情境教學?!扒榫辰虒W可以打破歷史學習時空界限,使學生置身于‘歷史現場’,提升歷史課堂的生動性,進而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遍L城修建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見證了中華民族由分裂走向大一統,由弱小走向強大的歷史進程。與長城相關聯的無數英雄事跡,都是很好的情境創設材料。如可以選用一段史料,讓學生通過康熙帝與總兵蔡元對話的情境,感受歷史發展的脈搏。
史料1康熙三十年(1691),古北口總兵蔡元請示修葺已毀長城之事,康熙帝回復:“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今欲修之,興工旁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沿袤數千里,養兵幾何方能分守?”
一摘編自《清實錄·圣祖實錄》
問題:概括康熙帝對修長城的態度,并分析其原因,評析康熙帝的守國之道。
可以看出康熙帝反對修長城,他認為歷代王朝修筑長城并沒有消除邊患,認為修德安民是最好的守國之道。同學們“神入”具體的歷史情境,猶如身臨其境,在情感的浸潤中與歷史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通過情感體驗將家國情懷融入自身價值體系中,實現情感內化。
二、把握長城嬗變,深化問題探究,品味家國情懷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認為:課堂教學中“一要提問,二要指點。宜揣摩何處為學生不易領會,即于其處,令學生思之,思之不得,即為講明之?!盵5]深化問題探究,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鑰匙。高中歷史教學中設計出有深度的歷史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取決于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能力鍛煉與提升。問題設計應遵循中學生的普遍認知規律,針對知識的疑點、認識的原點、教學的節點,從淺到深、從現象到實質,注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例如我們要把握長城的演變與發展,品味家國情懷,可以選擇古代、近代、現代中國與長城相關的史料設置問題。
表1

問題: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長城在中國古代、近代和現代的不同價值,分析影響長城的象征意義變遷的因素。
在古代中國長城的主要功能是軍事防御,近代中國長城逐步成為凝聚中華民族意志的精神象征,現代長城已成為中華文明的代表性符號,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受時代發展、輿論導向、階級立場等因素的影響,長城的價值和象征意義也在嬗變之中。長城的價值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長城精神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歷史教師應將問題探究貫穿于歷史教學過程的始終,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現從“知識本位”到“素養提升”的轉變,通過問題的解決,實現家國情懷的內化。
三、依托長城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激發家國情懷
恩格斯曾指出:“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但我們認為歷史不是神的啟示,而是人的啟示,并且是只能給人的啟示。[7]“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8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離不開課堂教學,也離不開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社會實踐,將課堂開到長城上,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更好地感受家國情懷,讓長城精神薪火相傳。
我們可以開展以“探究長城嬗變,弘揚中華精神”為主題的社會實踐,將班級同學分為四個小組,分別是游學組、研讀著作組、采訪專業人士組、觀看影視作品組。實踐活動為期一個學期,學期結束前,完成資料整理、研究報告撰寫、PPT制作等。教師再用1到2節課時間,開設長城專題研討課,請各組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盡量教學評一體化,實現學生與教師的視域融合。
通過社會實踐課,幫助學生將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拓寬視野,深入了解長城文化,從而讓長城精神扎根于心。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組建歷史社團、開展主題研學旅行,或組織歷史知識競賽、“愛我家鄉”演講比賽、名人詩詞大會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深化家國情懷,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從而真正內化中華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
四、傳播長城文化,擴大國際視野,提升家國情懷
“歷史學科承載著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在拓寬學生歷史視野,發展其歷史思維的同時,必須以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為價值歸旨。”[9]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10]家國情懷的培育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使命擔當,還需要學生具有世界意識。長城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成為連接不同國家與民族友誼的橋梁。例如教師可以精選史料,設置問題:
史料5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城文化日益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閃亮名片?!坝闪暯娇倳浱岢龅摹粠б宦贰l展戰略,在文化根源上,就是中華民族祖先創造的長城文化的延續。中華民族和世界上每一個民族一樣,都有屬于自己精神的載體。長城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長城歷史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其走出去向海外和世界傳播,可以顯著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國家軟實力?!?/p>
摘編自任鳳珍、錢越:《長城歷史文化傳承創新的當代價值—一基于長城經濟文化帶的思考》
問題:分析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城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重大現實價值。
長城經歷了滄桑巨變,見證了中外文明交流。長城不僅是中國人的珍貴文化財富,也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長城已經成為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的重要窗口,將長城文化傳播到海外和世界,有力地提升了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國家軟實力。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站在國際視角,站在歷史發展的長河去研究長城,感悟長城在中外交流中的價值,體會長城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力。
家國情懷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培育家國情懷的基本方向。長城是中國的驕傲和象征,長城見證了中國的朝代更替,見證了中華民族抵御外敵入侵,見證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見證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傳播。作為歷史教師,我們肩負著傳承長城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使命。通過深入挖掘長城文化資源,我們要引導學生珍視家鄉、熱愛祖國,培養他們胸懷家國、放眼世界的格局與擔當。
【注釋】
[1]徐藍:《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問題》,《課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0期,第33頁。
[2]周劉波:《家國情懷:教學意蘊與生成路徑》,《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8年第7期,第23頁。
[3]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3頁。
[4]周劉波:《家國情懷:教學意蘊與生成路徑》,第22頁。
[5]李紅華:《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提問初探》,《甘肅教育》2018年第21期,第68頁。
[6]周劉波、蔣經緯:《從“認同”到“自覺”——淺論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化機制》,《中學歷史教學》2019年第3期,第34頁。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50頁。
[8]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頁。
[9]周劉波:《家國情懷:教學意蘊與生成路徑》,第18頁。
[1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一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