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歷史教育正處于深度變革期,《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將“學科實踐”作為核心導向,強調通過“做中學”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歷史解釋素養。美國中學歷史教育經過多年探索,已形成以原始文獻分析、歷史情境模擬和社區實踐項目為特色的“做中學”體系,將史料轉化為學生思維訓練的“實驗場”。深圳作為首批“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在推進學科實踐方面承擔先行示范使命。筆者在十年教學實踐中發現,深圳學生雖具備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但在史料批判意識和歷史論證能力上仍有不足。因此,考察美國“做中學”的實踐智慧,探索符合本土語境的教學轉化路徑有其必要性。
“做中學”概念內涵與教學特征
“做中學”(LearningbyDoing)理念植根于杜威的經驗主義教育哲學,主張知識應通過主體與情境的交互作用建構生成。在美國歷史課堂中,該理念具體化為“歷史思維技能”(HistoricalThinkingSkills)培養目標,涵蓋史料批判(SourceCriticism)、因果論證(CausalReasoning)、語境化分析(Contextualization)等維度。相較于傳統講授法,“做中學”呈現三大典型特征:
(一)情境化知識建構
通過模擬歷史決策或復原社會矛盾,將抽象史實轉化為可操作的探究問題。
(二)主體性參與機制
學生角色從知識接收者轉為歷史研究者,需完成史料甄別、口述訪談、論文撰寫等學術性任務。
(三)反思性認知提升
通過對比自身結論與史學界觀點,形成對歷史復雜性的辯證認知。傳統講授法與“做中學”模式對比:

美國國家檔案館開發的“DOCS”教學框架(Define-Observe-Contextualize-Synthesize)系統體現了這一理念。
二、美國中學歷史課堂“做中學”教學案例研究
(一)案例一:原始文獻分析論證 以美國內戰動因探究為例[1]
1.學習目標
通過史料互證構建歷史解釋的能力,理解內戰爆發的經濟、政治根源。該案例源自斯坦福歷史教育集團(SHEG)“像史家一樣閱讀”(Reading
LikeaHistorian)項目,強調通過多源史料對比和證據鏈建構形成歷史解釋。
2.學習任務及流程(5課時)
(1)文獻準備 (2課時)
教師提供史料包:包含《解放宣言》(1863年)、《南方分離宣言》(1861年)、《1850年經濟普查》等14份原始文獻,每份配套CRAAP分析表(評估史料時效性、相關性、作者權威性、準確性、目的性)。
學生分組完成“立場標記任務”:在南方文獻中標注“州權至上”表述(如“聯邦政府無權干預奴隸制”),在北方文獻中圈出“奴隸制道德批判”論點,并結合經濟數據圖分析南北產業差異。
(2)角色辯論 (2課時)
角色分配:學生分飾林肯、種植園主、廢奴主義者等角色,圍繞“是否應廢除奴隸制”展開論證。
數據支撐:教師發放“經濟數據卡”(如1860年南方棉花產量占全美出口總額 60% 的圖表),要求角色用數據支撐立場。
辯論規則:實行“證據發言制”—一發言者需 手持史料朗讀原文并標注出處,無史料依據不得陳 述觀點,避免情緒化爭論。
(3)論文撰寫 (1課時)
采用“論點一證據一分析”結構化模板撰寫300字論文。
論文寫作結構化模板示例:論點:經濟差異導致內戰;證據來源:《1850年經濟普查》數據表;分析邏輯:北方工業化依賴自由勞動力,與南方奴隸制形成結構性矛盾。
3.成果展示與評價
舉辦“青年歷史學家論壇”:學生制作學術海報展示研究成果,接受校外專家質詢。
引入PTA要素評價量表:從史實準確性( 30% )、證據相關性( 40% )、邏輯嚴謹性( 30% )三維度評分。
(二)案例二:歷史決策模擬 柏林墻事件中的冷戰博弈[2]
1.學習目標
通過多輪動態推演理解國際關系中的“安全困境”,培養系統性思維。該案例改編自哈佛大學“決策劇場”(DecisionTheater)理論,構建包含多個決策節點的博弈系統。
2.學習任務及流程(4課時)
(1)情報分析 (1課時)
教師分發檔案:含赫魯曉夫1961年秘密講話錄音、CIA東德局勢評估報告、美軍駐歐兵力部署圖。
小組完成“決策風險評估表”:從軍事成本、輿論壓力、經濟制裁三個維度預判建墻決策后果。
(2)動態推演 (2課時)
角色分工:學生分飾美、蘇、英、法四國決策團隊,每方設總統、外交部長、情報局長角色。
引入變量:第1輪:插入“東德建筑工人罷工”事件,迫使蘇聯組重新評估社會控制成本;第2輪:美方收到“U-2偵察機被擊落”情報,需評估軍事升級風險。
(3)復盤反思 (1課時)
史實對比分析:播放1961年肯尼迪應對危機的真實錄音,學生撰寫《決策差異分析報告》。
歷史思維遷移:聚焦核心問題:“為何選擇建墻而非戰爭?”引導學生歸納歷史決策的約束條件(核威懾風險、民眾抗議成本等)。
(三)案例三:多樣化創作 -亨利八世時期的權力與變革[3]
1.學習目標
英國都鐸王朝歷史因復雜的宗教改革與權力博弈,常被稱為“六位王后的故事”。分析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權力本質;通過角色代入理解歷史人物的動機與困境;發展多元表達能力(文字/視覺/表演)。
2.學習任務及流程(6課時)
(1)原始檔案解讀 (2課時)

學生使用“PAST分析法”(Purpose,Audience,Subject,Tone)解讀材料。例如分析情書時標注:“目的”:爭取安妮支持宗教改革;“受眾”:安妮及其家族;“語氣”:急切中隱含威脅。
(2)多樣化創作 (2課時)
學生從5種形式中任選1項完成創作(需引用至少3份檔案),還原都鐸王朝歷史。
詩歌/說唱樂創作(2一3分鐘):以亨利八世視角創作歌詞,需包含“王權至尊”“繼承危機”等關鍵詞,并引用王室賬簿數據。范例:“羅馬教皇的敕令?我把它撕成碎片/至尊法案在手,英格蘭只聽我的宣言/簡·西摩留下愛德華,王位后繼有人…”
王后日志(3篇日記):為凱瑟琳、安妮·博林、簡·西摩各寫1篇,描述被廢黜/死亡前的心理活動。需參考法庭審判記錄與書信。范例(安妮視角):“1536年5月18日:塔堡的石頭冷得像他的心臟哪些指控通奸的證據,不過是他需要兒子繼承王位!”
歷史畫報(A3尺寸圖文報告):用3個故事解釋宗教改革動因,配圖需參考油畫《亨利全家福》。
15格漫畫(敘事分鏡):描繪《至尊法案》頒布過程,對白需摘自議會檔案。范例(第5格):亨利將《教皇敕令無效案》摔向桌面,對白:“英格蘭只承認一個最高首腦——國王!”(原文出自1533年議會演講)。
10分鐘歷史短劇(小組合作):演繹“安妮·博林審判案”,臺詞需結合法庭紀錄。
(3)作品展示 (2課時)
“都鐸權力劇場”展覽會:學生按作品類型分區布展,擔任“策展人”講解創作邏輯。邀請英語教師評估敘事邏輯,藝術教師點評視覺設計,歷史教師聚焦史實準確性。
評價標準:歷史準確性(史料引用恰當性、史實還原度)占比 50% ;藝術表現力(媒介形式創新性、情感感染力)占比 30% ;批判性思維(對權力本質的揭示深度)占比 20% 。
三、案例啟示
通過分析上述案例,可提煉出美國中學歷史課堂“做中學”模式的四大核心理念。
(1)重視史料
摒棄“以教材為中心”的知識傳遞模式,將原始文獻轉化為思維訓練載體。
(2)重視情境
通過角色扮演、VR技術等手段使抽象史實具象化。
(3)重視表達
多樣化創造使學生對復雜概念進行轉化重構,表達即思維的外化。
(4)重視評價
突破標準化測試局限,采用多元評價體系,關注思維過程而非結論本身。
四、本土化實踐路徑
基于美國經驗與深圳教學實際,筆者提出以下本土化實踐路徑。
(一)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
活用本土史料:挖掘深圳改革開放史中的關鍵事件,如“蛇口開山炮”原始錄音、袁庚手稿等,設計“特區改革決策模擬”活動。學生分飾招商局干部、港商、漁民等角色,圍繞“是否引進外資企業”展開辯論。
虛擬實境重建:利用深圳科創優勢,開發VR版“中英街場景”。學生通過虛擬身份(居民、邊防戰士、港商)體驗1980年代邊境管理政策調整的社會影響。
(二)增加社會實踐評價權重
校本實踐學分認定:將歷史劇編演、田野調查報告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制定《歷史學科實踐學分認定細則》。如在“深圳改革開放史”單元,學生完成“家庭口述史”項目可獲得學分。
美國中學歷史課堂“做中學”模式的價值不僅在于教學形式的創新,更在于重構歷史教育的本質一一從知識傳遞轉向意義建構,從史實記憶轉向思維發展。正如美國歷史教師萊威所言:“歷史教學的價值不在過去本身,而在于它為未來提供的思維工具。”[4在這個意義上,“做中學”探索既是對教學法的革新,更是對歷史教育本質的回歸一一培養具有批判精神與人文情懷的現代公民。
未來實踐中,我們需警惕兩種傾向:一是技術陷阱,避免AI等手段淪為課堂裝飾;二是活動碎片化風險,確保每個實踐環節直指歷史思維培養目標。唯有將學科本質、學生發展、社會需求三維整合,才能真正培育出“立足現實、回應當下、面向未來”的史學素養。
【注釋】
[1][美]DavidM.Potter.TheImpendingCrisis:America Before theCivil War,1848-1861[M].
[2][美]FrederickKempe.Berlin1961:Kennedy,Khrushchev, andtheMostDangerousPlaceonEarth[M].
[3][美]A.F.Pollard.TheHistory ofEngland fromtheAccession ofEdward VI totheDeathofElizabeth (1547-1603)[M].
[4][美] JamesW.Loewen.TeachingWhatReallyHappened: HowtoAvoidtheTyrannyofTextbooksandGetStudentsExcited AboutDoingHistory[M].TeachersCollegePress,20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