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邏輯指的是反映真實的科學過程、體現科學認識規律的知識形成過程。[1古代美洲史獨具魅力,曾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獨創輝煌成就,卻在16世紀前后逐漸消逝。《古代非洲與美洲》一課,關于古代美洲歷史的敘述較為簡單,一些關鍵邏輯解析比較單薄。基于此,筆者嘗試引導學生基于歷史學科思維,通過研讀專業書籍、開展分析討論等活動,深入理解歷史脈絡,探究歷史的過程,全面、準確地認識古代美洲文明。
一、從隔絕到關聯:古代美洲文明發 展脈絡的邏輯審視
美洲文明的孤立發展存在不同見解。美國學者認為,相比歐、亞和非三洲的密切交流,美洲與其他洲基本沒有交往。[2]《中外歷史綱要(下)》教師教學用書則指出,與古代非洲文明受外來影響不同,古代美洲文明是印第安人在未受任何外來影響的情況下,獨立發展農業,并在手工業和貿易發展基礎上創造出來的。[3兩者觀點存在差異,前者承認美洲文明主體發展的獨立性,卻存在與外界的有限接觸;后者強調美洲文明發展中的絕對獨立性,認為其文明進程完全基于本土創新。基于上述論述,引導學生閱讀《拉丁美洲史》,從美洲文明發展歷程出發,通過分析關鍵歷史事件與發展階段來反證美洲文明的獨立性。部分學生的梳理和教師的理論總結綜合論述如下。
人類文明產生之前,美洲與亞洲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據研究,美洲土著居民頭發粗黑硬直,汗毛稀少,顴骨突出,面龐寬闊,皮膚從淺黃到棕色不等,與蒙古利亞人種特征相同,且擁有相同的基因變體。[4約公元前1萬多年前,因氣候驟變,亞洲東北部的古代先民沿著日出的方向,經西伯利亞抵達亞洲東北角的白令海峽,再通過結冰的白令海峽到達美洲,這個過程持續到氣溫上升,冰雪融化以致海平面上升之后。這一時期處于史前文明,尚無證據表明當時的亞洲人和美洲人進入了文明社會。
在中世紀時期,美洲與歐洲也存在一定聯系。公元985年前后,北歐的維京人到達了北美的格陵蘭島,并曾經在當地定居,這比哥倫布早了幾百年。[5維京人在北美建立了兩個殖民地,有280個農莊,16個教堂,移民多達3000人,還模仿歐洲制定法典和建立阿爾庭(冰島的議會),與北歐等國家保持較為密切的商貿往來。他們曾經試圖將冰島的生活在北美復制,種植小麥和養牛羊豬,但格陵蘭的溫暖季節太短,很多傳統農作物往往顆粒無收,出生在格陵蘭的很多維京人一輩子沒吃過一片面包。豬和牛也由于氣候原因難于大規模生存,唯一能生存下來的是山羊和綿羊,因此維京人最主要的主食是羊奶制品和狩獵而來的海豹或者馴鹿。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公元15世紀前后。由此可見,美洲并非完全孤立于世界,只是這種聯系對中美洲一帶的瑪雅文明影響較小。
從美洲人種起源及北歐維京人對北美影響的考察可見,相較于其他大陸間的密切交流,進入文明時代的美洲呈現出相對孤立的發展態勢。這一邏輯解析,有助于破除線性史觀,培育學生復雜性思維,加強學生因果解釋的層次化訓練,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石器工具與沃土農耕:古代美洲農業文明的相悖與相成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培養出其他大陸沒有的馬鈴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眾多農作物,從而締造了獨具特色的農業文明。美洲史專家林被甸卻認為,瑪雅人在經濟上始終沒有脫離石器時代,他們以石器和木棒為工具,采取一種燒林耕種的原始方法;阿茲特克人以石器為工具,耕作技術相對落后;印加人耕作工具十分簡單,是尖頭包有金屬片的掘土棒。這種先進農業文明與落后生產工具的矛盾,易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基于此,筆者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后對此問題進行探究。
與歐亞大陸的文明區域相比,中美洲地區和安第斯地區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有著顯著差異。這里普遍處于熱帶森林地帶,缺乏一條貫穿南北、能夠為當地民眾提供充足水源與肥沃土地的河流。同時美洲的生產工具長期停留在石器時代,農業生產方式以刀耕火種為主,耕種幾年后便需易地而耕,這種生產模式很難孕育出人口密集的居住中心或城市。
然而瑪雅人建立起眾多頗具規模的城市國家,阿茲特克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人口達到二三十萬,印加帝國人口更是多達六百萬。林被甸指出,瑪雅聚落中心很早就修建起了規模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在實行粗放型農業的同時,瑪雅人采取了集約的生產方式。 [7]20 世紀80年代,宇航探測發現危地馬拉和伯利茲熱帶雨林下,瑪雅人的灌溉網溝渠縱橫交錯。
針對熱帶雨林的不利環境,瑪雅人采取了有效改進措施,如在丘陵坡地壘石填土造人工梯田,在沼澤地區挖溝排水、積土造田形成人工臺田。他們還挖河開渠,用淤泥墊高地面,地面播種、水中養魚,獨木舟穿梭其間,便利交通。臺田通過精耕細作,部分地區玉米一年能收獲兩三季。孔令平認為,每公頃臺田可養活10人,每平方公里耕地供養1000人。以此推算,在瑪雅文明極盛期(公元600一900年),城鎮周邊實行臺田集約經營,農業生產可養活300萬人口[8。后世阿茲特克的浮動園地顯然也受臺田影響。
盡管美洲地區因文明發展的相對封閉性未能制造先進的生產工具,但是其利用美洲獨特的地理環境,創造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培育了其他洲所沒有的玉米、甘薯、西紅柿、辣椒等農作物,這就是相對落后的生產工具創造發達的美洲農耕文明的奧秘。探討歷史邏輯既符合課標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又能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與文明包容意識,為理解全球文明共生提供認知框架。
三、多樣風貌與滯后成因:古代美洲文明的多維省思
美洲文明的多樣性是本課的重點。以瑪雅文明為例,其在天文歷法和數學領域成就斐然,擁有能夠精準預測天文現象的歷法;在建筑方面,瑪雅金字塔獨具特色,與古埃及金字塔有著顯著差異。阿茲特克文明以強大軍事和獨特社會結構聞名,建立龐大帝國,有嚴格等級制和宗教信仰。印加文明則在農業和道路建設上表現突出,高山梯田和千里道路系統令人驚嘆。這些文明在藝術、宗教等領域各展風采,充分彰顯了美洲文明的多樣性。
美洲文明與歐亞大陸帝國存在諸多相似特征。以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為例,二者在疆域規模、人口構成、語言分布、官方宗教及起源等方面均展現出高度組織化特征,能夠有效調動社會資源實施公共工程建設和軍事擴張。然而,實力對比懸殊的沖突結果令人咋舌。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僅率168人的松散隊伍,遭遇坐擁8萬軍隊的印加帝國皇帝阿達瓦爾帕時,短短幾分鐘,印加皇帝便淪為階下囚,約7000多名印第安人被殺,而西班牙人毫發無損。1536年,印加帝國傀儡國王曼科·印加率10萬人圍攻西班牙殖民者,即便已學會使用西班牙武器、騎著戰馬作戰,最終仍被西班牙人擊敗,曼科也在戰斗中犧牲。[這一事件激發了學生探究少數歐洲殖民者何以征服龐大印加帝國的濃厚興趣。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一問題,將學生分成A、B兩組,分別推薦閱讀《拉丁美洲史》與《槍炮、病菌與鋼鐵》兩本著作,讓他們借助書籍內容展開分析。
A組閱讀《拉丁美洲史》后,總結出拉丁美洲被歐洲殖民者打敗主要有五個原因:其一,由于長期與歐亞非大陸孤立發展,印第安人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還深陷宗教迷信的愚昧狀態;其二,殖民者巧妙利用了印第安人族群之間的矛盾以及其統治者內部的分裂;其三,印第安人對西班牙人傳入的疾病缺乏免疫力;其四,西班牙人在軍事技術上有巨大的武器優勢;其五,印第安人的統治建立在個人愚忠的集權基礎上,國王被擒后整個帝國就土崩瓦解。[10]
B組學生研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后發現,歐亞大陸的大陸軸線呈東西走向。在這一軸線上,處于同一緯度的東西區域,晝夜時長、季節更替節奏、溫度和降雨量都極為相似。相似的氣候條件造就了近乎相同的生態環境與生物群落,甚至流行疾病都有相似之處。因此,農作物和家畜在東西走向的區域間傳播速度極快。例如連接中國與歐洲的絲綢之路,它不僅是商貿通道,更是東西方先進物質文明、生產力傳播的紐帶,文字、技術等文化元素也借此路線廣泛交流。
與歐亞大陸不同,美洲地形南北長、東西窄,巴拿馬地峽僅寬約40英里,其大陸軸線為典型的南北走向。非洲大陸雖不那么明顯,但也大致如此。在南北走向的軸線上,因緯度差異大,且緯度對氣候影響遠超經度,不同地區氣候條件差異顯著。中美洲和南美洲自然環境差異巨大,農作物和家畜難以自由流通,傳播緩慢,甚至瑪雅文明的文字都無法傳播到同在中美洲的印加帝國。最適宜文明興起的北緯三十度地帶,對應著美洲最狹窄的中美洲,阿茲特克、瑪雅等文明就誕生于此。如圖1所示,大陸軸線走向的差異直觀地揭示了地理格局的迥異,這成為后續文明發展分異的重要基礎。
教師對兩組學生的閱讀成果與思考過程予以肯定,并從多個角度對美洲文明落后于歐洲文明,進而使歐洲殖民者得以征服拉丁美洲的原因進行了較全面的補充。地緣政治上,拉丁美洲地域廣闊但部落城邦分散,未結成緊密政治聯盟,與西班牙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不同。歐洲殖民者入侵時,拉美沒有協同作戰的思維,這與美洲地理阻隔限制文明交流有關。經濟層面,拉丁美洲以粗放農業為主,依賴本地資源,美洲地理造成的物種傳播難題,也制約了其經濟多元發展。歐洲借地中海貿易發展出成熟的商業資本主義經濟,經濟優勢為軍事征服提供資金。文化傳播方面,歐洲經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科技水平相對較高,在拉美強制推行自身價值觀與基督教文化,瓦解印第安人抵抗意志,破壞本土文化傳承。美洲因地理封閉缺乏文化交流,無法抵御歐洲文化沖擊。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深度剖析古代美洲文明的學科邏輯,能助力學生深入理解這一文明。通過深度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突破教材束縛,準確把握歷史邏輯,理解人類文明的多樣復雜。這不僅是培養歷史思維、提升核心素養的契機,還能讓學生領悟歷史規律,提升思維與分析能力,為未來發展奠基。
【注釋】
[1]歷晶、鄭長龍:《課堂教學邏輯的構建》,《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第278—280頁。
[2][美]杰里·本特利等著,魏鳳蓮譯:《新全球史(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頁
[3]課程教材研究所等:《中外歷史綱要教師教學用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57頁。
[4]林被甸、董經勝:《拉丁美洲史(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頁。
[5]宋曉梅:《維京人在北大西洋上的拓殖及其原因探析》,《中國民族博覽》2021年第23期,第57頁。
[6]林被甸、董經勝:《拉丁美洲史(修訂本)》,第21、33、41頁。
[7]林被甸、董經勝:《拉丁美洲史(修訂本)》,第22頁。
[8]孔令平:《瑪雅文明的農業》,《農業考古》1983年第2期,第231頁。
[9][美]賈雷德·戴蒙德著,王道還、廖月娟譯:《鋼鐵、病菌與槍炮》,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第43、44頁。
[10]林被甸、董經勝:《拉丁美洲史(修訂本)》,第61—63頁。
圖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