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高中歷史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綱要》的編寫特點是以大通史、小專題為框架,“基本是按照歷史時期分單元構成,單元下每課時按時序和專題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在歷史時序的基礎上,按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先后次序來編寫。”基于此,在解讀《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三國兩普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時,既要宏觀把握單元的“綱”(即通史脈絡下的歷史發展過程),又要深入挖掘單元的“要”(即專題線索下推動歷史發展的關鍵要點),通過提“綱”挈“要”和舉“要”論“綱”來構建比較完整的單元結構化體系。
一、循脈通覽明單元線索
(一)循時序之脈絡:單元“綱”的宏觀把握
本單元涉及從三國兩普南北朝至隋唐五代700多年的歷史,體現了從分裂動蕩走向統一繁榮又至衰落分裂的歷史進程。這一時期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與動蕩
從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最終形成魏、蜀、吳三國并立之勢,到司馬氏篡權后西晉的短暫統一,再到北方十六國與東晉的南北分裂,最后形成漸趨壯大的北朝與趨于收縮的南朝之間的對峙。這期間政權更迭頻繁、人口大量遷徙、戰亂接連不斷,但也存在民族逐漸交融、南方經濟開發、制度效仿創新、
思想多元活躍的新特征。
2.隋唐的統一與繁榮
隋朝結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雖國祚短促,但其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容忽視。尤其是大運河的開鑿,從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和國家統一角度看意義重大。唐朝在歷經貞觀之治、“貞觀遺風”和開元盛世后達到鼎盛。在制度創設、法制建設、經濟發展、民族關系、中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整個大唐呈現出燦爛輝煌的繁榮景象,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
3.唐朝走向滅亡與時局的再度分裂
唐朝后期邊疆問題日漸突出,在應對這一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至衰的轉折點,此后藩鎮割據蔚然成風,加之中央出現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地方農民起義不斷,最終朱溫代唐,進入五代十國的又一分裂時期。
綜上,本單元的“綱”為三國至隋唐五代治亂交替的發展脈絡,大體呈現出從分裂走向統一,從虛弱走向強盛的歷史趨向。
(二)通專題之經緯:單元“要”的微觀提煉
如果說“綱”是側重于縱向的歷史發展脈絡,那“要”就是橫向的歷史切面,能更好地展現歷史階段的全貌。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制度演進、思想文化發展、統治階層演變就是本單元的五個“要”點。
民族交融從三國時期蜀、吳加強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治理到北方十六國采用中原模式建立政權及北朝的一系列漢化舉措,東晉和南朝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管理再到隋唐統一后邊疆的開拓及靈活多樣地處理民族關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勢逐步加強。
區域開發歷經蜀、吳的區域建設,到東晉及南朝對江南經濟的開發再到隋唐大運河溝通南北、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南方經濟顯著提升,原先在經濟上占優勢的北方有被南方趕超之趨向,經濟重心南移勢不可擋。
制度演進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等大多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比如三國時期,曹魏設中書省,分割尚書臺權力;西晉時,設門下省,與中書省共同參與決策,形成三省制雛形;南朝梁陳時期,尚書省下已有六曹,逐漸演變為六部的雛形;到隋唐朝時期確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這體現了制度在延續中發展。
思想文化發展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活躍,佛、道發展沖擊儒學,中外交流下更呈現出多元特征。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藝術及科技成就突出,在隋唐時期更是走向新的高峰。
統治階層演變這是本單元潛在的“要點”。士族階層從東漢世家大族起源到東晉士族專權成為政治特色,南北朝時期士族不斷衰落,庶族勢力上升。隋唐統一后,伴隨皇權的加強與科舉制的發展,士族階層逐漸消亡。
二、達綱知要構單元邏輯
教材單元按照“大通史+小專題”的模式設計,通史是“綱”,專題是“要”,但“綱”中往往包含著“要”,“要”中也時常體現著“綱”。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綱”與“要”的互動關系來建構整個單元的結構化體系。
(一)提“綱”挈“要”:建縱向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系
“從歷史的連續性看,隋唐是對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的一次總結,集民族文化之大成造就了隋唐的壯麗恢弘、豐富多彩。”[2]魏晉南北朝的發展為隋唐統一奠定了基礎。
分裂中孕育統一因子:對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需辯證看待。300多年的分裂期,因政權頻繁更迭、戰亂不止帶來人口銳減、經濟凋蔽、社會劇烈動蕩。但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秦漢以來的集權固化,催生了制度創新,如九品中正制,雖有弊端卻為科舉制鋪路;北魏均田制重構了土地關系;民族遷徙推動胡漢融合;北人南遷帶動了江南經濟的開發;玄學興起與佛道傳播豐富了文化維度。這些有益的探索為隋唐大一統提供了制度、經濟、文化與民族融合的基礎,完成了破繭前的蓄力。
統一后優化走向繁榮:隋唐對魏晉南北朝的借鑒應全面看待。隋唐汲取魏晉南北朝的經驗教訓,構建起穩固的統治體系。在政治上,鑒于魏晉士族專權、皇權旁落,隋唐建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權以強化皇權;推行科舉制,打破士族對官場的壟斷,吸納庶族人才,終結“上品無寒門”的局面。經濟上,借鑒北魏均田制,推行均田與租庸調制,抑制土地兼并,穩定了賦稅來源。這些優選與強化的舉措使隋唐得以在分裂的廢墟上重建大一統盛世。
正是這些承前啟后與推陳出新的“要”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而統攝始終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曲折發展”的“綱”。
(二)舉“要”論“綱”:析橫向歷史發展的點面關聯
從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動蕩至隋唐的統一繁榮的發展過程中,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制度演進、思想文化發展都對這一進程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民族交融是基礎北方少數民族大規模內遷與政權的逐步漢化,南方漢民與南遷族群的漸趨雜居,使血緣漸融,族群凝聚力不斷增強,從而為隋唐統一打下了堅實基礎。圍繞“從十六國到北朝,北方政權如何在民族交融的基礎上逐漸壯大,從而為統一全國準備條件”這一問題,在梳理北方民族融合進程的時間線索后,重點分析前秦政權在淝水之戰后迅速崩潰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漢化舉措的作用、西魏至北周統治者強化內部凝聚力的歷史意義,不難得出民族交融在從分裂到統一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3]
區域開發是支撐江南經濟開發與中原經濟互補,大運河溝通南北,促進物資交換,各地經濟的聯系進一步加強,為鞏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支持。透過劉宋“元嘉之治”的經濟發展看江南經濟開發的成效,并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其在區域統一和穩固政權中所起的作用。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西魏至北周的發展看北方經濟的恢復與進步,得出其為北方統一南方所打下的經濟基礎。對大運河在隋唐統一及興衰中的作用分析,也不難看出伴隨經濟重心的南移,北方政治中心對南方區位經濟的依賴日益增強。
制度演進是保障魏晉時期的制度創新,不僅調和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也為統一提供了制度框架和治理經驗。以中央行政制度一一三省六部制為例:通過與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比較,可知三省六部制按辦事流程將中樞行政機構進行分工,使官僚體系更加精細化;同時分散相權以加強皇權,一定程度上又以制度規范了皇權。這原本是應對魏晉時期士族權力漸趨威脅皇權所做的調整與創新,可謂是權宜之計,但這一制度在隋唐繼續沿用并加以優化,成為提高統一王朝執政能力的制度保障,有助于隋唐的統一與繁榮。
思想文化是紐帶玄學、佛教與道教的傳播突破了地域限制;南北學者交流及世家大族的傳承,使儒家經典繼續流傳,文化共性超越了分裂,強化了認同,凝聚了統一共識。“魏晉南北朝兩個重要的歷史遺產,一是文化的整合,二是族群的凝聚,這也構成了新統一帝國建立的重要基礎。”[4]所謂文化的整合,既有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也有外來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互通。在此基礎上,隋唐時期文化絢爛多姿的局面便應運而生了。因此,從思想、文學、藝術及中外交流任一角度切入分析,都能從側面展現文化多元性與整合性的鮮明特征。而這種以開放姿態接納多元文化的態度,更成為唐朝文化不斷提升、煥發蓬勃生機的重要推手。
每一個歷史切面都能聚焦一個視角反映歷史大勢。因此,對此期每一個“要”的剖析,都可以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演進這一“綱”的注腳。與此同時,各個“要”之間也有著相互的“作用力”。比如在民族交融下,“胡漢分治”的局面被打破,政治制度漸趨統一,而制度的統一性也會進一步促進民族融合。
綜上,在“綱”與“要”的互動中,單元結構化體系也就清晰可呈了(見圖1)。從中不難看出“綱”與“要”的互相成就,使得這段歷史演變特
征的呈現更為豐滿。
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曲折中發展區域開發 經濟重心漸南移制度演進
制度繼承與創新
魏晉南北朝 民族交融 ? 族群凝聚 隋唐
(分裂與動蕩) 思想活躍 ? 思想多元 (統一與繁榮)文化多元 文化燦爛(分裂中孕育統一的因子) (統一后的優選與強化)
“從某種意義上講,《綱要》教學側重的不是‘點’的鋪陳,而是對于‘線’‘面’乃至‘體’的認識…這樣才可能站在更為宏觀的視野引導學生抓住時代特征,從而體現《綱要》教學的本質要求。”[5]因此,教師在進行單元備課時,需精準把握單元的“綱”與“要”,理順脈絡,抓住要點,通過“綱”與“要”的互動邏輯來建構單元結構化體系,這是教學設計之道。同時,通過體悟《課程標準》編寫者的意圖,透析教材內容撰寫的出發點、著力點與落腳點,學會與教材編者對話,與歷史本身對話,在此基礎上更好地與學生對話。
【注釋】
[1]劉芳芳、張帆:《歷史學家談高中歷史教材—一張帆先生訪談錄》,《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9年第9期,第5頁。
[2]王家范、張耕華等主編:《大學中國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22頁。
[3]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南京:譯林出版社,2020年,第373頁。
[4]葉煒:《中國古代史十四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147頁。
[5]於以傳:《lt;中外歷史綱要 gt; 的內容特征與教學導向》,《人民教育》2021年第21期,第60—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