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圖像史料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重要的教學資源。《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能夠“初步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并在“教學提示”板塊中強調識讀與繪制歷史地圖、分類與解說歷史圖片、繪制歷史人物畫像、識讀歷史繪畫、搜集整理圖文資料以多種形式展出等教學活動,能夠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那么,如何將圖像史料的研究具體落實到教學實踐當中?
在“大作業觀”的視角下,作業貫穿學習全過程,是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承載學習內容、體現學習方式、實施過程性評價的載體。[2據此,筆者認為圖像史料的研究可以作為作業設計的重要形式,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
一、重構單元知識體系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一致抵抗外來侵略的一場戰爭,是近代民族國家建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更是影響深遠的重大國際事件。教材中抗日戰爭一直都是一個獨立單元,課標要求學生認識抗戰的歷程、中流砥柱、國際影響、精神、勝利意義,側重對抗戰整體的認識。[3]
目前歷史教材中本單元五節課的結構是以事件為線索,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國民黨的正面戰場與共產黨的敵后戰場相互配合,最后取得抗戰勝利。前后關聯稍有欠缺,容易給學生留下碎片化的印象。
立足課標要求,筆者重新梳理教科書內容,形成關聯度更高的知識整體,將本單元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日本侵華罪行:涵蓋日本從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的過程;第二,全民族抗戰:涵蓋中國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過程;第三,抗戰勝利:涵蓋抗戰勝利的結果、原因和精神。
二、確定單元學習目標
確定單元學習主題,建構知識體系后,教師需要確定單元學習目標,主要依據有三:課程標準、學業質量標準、學習者分析。
一是基于課程標準。重點關注課標中的行為動詞“知道”“了解”“認識”“體會”,四個行為動詞對應的認知層次各不相同,體現學生學習達成度的標準。例如,根據課標要求“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孕育的抗戰精神”,設計撰寫人物小傳的作業,引導學生通過人物故事感受抗戰英雄的精神品質。
二是基于學業質量標準。初中學業質量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本作業主要聚焦于五個方面。 ① 唯物史觀: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角度,認識抗戰的勝利; ② 時空觀念:掌握記錄歷史年代和識讀地圖的方法,將抗戰的人物、事件置于正確的時空之中; ③ 史料實證: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運用史料對史事進行簡要說明,表達自己的看法; ④ 歷史解釋:了解抗戰各事件的聯系,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 ⑤ 家國情懷:認識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艱巨性,以及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體會抗戰精神。
三是基于學習者分析。一方面,圖像因其獨有的視覺沖擊更容易為學生所喜愛;另外,“圖像在闡釋視覺經驗時信息相對隱晦,有助于激發學生思維能量,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4本作業以圖像的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形式,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綜上,筆者將單元學習目標定為:
目標一:在時空框架下認識日軍侵華與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歷程;
目標二:掌握圖像史料研究的方法,學會圖片分類、考證、解說,進行圖文互證;
目標三: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唯物史觀理解全民族抗戰,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理解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
目標四:借助歷史人物的經歷體會中國軍民的抗戰精神。
三、素養導向設計單元作業
(一)創設作業情境
為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核心素養,我們創設任務式的作業情境,以籌備“紀念抗戰勝利78周年圖片展”為目標,引導學生在完成圖片展的同時學習歷史知識,提升歷史研究能力。
作業要求:“為紀念抗戰勝利:78周年(2023年作業),繼承與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我校將舉辦一場抗戰圖片展覽,請同學們結合所學,了解博物館的布展方法,廣泛搜集圖片,對圖片進行考證和分析,用圖片解說歷史,呈現一場全面、可信、形象、有教育意義的圖片展。”
(二)提供學習支架
學習支架源于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支持和指導,幫助學生逐步提升認知能力。在本作業中,教師主要提供任務型支架和資源型支架。任務型學習支架指的是教師提出指向核心素養的問題,通過層層提問,形成每個學習板塊的問題鏈(見表1)。資源型學習支架指的是教師提供圖像史料研究方法,包括了圖片史料分類、考證、分析、解說等環節。
(三)單元作業分解
為實現單元學習目標,我們對單元作業進行了
分解(見表1),以更好地呈現目標、作業設計與核心素養三者的關聯。
表1

(四)設計立意說明
1.作業分解一:如何通過撰寫圖片展的前言概述抗日戰爭?
設計意圖:學生以撰寫“紀念抗戰勝利78周年圖片展”的前言為任務,制作知識框架,掌握事件的基本線索。學習國家博物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館藏文物系列展”的前言,了解前言包括時代背景、基本情況、展覽板塊、總結與展望等內容,將本單元所學知識運用到前言的寫作中。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鍛煉學生邏輯思維和寫作能力的方式。
2.作業分解二:如何搜集圖片?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四種歷史學習中普遍出現的圖像史料,分別是歷史照片、歷史漫畫、歷史地圖、歷史繪畫。不同的圖像史料價值和運用策略不同,教師選取教材中出現的圖片(如《淞滬會戰示意圖》《中國軍隊在臺兒莊與日軍展開戰斗》《地道戰(繪畫)》[5]),引導學生思考每種類型圖片的史料價值,學會搜集不同的圖像史料,運用恰當的圖片解讀歷史。
3.作業分解三:如何考證和分析圖片?
設計意圖:教師對比兩幅照片,一幅是教材96頁的圖片《日軍“殺人比賽”的新聞報道》,另一幅圖片是《日軍殘忍殺害中國人》(該照片是1938年一位照相館學徒羅瑾在幫日本人沖洗照片的時候,冒著生命危險保留下來的。直到1946年照片被交給了南京國防部審判軍事戰犯法庭,成為揭露日軍暴行的關鍵物證之一)。兩幅照片都反映了日軍侵華史實,但拍攝視角不同、照片去向不同,教師通過提問“日軍為何敢于將殘害中國人的照片加以大肆宣傳?其目的何在?日軍想銷毀的照片是如何被后人保存下來的?這些照片有何價值?”引導學生查閱資料,考證照片的背景,更深刻認識日本侵華的罪行。
4.作業分解四:如何用圖片解說全民族抗戰?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對抗日戰爭進行多維度解析,列舉多個專題,每個專題搭配一幅教材中的圖片作為范例,再搜集教材外的兩幅圖片作為補充。引導學生重視教材中的圖片。如局部抗戰專題采用圖片《東北抗日隊伍抗擊日軍》;全面抗戰專題采用圖片《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正面戰場專題采用圖片《長沙軍民慶祝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敵后戰場專題采用圖片《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圖》;少數民族專題采用圖片《活躍于冀中平原的抗日武裝一一回民支隊》。同時,引導學生尋找不同專題的共同點,如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最早舉起抗日救國的旗幟,堅定抗戰到底的意志,在戰爭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5.作業分解五:如何運用圖文互證展示抗戰勝利的意義?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對比教材中的文字和配圖,文字講述的是“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但教材中兩幅配圖(分別是《何應欽(左)代表中國接受日軍投降書》、《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均為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與文字描述的場景不同。由此引導學生思考9月2日和9月9日受降儀式的不同,理解前者是日軍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投降,后者是日軍向中國戰區投降。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幅圖片的細節,如中日雙方的桌椅大小形態、桌上物品擺放、人物形象等,搜集中國戰區受降儀式的相關資料,通過圖文互證,說明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洗刷了民族恥辱,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同時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維護世界和平做出巨大的貢獻。
6.作業分解六:如何運用人物照片展現抗戰精神,反映抗戰勝利的原因?
設計意圖:學生將本單元教材中出現的人物肖像進行匯總,包括楊靖宇、張學良、楊虎城、趙登禹、朱德、李宗仁、彭德懷、張自忠、左權,為他們撰寫人物小傳,作為圖片展的人物專欄板塊。學生通過撰寫人物小傳展現抗日英雄忠誠無私的愛國情懷、堅毅不屈的民族氣節、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正是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展現出的偉大抗戰精神,引領國家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反思
在大單元作業設計的實踐中,一是“發揮作業評價的多種功能”:當前初中階段的歷史作業主要起到的是鑒定和診斷的功能,教師應更積極發揮作業評價的導向、激勵、調控和改進功能,讓作業設計導向核心素養,讓作業形式體現多元智能,激勵更多學生。二是“挖掘作業設計的多種形式”:以往較單一的知識性評價,讓一些教師對國家雙減政策和課標要求的作業改革無從入手。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基于課標中的“教學提示”板塊,從中挖掘作業設計的形式,例如繪制圖表和地圖、繪制歷史漫畫、解說歷史照片、口述史作業、感想類作業、歷史小論文、社會調查等實踐性作業。
【注釋】
[1]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5、16頁。
[2]謝翌、楊志平:《大作業觀:主要內涵與實踐路徑》,《課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1期,第10一17頁。
[3]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第20頁。
[4]陳仲丹:《中學歷史教學圖像史料信息解讀方法淺議》,《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年第3期,第67頁。
[5]教育部審定:《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95、99、103頁。
[6]教育部審定:《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87、95、98、100、101、105頁。
[7]教育部審定:《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06、107、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