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問題提出
例1對 ?x1∈R , ?x2∈[3,4] ,使得不等式 x12+x1x2
成立,則實數 m 的取值范圍是( ).

解法1先看成關于 x1 的二次函數恒成立,即 x12+(x2- 2)x1+x22-mx2-3?0,Δ=(x2-2)2-4(x22-mx2-3)? 0,即 -3x22+(4m-4)x2+16?0. 接下來就轉化為
[3,4],使得
成立,所以
+4=12 ,解得 m?3 ,選D.
解法2 按照題目理解,題設等價 f(x2)=x2+
的最大值 g(x1) 的最小值
解

在同一坐標系作出兩函數圖象,如圖1,取大函數,所以
(204
那么上述兩種解法是否都正確呢?其實解法1是錯誤的,那為什么算出來的答案一樣,是巧合,還是必然?我們再次回到上述的題目,通過分析可知g(x1) 取得最小值的時候,剛好就是其中一個關于 x1 的二次函數 y2 取對稱軸的時候,并且 y2 正好是 f(4) .相當于當 x1=- 1,x2= 4 時取得,這個正好與解法1中兩個取等條件
,x=4湊巧一致了.
圖1

2 改變條件,再探問題
例2對 ?x1∈R , ?x2∈[1,12] ,使得不等式 x12+x1x2
成立,求實數 m 的取值范圍.
如果按照解法1的錯誤邏輯.先看成關于 x1 的二次函數恒成立,即 x12+(x2-2)x1+x22-mx2-3?0,Δ=(x2-2)2 -4(x22-mx2-3)?0 ,即 -3x22+(4m-4)x2+16?0. 接下來就轉化為 ?x2∈[1,12] ,使得
成立,所以
,解得
當x
=12 取到.
正解 等價轉化為
[1,12]的最大值 g(x1) 的最小值 g(x1)min?m
解

在同一坐標系作出兩圖象,取大函數,所以
g(-3)=10.
綜上 m?10
通過上述的案例,我們也發現了解題中常用邏輯用語“任意”與“存在”互換是不可行的.
3 回歸教材,概念解讀
解答上述困惑,我們有必要對常用邏輯用語“任意”與“存在”在人教版教材中的概念進行解讀,教材中這樣寫到:
短語“所有的”“任意一個”在邏輯中通常叫做全稱量詞,并用符號“ ?′′ 表示.含有全稱量詞的命題,叫做全稱量詞命題.通常,將含有變量 x 的語句用 p(x),q(x),r(x),… 表示,變量 x 的取值范圍用 M 表示.那么,全稱量詞命題“對 M 中任意一個 x,p(x) 成立”可用符號簡記為: ?x∈M,p(x) :
短語“存在一個\"“至少有一個”在邏輯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詞,并用符號“”表示.含有存在量詞的命題,叫做存在量詞命題.存在量詞命題\"存在 M 中的元素 x,p(x) 成立”可用符號簡記為: ?x∈M,p(x) 成立.
教材中只介紹了單一的全稱量詞命題和存在量詞命題,那么實際問題中只存在這么簡單的語句嗎?顯然不是,本文開頭提出的例1就是兩者的組合,那么如果互換兩個量詞表示的含義相同嗎?
我們對本文提出的問題,參考教材對全稱量詞命題,存在量詞命題的定義,可以抽象出如下一對命題進行釋疑:
① 對任意 x ,存在 y ,使得 p 成立② 存在 y ,對任意 x ,都有 p 成立.
假設 ② 成立,使 ② 成立的那個 y 記為 y0 ,那么在 ① 中,任取 x ,令 y=y0 ,那么根據 ②,p 就成立;反之可以舉出很多反例.
換句話說,對任意 x 都有一個相應的 y 使得 p 成立,并不意味著有個“公共的” y 使得對任意的 x 都能讓 p 成立
反過來,如果有那么一個公共的 y ,使得對任意
都成立,那么對任意 x ,這個公共的 y 都能與 x 配合使得 p 成立.
當然對上述一對命題,我們也可以打個形象的比方,存在一個母親是一群孩子中任意一個孩子的媽媽,意味著這個母親是這些孩子公共的母親,這些孩子都是她的孩子,這里存在的是唯一,任意是任意.再看另一種對一群孩子中任意一個孩子都存在一個人是他的媽媽,當然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媽媽,他們的媽媽也未必是同一個人,可能每個人都有一個不同的媽媽,這里任意是任意,但存在可以不唯一,可以是不同的.
4 拓展與證明
上述案例中我們看到了邏輯量詞“任意”與“存在”的不可交換性,那么其他邏輯量詞之間的可交換性如何呢?
設
,我們記雙量詞命題:
.其中 Qi(i=1,2) 表示在 ? 符號和符號里面取;
表示一個至少含有變元 x1,x2 ,也可能含有其他一系列變元 y 的命題 φ
(1)當 Q1≠Q2 ,不妨設 Q1=?,Q2=? ,原則上 Q1,Q2 不能交換,且交換前后的命題有如下關系: ?x1(?x2φ(x1 ,
:
證明 假設
,令 x0 滿足
.任取 x2 ,因為
,所以 φ(x0) ,
,所以 
故
,證畢.
但上述結論反之不一定成立,反例如下:
)成立,然而
N(?m∈N(n=m+1) )卻不成立.
(2)當 Q1=Q2 ,分兩種情況考慮:
① 當
,有
:
證明假設
),任取 x2 ,任取 x1 ,因為
,所以
.所以 ?x1φ(x1 ,
,故
.所以 ?x1(?x2φ(x1,x2
.同理有 ?x2(?x1φ(x1,x2
).故命題成立.換句話說邏輯量詞 H 和 ? 可以交換.
② 當
,有

證明 假設
,令 x1′ 滿足
,令 x2′ 滿足
.所以
,所以
所以 
同理有
故命題成立.換句話說邏輯量詞和可以交換.
5 應用
明白了邏輯量詞的交換性與不可交換性,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我們可以靈活處理,提高解題的效率.
例3已知任意 a∈[-1,2] ,若存在實數 b 使不等式∣x2-ax∣?b 對任意的 x∈[0,2] 恒成立,則( )
A. b 的最小值為4 B.b的最小值為6
C. b 的最小值為8 D. b 的最小值為10
常規思路 由題意得 bgt;0 ,可得 ∣x2-ax∣?b ,等價于-b?x2-ax?b ,又 x=0 ,不等式顯然成立,只需要考慮0 由任意的 a∈ [?1,2],即 
一方面
,即 b?x(x+1) 對任意的 0 ,即
對任意的 0 在 0lt; x?2 的最大值為 f(1)= 1 ,故 b?1 (20號
綜上所述, b?6 ,故選B.
改進解法
看成 αa 的函數,所以 y= ∣x2-ax 在 a=-1 或 λa=2 處取得最大值.
max |x2+x| x∣,∣x2-2x∣}=max∣6,1∣=6. 故選B.
總結此類問題學生易定性思維,認定 x 為主元,處理關于 x 的代數式,陷入分類討論的困局,考慮到“任意的 Ψa ”與“任意的 b ”,兩個任意性滿足可交換性,若能建立這種反客為主的想法,往往能柳暗花明,輕松解決.
6教學歷程感悟
邏輯用語的順序很重要,如果把一句話的順序顛倒,很可能意思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特別是我們數學教師,課堂上要注重語言的邏輯順序,有些話顛倒了,學生可能就會聽不懂.反過來學生也是一樣,數學課如果只是表面化的學習,很可能就會不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造成知識的困惑.全稱量詞和存在量詞是邏輯學的基石,它們幫助我們精確地表達和理解涉及個體數量的命題.理解這些量詞對于邏輯推理和有效溝通至關重要.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更應注重問題的探究,邏輯用語交換順序這樣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背后卻藏著大學問.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如何引領學生追問并探尋數學知識的“根源”,一方面要求學生對數學知識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對知識的產生、發源地進行回溯、探訪,進而把握知識本質、結構;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明晰每一個數學知識點背后的“上位知識”和“下位知識”,它“來自何處又去向何方”,它是以怎樣的方式和途徑\"來去”的,要“既見樹木,又見森林”[1].
參考文獻
[1]張永杰.探“源”引“流”:對高中數學教學的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16(36):24-25.
作者簡介金曉江(1988—),男,浙江紹興人,浙江紹興市第十三屆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為初等數學教學.
周建(1983—),男,浙江紹興人,柯橋區高中數學教研員;研究方向為初等數學教學策略與優化.
李子灝(2004—),男,江西新余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為初等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