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全過程,是當前職業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切入點。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則是“三教”改革的重要體現。本文以高職教育中的“水污染自動監測技術”課程為例,通過從落實課程思政改革、模塊式重構課程內容、社會培訓反哺等多個維度重構課程教學設計,探索并實踐了課程改革與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的有機結合。
一、項目的意義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明確了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的地位,并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方式從注重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全過程,而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則是“三教”改革的重要體現。
自2018年起,教育部開始舉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簡稱“比賽”),各省也相應設立了省級選拔賽。2019年,比賽方案提出“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為課程改革明確了初步方向,引導教師從教師能力、教材建設和教學方法這三個關鍵維度來審視和改進自身教學。2020年,比賽進一步強調“持續深化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2021年,比賽方案提出“積極探索‘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創新發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這不僅對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將職業教育與崗位需求、技能證書等緊密結合,使職業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2022年,比賽明確要求“專業課程內容應對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職業,體現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凸顯了課程內容與時俱進的重要性,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產業環境。2023年,比賽針對專業課提出了細化要求,提出“專業課程內容對接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體現專業升級和數字化轉型、綠色化改造,鼓勵按照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設計模塊化課程。結合教學實際融入科學精神、工程思維、創新意識和數字素養,注重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培育”。比賽方案的逐年變化,精準指引著新時代課程改革的方向,為新時期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劃出清晰路徑。
研究團隊以校級精品開放課程“水污染自動監測技術”為改革樣本,以教學能力比賽為切入點,緊扣比賽方案對課程改革的多方面要求,深入剖析并落實相關改革舉措。這些要求包括: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結合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更新課程內容,使學生所學與行業前沿緊密相連;強化勞動教育,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提升其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依據工作過程對課程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運用信息化手段采集教與學的數據,實施增值評價,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研究團隊期望從課程思政、實訓場地、社會培訓、教學資源、數字化改造等五個維度入手,全面重構課程內容,推動“三教”改革在課程改革中落地生根,精心打造職業教育“金課”(圖1)。
圖1課程改革五個主要方向

二、研究綜述
在中國知網以“教學能力比賽”或“教學能力大賽” + “課程改革”為主題,對2018年至今發表的論文進行搜索,共搜索到121篇論文。
相關論文主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部分論文圍繞課程思政評價標準展開研究,探討如何科學、合理地構建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以確保思政教育在課程中的有效實施。有的論文聚焦基于教學能力大賽的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通過實際案例闡述如何根據比賽要求優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學效果。有的論文關注基于教學能力大賽的課程課堂教學方法改革,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如項目式教學、案例教學等在課程中的應用。另外,基于教學能力大賽高職院校課程改革與創新也是一個重要主題,研究如何在高職院校層面整體推進課程改革,以適應比賽要求和職業教育發展需求。同時,一些論文探討了教學能力大賽促進信息化技術在專業中的應用,分析如何借助比賽推動信息化教學手段在專業課程中的廣泛應用。通過詞云分析圖,發現相關論文的熱點詞仍然是圍繞課程改革、課程思政、評價標準等開展研究。
三、現狀分析
(一)教學能力比賽對課程改革的推動作用—影響深遠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師教學能力比賽自2010年創辦以來(2010-2017年為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到2023年,參賽作品數由354件增長為784件(姜麗萍等,2024),賽項設置實現專業全覆蓋,參賽團隊輻射全國。比賽考核重點由考查教師信息化能力,轉變為全面考查教師團隊針對某門課程中部分教學內容完成教學設計、實施課堂教學、達成評價目標、進行反思改進的綜合能力(曾天山等,2022)。
經過十余年發展,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對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有著深遠的意義,教學能力比賽的考查內容成為了課程改革的風向標,但課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不能一勞永逸,要時刻保持與時代發展、與行業發展、與學生身心發展一致的步伐,才能勇立潮頭、永葆創新,雕琢出職業教育“金課”,擘畫出新時代職業教育藍圖。
(二)同類課程資源建設進度相比行業發展——遠遠滯后
“水污染自動監測技術”是一門緊跟時代步伐的課程,是環境監測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水污染自動監測技術發展時間短,國家、省市相關規范均在不斷完善中,自動監測設備運營維護專業人才十分缺乏。
同類課程建設和改革的資源在相關院校非常少見,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尚無院校上線該門課程,在“智慧職教”平臺,僅有一門“水污染連續自動監測系統運行管理”課程與本項目改革的課程相類似,但采用的規范目前已失效,課程內容資源不夠豐富。
四、課程改革目標
針對“水污染自動監測技術”課程,研究團隊對標教學能力比賽要求,秉持“以賽促建、課賽融通”的理念,結合專業課程特點,從課程思政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改革、社會培訓反哺等多個維度對課程教學設計進行重構。這一系列舉措旨在提升環境監測技術專業實戰型人才的培養水平,以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對自動監測設備運維人才的需求。
五、課程改革內容
(一)剖析比賽方案,分析課程內容評價要素
深入剖析2023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方案》(以下簡稱《比賽方案》)中的評分指標,對標方案中專業(技能)課程組對于“教學內容”的評價部分,將該部分對于教學內容的評價要素分解為表1中的三項。項目研究過程中,根據《比賽方案》對“教學內容評價要素”進行更新。根據分析出的五個教學內容評價要素,將課程內容從三個維度進行改革。
(二)深挖課程思政元素,構建課程思政立體化模式
圖2相關論文發表數量(單位:篇)

表1《比賽方案》中對于“教學內容”的評價要素

針對“水污染自動監測技術”課程內容,按照工作任務,多頻次、多角度、立體化設計課程思政內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圖3)。
圖3課程思政立體化交織模型

1.同一思政元素,多頻次出現不同的教學內容
聚焦每個思政元素,如環保意識、科技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等,結合專業教學內容,在不同的教學場景和知識點中反復進行引領。思政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通過不斷強化,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因此,同一個思政元素可以在課程的不同教學內容中多次出現,貫穿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加深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認同。
2.同一教學內容,多角度切人不同的思政元素
深挖專業教學內容的思政內涵,對于同一個項目,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人,挖掘不同的思政內涵。例如,水質監測項目,從監測數據的準確性角度,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從監測工作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角度,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監測技術的不斷創新角度,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通過多角度切入的方式,構建起課程思政立體化交織模型,使思政教育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專業教學。
(三)依托校企共建實訓場所,融入行業發展新趨勢
依托新建成的校企共建實訓場所——本專業與廣東長天思源環??萍脊煞萦邢薰竟步ㄐ取扒嘀伤廴咀詣颖O測站”,以真實的企業工作任務——水污染自動監測站運維任務,包括氨氮自動監測儀運行維護、總有機碳測定儀運行維護、高錳酸鹽指數測定儀運行維護等真實項目,及時將污染檢測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結合到課程內容中,鍛煉學生完成實際項目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青稚水污染自動監測站”與學?!半p高”重點建設任務—輕工檢測中心位于同一棟樓,可同時依托輕工檢測中心方便地開展水污染自動監測儀器與實驗室手工方法比對試驗等,進一步加強學生掌握實際工作任務要求的能力。
(四)承辦行業協會培訓項目,模塊式重構課程內容
與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合作開辦水污染連續自動監控系統運行人員培訓班。本教學改革團隊成員與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已有多年合作基礎,在此基礎上,下一步將深化合作內容,依托校內新建的“水污染自動監測站”,與協會合作開展社會培訓項目。培訓內容與“水污染自動監測技術”課程高度相關,基于真實工作流程,將教學內容按照模塊化進行重構,將課程改革內容應用于培訓過程中,同時將培訓過程中得到的參訓企業運維人員的反饋,及時反哺到課堂教學內容中,形成良性循環。
(五)依托校級精品課程資源,以賽促建、課賽融通
以團隊負責人主導的校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水污染自動監測技術”為依托,在該課程的建設過程中,以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基石,如精心制作的微課視頻、貼合真實工作任務流程的活頁式手冊等,并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生產案例,為教學能力比賽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將競賽過程中的寶貴經驗與收獲反哺于課程建設之中。
在課程教學資源的制作過程中,緊密結合課程特點,巧妙融入勞動教育內容,積極開展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專題教育。具體而言,勞動教育內容涵蓋實驗室整理、采樣器搬運等實際操作環節;而工匠精神教育則通過介紹環境領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的先進事跡等方式進行,旨在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
(六)數字賦能,構建“互聯網 + 課程”教育資源
依托團隊成員的教改項目“基于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檢驗檢測類課程教學實踐研究”,我們將該項目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水污染自動監測技術”課程中。我們利用自動監測過程中收集到的大量監測數據以及在自動監測設備實訓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實驗數據,運用軟件技術搭建了一個可持續更新的教學資源數據庫。該數據庫不僅能夠存儲豐富的數據資源,還能實現授課過程中的教學、方法、報告、數據的全過程智慧化管理。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從數據庫中快速提取相關數據,用于課堂講解和案例分析;學生也可以通過數據庫查詢實驗數據,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同時,數據庫能夠根據教學反饋和行業發展動態,及時更新數據資源,確保課程內容始終與行業前沿保持同步。通過構建“互聯網 + 課程”教育資源,我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便捷、高效的學習環境,從而提升了課程的教學質量和信息化水平。
六、結語
課程建設團隊將持續深入探索如何精準對標教學能力比賽方案中對課程教學內容的評價要求。通過更細致地拆解評價要素,深入分析每個要素的內涵和要求,制定針對性的建設策略。在課程思政方面,團隊將進一步挖掘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深度融合點,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在教學內容與行業對接上,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及時引入最新的行業技術和案例。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不斷優化數據庫功能,豐富教學資源類型。通過精心建設各個要素,團隊努力將“水污染自動監測技術”這門課程打造成為職業教育領域的精品課程,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省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23JG503)、2024年廣東省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KCSZ2024145)2023年度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校級教學改革項目(JG202310)、2022年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CYJG202210)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