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專業課程是構建學生職業知識體系和提升綜合職業能力的主渠道,不僅是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有力平臺,更是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環節。作為課程思政這一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被認為是其中最為核心、最為關鍵和最難解決的部分。1]因此,對職業教育領域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進行實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職教領域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開究現狀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和思政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職教領域課程思政的研究文獻數量逐年遞增,這表明學界和教育界對其的關注度日益提高。
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以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專業課程等為主題詞進行高級檢索,文獻類型選擇為學術期刊,不設置搜索時間段,共搜索到中文文獻6891篇,屬于北大核心期刊的文獻有269篇,其中排名前五的主要主題分別是課程思政、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高職院校和思政教學。以近五年(2020-2024年)中國知網相關文獻的主要研究主題進行年度交叉分析(見圖1),發現以專業課程作為主題的研究僅次于課程思政,顯著高于高職院校、思政建設和思政教學的主題研究。由于課程思政屬于概況總體研究方向的主題詞,并不代表具體研究問題,這表明在職業教育課程思政領域的研究中,關于專業課程的研究是近年來學界研究的重點和熱點方向,學界已普遍認可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在職教領域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關于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相關研究,大多可歸類為實踐探索類,即以某一門具體專業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在該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2]筆者通過在中國知網中以專業課程和課程思政同時作為關鍵詞進行高級搜索,共查到相關文獻873篇。其中屬于職業教育學科范圍的文獻為256篇,占比高達 29.3% ,這顯示關于職教領域中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已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然而,這些研究大部分以高職專業課程為主,主要來自于醫藥、計算機、教育、物流、機械、農學等專業門類。
總體而言,這些圍繞具體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而展開的研究,大多以事實論述為主,停留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淺層辨析和經驗總結,既缺乏來自學理層面的支撐,同時又并未在分析課程特點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提出適用于具體課程的、獨特的課程思政元素,由此導致對課程思政到底如何建設的闡述過于抽象,缺乏對于實際操作的指導意義。此外,與高校和高職院校不同,中等職業學校屬于高中階段教育,其教學對象和課程體系與前兩者均存在較大差異。然而,現有關于中職課程思政的研究相當缺乏,需要加大中職課程思政的研究力度,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實施路徑。3]基于此,本文以中職專業課程餐飲服務與管理作為實踐對象,在剖析學理依據的基礎上,提出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以期為相關探索提供有益借鑒。
圖12020-2024年中國知網相關文獻主要研究主題年度交叉分析

二、在中職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學理依據
(一)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的綜合性和文化性決定了其課程思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作為中職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和專業核心課,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課時多,課程內容廣泛,涵蓋餐飲服務的基本操作、管理技巧、營銷策略、食品安全等多方面,屬于一門具有較強綜合性的專業課程。這種綜合性特點意味著必然涉及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同時,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還具有較強的文化性,承載著傳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使命。具體而言,該課程不僅要講授餐飲服務的技能與管理知識,還需要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飲食文化的精髓,包括中華飲食禮儀、傳統菜肴背后的歷史故事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夠深刻地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性,學會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從而為未來的國際餐飲服務和管理工作做好準備。
正是基于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所具有的綜合性和文化性,在其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既是必然,亦十分必要。一方面,開展課程思政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從而提升其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能夠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的職業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其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為一門典型的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具備較強的職業性和實踐性。這一特點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社會責任感及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使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得以顯著提升。
1.職業性奠定了課程思政堅實的基礎
餐飲服務與管理的職業性特點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如菜品知識、服務禮儀、餐飲運營管理等,還要理解并內化行業規范、職業道德和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這種職業導向性為課程思政提供了天然的結合點。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擬、任務驅動等教學方式,將工匠精神、誠信經營、優質服務、團隊協作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學生在模擬真實工作場景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并認同這些價值觀念,從而增強其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
2.實踐性強化了課程思政良好的效果
實踐性是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的另一大特點。通過實習實訓、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解決具體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思政教育的效果得以顯著強化。例如,學生通過參與餐廳服務實踐,親身體驗顧客需求與服務質量的緊密聯系,能夠深刻理解“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參與食品安全管理項目,增強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認識到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實踐中的親身經歷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促進了知行合一。
綜上,餐飲服務與管理的綜合性、文化性、職業性和實踐性使其具備了開展課程思政的學理基礎,決定了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作為職業教育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對于真正落實“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并最終形成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合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中職餐飲服務與管理的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一)基本思路
作為一種課程觀,課程思政是指對各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在此基礎上以課程為載體,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各類課程和各個環節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旨在將顯性的學科課程教育與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從而達到構建全課程育人環境的教學目的。
在餐飲服務與管理的課程建設中,基于課程思政的理念引領,學校按照“目標-保障-途徑”的邏輯線構建了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一三三”實踐路徑。具體而言,“一”指的是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目標,這既是開展課程思政的起點,也是檢驗課程思政效果的落腳點和歸宿;中間的“三”指的是課程思政的三個保障措施,分別是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它們是課程思政得以有效實施的過程性因素;最后的“三”指的是課程思政的三種具體實施途徑,即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程教學中主要通過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文化傳承三個維度與專業知識進行融合(圖2)。
1.“思想 + 技能”雙提高的教學改革目標,更好地服務于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本質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職業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4]作為一門融合了專業技能和文化傳播的專業核心課程,餐飲服務與管理的課程思政目標不能僅僅著眼于學生在職業技能層面的精進,它深刻地承載著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理解以及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這種由課程自身的知識內容所決定的特點為其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天然的優勢,并決定了其課程思政目標,即以職業為載體,以技能為工具,將中華美食美酒文化向全球推廣。在落實落細這一課程思政目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提升專業技能水平,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文化自信、國際視野和良好品德,確保在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技術技能兩方面都有所提高,最終為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
圖2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思政的“一三三”實踐路徑

2.“內容 + 手段 + 評價”三實施的教學保障措施,更好地落實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理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調把知識體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堅持協同育人的理念,為此需要把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規律緊密結合起來,從課程開展的各領域、各方面和各環節來培養人,“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最終培養學生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5]正因為課程思政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特點,筆者提出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三方面來實現課程思政的具體落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充分考慮思政要求和目標,確保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相契合,體現思政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和理念;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參與,引導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學評價中,注重對學生的思政素養和價值觀的評價,采用多種方式檢驗學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成果和表現。
3.“技能 + 素養 + 文化”三融通的教學實踐要素,更好地推進課程思政的具體落地實踐
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通知,其中明確提出課程思政的建設內容包括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及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回歸到職業教育領域,以專業課程作為渠道,課程思政建設理應緊緊圍繞文化和職業而展開,以此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的有機統一。根據餐飲服務與管理的課程大綱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在文化和職業的大范疇下,筆者梳理該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其歸納為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文化傳承三個維度,通過挖掘這三個維度的思政教學資源來實現課程思政的具體實踐落地。
(二)具體做法
課程思政的育人方式并非向學生硬性灌輸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知識,而是特別強調隱性和顯性的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專業課程的教學各要素之中,最終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5]課程思政的開展要考慮到專業課程的具體特點,緊密圍繞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和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展開,通過突出思政資源建設主線,挖掘與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從而形成與課程原有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有機互融的思政資源。因此,根據學科的不同和課程的差異,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內容之間的契合點,以無縫對接和有機融合的方式,建立兩者之間的“生成性”關系,正是實現課程思政落地的第一要義。
在餐飲服務與管理的課程思政建設中,通過具體分析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筆者提出了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的三個思政維度,并對其所包含的具體思政元素的內涵進行解析(見表1)。其中,三個思政維度環環相扣,由淺到深,職業技能是基礎,職業素養是體現,文化傳承是目的。正是通過在職業技能的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獻精神,才能逐步養成學生的職業規范、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等職業素養,并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最終達到“以職業為載體,以技能為工具,將中華美食美酒文化向全球推廣”的課程思政目的。在具體的建設和實施過程中,還可以結合所屬地區、所在學校的特點,創新性地補充相關思政元素,開發各具特色的課程思政資源,逐步形成成果可固化、經驗可推廣的課程思政品牌,并向外輻射和推廣。
表1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的具體思政元素及內涵解析

隨著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于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已從傳統的工具性需求轉向當前的價值性需求,不僅要求技術精湛,更需要其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操守。7]鑒于此,職業院校需要通過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專業課程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既是職業院校面臨的機遇,也是其法定職責。通過厘清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和保障機制,并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課程思政能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的深度融合,將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融入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將個人職業追求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中,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切實提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64-69.
[2]李紅梅,鹿存禮.新時代“課程思政”研究:綜述與展望[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01): 10-14+129
[3]王丹丹.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5):46-51.
[4]劉寶民,金正連.關于職業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2):105-108
[5]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2):50-58.
[6]沈國榮,徐國慶,吳建設.職業教育課程思政資源建設的技術范式[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05):71-74.
[7]郭和才,朱德全.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的價值理性和教育邏輯[J].民族教育研究,2021,5(32):44-54.
[基金項目:本文受2024年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重點課題“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路徑與機制研究—以廣州市旅游商務職業學校為例\"(202315919)和2024年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培育項目“平臺支撐育訓融通文化引領 技能傳承—中職‘粵菜師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的資助。]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