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思政課改革的重大議題,推進思政教育創新發展,有效運用數字化工具與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的教學目標,已成為新時代中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場深刻變革。在此背景下,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改革思政教學思路,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與多元協同的評價體系推動思政課創新,最終實現思政教育“入腦入心”的根本目標。
一、改變思路:從傳統教學轉向“潤心”教育
(一)傳統思政教學方式的弊端
我國中職思政課程自1993年至2020年已歷經4次重大變革,在課程設置上實現了質的飛躍。雖然教材體系與課程內容在形式與內容層面均煥然一新,但教學方法的革新卻相對滯后(楊鳴,2024)。傳統教學模式主要采用講授法進行單向知識傳授,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習潛能。這種教學方式造成學生難以對思政課程提起興趣,更缺乏持續學習的內在動力。此外,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缺乏創新性和時代感,無法完全契合學生豐富多元、獨具個性的訴求。同時,傳統思政教學在實踐教學環節較為薄弱,沒有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升受限。更為突出的是,傳統思政教學方式未能與中職學生的專業課深度融合,難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和職業認同(張江偉、燕智文,2024)。再者,傳統教學方式所依托的評價體系在衡量學生學習成果時,常常聚焦于考試成績這一單一維度,忽視中職思政課的教學評價作用和引領力。因此,改革傳統思政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緊密結合中職學生專業課程設置的教學體系,已成為當前中職思政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務。
(二)“潤心”教育理念的創新
“潤心”教育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旨在通過啟迪智慧、溫潤心靈的方式實現教育目標,其核心宗旨在于全面提升學生五大核心素養。基于此理念,我們著力構建一支秉持“為人治學要謙虛,傳道授業要謹慎,立德修身要自律”準則的創新型教師團隊,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具體實施路徑包括:首先,全面提升教師思想政治教學素養;其次,打造富有特色的課程群,建設優質課程資源和教學素材庫;再次,創新參與式或體驗式教學方法;最后,通過深人開展實踐教學、改革考核評價方式、實施課程診改等舉措,最終實現思政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二、創新模式:以“三三三”理念打造“七個一”教學模式
“三三三”理念即以“三協同、三導向、三聚焦”的創新理念和工作思路為指導,著力構建教師團隊、教學資源群、教學方法、特色課程一體化的多元全方位協同的教學模式。“三協同”即學校、地方(政府部門、相關組織、社區)、企業三方協同;“三導向”則是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實踐導向;“三聚焦”即聚焦教師、課程、課堂三個方面。
“七個一”教學模式即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潤心”教師團隊,構建一個“必修 + 選修”的課程群,設立一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做優一種“參與式”教學方法,建設一批“潤心”特色課程資源,構建一個“8”字形思政課程診改運行螺旋,形成一個“黨建 + 中醫藥文化傳承”特色服務項目。
(一)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潤心”教師團隊
1.組建結構合理、三元協同、專兼結合的“大思政”團隊
首先,教師團隊的構建應注重新老教師的傳承與融合。學??赏ㄟ^優化教師團隊的年齡梯度、引進高學歷優秀青年教師,激活教師隊伍的創新活力;通過實施學校骨干教師攀登計劃、“青藍工程”計劃,將老教師的經驗與成果傳承下去,以新老相互促進形成一支生命力旺盛、可持續發展的教師團隊;同時,著力培養愛教育、善教育的骨干教師3-5人,實施分層階梯成長培養機制。
其次,創新教師團隊的組成結構?!吨袊逃F代化2035》指出,將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作為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之一。因此,學校要通過優化專兼結合的教師團隊結構,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組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團隊,聘請檢察官、法官、警官、律師、社工、黨員志愿者、能工巧匠、退伍軍人等兼職任教,這是拓展學生的課堂知識、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學校充分調動校外教學資源,不僅能夠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增強教育的多元化和實用性,還能夠促進學校與社會各界的緊密聯系,為學生搭建起一座通向實踐與應用的橋梁。
最后,積極組織教師全員參與專項培訓,提升教師專項技能。學校開展思政課教學法、網絡課程開發技術及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培訓應實現常態化,通過全員參與各級各類的培訓、訪學、進修等,提升教師運用人工智能及數字化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的能力,不斷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學校應進一步健全專題培訓制度,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陳鵬,2019);每年選派多名骨干教師參加各類思政課高級研修班,拓寬視野,提升能力;定期開展校際協同創新交流和研討會議,促進學校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推動教育創新,提升教學質量。
2.加強教研教改,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學??赏ㄟ^系統性地組織集體備課活動,促進教學智慧的碰撞與融合;實施固定聽課制度,確保教學實踐的相互觀摩與反饋;推行“以老帶新”的定向幫扶計劃,促進資深教師與青年教師攜手共進,共促成長。這一系列舉措旨在深度挖掘并提升教學團隊的思政教學潛能,催生一系列高質量的教研成果。此外,學校還可通過專家引領,與省內外學校構筑“同心圓”思政教師能力提升共同體,通過研討、交流、競賽等方式,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以建立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二)構建一個“必修 + 選修”的課程群
學校在構建中職課程體系時,應以“必修 + 選修”的課程群模式為基本框架,通過系統化課程設計,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該模式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基礎思政教育,更能有效拓展其人文素養與職業道德認知。
在課程建設中,學校應以夯實四門思政必修課的基石作用為基礎,創新性地開發如“工匠精神”“法律與職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百年黨史”等選修課程,旨在系統深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法治意識、文化自信與歷史責任感。其中,“工匠精神”課程聚焦于職業技能的精益求精與職業精神的培育,引導學生樹立愛崗、敬業、專注、創新的職業態度;“法律與職業”則結合中職學生未來可能面臨的職業環境,強化其法律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致力于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的精髓,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與自豪感;“百年黨史”則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奮斗歷程,陶冶學生愛國情懷,激發學生使命擔當。學校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需注重課程的系統性與融合性,確保必修與選修課程之間既有邏輯上的連貫,又能實現知識與技能的互相遷移;同時,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小組討論、議題式教學、項目式學習等,以增強課程的互動性和實效性。
(三)設立一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
學校充分利用本土資源,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建立一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以本創新團隊的實踐經驗為例,我們與當地的文旅部門、村委會等達成共識,共同建立實踐教學基地。例如,本團隊先后與南海區博物館、南海區陳啟沅紀念館等文化場館達成基地建設共識,在未來計劃設立15個以上“大思政課”專題實踐教學基地。此外,團隊積極與各部門及公益組織進行深度合作,挖掘更多實踐教學基地,開發現場教學專題,開展實踐教學活動,與相關基地“共研共育”,促進特色文化資源轉向思政教學資源并實現有效利用,同時將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錄制成微課,作為日常教學資源。
(四)做優一種“參與式”教學方法
針對當前中職生普遍存在的學習參與度不高、課堂積極性表現不足、目標不明確等典型問題,學校堅持問題導向,針對不同的課程特點,重點做優“參與式”教學方法。該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團隊教師通過創設學生“沉浸式”思政課堂及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從“被動式”學習轉向“主動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知識、運用知識。同時,教師通過參與式頭腦風暴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等,打造培育學生“愛心、信心、初心、匠心、責任心”的“潤心”課堂。
(五)建設一批“潤心”特色課程資源
首先,團隊成員重點打造職業道德與法治精品課,提升課程深度與廣度,確保教學內容既嚴謹又生動。在此基礎上,建成分專題的案例庫,選取源于現實生活、緊貼時代脈搏、鮮活生動的案例,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職業道德的內涵與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同時,建立配套的試題庫,將試題運用于課堂競賽與課后知識鞏固環節。試題設計涵蓋基礎知識考查、應用能力測試以及批判性思維訓練,以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其次,致力于建成一批高質量的中職思想政治課教學資源庫。學校應突出數字賦能,發揮智慧教育新優勢,大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打造中國版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林煥新、高毅哲,2024);運用好數字化工具,結合實踐重點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偉大成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培育學生五大核心素養為抓手,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法律素養教育,開發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專題庫、案例庫、視頻資源庫。
最后,結合區域特點創新課堂模式。“行走的思政課”“舞臺上的思政課”“普法微課堂”都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創新實踐模式,強調走出課堂,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通過參觀革命紀念地、開展志愿服務、組織社會調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化理論認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從而提升思政育人的有效性和親和力;此外,通過舞臺劇表演、學生自主制作普法微劇等活動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表演、演繹等活動過程中實現自我學習、自我提升,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
(六)構建一個“8”字形思政課程診改運行螺旋
我們堅持目標導向的核心理念,將診改思維靈活運用于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緊密對接并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在此框架下,我們以職業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作為改革的試點,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建設規劃,彰顯思政引領力,同時深刻體現公共基礎課為專業服務、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鮮明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評價體系等維度入手,通過引入案例教學、情境模擬、互動研討等多元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同時,構建起一套科學、全面、動態的課程質量監控機制,涵蓋課程設計的合理性、教學過程的實效性、學生學習成果的多樣性等關鍵指標,實現對思政課程教學質量的持續跟蹤與精準評估。
在此基礎上,我們逐步將職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診改經驗推廣至其他思政課程,乃至全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形成從點到面、逐步深化的改革態勢。通過不斷優化課程體系,提升教學質量,學校培養出更多信念堅定、品德高尚、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和卓越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七)形成一個“黨建+中醫藥文化傳承”特色服務項目
基于學校專業特色與地域中醫藥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學校積極整合當地文化資源,與北京同仁堂、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等單位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同構建起一個集教學、實踐與體驗于一體的中醫藥文化實踐基地。在此基礎上,學校創新性地將中醫藥文化教育融入全生命周期智慧康養中,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邀請中醫藥名醫名匠進校園授課,組織學生赴中醫藥文化基地實地考察等,積極拓展中醫藥文化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學校為本地中小學提供了系列化的培訓與宣講服務,開展勞動與職業啟蒙教育,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文化自信,為中醫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及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三、科技賦能:以人工智能貫穿思政課教學全過程
(一)打造智慧思政平臺
智慧思政平臺的建設是“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學校通過打造智能化平臺,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依托大數據精準定位學生需求,設計融合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教學內容,為教師提供更加便捷、豐富的教學素材。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與虛擬現實技術,增強教學的互動性與沉浸感。此外,智慧思政平臺集成智能化教學管理系統,自動分析學生學習數據,為教師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推薦、智能答疑及效果評估等精準教學支持,有效減輕教學負擔。平臺還注重開放共享,鼓勵師生與行業專家共同參與內容創作與資源共享,形成充滿活力的知識社群,豐富教學資源,促進跨學科交流與合作。
(二)推動人工智能貫穿思政課教學全過程
人工智能技術的獨特優勢為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優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將人工智能技術貫穿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中,不僅能夠在課前對學生學情進行分析,輔助教師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還能夠創設虛實結合的沉浸式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具體而言,在課前準備階段,人工智能平臺通過算法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歷史、興趣偏好及認知能力,進而智能生成個性化的思政教育預習材料。例如,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人工智能可以自動提取并分析相關思政理論的核心要點,結合學生背景信息,生成貼近學生實際需求的案例分析、理論解讀等材料,有效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沈一炬、馬苗、劉瀟、鐘鵬、樊婷,2023)。
在課堂教學環節,人工智能技術的引人可以進一步豐富教學手段與形式?;跈C器學習的智能互動平臺,如智能問答系統,能夠即時捕捉并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提高課堂互動效率和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結合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技術,人工智能能夠模擬歷史事件、社會現象等復雜情境,使學生在類似“親身經歷”的情境中理解思政內容,從而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實效性(高義棟、閏秀敏、李欣,2017)。
在課后階段,通過情感分析與學習行為追蹤,人工智能能夠精準識別學生的學習難點、情感波動及興趣變化,為教師提供及時且全面的反饋,以便調整教學策略,實現因材施教。同時,人工智能平臺還能智能推薦拓展閱讀材料、實踐任務及學習資源,鼓勵學生將思政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中,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良性循環。
總之,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應用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思政教育的手段與形式,還可促進教育內容與個體需求之間的精準匹配,為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吸引力及個性化水平開辟了新路徑。通過構建“潤心”教育體系、實施“七個一”教學模式以及科技賦能等舉措,我們不斷深化思政課程教學改革,通過數字化、人工智能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思政課育人質量和實效,培養出更多信念堅定、品德高尚、專業技能扎實、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新時代高素質青年(汪曉東、王洲,2021)。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