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國家先后提出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戰略,“雙區”建設已成為新時代黨中央賦予廣東省的重要使命。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職能和使命,然而當前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尚不夠完善,仍然存在公辦與民辦高等職業教育布局不夠均衡、發展不夠充分的問題,相比公辦高職院校而言,民辦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可持續發展動能不足、發展質量不高等短板。本研究試圖從民辦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角度,重新審視當前廣東省在“雙區”建設進程中如何進一步實現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優化布局的現實問題。通過以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服務“雙區”建設為目標,充分發揮“雙區”建設的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研究設計出一套符合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辦學實際的高質量發展的優化發展次序和優化實現的有效路徑,以進一步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和使命。
二、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布局情況分析
(一)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結構分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2023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各省級行政區建有高職(專科)學校1547所,其中廣東省高職(專科)學校93所,數量位列全國第二位;全國高等教育職業專科在校生共有17078521人,其中廣東省有1195141人,數量位列全國第三位。可見,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總體規模在全國范圍內已占有相對優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總體發展趨勢較好。
根據“開放廣東”全省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2023年7月6日發布的《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校基本信息》(以下簡稱《基本信息》)相關數據顯示,在廣東省的高職高專學校中,從地域分布來看,廣東省內各地區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結構分布不夠均衡,其中有近90% 的高職院校都分布在珠三角地區,僅廣州市高職院校數量就占全省的半數。可見,廣東省教育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仍然比較明顯。
(二)廣東省公辦、民辦高等職業教育布局情況
根據《基本信息》的相關數據,在廣東省的高職高專學校中,從辦學性質來看,公辦學校大約占 70% ,民辦學校約占 30% ,公辦高職高專學校數量約是民辦高職高專學校的2.5倍。可見,廣東省內公辦與民辦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問題依然存在。
根據《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1)》(以下簡稱《年度報告(2021)》)中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從學生規模來看,在2016-2020年,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數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占比已超20% (見圖1),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在承擔人才培養職能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當前,民辦高職院校在廣東省高職教育中已占有一定的規模,在不斷發展和壯大過程中已成為廣東省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廣東省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進程中貢獻的力量不容小。
根據《年度報告(2021)》的數據,從民辦高職院校地域分布來看,廣東省內各地區民辦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結構同樣分布不夠均衡,在全省21個地級市中當時只有10個地級市建有民辦高職教育學校,其中廣州市民辦高職教育學校數量就占全省超過半數(見圖2),民辦教育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問題同樣突出。

(三)廣東省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問題
與省內公辦高職教育資源相比,廣東省民辦高職教育除存在上述分析的學校數量相對較少且區域分布不均衡等問題以外,在法律地位、社會聲譽、辦學經費、發展規模、辦學效益、師資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與省內公辦高職院校相比同樣存在相對劣勢。總體來說,當前廣東省民辦高職教育發展不均衡,辦學實力不強、內涵質量不高、特色不鮮明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四)影響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
進一步研究當前對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可從政府政策、社會認同、自身制約因素等三個方面逐一分析。
從政府政策方面來看,政府經費支持無疑是影響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首要因素。從國家層面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明確提出要對民辦學校實施分類管理改革,但目前地方政府對于民辦學校的分類管理與經費支持仍未落到實處。從廣東省發布的《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0)》中可以看出,2018年廣東省高職院校經費總收入達到366.89億元,其中政府投入大約為281.34億元,占比高達 76.68% ,成為全省高職院校的重要經費來源,而學費收入占比僅為 19.01% (見圖3)。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以學費收人作為主要經費來源,除學生獎助金外幾乎沒有政府專項財政支持,相比公辦高職院校來說,辦學經費緊缺問題嚴峻,極大程度制約了民辦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
圖2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地域分布(數據源自《年度報告(2021)
)

圖32018年廣東省高職院校經費收入結構

從社會認同方面來看,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支持、促進和規范包括民辦高等職業教育在內的民辦教育發展。如198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我國最高法形式首次確立了民辦教育的合法性,200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社會公眾對于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認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社會對于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認可度不高、固有偏見等問題仍然長期存在,導致民辦學校要樹立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口碑形象難上加難。
從自身制約方面來看,民辦高職院校受限于辦學基礎條件薄弱、辦學經費投入不足、師資隊伍不強、人才引進困難、內部治理體系不夠健全等困境,導致學校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再加之外部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學校辦學質量難以有效提高。
三、“雙區”建設背景下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路徑
(一)認清我是誰—明確辦學基礎與方位
在當前國家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從全面認識自己入手。
一是要把握好政府評價工具的政策導向。首先,民辦高職院校要嚴格遵照教育部對于高職(專科)學校提出的辦學條件相關指標的合格要求,首先打好堅實的辦學基礎,同時注重持續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其次,民辦高職院校要重點結合廣東省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創新強校工程”等建設要求,突出地域特色,重點加強內涵發展,推動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與高質量發展。
二是要充分利用公眾中享有廣泛關注度和影響力的社會第三方評價工具,如“金平果排行榜”“ABC排名”“GDI大學排行榜”“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神針評價”等高職院校排行榜,綜合對比各類評價工具指標設置不難看出,各類社會第三方評價工具雖然在具體評價指標設計上略有不同,但卻一致突出了高職院校核心辦學指標在評價中的作用,如辦學條件、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社會服務、社會聲譽等方面(見表1)。各類社會第三方評價工具是政府評價工具的有效補充,通過分類比較、橫向研究、整體融合,能夠很好地幫助學校了解不同維度評價視角下學校所處的社會地位。民辦高職院校綜合利用多種社會第三方評價工具進行客觀分析比較,可以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學校評價及榜單排名,為學校判斷自身所在水平區間提供參考。
三是獨立開展內部評價。民辦高職院校要根據學校自身特點,研究設計一套能夠自適應的評價指標體系,用以客觀評價自身的優勢與弱項。民辦高職院校可通過獨立開展內部評價,基于“雙區”建設區位優勢,充分利用“雙區”建設優勢條件,厘清自身定位、辦學理念,全面保障辦學條件合格,并充分體現廣東省民辦高職教育的特色,重點提煉辦學核心指標,不斷強化核心指標的引領作用,以達到持續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目的;同時,注意充分發揮民辦學校靈活、高效的體制機制優勢,從管理執行力和教育教學能力方面加強隊伍建設,從內涵建設、成果積累、質量工程建設方面加強專業與專業群建設,從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面加強實訓基地建設;以畢業生就業率、就業對口率、起薪點、雇主滿意度等指標為落腳點,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此外,要與產業和行業高度對接,不斷拓寬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凸顯廣東省高職院校服務“雙區”建設的職能與特色。
表1常見社會第三方評價工具指標設置


(二)找準去哪里—明確辦學目標與方向
高職院校要明確辦學目標與方向,首先要明確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區別與聯系。當前,我國已基本建成了“中職—高職—職業本科”一體化的職業教育體系。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類型不同,辦學目標與方向自然有所差異。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經經歷了從興起到高速增長、規模擴張的發展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形成了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最直接,面對新經濟、新業態、新職業的發展,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精、特、優的特色和優勢,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錯位發展之路,最終實現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
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要以要素驅動和創新驅動為動力,在保證需求側供給的基本前提下,逐漸轉向通過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管理創新來實現創新驅動的動力效應,并以重點建設各級各類學校、專業、課程、師資、基地、產學研等項目為抓手,產出輻射帶動效應,積極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中央財政引導、省級財政配套以及校本資金自籌規模(見圖4),實現辦學質量與辦學效益的雙豐收。
2 4 資金驅動(資金投入、中央財政引導、省級財政配套、校本資金自籌)
其次,要找準辦學目標定位,也就是學校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從而選取一條適宜學校發展的目標路徑,進一步明確要如何培養人才。這就要求學校做到辦學目標高度自洽:一是從服務面向的辦學定位、專業設置與結構、人才培養規格的專業定位、課程體系構建、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研制、單元任務的學習情境構建、教材與教學輔助手段、課堂教學與質量管理等方面,形成教育邏輯自洽;二是主動對接“雙區”建設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產業(群)布局、崗位(群)設置、技能要求、信息化發展、實習就業等方面需求,做到產業邏輯自洽;三是以行業指導辦學定位與服務面向契合、專業(群)與產業對接,以校企合作推動專業與崗位(群)對接,以工學結合帶動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對接、校內理論學習與企業實踐對接,落實各項保障條件,確保教材、教輔資料與各類信息化教學資源對接,校內專任教師與校外兼職教師、行業導師流動性對接等方面做到對接邏輯自洽,實現全員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過程管理,以及應對生源危機及生源類型多元化的辦學目標與辦學方向的動態調整,充分體現民辦高職院校體制機制靈活性、針對性、有效性的特點,辦學與“雙區”建設需求始終保持一致。如此,實現民辦高職院校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國際能交流的社會高位認同。
(三)弄懂如何去—明確發展路徑與方略
民辦高職院校要堅持以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有關政策為基本原則,重點以近年來國家和廣東省頒布實施的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為指導,明確使命擔當,找準功能定位;要堅持以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培養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為使命擔當,以培養服務“雙區”建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需要、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能力為功能定位,重點關注辦學理念、辦學條件、立德樹人、規范管理、教師隊伍、專業及專業群建設、校企合作、教育教學、實踐實訓、質量監控等影響因子,把控好先進的辦學理念、優質的辦學條件、高效的管理模式、高質量的教學成效、產教融合關鍵能力提升、良好的成長成才環境營造等關鍵因子,保證人才輸出質量(見圖5)。
圖5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路徑

通過系統全面梳理影響辦學質量的若干影響因子和關鍵因素,民辦高職院校要積極主動地對接“雙區”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新興產業集群,制定清晰的發展規劃,明確任務措施要求,持續優化專業結構,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不斷拓寬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提升學校關鍵辦學能力,加強內涵建設,走特色化發展道路,樹立品牌影響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雙區”建設急需、緊缺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進一步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和使命,為“雙區”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四、結論和展望
本研究通過探索高等職業教育規律,研究構建基于“雙區”建設背景下的民辦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路徑,進一步推動廣東省民辦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充分發揮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為推動廣東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為“雙區”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劉云波,郭建如.不同舉辦主體的高職院校資源汲取差異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5,35(19):53-58.
[2]張連緒,王超輝.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中的結構問題探討[J].教育評論,2013(03):27-29.
[3]董圣足.民辦高校:轉型發展時不我待[J].教育發展研究,2012,32(17) :6.
[4]顧旭明.民辦高職辦學優勢淺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6(14):65-76.
[5]段勇,趙曉康.民辦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J].社會科學家,2014(09) :49-53.
[6]李小娃.高職院校區域布局結構的實證分析及優化策略—基于“2015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的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6(03):85-91.
[7]阮藝華.東部地區經濟增長與高職教育發展[J].教育評論,2011(04):111-113.
[8]錢海軍.珠澳高職教育生態系統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7(10):10-16.
[9]孫華敏,陳又新.構建“四個體系”引領民辦高職教育發展模式——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發展紀實[J].教育與職業,2007(19):64-66.
[10]梁春賢.廣東民辦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系統評價研究——以廣州X職業學院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1(07) :80-82.
[課題項目:廣東省2023年度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高等教育專項)“基于‘雙區’建設背景下的民辦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主持人:文平。]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