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語言課程,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小學生的發展需要。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思想,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通過象形圖片引入、信息技術深化、小組討論探索、文化融入拓展等方式,助力學生身心發展。
一、利用象形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識字是一項復雜的任務。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大多使用“重復抄寫,大量背誦”的方式加深學生記憶,學生往往興趣不高。對此,教師可以針對小學生認知規律,采用象形圖片法,使識字活動更具直觀性。例如,在一年級上冊《耳口目》一課,學習“耳”字,展示小朋友側耳傾聽的圖片,“口”字展示小朋友驚訝時張大嘴巴的圖片,“手”字展示小朋友五指伸開,或者抓握物體的圖片,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漢字。同時,在此基礎上也可以加入組詞訓練,向學生提問:“大家看到‘手’的圖片,會想到哪些事物?”學生回答“手背”“手心”,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雙手,在黑板上寫下詞組,達到拓展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術,深化學生學習體驗
信息技術為教育事業帶來了豐富的資源,教師在教授帶有歷史背景、人物背景的課文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音視頻,營造真實可感的學習情境,分析課文的創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主旨。例如,在三年級下冊《趙州橋》一課,部分學生對課文內容感到陌生,首先,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趙州橋建造的歷史紀錄片片段,介紹本課背景:“趙州橋始建于隋朝大業年間,由李春參與建造,同時,趙州橋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橋,位于河北趙縣的洨河上。”學生此時腦海中出現一幅畫面,復雜的文字變得具體可感。其次,回到課文中,教師播放朗讀音頻,帶領學生共同朗讀課文,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悟、體會,產生情感共鳴。
三、組織小組合作,助力學生思考探索
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深入學習,在組內交流溝通中促進思維碰撞,拓寬學生視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團隊協作能力。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將相和》一課時,首先,教師帶領學生通讀課文,找出文章中出現的人物、描寫的事件,分析情節。其次,布置探索任務:“文章中藺相如與廉頗之間的矛盾核心是什么?”“為什么藺相如能說服秦王放棄和氏璧?”教師將學生分為能力均衡的4人小組,學生自由分配工作,標畫課文中與問題相關的語句、段落,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最后,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在課文情節的基礎上續寫、擴寫,撰寫課本劇劇本,在表演的過程中理解角色情感,實現深度學習。
四、融入民族文化,深挖教材育人價值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語文教學中,應融入文化內容,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感受文化底蘊的滋養,另一方面,傳承并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例如,在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一課,首先,教師為學生講解梅蘭芳先生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創作背景——當時淞滬戰事爆發,開啟了全面抗戰,梅蘭芳先生用蓄須的方式明志,不愿為敵人演出,鼓舞中國人民奮勇抗戰的決心。其次,教師把握這一點,激發學生愛國精神,宣揚革命前輩的艱苦與付出,鼓勵學生應團結一致、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為國家建設而不懈奮斗。此外,還可以為學生講解關于京劇的知識,感受京劇文化,助力文化傳承。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尊重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點燃學生學習熱情,使其在真實情境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主題思想,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與文化素養,打造小學語文深度學習課堂,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