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魯迅的《拿來主義》是現代論述文的經典,但教學研究中對行文思路的解讀存在分歧。正如周萬喜所述,對于《拿來主義》論證思路的分析,長期存在著“分段不清、層次不明”的問題。分歧的焦點在于中心論點的位置——有主張第2段、第7段或第5段,進而引發對全文結構的不同理解: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常規模式,還是“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變式結構?
本文認同何元儉的觀點,即理解《拿來主義》的思路需緊扣“主義”這一鑰匙,但對其具體路徑有不同的闡發。本文認為,中心論點在第5段明確提出,全文結構為經典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下文將沿此框架進行分層解讀。
二、提出問題(第1~5段):從批判“送去主義”到主張“拿來主義”
文章的開篇部分,魯迅并非直接亮明觀點,而是通過層層鋪墊,最終引出“拿來主義”的主張。
(一)揭示“送去主義”的內涵(第1~2段)
文章伊始,作者緊扣“主義”二字,回顧了中國對外文化政策從“閉關主義”到“送去主義”的轉變。第1、2段通過“送古董”“送古畫”“送活人”等事例,共同揭示“只顧送去,不愿拿來”的“送去主義”。王乃寧在重新審視教學問題時,也強調區分“現象描述”與“觀點提出”的重要性。因此,第2段的作用在于深化對“送去主義”的刻畫,而非提出全文論點。
(二)剖析“送去主義”的危害(第3~4段)
在界定現象之后,作者進一步揭露其潛在危機。第3、4段運用類比論證,以“尼采自詡為太陽最終發瘋”為例,警示中國若一味“送去”而不“拿來”,終將陷入資源枯竭、只能仰人鼻息的窘境,淪為“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的乞丐。這一部分從后果的角度,論證了改變“送去主義”的迫切性,為正面觀點的提出鋪設了堅實的邏輯基石。
(三)提出“拿來主義”的論點(第5段)
在充分完成對“送去主義”的呈現與批判后,作者于第5段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的核心主張:“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此句明確表達了在“送去”的同時必須“拿來”的雙向交流思想,標志著中心論點的正式確立。沈健在其備課札記中雖對結構劃分有不同見解,但其分析也印證了第5段在內容上的轉折性作用。將論點定于此段,使得“提出問題”部分(1~5段)邏輯完整:先描摹現狀,再析其危害,最后亮明觀點。
三、分析問題(第6段):辨析“拿來”與“送來”
提出“要拿來”之后,文章于第6段集中論述“為何必須主動拿來”,即分析問題。
作者從辨析“拿來”與“送來”入手,指出“送來”的東西(如“洋貨”)往往帶有侵略性和強制性,因而引發了國人普遍的恐懼和排斥。魯迅深刻地點明:“這種恐怖,其實只不過是排斥‘送來’的意志體現,而非排斥洋貨本身。”因此,真正的出路在于變被動的“接受送來”為主動的“自己去拿”。第6段末尾的“所以”一詞,正是基于本段對“送來”之害的分析而得出的結論,意在強調“自己要主動拿”的必要性,而非對前文所有內容的總結。這也說明,第7段“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是對“如何拿來”這一“解決問題”層面方法論的宣告,而非論點的重復。將第7段誤作論點,實質上是混淆了“拿來”這一動作與“拿來主義”這一整套包含態度、方法與原則的“主義”。
四、解決問題(第7~9段):闡釋“拿來主義”的態度與方法
在明確了“為何拿來”之后,文章用三個段落具體闡述了“如何拿來”,即“拿來主義”的實踐路徑。
(一)指明核心原則(第7段)
第7段開宗明義,提出了“拿來主義”的總綱領:“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句話包含了三個核心要求:獨立思考(運用腦髓)、具備卓識(放出眼光)、掌握主動權(自己來拿)。這與孫慧麗以論證思路盤活教學的實踐中,強調讓學生把握“主動挑選”這一核心的觀點不謀而合。
(二)批判錯誤態度,闡明正確做法(第8~9段)
隨后,作者采用經典的比喻論證,以“大宅子”喻指文化遺產(包括外來文化),形象地批判了三種錯誤態度:“徘徊不敢走進門”的“孱頭”(逃避主義)、“放一把火燒光”的“昏蛋”(虛無主義)和“欣然大吸剩下鴉片”的“廢物”(投降主義)。
在破除了錯誤態度后,作者正面闡述了“拿來主義”者的正確做法:“占有,挑選”。并以宅子里的物品為例,說明了“挑選”的具體標準。
“魚翅”(精華):直接“食用”,即吸收利用。
“鴉片”(有益有害之物):可“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即批判地繼承,化害為利。
“煙槍和煙燈”(有害無益之物):除留少許“送進博物館”作反面教材外,其余“大可毀掉”。
“姨太太”(腐朽無用之物):統統“走散”,即堅決摒棄。
這一系列比喻,將抽象的文化繼承原則變得具體可感、操作性強,深刻揭示了“拿來主義”的核心在于“占有”基礎上的“辨別”與“挑選”。
五、總結全文(第10段)
文章末段,作者以精練的語言總結全文。“我們要拿來”再次點題,重申中心論點。“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則概括了“拿來主義”的基本方法。最后,作者提出了“拿來主義”者應具備的素質——“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并點明最終目的,即創造新文藝、建設民族新文化。這使文章的立意超越了簡單的文化引進,上升到民族文化復興的戰略高度。
六、結論
綜上所述,魯迅《拿來主義》的論述思路清晰而嚴謹。全文以第5段為界,之前(1~5段)通過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來提出問題;第6段通過辨析“送來”之害分析問題,論證“拿來”的必要性;第7~9段通過正反對比和比喻論證,系統闡述“拿來主義”的原則、態度與方法以解決問題;第10段總結全文,升華主旨。將中心論點定于第5段,并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框架梳理,最貼合文本的內在邏輯,能有效澄清諸多爭議,準確理解魯迅的思想與論述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