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強調將教的策略、學的過程與評的反饋有機融合。因此,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落實“教—學—評”一體化理念成為關鍵課題。本文基于實踐,分析了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梳理了“教—學—評”一體化實踐路徑,以期為教學優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教—學—評一體化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核心素養。“教—學—評”一體化理念解決了以往存在的環節割裂問題,通過目標引領、活動串聯與評價反饋的閉環設計,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實現從理解到運用的升華。[1]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不足
(一)教學目標精準度不足
教學目標是“教—學—評”一體化的起點,但存在設定籠統(如“提升閱讀能力”)或偏離預設等現象。例如教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時,本應聚焦“學習古典名著閱讀方法”,但是有些教師過分重視“故事創編”,導致教學目標未落實。
(二)教學活動邏輯鏈條斷裂
教學活動常呈現碎片化,缺乏遞進性。如教授六年級上冊《金色的魚鉤》時,在“導讀—精讀—討論—總結”流程中耗時過多,壓縮了精讀分析老班長形象的時間,后續討論倉促且流于形式,影響學生認知體系的構建。
(三)評價體系科學性欠缺
評價“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如過度關注字詞、背誦,忽視文本理解、思維品質,忽略信息整合、質疑探究能力發展。
二、“教—學—評”一體化下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錨定精準目標,筑牢一體化基礎
1.緊扣文本特質,明確教學主線
教學目標需立足文本核心,從文體特點、主旨與語文要素中提煉主線。例如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時,結合神話體裁特點,將目標確定為“梳理故事起因、經過、結果,感受神話的神奇想象”,既明確了閱讀方法(梳理情節),又突出了文體特征(想象賞析),為教學活動與評價設計提供了清晰導向。
2.結合學情差異,細化目標層次
目標設定需兼顧整體與個體,通過分層設計確保適切性。如教學統編版三年級下冊《肥皂泡》時,基礎目標為“掌握‘扯、揉’等動詞用法”,提升目標為“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拓展目標為“用連續動作描寫記錄生活場景”。這種分層既符合課標要求,又能讓不同水平學生獲得發展,為后續評價提供具體參照。
(二)設計連貫活動,搭建一體化過程
1.引導深度研讀,促進自主感悟
閱讀教學應留足獨立思考空間,通過問題鏈引導文本細讀。例如教學統編版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時,設計“蝌蚪的樣子有幾次變化?變化后遇到了誰”等問題,引導學生圈畫關鍵詞句,自主梳理情節。再通過“為什么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而烏龜卻不是媽媽”的追問,促使學生思考文本語言的準確性,在探究中深化理解。
2.創設任務情境,發展思維能力
借助生活化、探究性任務推動深度參與,如教學統編版六年級下冊《臘八粥》時,設計“為家人介紹臘八粥”的情境任務:先讓學生梳理課文中描寫臘八粥的語句,提煉“食材豐富、做法講究”等特點;再結合生活經驗,補充“熬制時間、象征意義”等內容;最后通過小組展示、互評改進,在完成任務中提升信息整合與表達能力,使思維訓練與語言實踐結合。
(三)實施多元評價,完善一體化閉環
1.設計嵌入式評價任務
評價任務應與教學目標緊密關聯,滲透于學習過程。例如教學統編版六年級下冊《魯濱遜漂流記(節選)》時,針對“梳理人物經歷”的目標,設計“荒島生存大事記”表格填寫任務,通過記錄情況評價信息提取能力;針對“感悟人物精神”的目標,設置“假如我是魯濱遜”的情境發言,從困境應對設想中評價對主旨的理解,使評價成為學習的自然延伸。[2]
2.采用多樣化評價方式
結合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兼顧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與自我評價。如小組合作時,通過“小組表現評分表”記錄分工合理性、發言質量等;單元結束后,讓學生整理“閱讀成長檔案”,收錄最滿意的讀后感、摘抄筆記等,反思閱讀方法的進步。這種多元評價既關注結果,也重視過程,能更全面反映閱讀素養發展。
三、結語
“教—學—評”一體化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系統性思路,核心是打破環節壁壘,形成目標引領、活動支撐、評價反饋的有機整體。通過精準目標、連貫活動與多元評價,既能讓教學更具針對性,也能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提升閱讀能力,實現“教得有效、學得主動、評得科學”。未來教學中,需持續探索三者協同機制,使閱讀教學不僅成為語言習得過程,更成為核心素養培育的載體,推動小學語文教育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賽賽.小學語文大單元閱讀教學的評價策略[J].語文世界,2024(07):72-73.
[2]朱亦潘.教學評一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良策[J].全國優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24(01):6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