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小學與初中語文評價體系之間存在顯著的脫節現象,兩者缺乏必要的連貫性和系統性。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本文以增值性評價為突破口,以語文學科素養為貫穿線索,提出將小學語文與初中語文在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及評價標準等維度進行有機融合,構建小初語文增值性一體化評價體系。通過這一體系的構建,期望能夠填補小學語文與初中語文評價之間的鴻溝,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明確自己在語文學習歷程中的成長軌跡與進步空間。
一、增值性評價概述
增值性評價堅持尊重個體間差異的原則,摒棄了簡單的橫向對比模式,轉而關注每個學生的獨特學習路徑,它認可并激勵學生每一步成長,通過提供全面的指導與支持,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評估方法上,增值性評價推崇多元化的評估體系,不僅依賴傳統的考試成績,還結合課堂參與程度、作品展示、自我反思報告等多種方式,全面且深入地揭示學生的學習狀況與進展。
在小初語文學科教學中,增值性評價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為重心,緊密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它將小學語文與初中語文學習中的必備品質與關鍵能力通過評價這一途徑緊密相連,形成連貫的培養體系。通過對學生在1至9年級整個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持續跟蹤評估,增值性評價旨在全面考查并推動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與增值。這一評價模式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積累,還著重于其能力發展、學習態度及創新能力的培育,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小初語文學科增值性評價體系的價值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初語文學科增值性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還重視其全面發展。該體系摒棄了傳統單一的分數評價,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與潛能進行主動探索性學習。同時,注重小初語文教學階段的銜接,確保學生在一體化的發展框架內,以適合自身的節奏穩步提升,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助力他們全面成長。
(二)提升教師教學效能
小初語文學科增值性評價體系為教師提供了全面系統的評估平臺,幫助教師形成對小初語文一體化教學的整體認知。通過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跨時段對比,教師能夠清晰地了解教學方法的實際效果,明確改進方向。該體系強調語文要素的持續性與連貫性,促使教師注重知識銜接與深化,并通過多元化評價標準、即時反饋與具體評價迅速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效果。
三、小初語文學科增值性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 3+4+X3 的小初語文增值性評價體系
為了全面、科學地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們構建了 ?3+4+X3 的小初語文增值性評價體系。該體系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中心,圍繞學生的四個關鍵能力一“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進行構建,同時輻射至學科成績提高、學習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三大方面。具體依托課堂教學中的朗讀、閱讀、書寫、寫作四大內容以及課外各項活動,形成了一個多維度、全方位的評價體系,如圖1所示。
(二)制定寫字、寫作、朗讀、閱讀九年一貫評價指標
在寫作方面,需建立兼具細致與遞進特性的增值評價指標體系。針對1至5年級學生群體,寫作評價的核心在于基礎技能的培育,包括句子的完整性構建、段落的邏輯安排以及敘述能力的初步鍛煉。同時,應逐步引導學生涉足簡單的應用性寫作實踐,如日記的記錄、便條的撰寫等,以此鍛煉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力。當學生步入6至9年級階段,評價指標則需進一步深化和多元化。具體而言,六年級學生需要全面掌握記敘文的寫作技巧,熟練應用文體如演講稿、倡議書等寫作,并能嘗試想象類作文的創作,養成定期撰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七年級學生則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文段的擴寫與縮寫練習,學會編寫寫作提綱,以提升文章的結構性和條理性。八年級學生需要繼續廣泛練習各類寫作文體,并嘗試撰寫采訪稿、人物小傳及說明文,以培養其綜合寫作能力。九年級學生需要新增議論文寫作、詩歌的仿寫及文章的改寫練習,旨在進一步提升其創新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圖1“ 3+4+x ”小初語文增值性評價體系框架

在閱讀素養方面,增值視角下的評價指標應全面涵蓋閱讀知識、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策略以及閱讀習慣等多個維度。對于各年級學生而言,閱讀素養的評價均需以閱讀能力為核心,同時兼顧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策略的有效運用以及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對于低年級學生,閱讀評價應側重于閱讀興趣的激發和基礎閱讀技能的訓練;隨著年級的提升,評價則應逐漸轉向對閱讀策略的掌握、文本深度理解能力的提升以及批判性思維的考查,以期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在寫字方面,評價指標需精細入微,并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對于1至3年級學生而言,要扎實掌握筆畫、筆順、結構等漢字書寫的基礎知識,同時注重正確書寫姿勢與習慣的培養,為后續書寫打下堅實的基礎。4至5年級學生需要在提升書寫速度的同時,注重字跡的工整與卷面的整潔,初步領略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6至9年級學生則需在鞏固前期書寫技能的基礎上,深化對書寫的理解與操作能力,進行楷書、行書等書法實踐,不斷提高藝術審美水平,培養高雅的書寫情趣。
在朗讀方面,評價指標應側重于學生朗讀能力的全面發展。1至3年級學生需要掌握標準的朗讀姿勢,用普通話準確、清晰地朗讀文本,并形成良好的朗讀習慣。4至5年級學生需要在確保朗讀準確性的基礎上,提升朗讀的流暢度與節奏感,使朗讀更加生動有趣。6至9年級學生則需要深人挖掘文本的情感內涵,準確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鼓勵他們探索多樣化的朗讀風格與技巧,以充分展現朗讀的獨特魅力。
(三)建設“2+3”多元評價體系
4 2+3?? 多元評價手段指的是結合了兩種評價方式和三種具體評價維度的綜合評價體系,能夠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狀況,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首先,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融合。傳統的靜態終結性評估往往側重于成績排名,這可能導致部分學生因成績不佳而失去學習動力。相比之下,動態過程評估更注重學生個體歷史表現與當前狀態的對比,以全面評估其閱讀能力的提升情況。第一,通過建立學習檔案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包括學業成績、學習態度、自我反思等。這有助于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激發學習動力,增強自信心。第二,動態評估還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持續觀察與記錄。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作業批改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與反饋。
四、小初語文學科增值性評價體系的實施策略
(一)結合多維度開展學生評價
在小學語文學科的增值性評價機制中,多維度評價策略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該評價方式旨在全面揭示學生知識累積、學習歷程的動態變化、學習策略的應用、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綜合面貌,進而為教學活動提供精確且具有導向性的反饋。憑借前測數據的搜集,教師可以精準地掌握學生在學習習慣、能力層級、個性特質以及知識根基等方面的起始狀況。
第一,課堂評價語言標準化。課堂評價語言需要兼具具體性、明確性、鼓勵性與指導性。例如,采用“理解透徹”“表述流暢”等正面評價,同時輔以“關注細節”等建設性意見,以幫助學生清晰辨識自身優勢和待改進之處。
第二,課堂達標要求清晰化。確立明確的課堂學習目標,確保每節課均具備具體且可評估的學習產出,此舉有助于師生雙方明確教學導向,進而提升教學效率。
在教授某篇課文時,教師可以依托課堂學習清單靈活設計多樣化的評價任務。首先,借助課堂即時問答與聽寫檢驗,評估學生對字詞等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其次,設計閱讀理解練習,以評測學生的理解深度、概括能力以及邏輯推理能力。再次,布置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寫作任務,從主題提煉、內容編排、結構安排、語言表達等多個維度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綜合評價。最后,教師要密切留意學生的課堂互動表現,激勵學生踴躍參與討論,通過觀察學生在自主學習環節的具體表現,對其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客觀評判。
(二)根據學生情況創新評價方法
教育評價是對教學效果的深度反思與必要補充。在構建小初語文學科增值性評價體系時,學生的學業成績不再是評價的唯一維度,而是更加聚焦師生在教學互動中的成長與進步。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尺的評價觀念,轉而全面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及其整體素質的均衡發展。
以《示兒》這首飽含愛國深情的詩歌為例,不同階段的教育評價策略需要緊密貼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小學階段,學生初步接觸《示兒》,其理解多停留于直觀感受。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誦讀,感受詩歌韻律;其次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概括詩歌大意及陸游的遺愿;再次對學生的回答給予正面肯定,認可其對主要事件及情感的捕捉,并適時引導其深化思考;最后探討陸游渴望國家統一的背后動因及其愛國情懷的深刻內涵。進入初中階段,學生對《示兒》的理解需要邁向更深層次,教師應著重引導他們分析詩歌的意境構建與語言藝術,通過設問促進其思考陸游如何細膩表達愛國之情及其對學生個人成長的啟示。在評價環節,教師應著重肯定學生的深度解析與個人感悟,鼓勵其將陸游的愛國情感與自身成長、國家命運相聯系,形成獨特的思考模式,并期望在后續學習中不斷深化與拓展。由此可見,小學階段側重基礎理解與情感感知的引導,初中階段則更強調深度分析與個人感悟的激發,教師的評價亦需適時調整,既肯定階段性成果,又引領向更高層次的理解與思考邁進,全面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增值。
(三)根據課堂動態調整評價方式
第一,任務預設階段的評價籌備。小學階段,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富有趣味性且貼近學生生活的評價任務。例如,在教授魯迅文學作品時,可以通過故事講述、角色扮演等活動初步了解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狀態。初中階段,應深化評價任務的設計,通過問卷調查、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對魯迅作品的主題和藝術特色等進行深入探討,為后續教學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任務執行階段的過程評估。小學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基礎閱讀能力和初步思維能力,以“魯迅作品深度解讀”為線索,通過朗讀、圖畫創作等活動,引導學生感受魯迅作品的語言魅力和情感深度。初中階段,在深度解讀階段,運用文本細讀、情境模擬、批判性思維培養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剖析魯迅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鼓勵他們通過交流互動深化理解,提升思維品質。同時,在評價過程中適時引入協商式評價內容,即允許學生在一定范圍內對評價結果進行解釋和申訴,以促進評價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通過這一過程,學生的思維品質將得到顯著提升。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初語文教學領域,增值性評價的運用仍需不斷探索與深化。教師應基于對增值性評價理念的深刻把握,充分發揮其在學生學習引導與潛能激發方面的獨特優勢。同時,積極嘗試并推廣如時間線記錄、成長檔案袋等新型評價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長的喜悅與成就,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注: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青年自籌小初語文學科增值性評價體系建構與實施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3QC064)的階段性成果。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