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深度融合了新課標對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為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貫徹新課標理念提供了清晰而具體的路徑。核心素養作為學生通過數學學習逐步塑造的認識世界、理解問題、處理事務的綜合品質,是學生在與周圍環境的持續互動中展現出的思維方式與問題解決策略。這一素養的形成具有長期性和階段性特征,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積累、逐步提升,最終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提高。
一、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新教材在培養學生素養方面的要求
(一)單元核心素養目標有所側重
新教材深度融人了核心素養培育理念,旨在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打造肥沃的培育環境。該教材不僅將核心素養的教育貫穿于各冊、各章節之中,更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激勵教師與學生將日常的教學互動轉化為以素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在單元結構安排上,新版教材強調每個單元核心素養培養的針對性。學習本身是一個綜合運用并提升多項核心素養的過程,然而在單個課時或單元的教學中,很難實現所有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鑒于此,教材開發團隊依據各單元內容的特點,對相應的核心素養進行了詳盡的適配分析,確保每個單元都能針對特定的核心素養進行深化培育。以一年級上冊《5以內數加與減》單元為例,該單元著重培養學生的模型意識和符號意識,同時兼顧數感、推理意識、運算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培養。這樣的設計既保證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深度發展,又避免了面面俱到而淺嘗輒止的情況。
(二)促進不同核心素養表現的均衡發展
新編教材強調平衡促進各項核心素養的諧同進步,這些核心素養包含的十一個維度并無主次之分,教材在修訂時力求這十一個方面能夠相互補充、共同提升。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對于計算技能的培養較為重視,而創新思維的培育則常被邊緣化。但是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道路上,自幼培養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尤為關鍵。因此,新版教材提倡教師在授課時全面關照核心素養的多個層面,確保學生在小學階段獲得較為均衡的成長。一二年級數學教材側重啟蒙教育,整體規劃了豐富內容,其目的在于協助教師評判學生初始學習水平,助力學生融人新的學習環境,點燃他們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同時推動學生在團隊協作中提高社交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三)每冊教材盡量全面覆蓋核心素養目標
為了達成學生核心素養的全方位塑造,新教材在總體設計上力求每一冊都能涵蓋核心素養的全部目標。通過六年持續的學習積累,學生各項核心素養均能在多次針對性的實踐中,依托不同知識體系的支撐得以提升。以一年級上冊為例,教材在數與代數領域設計了三個單元,分別側重發展數感與符號意識、模型意識與符號意識、運算能力與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其他領域也結合單元具體內容,使各核心素養的培養均衡分布。
二、新教材在教學內容設計上的素養導向
(一)強調直觀形象,促進思維發展
針對一年級學生思維直觀形象的特點,新教材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充分注重實物、直觀模型和圖形的運用,以此作為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數的認識教學中,教材巧妙地通過圖形表征、符號表征和語言表征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數的概念。教師不再僅僅依賴口頭講解,而是借助擺小棒、畫圓圈等具體操作方式,讓學生親手觸摸、親眼觀察,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生動具體。這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感知體驗,還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后續的數學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比如,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下冊“數豆子”一課讓學生親手擺豆子、畫豆子圖形,通過觸摸、觀察等直觀操作,使抽象的數概念變得具體可感。這一教學方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感知,還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數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融入生活情境,增強應用意識
新教材在教學內容設計上特別注重將數學知識融人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境。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讓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刻感受數學的價值和魅力。例如,在“快樂的午餐”單元中,教材巧妙地設計了用圓片、動物卡片等擺一擺、比一比的活動,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數的大小關系。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還培養了他們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開始認識到,數學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學科,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三)鼓勵動手操作,培養實踐能力
新教材在教學內容設計上特別強調動手操作的重要性,通過畫圖、擺物、計算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像數學家一樣研究數學的過程。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極大地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教學“數的加減”時,教材引人了數線、毛毛蟲、小火車序列等直觀模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直觀感受加減法的意義,從而提高他們的運算能力。這種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數學思維和解題方法。
(四)注重語言表達,提升交流能力
新教材還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學生用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思考和解題過程,這不僅有助于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他們的交流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教材設計了一系列“說一說”“講一講”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或全班范圍內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生在相互傾聽和討論中不斷拓寬自己的思路,形成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學習態度。
三、新教材在培養學生素養方面的實踐策略
(一)確立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的核心在于明確教學目標,它指引并調節整個教學流程。確立教學目標是教學計劃制定的初始環節,亦是有效教學執行的關鍵,還是確保課堂學習實質性發生的關鍵因素。教師在設計教案和執行教學任務時,需要重視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之間的緊密聯系,清晰掌握核心素養的本質、特點及其在不同階段的具體體現。核心素養的培育非一日之功,它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被逐步塑造和提升的,不同學段對其有著不同的標準。教學目標的制定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只有明確學生應達到的掌握程度,教學才能有的放矢,并為評估教學任務完成度提供依據。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教學成效最終通過學生的學習成果展現。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確定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明確重點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和核心素養,這些都要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匹配,并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鑒于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能力、水平存在差異,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應因材施教。
(二)利用直觀模型和圖形搭建學習的腳手架
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方式還處于對具體形象高度依賴的階段,因此,利用具體物品(如小棒、手指)、模型和圖像來輔助數學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在對數字的理解過程中,需要逐步從圖像表達過渡到符號表達,最終實現語言表達。授課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小手、小腳、小圓片等物品,讓繪圖成為學習數學的一個連貫環節,從數字概念人手,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繪圖。比如,在教學數字“2”時,教師可以用兩架飛機比喻兩個手指、排列兩根小棒、繪制兩個圓圈,并講述與“2”相關的生活實例。在進行數的大小比較時,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快樂午餐”的情境,讓學生使用圓片、動物卡片等進行排列,同時通過繪圖來進行意義化的比較并得出結論。在教學加減法時,數線可以作為多樣化的學習工具,如毛毛蟲排列、小火車隊列、格子圖等。研究顯示,學生通過不同方式表達數學概念時,能夠激活大腦的不同區域,從而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通過繪圖、排列、講述、計算等方式,學生仿佛經歷著數學家探索數學的過程,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他們逐漸學會動手操作,愿意與同伴分享,數學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利用教材情境,講好數學故事,讓數學學習不再冰冷
新編教材在各個教學場景的設計上均與課程核心要點緊密相連,并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展現,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如何巧妙展示這些場景圖像,讓學生在玲聽故事的過程中迅速識別數學元素,提出疑問并積極求解,這要求教師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相應的敘述技巧。例如,有些內容可以圍繞場景圖敘述一連串的故事,如“挖紅薯”一課,本課旨在讓學生理解等量關系的傳遞,這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較為深奧,難以把握。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拆分為若干個小故事,比如講述哥哥紅薯數量變化的故事,或妹妹紅薯數量變化的故事,甚至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繼續延伸,如哥哥和妹妹紅薯數量同時變化的故事(如3加3等于5加1)。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運算的本質,認識到數學公式的普適性和簡潔性。另外,一些內容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逐步展示故事圖片,讓學生從中尋找數學線索并提出問題,同時激勵他們邊敘述故事邊列出算式。以“小貓的趣味”一課為例,教材中提供了四張連續的圖片,教師可以先展示前兩張,再逐步展示后兩張,引領學生沉浸在故事情節中,提出并解決新的數學問題。
(四)充分發揮問題串的引領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題是激活課堂互動、激勵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核心媒介。起源于實際情境,逐步提出一系列問題,引領學生步入從問題探索到模型建立的思考之旅,這始終是北師大版教材所秉持的編寫理念。新版教材依然采用“情境配合問題鏈”的模式來展示課程內容,問題設計涵蓋三種類型。一是促使思維逐步深入的問題群一由實際情境派生出的逐級深化的問題。比如“猜謎游戲”,包含三個階段的問題,從理解加法和減法的基本概念,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兩者的逆運算關系,進而深化對加減運算表達式的理解。二是激發多方位思考的問題集一由單一情境衍生的多問題討論,或者對關鍵教學點設置多個情境,多角度促進學生掌握學習內容。例如“一共有多少”,教材先呈現兩種不同場景,通過繪圖表示數字的過程,彰顯數字運算抽象化的步驟,再通過卡通形象活潑的表現和興奮的情感表達“我開始學加法啦”,讓學生體驗數學學習的愉悅,最終通過計算和繪圖活動,使學生再次感受加法的實質。三是融合前兩類的問題組一一在某個課時的問題序列中,既包含“逐級深入”的問題,也涵蓋“多角度思考”的問題。
運用問題串帶領學生經歷“從頭到尾”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適時追問,例如:“你是如何構思這個答案的?”以探究他們的思維路徑。又如:“你是否理解了他的觀點?有想補充的嗎?”“在聽完他的回答后,你有什么看法?”在師生互動和學生間的交流中,教師要關注學生課堂禮儀的養成。比如,學生回答結束后可以說:“我已經回答完畢,大家有什么疑問嗎?”其他學生鼓掌后,回答者可以鞠躬表示感謝。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學會了思考、傾聽和表達,還能形成較高的情感智商。
(五)善用評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隨著學生從幼兒園邁向小學,他們的角色以及學習的心態、方法和素質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逐步引導他們適應這些新變化,而適宜的評價方法顯得尤為重要。課堂評價要從單純的“評學習”轉向“為學習而評”及“以學習為評”,同時,評價的設計需要考慮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并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在構建評價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周密考慮以下要點:該評價任務是否與學習目標在內容覆蓋、認知級別以及難度方面保持一致?學生能否毫不費力地掌握評價的具體內容?也就是說,任務是否建立在真實的情境之上且指示清晰易懂?評價任務在實施上是否受時間、空間及外界條件的限制?同時,教師還應思考如何將評價任務有效地融合進教學活動中,以便跟蹤學習目標的實現程度,并為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參考依據。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教材在培養學生素養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為一線教師提供了清晰而具體的教學路徑。作為教師,要深刻理解新教材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并將其融入日常教學;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他們提供足夠多的實踐機會;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設開放、包容的課堂氛圍。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學生的數學素養將得到全面提升,他們將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未來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