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持續推進、核心素養培育備受重視的當下,小學語文教學面臨新的挑戰與要求。情境化作業作為一種創新性的作業形式,對提升學生語文的核心素養意義重大。本文聚焦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深人剖析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情境化作業設計,闡述其設計原則,從聯系生活、聚焦整體、學科融合、多元評價等維度提出設計策略,旨在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有益參考,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核心任務。語文作為小學教育的基礎學科,對學生語言表達、思維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作業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其設計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效果和素養的提升。情境化作業以其獨特的優勢,打破了傳統作業的局限,將知識融入生動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情境中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有效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情境化作業設計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是情境化作業的基石。教師應緊密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實際,選取真實可感的素材構建作業情境,使學生真切感受到語文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強化學生的真實體驗,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統編版二年級下冊《“貝”的故事》時,教師可以設計調查家里帶有“貝”字旁的物品的作業,讓學生探究其含義與“貝”的關系,在生活中發現語文知識,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
(二)趣味性原則
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對形象化、趣味性的內容充滿好奇。情境化作業設計應遵循趣味性原則,采用直觀、生動的素材,將復雜抽象的知識轉化為有趣的情境任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教學統編版一年級下冊《動物兒歌》時,教師可以設計“動物樂園大冒險”情境作業,讓學生扮演兒歌中的小動物,模仿其動作和叫聲,并用幾歌中的句式介紹自己,在歡樂的氛圍中鞏固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三)綜合性原則
核心素養涵蓋語言運用、審美鑒賞、思維發展和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情境化作業設計需要堅持綜合性原則,從多個維度創設情境、豐富作業內容,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實現多種能力的協同發展。以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單元主題是“鄉村生活”,教師可以設計綜合性情境作業,讓學生繪制鄉村美景圖,并用優美的語言進行描述,同時分享自己對鄉村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還提升了審美能力,加深了對鄉村文化的理解。
(四)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情境化作業應在內容、形式和答案等方面具有開放性,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作業。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可以布置“保護地球,我們在行動”的開放性作業,讓學生通過制作環保手抄報、撰寫環保倡議書、開展環保調查活動等多種形式完成,答案也不局限于固定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創意。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情境化作業設計策略
(一)聯系生活,創設真實語用情境
生活是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將作業與生活緊密相連,能夠為學生搭建一座從知識到實踐的橋梁,使學生在真實可感的情境中靈活運用語文知識,切實提高語用能力。因此,教師應當用心去觀察生活,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語文元素,精心創設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作業。
以統編版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家鄉的美景”情境作業,引導學生選擇家鄉一處具有獨特魅力的地方,如景色宜人的公園、波光粼粼的湖泊或者郁郁蔥蔥的山林等。在實地觀察前,教師應給予學生一些觀察方法的指導,如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景物,從整體到局部,注意景物的顏色、形狀、聲音等特征。在觀察過程中,學生會充分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去感受家鄉美景的獨特之處。
觀察結束后,學生要仿照《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寫作結構和修辭手法,寫一篇介紹家鄉美景的短文。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描寫景物的豐富詞匯和多樣語句,如“五光十色”“瑰麗無比”等詞語,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組織自己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家鄉美景,同時融入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不僅能夠鞏固課堂上所學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運用語文知識去描繪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真正實現了語文知識從課堂到生活的遷移,有效提高了語用能力。
除了描繪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語文現象,加深學生對語文實用性的認識。例如,在教學統編版五年級上冊《遨游漢字王國》時,教師可以布置“尋找生活中的錯別字”這一作業。在日常生活中,街頭標語、廣告用語、店鋪招牌等隨處可見,其中不乏一些錯別字。教師應鼓勵學生做一個有心人,在逛街、閱讀報刊時留意身邊的文字信息。當發現錯別字時,要認真思考錯誤的原因,并嘗試進行糾正。比如,常見的將“打折”的“折”寫成“拆”,將“候車”的“候”寫成“侯”等錯誤。通過完成這一作業,學生對漢字的敏感度會極大增強,他們會更加深入地理解漢字規范使用的重要性,切實體會到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漢字的正確書寫和使用。
(二)聚焦單元整體,引領思維發展
統編版教材以單元為單位進行編排,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主題和語文要素。教師應聚焦單元整體,整合單元內容,設計系統化的情境作業,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提升思維能力。
以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單元主題是“寓言故事”,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師可以圍繞這一主題和要素設計“寓言故事大會”情境作業。首先,布置“寓言故事收集員”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讀書籍、查閱資料等方式,收集自己喜歡的寓言故事,并簡單記錄故事內容和蘊含的道理。這一任務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初步概括的能力。其次,隨著單元學習的深人,教師可以安排“寓言故事表演家”活動,讓學生選擇一則寓言故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理解故事人物的特點和情感,通過動作、表情和語言生動地展現出來,這有助于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現力。最后,單元學習結束后,教師布置“寓言故事創編”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所學寓言故事的特點,發揮想象力,創編一則新的寓言故事,并與同學分享。這一環節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創編過程中進一步領悟寓言故事的內涵和創作方法。
通過這一系列圍繞單元整體設計的情境化作業,學生從收集、理解到表演和創編寓言故事,逐步構建起對寓言故事的系統認知,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與提升。
(三)學科融合,激活審美體驗
語文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相互關聯,學科融合的情境化作業能夠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激活學生的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應積極探索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點,設計跨學科的情境化作業。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時,教師可以設計與美術學科融合的情境作業。學生先朗讀課文,感受荷葉的美麗形態和小動物們在荷葉下的歡樂場景,然后根據自己的想象,用彩筆畫出一幅“荷葉圓圓”的畫面。在繪畫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對課文的理解,選擇合適的色彩和構圖來表現荷葉、荷花以及小動物們的形象,這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鍛煉了美術創作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創作中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審美情趣。
此外,教師還可以將語文與音樂學科相融合。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觀潮》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配樂朗誦。學生需要深入理解課文的情感基調,選擇節奏、旋律與之相匹配的音樂,如用激昂的音樂表現潮水洶涌澎湃的氣勢,用舒緩的音樂展現潮水退去后的平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音樂與語文的結合,能夠更深刻地體會課文的美感,提升了審美鑒賞能力。
(四)課后拓展,培育文化素養
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后拓展性的情境化作業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設計具有文化內涵的課后拓展作業。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詩時,教師可以設計“走進古代田園生活”的情境作業,讓學生在課后查閱資料,了解古代田園生活的特點、農民的旁作方式以及田園詩的發展歷程等。學生可以通過繪畫、寫短文或制作手抄報等方式,展示自已對古代田園生活的理解與感受。通過這一作業,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古詩內涵的理解,還能領略古代田園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對于一些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內容,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詩詞,教師可以布置“傳統節日我傳承”的作業,引導學生了解相關節日的起源、習俗和文化意義,并參與家庭或社區的節日慶祝活動,如春節寫春聯、清明節掃墓、重陽節看望老人等,記錄下自己的活動經歷和感受。這一作業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了文化素養。
(五)運用信息技術,豐富作業形式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將信息技術融入情境化作業設計,能夠為作業增添趣味性和創新性,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網絡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多樣化的情境作業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時,教師可以設計“云游北京春節”的作業。首先,收集北京春節期間的各種慶祝活動視頻、圖片以及相關的文字資料,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或在線學習資源,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瀏覽圖片,身臨其境地感受北京春節的熱鬧氛圍。其次,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云游”體驗,寫一篇心得體會或制作一份電子手抄報。這樣的作業形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北京春節的習俗,還提高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獲取知識的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設計互動式作業。例如,在教學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時,教師可以組織“我來演一演”活動,讓學生錄制自己表演的視頻,并上傳到班級群,同學互相欣賞、互相評價。這種作業形式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六)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科學合理的評價是情境化作業有效實施的保障。教師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首先,評價主體應多元化,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例如,在完成“寓言故事大會”情境作業后,教師對學生在收集、表演、創編故事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學生的優點,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向。同時,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整個作業過程中的表現,總結經驗教訓,發現自已的進步和不足之處。此外,開展學生互評活動,讓學生相互評價對方的作品和表現,學習他人的優點,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合作精神。
其次,評價內容應多元化,不僅關注學生的作業成果,還要重視學生的作業過程。例如,在評價“家鄉的美景”作文時,教師不僅要評價作文的語言表達、結構安排等結果性指標,還要關注學生在觀察家鄉美景過程中的認真程度、思考深度以及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法等過程性表現。對于積極主動、勇于創新的學生,即使作業結果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師也應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
最后,評價方式應多元化,除了傳統的書面評價之外,還可以采用口頭評價、等級評價、評語與等級相結合等方式。對于一些表現優秀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口頭表揚,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于一些實踐性作業,如“傳統節日我傳承”,可以采用等級評價的方式,直觀地展示學生的作業水平;對于作文等作業,可以采用評語與等級相結合的方式,既指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又給予明確的等級評價,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
三、結語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情境化作業設計是順應教育改革趨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遵循真實性、趣味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等設計原則,運用聯系生活、聚焦單元整體、學科融合、課后拓展、運用信息技術以及實施多元評價等設計策略,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在情境化作業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收獲知識與成長。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創新情境化作業設計,充分發揮統編版教材的優勢,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特點,設計出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情境化作業,為小學語文教學注人新的活力,助力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不斷進步,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