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能訓練是高中體育教學的關鍵環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身體機能、促進青少年身體健康發育,還能為高強度的學業提供充沛的精力支撐、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能是學科素養中“運動能力”一項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基于此及時革新教學觀念,重視體能訓練工作,優化訓練教學手段,提升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體育學科素養。
一、體能與體能訓練的概念界定
體能的核心在于通過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和靈敏等素質的綜合作用來展現個體的基本運動能力,體能的強弱關乎個體身體形態與生理機能,因此開展體能訓練,能夠有效通過系統化的練習增強個體綜合素質,借由科學干預來優化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表現,最終實現身體素質與運動素質的協同提升。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開展體能訓練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僅是參與專業競技訓練前必須完成的基礎性準備,也是普通學生適應日常體育活動的重要保障,通過如柔韌性練習、力量強化、耐力提升以及速度開發等綜合性訓練方案,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運動能力框架,使其更安全、更高效地參與各類體育活動。教師應遵循課程標準的階段性要求與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化特征,動態調整訓練內容的組合方式與強度等級,既確保訓練的科學性與安全性,又兼顧不同學生群體的差異化需求,最終實現增強體質、培養運動習慣與發掘體育潛能的多重教育目標。
二、體能訓練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目的
(一)促進學生身體機能改善
身體機能指的是學生在生理和生化水平上進行生命活動的各種能力與作用,是人體各器官系統所表現的生命活動。在高中階段,學生身體中的各項器官系統均處于發育階段,尚不完善,教師應把握這一關鍵時期,積極開展體能訓練,循序漸進地增強學生的心肌力量與血管壁彈性,使學生的身體機能與身體素質得到綜合提升,增強抵抗力、健全防御機制、提高抗病能力,進而增強學生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助力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二)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提升
高中生的學業相對繁忙,長期面對著來自學習和生活的雙重壓力,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甚至部分學生的身體出現亞健康,長此以往,不利于其學習的進步和身體素質的發展。教師應借助體育學科獨特的教學方式,通過開展體能訓練幫助學生擺脫精神壓力、緩解負面情緒,使學生利用運動鍛煉同步提升運動能力與抗壓能力,摸索出更適合自己的情緒調節手段,為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與健康心態的形成提供外部助力。
(三)促進學生運動意識形成
課程標準提出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學生對運動的喜愛,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深刻體驗運動的樂趣、理解運動的價值,促使他們由被動運動向主動運動轉變,也就是促進學生運動意識的形成。教師應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學生的認知與發展規律,持續、動態地優化體能訓練策略,使訓練活動更加貼合學生的興趣偏好與綜合能力,既能穩步提升學生的學科水平,又能使學生從中收獲成就感與滿足感,逐漸發現運動鍛煉的樂趣,進而提高運動積極性,建立基本的運動意識。
三、體能訓練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優化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課程標準強調體育學科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從課程設計到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遵循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充分關注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習興趣和需求,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站在更全面、整體的角度看待體能訓練,要綜合分析本班學生的體育能力、運動興趣以及當下階段的發展需求,精心創設更科學、合理、貼切的體能訓練計劃,構建訓練框架、精確訓練大方向,以便為學生提供差異化指導,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訓練中有所提升。
以“力量訓練”為例,在人教版高一體育必修第二章第二節“發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發力”中提及了肌肉的特點與發力原理,同時介紹了一些簡單的力量訓練方法,比如舉啞鈴、臥推杠鈴或引體向上等,但因傳統訓練方式更多重視單一的肌肉群或動作,學生在感受到酸、累后難免會產生負面情緒,因此教師應遵循課程標準的指導,精心調整訓練形式、優化教學內容。比如,將實際生活元素引入訓練,創設生活化訓練情境,開展組合訓練,組織學生模擬搬運工或建筑工人等社會角色,讓學生獨自或合作搬運廢舊家具到指定地點,旨在以情境主題弱化訓練的枯燥感與單調感,提升學生的訓練積極性。同時,在訓練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表現,及時指出不當之處,比如發力部位錯誤、未收緊核心、錯用腰和膝蓋等關節部位等,這一舉措既能幫助學生積累力量訓練的經驗、掌握訓練技巧、提升訓練效果,還能降低訓練風險,既確保了體能訓練充分發揮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效用,又確保了學生體育課程活動的安全性,滿足了其趣味訓練需求。
(二)豐富訓練形式,契合寓教于樂原則
課程標準指出改革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優良品格,強調避免過于注重單一知識點以及將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割裂開來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體能訓練中,教師也應遵循課程標準的指導,不斷豐富訓練形式,貫徹“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通過將體能訓練與游戲有機結合的手段,改變學生對訓練的刻板印象,這既能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又能通過制定游戲規則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
以“耐力訓練”為例,體育必修第二章第三節“發展心肺耐力與改善身體成分”中針對不同體質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訓練建議項目,包括快走、跑步以及球類運動等,旨在通過有氧練習鍛煉學生的心肺耐力,增強其心臟、肺以及肌肉功能。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游戲化教學”理念創新訓練形式,增強訓練的趣味性與可操作性。比如,在接力跑中,教師可以將學生按現階段體能差異分成三組,基礎組通過快走完成第一棒,進階組通過走跑交替完成第二棒,發展組通過快跑完成第三棒,使每名學生都能在更貼合自己的訓練方式中得到體能的提升。同時,教師還需引人積分機制,學生每完成一次交接積一分,若能超常發揮,如快走組學生采用走跑結合形式、走跑結合組學生采用快跑形式、快跑組學生取得所有組第一名,則可多積一分,得分最多的小組能夠獲得物質性獎勵,這既能保障學生訓練強度符合發展規律,又能以明確的獎勵目標激發學生的挑戰精神,提升課程標準倡導的“自尊自信、勇敢完全、積極進取、超越自我”的體育品德素養。
(三)善用信息加工,優化體能訓練指導
課程標準強調體育課程要重視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旨在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綜合能力和優良品格。教師應把握當下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契機,積極應用技術優化體能訓練的理論指導環節,使抽象的學科概念以直觀、可視、動態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能夠更輕易地理解和內化,促使其高效地掌握訓練技巧、明確訓練要點,進而提升體能訓練的實效性。
以“柔韌性訓練”為例,體育必修第二章第四節“發展柔韌性”中給出了幾組常見的拉伸練習方法,但在常規活動訓練中,教師發現部分學生未能充分理解教材中的圖式含義,使得拉伸幅度不到位,柔韌性沒有得到良好訓練,出現無效訓練現象,于是將信息技術引入體育課堂。在實踐中,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系統化地講解柔韌性訓練與拉伸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以及柔韌性訓練的積極性與依從性;其次,利用智慧白板動態演示不同拉伸動作技巧,根據教學需求與學生的理解程度隨時暫停,對主要發力點和拉伸感受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明白每一組動作要點與達成效果,為后續訓練做好準備;再次,教師可以播放拉伸演示視頻,讓學生自行跟練,并仔細觀察學生的訓練狀態,提供個性化指導,若發現學生適應性較差,可以提示其減小拉伸幅度或力度,避免出現運動損傷,若學生適應性良好,可以提示其增加訓練強度,從最近發展區過渡至潛在發展區;最后,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化設備拍攝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柔韌性訓練過程,讓學生直觀看到自己的進步與變化,在訓練中獲得成就感,進而提高訓練自信心,同步發展運動能力與體育品德,提升綜合學科素養。
(四)指導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提高素養
課程標準強調體育教學遵循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師應認識到體能訓練是一項長期的、持續的、發展的教學活動,不能一蹴而就。體能訓練開展的核心目的是通過堅持訓練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師應遵循系統性原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循序漸進的、難度與強度遞進式增長的訓練計劃,并設置階梯式目標,使學生能夠通過訓練實現穩步提升,切實感受到自己的階段式進步,提高訓練自信心,進而從被動接受訓練轉向主動參與訓練。
以“速度訓練\"為例,在訓練開始前,教師可以分別從反應速度、移動速度與動作速度三個維度出發,對學生的綜合運動能力進行評估,制定梯度式的訓練計劃,嚴格把控訓練強度與難度,既要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又要確保訓練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起到促進學生身體素養不斷發展的作用。比如在反應速度訓練中,教師經測驗發現本班學生的50米起跑反應時間在 0.2~0.35 秒,便精心設計了以下訓練計劃:第一階段一在教師的指導下糾正準備姿勢與動作、提升起跑技術水平,同時降低因動作不當而損傷腰關節與膝關節的風險;第二階段一在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允許的前提下,不斷進行起跑訓練,將習得的起跑技巧熟記于心并應用于操作中,提高訓練強度和訓練的專業性,使學生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提高運動能力;第三階段一一教師可公示本班學生的起跑反應速度測量數據,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同齡人中的位置,激發斗志,營造良性競爭氛圍,從而促使學生超越自我,提升訓練效果;第四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再次進行測驗,讓學生先橫向對比自己與同齡人的運動素質差異,鼓勵其向表現優秀者學習運動經驗,在團結互助中同步發展運動能力與體育品德,再縱向對比自己不同階段的測驗成績,總結進步原因,進而找到下一階段的提升方向,在循序漸進的訓練中積少成多,實現持續、動態、發展的進步。
(五)關心學生差異,分層評價堅定信心
課程標準指出,體育課程要建立多元學習評價體系,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發展,強調注重評價的激勵、反饋和發展功能,構建主體多元、內容全面、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貫徹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理念。教師應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不同學生達成相同教學目標的時間各不相同,因此在實施教學評價時,教師應創新分層評價方式,允許學生在體能訓練中存在不同的表現,依托評價反饋助力其正視自己的運動能力,明確自己在運動方面的優勢與劣勢,使評價既能幫助學生提升自我認知水平、增強運動訓練信心,又能為差異化教學提供數據參考。
以“平衡能力訓練”為例,教師應遵循課程標準的指導,立足學生的差異化表現實施動態分層評價:針對基礎層學生,關注他們的穩定性維持時間,比如能夠單腳站立15秒即為達標,若通過訓練從15秒延長到25秒,則可提升至發展層;針對發展層學生,利用“動作質量評分表”這一工具,分別對他們的身體控制、重心調節以及維穩時長等維度進行星級評定,結合學生的表現給出1~3星的評價,將其運動能力量化,為后續教學提供可視化參考。此外,在評價主體方面,教師則可以從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兩個維度出發:在學生互評方面,指導學生兩兩一組進行訓練,雙方依據彼此的實際能力制定更適合的訓練目標,一人在做動作時,另一人要如實記錄對方表現,動態識別其訓練行為與進步軌跡,從客觀角度指出對方在動作細節方面的問題,從而在互幫互助中實現運動能力的提升和體育品德的發展;而在教師評價方面,需要借助信息化工具診斷學生的運動能力,比如通過壓力感應墊分析學生的重心分布變化、利用超高速攝像機逐幀記錄學生在失衡前的動作、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學生畫像與個性化評語,從而提升評價的專業性與客觀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開展體能訓練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身體機能的改善與身體素質的提升,還能激發學生的運動意識、助力其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進一步體現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教師可以依托優化教學內容、豐富訓練形式、善用信息加工、指導循序漸進以及關心學生差異等策略,踐行課程標準中倡導的“改革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優良品格”這一理念,助力學生提升體育學科素養,為后續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