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學語文教學不斷創(chuàng)新的背景下,如何從多個角度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達到“減負、提質、增效”的目的,成為教學探究的新方向。微項目化作業(yè)實踐作為大單元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為豐富單元教學內容、拓寬能力培養(yǎng)渠道、落實以生為本、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提供了可能。本文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的“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要求,以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單元為例,探索通過大單元教學與微項目化作業(yè)的深度融合,構建“教一學一評”一體化實施路徑,實現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進階式發(fā)展。
一、大單元教學與微項目化作業(yè)概述
(一)大單元教學
大單元教學指的是一種以大主題、大任務為核心點,對原單元學習內容進行梳理、重新組合,使其與學生認知相符的教學活動。新課標強調“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以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圍繞“介紹一種事物”這一大主題,對不同課文內容、習作例文及寫作任務等進行整合,提取單元大概念,確定微項目化主題。
(二)微項目化作業(yè)
微項目化學習作為項目式學習的變式,具有“微型化、情境化、結構化”特征。相較于傳統(tǒng)項目式學習,其更加強調“三微”特性,即微時長一聚焦單元核心知識;微支架——提供結構化學習工具;微成果——形成可視化認知產品。微項目化作業(yè)屬于項目式學習法的應用形式之一,它的載體為項目,讓學生圍繞項目主題、目標及相關任務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最終達成項目式學習目標。
二、大單元教學視域下小學語文微項目化作業(yè)實踐策略
(一)雙維耦合:單元主題與核心素養(yǎng)的項目轉化
1.基于單元主題確定微項目目標
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習作單元,開篇引用葉圣陶的名言:“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一些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并嘗試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將某一種事物完整、清晰地介紹給他人。精讀課文《太陽》和《松鼠》旨在讓學生了解說明性文章的特點、語言風格、描寫事物的順序等;習作例文《鯨》和《風向袋的制作》旨在通過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習作“介紹一種事物”則讓學生根據學到的知識寫一篇介紹某種事物的文章,實現知識技能的轉化。
2.依托單元概念提煉微項目主題與任務
基于大單元教學理念進行單元微項目化作業(yè)設計,作業(yè)內容不僅要緊扣第五單元知識和教學內容,還要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目標相符。同時,引導學生在完成微項目化作業(yè)的基礎上掌握說明文寫作的相關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與合作能力,為后續(xù)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第一,提煉微項目主題。以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文章所表現的是對某一種事物的觀察,從整體來看,不同課文對事物的描述重點也有一定的區(qū)別。例如,從語言風格上,《太陽》一課樸實,《松鼠》一課生動、活潑;從說明角度來看,前者側重太陽特點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后者則傾向于介紹松鼠的外形、性格、生活習性等;從表達方法來看,前者側重比較、舉例子與列數字,后者則在此基礎上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從文章結構來看,《太陽》在結構上相對清晰,通過多個段落闡述了太陽的特點以及與人類的關系,而《松鼠》的各個段落均有不同的主題。《鯨》一課講述的是鯨的形體特點及生活習性,但是語言表達上更側重精練、平實。基于這一單元的課文特點及導語,教師進行了大單元微項目主題的提煉一“自然奧秘探險之旅”,并轉化為“自然奧秘探險家”素養(yǎng)圖譜(如圖1所示)。
圖1“自然奧秘探險家”素養(yǎng)圖譜

第二,明確項目任務。根據這一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教師創(chuàng)設了自然奧秘探險的情境,以農場探險為背景,期待學生能夠在學習中主動參與,從農場中收獲屬于自己的累累碩果,并制作一本影集。
(二)三階遞進:微項目化作業(yè)的梯度設計
1.確定微項目化作業(yè)目標
結合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說明文單元)的特點,教師可以提取以下項目化作業(yè)目標:正確認讀12個生字,規(guī)范書寫20個生字,結合語境理解“圓錐形、尼龍紗”等新詞含義;通過《太陽》《松鼠》《鯨》等課文的對比閱讀,掌握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三種說明方法;運用準確語言描述動物特征(如松鼠外形),清晰復述風向袋制作流程;完成農場動植物分類任務,動手制作風向袋,嘗試立體圖形拓印并說明原理;結合科學觀察(動物習性)、美術創(chuàng)作(影集設計)完成農場探秘主題作品;合理設計闖關路線(邏輯思維),創(chuàng)編農場故事(想象力),通過互評完善說明語言(批判性思維);觀察記錄自然景物特征,小組合作完成拼圖游戲,體會團隊協(xié)作的價值;制作個性化農場影集,圖文結合展示說明文學習成果。
2.發(fā)布微項目化任務
教師:同學們,九月是一個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農場中藏著一些神秘寶藏。現在,你們將擁有智慧思維,通過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破解其中的密碼,拿到通往成功之門的鑰匙。歡迎每一名同學主動參與這場充滿神秘的“農場探險之旅”,請讓我們克服重重困難,贏得最終勝利。大家請做好準備,共同出發(fā)奔向農場吧!如表1所示。
表1

3.逆向開展學習過程
基于逆向設計理念,在明確單元學習自標與任務后,教師結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與素養(yǎng)發(fā)展需求,精心設計了以下梯度性的教學活動。
任務一學習過程:
(1)話題導入
教師: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關于農場的影集呀?那么,想不想制作一本屬于自己的影集呢?
(2)明確大單元核心任務:探索秋農場中的各類景物,并對其中的景物進行介紹,制作一本關于農場的影集,分享學習感悟。
(3)師生討論:要想找到秋的農場,就需要完成圖形關卡題,通過《太陽》《松鼠》《鯨》和《風向袋的制作》閱讀,按照圖形順序才能找到農場中的寶藏,你打算設計一個怎樣的關卡呢?
(4)讓學生對單元知識的學習產生期待
任務二學習過程:
(1)學習《松鼠》一課,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多媒體課件,首先向學生展示松鼠的圖片,并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描寫松鼠外部形態(tài)的段落。其次,教師講述松鼠的生活習性,如經常在高處活動,將窩搭建在樹上等;同時,要求學生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描寫松鼠生活習性的段落,并對每一段描寫主題進行概括。最后,教師介紹松鼠的生育情況、換毛及衛(wèi)生情況,并讓學生閱讀這部分內容,標出文中涉及的生字,如“褐”等。
(2)學習《風向袋的制作》一課,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風向袋的制作過程,共包括四個步驟。
(3)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松鼠”描寫方法、“風向袋”制作方法的交流,并與同學分享自己對描寫動物或制作一些物件的心得,取長補短、相互借鑒
(4)每個小組選擇一名代表說明動物的描寫思路,并對所選動物進行介紹;然后,描述農場風向袋的制作過程。
任務三學習過程:
(1)結合《風向袋的制作》一課,教師提供《立體圖形的拓印》這一課外資料作為大單元項目化學習的補充,實現課內外知識的有機結合,在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讓學生深人了解說明方法的應用知識。同時,感受風向袋的制作與立體圖形的拓印之間的區(qū)別與聯系。
(2)運用說明文寫作的相關知識對農場中的任一景物進行描寫,并以故事的形式講述出來;同時,借助所學知識完成拼圖游戲任務。
(3)對日常生活中一些動物的特點與生活習性、植物的特征與生長特性、科學發(fā)明的制作過程等進行準確描述,既能夠用精練樸實的語言進行說明,又能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表達。
通過“目標一評估一活動”的閉環(huán),將原項目化作業(yè)轉化為以理解為導向的深度學習體系,確保學生不僅能夠完成任務,更能夠掌握可遷移的說明文讀寫能力。
三、大單元教學視域下小學語文微項目化作業(yè)的實踐效果
首先,在“關卡大闖關”環(huán)節(jié),所有學生對這一單元涉及的生字、新詞等進行了熟記, 95% 的學生在闖關這一項目任務中進行了合理利用。其次,在“農場初探秘”環(huán)節(jié), 92% 的學生能夠以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形式介紹農場中的一種動物,初次實現了說明文寫作知識的遷移應用; 96% 的學生能夠對農場中風向袋的制作過程進行復述。最后,在“妙趣影集”環(huán)節(jié), 94% 的學生能夠利用本單元所學知識進行立體圖形的拓印; 97% 的學生能夠結合拼圖游戲完成拼圖任務; 93% 的學生能夠圍繞農場中的動植物講述與之相關的故事。
此次大單元微項目化作業(yè)的實踐既是對“素養(yǎng)導向”教學的積極探索,也為后續(xù)優(yōu)化指明了改進方向。未來,教師需要在“知識遷移的深度、思維訓練的梯度、跨學科整合的真實感、評價體系的精準性”四個維度持續(xù)發(fā)力,讓項目化學習真正成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生長的沃土。
四、結語
本文驗證了大單元教學與微項目化作業(yè)融合的可行性。在小學階段的大單元語文教學中進行微項目化作業(yè)設計,需要緊扣單元主題,在融入課內外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性、實踐性、探究性作業(yè)設計,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以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的形式參與單元知識的學習,并利用所學知識完成項目式學習任務。在多元評價中,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在學習中的不足,并積極改正,在互動交流中增強自信心,在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獲得全面發(fā)展。
注:本文系南平市“十四五”中小學(幼兒園)教學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研究課題“單元主題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微項目化作業(yè)設計研究”研究成果。
(宋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