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充分尊重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經驗和體驗,尊重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引導他們在與環境的積極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也就是說,幼兒園對教育活動的規劃應以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為立足點,以游戲的形式承載幼兒對自我、對社會和對自然的探究,借助幼兒與自我、與社會、與自然的互動來幫助幼兒完成經驗和認知的積累,同時幫助幼兒實現能力和素養的提升。本文以基于幼兒身心發展的戶外游戲為主題,圍繞戶外游戲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可行性、戶外游戲對幼兒身心發展產生的實際影響,以及開展戶外游戲活動的策略展開細致且全面的探究,綜合理論與方法論,對如何通過開展戶外游戲活動的方式促進幼兒身心發展做出解答。
一、以戶外游戲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可行性
(一)戶外游戲契合幼兒好動的天性
對環境和環境中各種事物的好奇造就了幼兒好動的天性。大部分幼兒是通過對環境及環境中事物的互動來建立與環境及環境中事物的聯系,而以幼兒的意志主導的環境互動有著一個顯著特征,即“不夠專一”,環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可能引起幼兒的興趣,沒有明確的重心和方向。戶外游戲的一大特征就是鼓勵幼兒與環境互動,廣闊的戶外環境能夠為幼兒提供一個更大的互動空間,正契合幼兒好動的天性,也解釋了以戶外游戲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核心原因。
(二)戶外游戲能引導幼兒親近自然
以戶外游戲促進幼兒身心發展,主要原因是戶外游戲能夠引導幼兒親近自然。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游戲,幼兒能夠與自然中的陽光、微風和花草樹木親密接觸,也能通過感官直接接收環境中的溫度信息、材質信息、氣味信息和顏色信息。而在正式開始接受系統教育之前,幼兒對自然的了解主要是依靠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實現的,所以這種豐富多樣的感官體驗既能輔助幼兒建構對世界的多樣化認知,又能促進幼兒觀察力和想象力的發展,還能引導幼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戶外游戲能指導幼兒探索自然
以戶外游戲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直接原因是戶外游戲能指導幼兒探索自然。將游戲從室內轉向室外,除了能夠拓寬幼兒探索的空間,還能豐富幼兒探索的對象。在人為建造的空間中向外探索,幼兒能探索的對象只有人為創造的事物,能獲取的認知也只有人為創造的概念或人為總結的規律,即使只是簡單的走和跳,如果脫離真實的自然,幼兒也很難得到完整的鍛煉,在生活中很容易因為無法協調肢體而跌倒。因此,帶領幼兒探索自然就是促進他們身心發展的路徑之一。
二、戶外游戲能對幼兒身心發展產生影響
(一)身體發展維度
1.促進幼兒骨骼發育和血液循環
在戶外進行游戲,幼兒能夠在游戲過程中充分地接觸陽光和新鮮空氣,皮膚在吸收陽光后會合成維生素D,這能輔助幼兒的身體吸收鈣和磷,而這兩種物質有助于強化幼兒的骨質結構。同時,幼兒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奔跑、跳躍、攀爬等活動,能夠通過增強骨骼所承受壓力的方式激活體內的成骨細胞,進而促進骨骼生長。在血液循環方面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幼兒因好奇而東奔西跑探索自然,不論是游戲中設定好的運動還是幼兒自發進行的運動,都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
2.提升幼兒身體協調性與靈活性
在戶外進行游戲能夠鍛煉幼兒適應復雜環境的能力,也能借助幼兒對復雜環境的適應來提升其身體的協調性與靈活性。身處戶外復雜環境的幼兒“被迫”需要同時調動自己的視覺、平衡覺和本體感覺來調整身體的姿態和肢體動作,使自己保持重心的平衡。而在進行擲沙包、踢球等活動范圍更大的游戲時,幼兒還需要調動多感官判斷距離和力度。
對幼兒來說,成長過程中的經歷直接影響著他們身體的協調能力和靈活性,而戶外游戲能夠豐富幼兒經歷。
(二)心理發展維度
1.促進幼兒感知與認知能力的發展
感知是心理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知也是一種心理過程,而戶外游戲能夠引導幼兒對自然與自我形成感知和認知,所以在心理發展維度,戶外游戲能夠起到促進幼兒感知與認知能力發展的作用。感知方面,自然環境中多樣的觸感、復雜的聲源、動態變化的視覺信息都能為幼兒感知能力的發展提供鍛煉,幼兒在處理自然界中復雜信息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多感官整合能力和空間感知能力的發展。認知方面,幼兒對自然的觀察、對自然問題的解答和執行都可以被看作對其認知的一種鍛煉,能夠促進其認知能力的提升。
2.鍛煉幼兒意志品質與社會適應能力
綜合功能定位來看,幼兒教育可以被歸為注重鍛煉幼兒自我管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大部分幼兒不具備管控自己行為的能力,耐心差、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遇到困難容易放棄、一旦改變環境就會產生心理恐慌是存在于幼兒群體中的普遍問題。而戶外游戲多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游戲,在教師的帶領下參加戶外游戲時,幼兒會到很多未曾去過的地方、接觸很多未曾接觸過的事物、遇到很多沒有遇到過的問題,然后在教師的鼓勵和支持下克服心理障礙,實現意志品質和適應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幼兒身心發展開展戶外游戲活動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引導多樣態游戲實踐
支撐戶外游戲開展的核心資源就是環境資源,戶外泛指露天場所,所有沒有修建“頂”的地方都可以被稱作戶外,因而戶外環境也存在著巨大差異,幼兒園園區內處理過地面的小操場是戶外,園區附近保留泥土和花草樹木的社區公園也是戶外。在不同類型的戶外開展游戲,其內容和形式都可能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目標下開展戶外游戲,教師就要將環境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引導幼兒進行多樣態的游戲實踐。
首先,教師可以將戶外環境中的各種大型運動器械利用起來,組織幼兒進行運動形式的戶外游戲。
幼兒園內常見的運動器械包括跳床、滑梯、攀爬架、蹺曉板等,教師既可以利用某一種器械設置單一的運動游戲,如“我是跳床小能手”,將幼兒集中在跳床區域進行游戲,形式可以是跟著圖板上的指示,在每一次跳起來后嘗試做出不同的動作,也可以利用所有器械設置綜合性的運動游戲,如“一起來闖關”,合理規劃路線以串聯幼兒在不同器械區的活動,讓幼兒以闖關的形式參與所有器械區的活動。從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效果來看,單一性的運動游戲更注重對幼兒的集中鍛煉,綜合性的游戲則更注重對幼兒的綜合鍛煉。
其次,教師可以將戶外環境中原本就有的各種自然資源或人文資源利用起來,如臺階、山坡、樹樁、森林、小橋等,引導幼兒以“自然探索”的形式開展戶外游戲。例如在秋天,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制作植物標本”的戶外游戲,帶領幼兒撿拾落葉,并以落葉為材料進行二次創作。
(二)正確認知幼兒潛能,引導生本性游戲探究
決定戶外游戲價值體現的除了教師對環境資源的利用,還有對幼兒潛能的激發。幼兒是幼兒教育的核心主體,開展戶外游戲時,教師尤其要注重幼兒主體價值的發揮和主觀能動的展現,讓幼兒真正成為戶外游戲的主導者,這是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前提。幼兒對環境和環境中事物的認知雖然不如教師更深入和更全面,但幼兒提出的很多“點子”可能是教師沒有想到的。所以在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目標下開展戶外游戲,教師也要基于對幼兒潛能的正確認知來規劃生本性的游戲探究。
首先,讓幼兒直接參與游戲資料的收集和選擇,即讓幼兒直接參與戶外游戲的組織和設計環節。對此,教師要帶領幼兒深入所要活動的戶外區域,如幼兒園內的自然角,一邊帶領幼兒熟悉該區域的自然事物,一邊觀察幼兒對不同自然事物的反應,以確定幼兒的興趣點。當幼兒對某種事物展現出更多的好奇,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進一步了解他們的想法,就像有的幼兒對陽光穿過樹葉間隙的投影產生了興趣,教師就可以提問:“大家知道影子是怎么來的嗎?”用問題進行導人,引出游戲。
其次,讓幼兒直接參與對游戲角色的分配和游戲情節的設計。假如在戶外開展“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教師就需要將老鷹、雞媽媽和雞寶寶的角色分配給不同的幼兒,先開展角色體驗活動,讓幼兒分別代入老鷹、雞媽媽和雞寶寶的身份進行游戲體驗,再讓幼兒自主選擇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為游戲補充故事背景,如“雞媽媽帶著小雞到河邊喝水,突然一只老鷹俯沖下來,雞媽媽立即張開翅膀護住自己的孩子”。
(三)多元創設游戲情境,引導情境式游戲體驗
幼兒對世界的了解極為有限,認知社會中事物和現象的能力也相對較差,所以在很多時候難以真正沉浸到游戲中去感受、體驗、探索和發現,而對游戲的參與程度過淺會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所以在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目標下開展戶外游戲時,教師就需要注重對游戲情境的多元創設,借助情境來增強幼兒的游戲體驗。
例如,在組織幼兒進行“一二三木頭人”的戶外游戲時,教師就可以在游戲區域布置一些特殊的裝飾物,如用顏色更為醒目的材料來劃定追捕者的起始位置和被追捕者的安全區,這一方面是為了防止作為追捕者的幼兒在追逐戰后找不準自己的原始位置,另一方面是為了給作為被追捕者的幼兒提供更明確的逃跑路線指引。而基于情境搭建的客觀需要,教師可以事先為游戲設置一個明確的風格主題,如森林風、童話風、未來風等,在不同的風格主題下,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紙質樹木剪影、擬人動物標牌、飛船樣式氣球等與主題相契合的裝飾物,甚至可以將部分裝飾物周邊一定范圍的區域設置為安全區。在進一步增強幼兒游戲沉浸感的需求下,教師還可以準備一些風格鮮明且便于活動的服飾,以及一些被賦予特殊功能的工具。工具分為兩種:一是追捕雙方初始就有的,二是散落在場地中需要自主拾取的。在游戲區域中設置裝飾物不僅有助于游戲環境的優化,還有助于游戲規則的豐富,而越完整的游戲規劃越有利于幼兒身體素質的鍛煉和心理素質的提升,所以教師需要注重對游戲情境的多元創設,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四)科學規劃游戲強度,引導針對性游戲鍛煉
以開展戶外游戲的方式促進幼兒身心發展,之于幼兒身體發展能提供的是明面上的助力,需要通過明面上的規劃來實現;之于幼兒心理發展能提供的則是間接助力,主要依靠教師以言語、行為進行的引導來實現。因此,在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目標下開展戶外游戲時,教師還需要科學規劃游戲強度以及科學搭配游戲項目,以實現對幼兒的針對性鍛煉。
例如,在針對性鍛煉幼兒身體協調性與靈活性的目標下,教師就可以開展以“螞蟻運食物”為主題的游戲活動,引導幼兒模仿螞蟻的日常生活習性,以“蹲走 + 雙人合作搬運食物前進”的形式,針對性地鍛煉幼兒的腿部肌肉和平衡能力。在以蹲姿進行移動時,腿部肌肉的正確發力能起到關鍵作用,對應的,讓幼兒以蹲姿進行移動,就是鍛煉幼兒腿部肌肉力量和教給幼兒腿部肌肉正確發力技巧的一種有效方式。而在蹲的姿態下與他人合作搬運重物,過程中是否能夠保持身體重心的穩定主要考驗的是身體的平衡能力。考驗也是一種鍛煉,幼兒在嘗試穩定重心的過程中會慢慢找到技巧,然后通過后續長距離的移動來熟悉自己找到的技巧,熟練度越高,幼兒的平衡能力就會越強。由此可見,教師對戶外游戲內容、形式及強度的科學規劃在促進幼兒身心發展方面賦予了戶外游戲特殊價值和功能性,使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獲得身體上的針對性鍛煉。對自身身體素質提升的感知則能夠使幼兒產生成就感和滿足感,讓他們從成就感和滿足感中汲取向上的動力。所以教師要立足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規劃游戲強度,為幼兒的身心發展提供更多助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游戲是幼兒教育階段教育活動的基本形式,作為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能夠很好地調動幼兒參與集體活動和展開自主探索的熱情。而在戶外環境中開展的游戲活動除了契合幼兒好動的天性,還有著能引導幼兒親近自然和指導幼兒探索自然的教育優勢。在親近自然與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幼兒能夠得到身體上的鍛煉和心理上的熏陶,進而實現身心全面發展。而以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為目的規劃與實施戶外游戲,教師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對游戲框架的多樣態構建,其次要注意的是對幼兒主體性的尊重,再次要注意的是對幼兒體驗感的優化,最后要注意的是對幼兒身體或心理的針對性鍛煉。合理規劃游戲主題與游戲內容是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基本前提,活動實施過程中的科學指導與靈活調整則是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