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從天津市教育委員會網站獲悉,日前,天津市教育委員會、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辦“教育家型津門名師名校長培育引領工程”首期學員研修。
此次“教育家型津門名師名校長培育引領工程”首期學員研修,將教室搬進了重慶、云南的精神圣地與校舍走廊。使其成為一次跨越2000公里的“精神淬火”,成為培養鏈條上的關鍵一環—用腳步丈量教育家精神,用現場完成價值內化,用歸來的創造輻射引領。這場培訓不僅是地理坐標的位移,更是津門教育者對教育家精神的深度追尋,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實踐探索。
天津市“教育家型津門名師名校長培育引領工程”作為市級重點人才項目,創新構建三大培養范式:一是實施雙導師精準培養,遴選全國理論與實踐專家,為學員定制“一人一策”成長方案;二是GROW成長模型及“1-6-3-N智遠”課程體系,打造四階成長路徑,搭建教育家精神六大維度的課程體系;三是搭建“四平臺”展示體系,通過定制研修、數字賦能等途徑推動成果轉化。項目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全面提升學員政治素養、專業能力和輻射影響力,為天津基礎教育改革培養領軍人才。
“重走教育家之路”緊扣“精神傳承、改革破局、輻射引領”的思路,以一條精心設計的路線,串聯起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最璀璨的星辰,引導學員在沉浸式體驗中筑牢教育信仰。當學員們站在1936年南遷的校舍前,青磚墻上的爬藤與院士墻上的星河形成奇妙的時空對話,“愛國三問”與張伯苓校長在戰火中重建南開的故事,與話劇《大江東去我西來》里“南開南開,越難越開”的吶喊重疊—一教育從來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民族精神的接力。
在重慶行知學校的“變電站”里,學員們變身“學生”,親身體驗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真諦。學員們步入西南聯大舊址,硝煙土墻間重溫“剛毅堅卓”之訓;學員們站在麗江華坪女高紅色教育圍合式場景里,在震撼中破譯“燃燈精神”的精神密碼教育家的崇高與否,在于能否將紅色信仰熔鑄為點亮心靈的火種,指引生命向真向善向上生長。
培訓結業式上,學員小組各展風采:有的在論壇上碰撞思想,分享著對教育創新的思考;有的以朗誦傳遞深情,字里行間藏著對育人初心的堅守;還有的寫下致教育家的信,既飽含對教育本質的追問,也清晰勾勒出未來學校發展的模樣,每一份分享都讓人看到學員們把活動所得轉化為教育實踐的決心。
項目組以“三座燈塔”(張伯苓信念燈塔、陶行知智慧燈塔、張桂梅生命燈塔)為精神指引,創新設計“重走教育家之路”實踐作業:其一,選定某位教育家作為精神導師,通過“溯源一省察一梳理一篤行”四步法,制定個性化“成長路線圖”,將教育家精神內化為專業發展路徑;其二,從參訪基地中,選取可復制的“具體實踐模式”,結合天津教育特點進行本土化改造,形成可推廣的操作手冊,推動教育家精神從理念轉化為可推廣的實踐成果。
此次培訓,將教育家精神從書本帶入現實,將歷史智慧照進當下課堂,成為新時代教師成長新范式的積極探索。天津市將以“重走教育家之路”項目為支點,推動教育家培養從“個體成長”轉向“系統賦能”,為全國基礎教育教師培養提供“天津方案”。
(焦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