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是初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構建高效地理課堂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興趣,還能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學評一致性是一種將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要求教師將評價融入教學,使評價與教學環節相互交織、相互促進,在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中運用廣泛。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充分重視教學評一致性在高效地理課堂構建中的功能和作用,從學生學情出發,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與評價相統一的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質量。
一、在層次化教學中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一)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評價學生目標完成情況
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是實踐層次化教學法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教學目標起著導向性作用,教師必須重視教學目標的優化設計;另一方面,教學目標的調整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訴求,提升課堂教學整體質量。在初中地理課堂上,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要求教師從學生實際和教學整體目標出發,結合學生層次特點設計針對性的過程性目標,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并評價學生目標完成情況,實現有層次的教學評一致,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以《地球的運動》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本課以地球的運動規律為主要內容,要求學生了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和特征,以及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教學中涉及畫圖、讀圖等過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初中生對地球運動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過程中要科學劃分學生層次,對班級教學目標進行層次化設計。結合學生學情,本課的初級目標應為關注學生新舊知識的銜接,奠定知識基礎;中級目標應為重視學生對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高級目標應進一步延伸,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學會通過畫圖、讀圖分析問題的方法。通過這種形式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的同時,教師也要依據整體教學目標,通過積極的評價語言鼓勵學生在完成基本目標的基礎上向更高層次轉化,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訴求,構建高效的地理教學課堂。
(二)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評價學生知識掌握情況
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是層次化教學法的又一重要實踐方式,也是教師構建教學評一致性地理課堂的重要方法。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既要考慮學生學情,也要結合教材本身的組織形式和知識呈現方式,對教學任務進行層次化設計,使教學任務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匹配,提高教學評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針對部分地理課堂內容層次缺乏劃分的問題,教師要從教學內容的分層優化入手,通過循序漸進的任務設計,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在教學評一致性中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以《地圖的選擇和應用》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地圖的種類和特點,能夠根據使用目的選擇適用的地圖,并理解比例尺與所表示內容之間的關系,了解電子地圖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培養綜合思維與地理實踐能力。本課內容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從基本知識到概念認知再到理解與運用,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組織方式,對本課教學任務進行劃分,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難度不同的學習任務,并結合學生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評價,在分層教學中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構建高效的地理課堂。
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的同時,教師還要注重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記錄學生的整體表現,形成教學和評價的依據,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二、在信息化教學中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一)引入信息化資源,夯實教學評一致性基礎信息化課堂的構建是新課標背景下地理教學的重要課題,在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引人信息化教學資源,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知識面,夯實教學評一致性的知識基礎。要想在引人信息化資源的基礎上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教師就要結合學生在信息化資源學習上的整體表現,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自主學習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將教學與評價統一起來,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促進學生能力素養的同步提升。
以《海陸的變遷》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海陸變遷是自古以來的地理現象,本課要求學生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本課內容學習難度較大,教師借助信息化資源對知識內容進行呈現,能夠提高教學的直觀性,便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授課時,教師可以播放與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相關的教學微課,通過微課的呈現幫助學生理解海陸變遷,并對學生在微課教學中的整體表現進行評價,特別是自主學習環節,通過這種形式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信息化資源的篩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外知識與課內知識的銜接,保障課外知識對課內知識形成補充作用,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所學知識,促進課堂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從而發揮信息化教學的優勢。
(二)運用信息化平臺,豐富教學評一致性途徑
信息化平臺的運用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身信息化素養,提高對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的運用能力,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訴求。在信息化地理課堂的構建過程中,運用信息化平臺實現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教師注重線上評價方式的功能和作用。一方面,對學生的整體表現進行跟蹤和評價;另一方面,通過線上平臺或軟件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記錄并提供反饋,豐富教學評價途徑,幫助學生尋找問題和解決措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以《多變的天氣》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本課以天氣為主題,要求學生能夠區分描述天氣的語言,正確描述某時的天氣,并結合日常生活,說出天氣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本課內容具有較強的生活色彩,學習難度相對較低,教師在構建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時,要著重關注學生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線上教學平臺結合核心素養目標要求,布置幾個簡單的交流互動問題,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指導,通過這種形式實現線上與線下融合教學,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除了信息化資源和信息化平臺的運用以外,教師還要注重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自主性,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在教學評一致性的基礎上構建高效的地理教學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在趣味化教學中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一)創設地理情境,在情境中評價學生表現
初中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相對廣泛,教師在趣味化教學中構建教學評一致性課堂,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教學情境的創設是趣味化教學的重要方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創設地理學習情境、在情境中評價學生的整體表現,要求教師結合授課內容模擬相應的學習情境,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特定任務或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行為和成果,來評估其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必須注重情境創設,在教學中展開評價,實現教學與評價的融合互動。
以《世界的氣候》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本課內容相對豐富,要求學生了解世界各地區的氣候差異,根據世界氣候分布圖說出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地區,了解影響氣候的因素及基本原理。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氣候差異有一定的認知,但是對具體的差異表現缺乏詳細了解,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充分運用情境創設的方法,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不同地區不同的氣候表現,創設媒體情境,在對應的情境中講授相關知識,并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積極評價,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在學中做、在教中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創設地理情境、評價學生表現是提升地理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必須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考查學生的地理學習成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設計趣味活動,在活動中評價學生表現
趣味教學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重要渠道,也是鍛煉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的重要途徑。教師設計趣味活動,在活動中評價學生表現,不僅能夠引導學生關注知識運用和問題解決,還能多角度、多方面地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查與評價,實現教學評一致性。針對當前部分地理課堂趣味活動設計不足的問題,教師可以從游戲活動、競賽活動等創新設計入手,在活動中評價學生表現,構建教學評一致性的高效地理教學課堂。
以《人口與人種》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本課要求學生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特點,明確人口數量過多對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影響,了解人口分布規律相關知識。本課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較高,教師可以設計繪制人口地圖的趣味活動。首先,帶領學生熟悉相關知識;其次,組織學生自主繪制人口分布地圖;最后,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和反饋,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設計趣味活動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結合學生的能力特點和學生學情對活動內容和目標要求進行優化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熱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在互動式教學中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一)深化師生互動,提高評價的精準性
師生互動是活躍課堂氛圍、對學生施加教育引導影響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深化師生互動,要注重教學角色的轉變,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在教學和交流的同時,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手段,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改進建議。針對當前部分地理課堂師生互動不足的問題,教師必須從課堂互動與教學評價相結合的角度人手,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同時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不斷優化教學設計。
以《城鎮與鄉村》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本課要求學生運用圖片和資料描述城鎮景觀與鄉村景觀的差異,能夠通過實例分析城鎮、鄉村形成和發展的條件,加強對鄉村和城鎮的區域認知,培養地理實踐能力。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城鎮和鄉村的區別形成簡單認知,教師應充分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設計循序漸進的引導性問題,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判斷,并給予其針對性的指導,以此激發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意愿;與此同時,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并結合學生的反饋進行教學和評價,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從而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必須重視課堂互動的作用和功能,深化師生互動、提高評價的精準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構建教學評一致性的高效地理教學課堂。
(二)深化生生互動,實現評價多元化
生生互動是課堂互動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還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深化生生互動、實現評價多元化,要求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打破傳統教學評價僅依賴教師的模式,結合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小組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提高評價質量,激發學生參與課堂評價的自主性。
以《多彩的亞洲文明》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本課是探究類實踐課程,要求學生結合本單元關于亞洲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關知識,形成對多彩亞洲文明的認識,豐富學生的地理常識積累。授課時,教師可以充分結合本課特點,鼓勵學生分組,以小組的形式,通過合作學習、查閱書籍等方式,形成關于亞洲文明多樣性的學習報告。在對小組報告進行評價和反饋的基礎上,鼓勵小組成員進行相互評價和自主評價,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多元化評價方式的探索中,教師應及時反饋評價結果,鼓勵學生進步,同時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并給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將教學評一致性的作用落到實處。
五、結語
初中是學生積累地理知識、培養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通過教學評一致性地理課堂的構建,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有助于實現高效教學。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既要在層次化教學中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又要在信息化課堂中夯實教學評一致性的基礎;既要關注趣味活動的創新設計,又要注重互動式教學的引入,實現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與評價相一致,深化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