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個孩子都有一百種能的生動,孩子們在著師兒興投造,動內容、內涵不斷豐富,愈發精彩有趣,吸引人。作者將孩子的興趣轉化為活動延伸的動力,借助樓體結構不穩、飛檐制作材料匱乏以及模型比例不調等問題,推動孩子不斷開動腦筋尋找答案,最終搭建出美麗的“黃鶴樓公園”,并帶動了自身發展。不僅創造性實現了文化傳承、文化自信與審美能力的提升,更鍛煉了探究、協作與交往等綜合能力。
黃鶴樓,武漢千年文化地標,蘊藏著無數古代文化、建筑智慧。它不僅是幼兒感受本土文化的理想場所,更是開展工程建構與藝術創作的絕佳素材。在“江城風景線”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圍繞“黃鶴樓有幾層”爭論不休,萌生了搭建“黃鶴樓公園”的創意。教師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教育契機,秉持游戲化的理念,將建構活動巧妙轉化為STEAM項目活動,活動鏈條不斷延伸,活動價值不斷豐富和提升。孩子們樂在其中,既傳承了文化,又增強了文化自信心,同時鍛煉和發展了探究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以及藝術審美能力,從而實現了健康全面發展。
一、創想:構想“黃鶴樓公園”
區域活動時,建構區的孩子們熱烈地討論起黃鶴樓的搭建細節?!包S鶴樓有五層,每一層都有四個面!”“每一層都有好多柱子支撐,還有小窗戶呢!”“飛檐翹角才是關鍵,每一層都有9個角,頂也是尖尖的!”鵬鵬激動地分享起自己的游覽經歷:“我和媽媽去黃鶴樓,發現它兩邊有兩座一模一樣的亭子,還有長長的石板長廊,媽媽說那是公園!”朵朵補充道:“我看過宣傳片,黃鶴樓門前還有兩只仙鶴呢!”
孩子們圍繞“黃鶴樓公園有什么”展開了深入討論。教師順勢組織大家觀看黃鶴樓公園的宣傳片,黃鶴樓、石板長廊、亭子等元素一一出現。通過親子調查、主題討論和繪制構想圖,孩子們明確了要搭建的主要內容:五層的黃鶴樓、東西對稱的擱筆亭、石板長廊、仙鶴雕塑。
陶陶提議分工搭建“黃鶴樓公園”。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們自發分成三組,“黃鶴樓組”“長廊組”“亭子組”,每個組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包S鶴樓組”想做出“會發光的翹角”,“長廊組”計劃“在石板上畫古詩”,“亭子組”則堅持“要(做的)和真的擱筆亭一樣是六邊形”。教師為孩子們提供了黃鶴樓公園的實景照片、建筑結構圖等資料,支持他們將模糊的想法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圖,“黃鶴樓公園”就在孩子們的畫筆中逐漸清晰起來。
二、玩創:搭建“黃鶴樓公園’
(一)樓總倒塌,怎么站得穩?
搭建剛開始,問題就接踵而至?!包S鶴樓組”搭到第三層時,樓體就傾斜了?!巴ぷ咏M”用雪花片拼的六邊形亭子一碰就散,孩子們急得直躁腳?!笆遣皇窍旅嫣??”“黃鶴樓組”的組長陽陽試著加寬底座,可問題依舊。
教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帶著孩子們觀察幼兒園的建筑:“看看樓房的柱子是怎么排列的?!焙⒆觽儼l現樓房的柱子“一樣粗、一樣高,排得很整齊”。受到啟發,“黃鶴樓組”將每層的卡普拉積木對齊連接,還在四角增加了柱子。“亭子組”嘗試發現五角亭比六角亭更穩固,他們興奮地記錄:“5個角站得穩!”
解決了基礎問題后,新的難題又出現了:搭得越高,樓體晃動得越厲害。孩子們反復試驗,終于找到了關鍵每層的卡扣數量必須相同,才能保證樓體受力均勻。當第五層成功搭建完成時,全組孩子歡呼起來,互相擊掌慶祝。
“長廊組”也面臨著倒塌的問題,他們雖然運用了對齊法連接卡扣和卡普拉積木,但由于長廊較長,還是不夠穩固。后來,他們增加了卡扣數量,確保卡普拉積木之間連接牢固,不僅增加了長廊的長度,也解決了倒塌問題。
(二)做不出翹角,怎么凸顯特色?
樓體穩固后,孩子們開始思考如何凸顯古建筑的翹角?!包S鶴樓的角是向上翹的,我們的都是平的!”孩子們嘗試用黏土捏翹角,可剛粘上沒多久就掉了;用卡普拉積木拼接,又顯得太僵硬。“長廊組”也發愁:“我們的屋檐沒有角,不像真的長廊!”
教師適時提供了彎曲的吸管、可塑形的鋁絲、彩色雪花片等材料。孩子們立刻展開新的嘗試:“黃鶴樓組”用鋁絲彎出弧度,再裹上金色黏土,做出了“展翅的仙鶴角”;“長廊組”將吸管剪短,斜插在屋檐兩側,“這樣雨就能順著角流下來了”;“亭子組”的探索更令人驚喜,他們發現將雪花片“折一下、卡一下”,就能做出微微上翹的角?!昂驼掌系囊荒R粯?!”孩子們自豪地邀請其他組來參觀,還把方法畫成“說明書”貼在建構區,供大家參考。
(三)比例不對,怎么像真的?
各組分別完成搭建后,大家發現了新的問題:黃鶴樓太大,亭子太小,長廊又短得不成比例?!翱雌饋砗闷婀?!”總設計師陶陶皺著眉頭說。孩子們找來卷尺測量實物照片,發現:“黃鶴樓的高度是亭子的3倍”,“長廊的長度是黃鶴樓高度的2倍”。怎么把這個比例運用到搭建中呢?他們想到了“單元測量法”:用一根卡普拉積木代表1米,測量黃鶴樓的高需要5根,測量亭子的高需要2根,測量長廊的長需要10根。調整后的“黃鶴樓公園”布局終于協調了,孩子們還在連接處鋪上石板路,整個公園像真的一樣。搭建過程中,孩子們從“只關注外形”到“思考結構原理”,在不斷試錯中理解了對稱、比例、重心等抽象概念。教師則始終扮演著“材料的提供者”“問題的引導者”等角色,努力做好引導和支持,讓每個發現都來自孩子的親身體驗。
三、探玩:“黃鶴樓公園”靚起來(一)“黃鶴樓公園”怎么亮起來?
一次分享活動中,孩子們聊起夜游經歷,大家紛紛提議:“我們的公園也要會發光!”他們找來燈帶、電池盒,試著纏繞在樓體上,可燈光太暗,根本看不出翹角的輪廓。“小區里的燈光是從樓里面照出來的!”朵朵的發現啟發了大家。孩子們給每層黃鶴樓挖了一個“小窗戶”,把LED燈藏在里面。通電后,金色的光芒從窗戶透出,翹角的影子映在墻上,像極了真實的黃鶴樓燈光秀。“長廊組”則在石板下貼上熒光條,“晚上走在這里就像有星星!”
(二)“黃鶴樓公園”怎么變熱鬧?
公園搭好了,可孩子們總覺得少了點什么?!皼]有人參觀??!”鵬鵬提議制作小人、仙鶴、樹木。他們用黏土捏出游客,用樹枝做成立桿,還在長廊上貼上“古詩貼畫”一那是孩子們仿寫的“黃鶴樓詩句”。孩子們在入口處搭了售票亭,隨后又玩起了“黃鶴樓小導游”游戲。小導游介紹:“這是擱筆亭,季白在這里停過筆!”游客則要答對古詩才能入園。游戲中,孩子們對黃鶴樓文化記憶越來越深刻。
(三)沙盤展示怎么更精彩?
當教師提議“在全息沙盤中展示作品”時,孩子們立刻行動起來。他們按“前亭后樓、長廊環繞”的布局擺放模型,還在周圍撒上藍色碎紙當長江。可投影時發現:建筑影子重疊,看不清細節。大家觀察科技館的沙盤展示,發現“要按真實方向擺放”。他們用指南針確定,黃鶴樓面朝長江。調整模型角度后,投影的燈光果然清晰地照亮了每個翹角。從靜態搭建到動態游戲,孩子們為模型賦予了生命。在解決發光、布局、展示等問題的過程中,他們不僅深化了對古建筑的理解,也悄悄地樹立起文化自信。
梳理問題脈絡,讓學習深度發生:將倒塌、翹角、比例等問題串聯成探究主線,引導幼兒在解決問題中理解建筑原理。延續文化脈絡,讓傳承生動發生:通過“畫古詩”“當導游”等活動,將建筑搭建與文化自信培養相聯結,讓幼兒充分感受到“黃鶴樓不只是一座樓”
四、活動反思
回顧整個項自活動,教師通過緊扣“三脈”、激活“三力”融合“三育”,引領支持幼兒創造出了精彩且有趣的活動。
(一)緊扣“三脈”,續文化基因
追蹤興趣脈絡,讓探究自然發生:從最初的“層數之爭”到“燈光秀創意”,教師始終追隨幼幾的興趣點,不預設探究路徑,讓活動在主動探索中延長。梳理問題脈絡,讓學習深度發生:將倒塌、翹角、比例等問題串聯成探究主線,引導幼兒在解決問題中理解建筑原理。延續文化脈絡,讓傳承生動發生:通過“畫古詩”“當導游”等活動,將建筑搭建與文化自信培養相聯結,讓幼兒充分感受到“黃鶴樓不只是一座樓”。
(二)激活“三力”,發展核心素養
提供多元材料,激活動手實踐力:從卡普拉到鋁絲,從燈帶到沙盤,教師提供豐當的材料支持,助力幼幾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想法,在“做中學”中提升工程思維。鼓勵同伴互助,激活合作交往力:分組搭建時的分工協商,遇到困難時的經驗共享,幼兒在團隊中學會傾聽與表達,理解“合作能做成大事”。支持創意表達,激活審美創造力:從“金色翹角”到“熒光長廊”,幼兒將對美的理解融入建構,展現出獨特的藝術表達。
(三)融合“三育”,促進全面發展
在搭建中滲透德育:通過了解黃鶴樓的歷史故事,萌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在小組合作中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與規則意識。在探究中落實智育:測量比例時的數學思維,解決倒塌問題時的科學探究,讓知識自然融入游戲。在創造中培育美育:對翹角弧度的調整、對燈光色彩的搭配,讓幼兒在感受古建筑美的同時,提升審美表現力。
活動結束后,孩子們又提出搭建長江大橋,讓“黃鶴樓和大橋做鄰居”。在本土文化與幼兒探究的碰撞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小小的模型,更是教育應有的模樣,讓文化滋養童年,讓探索點亮成長。P
專家點評
筑樓傳文脈,玩創育新苗
武漢市洪山區第一幼兒園 曹薇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科技變革推動教育理念更新。大班STEAM項目活動“黃鶴樓公園”,立足跨學科教育理念,旨在提升幼兒的動手操作、科學探究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與文化認同,激發學習興趣,萌發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全面發展。
在項目實施中,教師運用“DMP學習法”,在設計階段引導幼兒構思公園布局與建筑細節,激發設計興趣;在制作階段鼓勵幼兒使用多元材料搭建樓體、塑造翹角,掌握搭建技巧;在游戲階段通過“小導游”“燈光秀”等活動,讓建構成果在互動中煥發生機。這一過程既滿足了幼兒的探究需求,也發展了其問題解決、反思遷移和團隊協作能力,既關注了學習過程,又促進了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