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克方法”由英國學者艾莉森·克拉克和彼得·莫斯最早提出,并廣泛應用于學前教育領域,旨在傾聽和理解幼兒的觀點和經驗,全面準確捕捉幼兒的“一百種語言”。如何更有效地將“馬賽克方法”應用于具體的主題活動,以推動課程建設并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本文正是對此問題的一次富有啟發性的嘗試和探索。教師以兒童為本,采用“馬賽克方法”,多種方式傾聽、觀察和支持幼兒活動,與幼兒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尋味·巡塘”活動。這不僅為“馬賽克方法”的實踐運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探索方向,更充分體現了真課程的理念一一基于幼兒生活、服務于幼兒生活、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一、“馬賽克方法”的內涵和價值
“馬賽克方法”是一種綜合性的、集多種方法與多重聲音的參與式的兒童研究方法,包含兒童觀察、兒童訪談、家長訪談、兒童會議等多種方法工具。該方法將不同視角有機結合,多種研究工具協同使用,旨在全面準確獲取兒童的觀點和經驗。通過使用“馬賽克方法”,教師能較為客觀地捕捉到兒童的若干觀點,這一片片“馬賽克”匯聚在一起,便勾勒出一幅相對完整的關于兒童觀點與經驗的圖像。在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將“馬賽克方法”作為推進和評價課程的重要手段,通過有效傾聽、理解幼兒,支持其積極參與課程建構、多元表征,促使他們不斷收獲新經驗、增強發展能力,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二、“馬賽克方法”的實踐運用
在“我們居住的地方”這一主題中,結合園本課程和周邊在地資源,我們開展了“身邊的景點”“好玩的古鎮”等一系列活動。在區域游戲時,我們驚喜地發現,建構區的孩子們多次運用不同材料探索搭建巡塘橋。捕捉到這一興趣點后,我們沒有急于下判斷,而是運用“馬賽克方法”中的“觀察”盡可能傾聽幼兒的聲音,分析幼兒的經驗水平和需要,思考幼兒興趣的價值和可能的發展方向…
(一)問題驅動,課程的起始點
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是連在一起的,我們需要回到兒童完整的生活里,方能更好地激發和支持他們主動學習。在游戲回顧環節,教師就“巡塘橋是什么樣的”對幼兒進行訪談,以問題為驅動,引發幼幾思考,同伴交流。訪談中,大部分幼幾關注到了橋洞,有幼兒提出“橋洞是彎彎的,積木搭不出來”的疑惑。基于幼幾的新困惑,他們開啟了一場幼兒園之旅一尋找可以做彎彎的橋洞的材料。最終,他們找到了半圓形的PVC管和紙筒。
多樣化的材料可以最大化地激發幼兒探究、建構的興趣,促進經驗重組和遷移運用。隨著新材料的加入,幼兒的建構也由搭建普通的橋墩轉向搭建拱形橋洞,活動逐漸拓展到搭建巡塘橋周圍的環境,建構情境變得越來越豐富。在自主建構游戲的過程中,幼幾與周圍的材料、同伴不斷互動對話,積累了材料使用、結構設計、協商合作等實踐經驗。在此過程中,幼兒是學習者,也是生活的積極參與者,充分展現了其主體性和創造性。
隨著材料問題的改善,幼兒的需求得到滿足,他們在游戲中的熱情以及探索更為持續深入。教師借助“馬賽克方法”中的“觀察”“兒童訪談”等工具,幫助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找問題解決方法,游戲也隨之從隨意、簡單走向有意、復雜以及情境化、多樣化。
(二)資源鏈接,課程的突破點
隨著建構情境的豐富、游戲計劃的調整,幼兒的興趣點逐漸擴散到巡塘橋以外的其他資源。“馬賽克方法”中的“兒童會議”幫助我們更快地收集到了幼兒對古鎮的其他經驗和興趣焦點。通過收集、分析信息,我們發現幼幾對古鎮的環境及房屋特征已有初步了解 ;80% 以上的幼兒希望再次走訪古鎮。
1.追隨興趣點:走訪親歷,拓寬感知
結合大部分幼兒的興趣和意愿,我們開啟了親子巡塘之旅。通過走訪、拍照、調查、探尋,幼兒對巡塘古鎮有了更全面、直觀的感知與體驗。
2.找準經驗點:興趣統計,聚焦需求
走訪后,我們再次運用“兒童訪談”“兒童拍照”“思維小地圖”等“馬賽克方法”收集幼兒的興趣。分析發現,幼兒對古鎮的房屋、店鋪、橋等比較感興趣。
3.關注生長點:鏈接資源,游戲共生
我們及時調整班級環境,創生班級古鎮游戲區,讓古鎮資源與幼兒的經驗產生鏈接,生發新的學習。幼兒自主利用多種材料造橋、制作房屋、漏窗、捏面人等。我們繼續利用兒童會議”,引導幼兒將“游戲作品”與巡塘古鎮上相關資源進行對比、討論,助推游戲向多元、組合、立體的古鎮微景觀制作轉變。幼兒也深度參與游戲中,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和自我認同。
(三)多元整合,課程的生長點
1.實地調研,盤活資源
作為觀察者和支持者,教師意識到當下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已經指向更廣闊的游戲空間和游戲資源。“可以在幼兒園建一座屬于小朋友的古鎮嗎?”“(幼兒園)哪里適合建古鎮?”師幼一起在園內進行考察,運用“兒童拍照”的方法將園內資源與古鎮資源進行鏈接和比對。最終,通過討論和投票,大家決定將古鎮游戲區從教室搬到戶外沙水嬉戲園。
2.思維可視,促經驗生長
確定了位置,要把古鎮搬進幼兒園,我們還得做些什么?我們以“兒童會議”的形式進行兒童訪談:“你們在小公園里想玩什么游戲?”“需要什么材料?”…幼兒自由分組討論,并用可視化的思維導圖將想法畫下來,新的游戲也悄然萌發。
3.游戲復盤,整合問題
第一次戶外游戲后,我們通過一對一和小組的形式對兒童進行訪談,引導他們回顧游戲,并整合梳理出了各區域幼兒在游戲中發現的問題。
4.多方參與,共生游戲
為了收集更全面的信息,我們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隨機抽取了10位家長,通過QQ、電話、面對面的形式進行訪談。訪談后,我們發現幼兒已經將園內的游戲經驗遷移到了家中,創生出了許多新游戲。幼幾的游戲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均得到了發展。家長訪談信息,又推動我們的活動走向深處,家長們也成為課程共建的主體之一。
從一座橋到一片游戲區,再到廣闊的戶外游戲場,活動鏈條不斷延伸,游戲材料持續優化,游戲形態也隨之演變…幼兒在與教師、同伴、家長的共同生活中,持續與自我、社會、他人建立聯結。在共創游戲、共創環境、共創生活的過程中,他們充分挖掘資源的豐富價值,不斷重塑和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及經驗知識。
三、實施感悟
1.理解兒童,推動幾童主體性發展
“馬賽克方法”為兒童提供了更多表達自己的機會,教師在充分傾聽和尊重幼兒的基礎上,真正將參與權、選擇權和決策權還給了兒童。幼兒在巡塘古鎮游戲中積極投入,抓住問題不放,不斷探索問題解決辦法,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等,實現了綜合發展。其中,幼兒在游戲中使用“游戲日志”記錄游戲經歷,游戲、生活、情感體驗得到了有效拓展。
2.推動教師觀念和實踐的轉變
當幼幾出現自主建構、提出材料調整、創生游戲區、調整活動場地時,教師運用“馬賽克方法”聆聽幼兒的想法,把游戲自主權還給幼兒,讓幼兒在獲得經驗、與同伴表達見解的過程中不斷探究,在自由自在的真游戲中激發無限潛能。教師在反復聆聽、回應著見幼幾、理解幼幾中,與幼兒組成了學習共同體,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3.重塑家長的育兒觀和角色
“馬賽克方法”為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提供了可能。通過聆聽幼兒講述游戲故事、記錄親子活動內容等方式,家長加深了對幼兒學習方式的了解,同時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課程的參與者和評估者。
“馬賽克方法”建立在一種積極的、全納的兒童觀基礎上,重視兒童的權利,引導幼兒與成人一起參與課程實施和研究,彰顯了真正的“兒童立場”。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以古鎮資源為基點,以“馬賽克方法”實踐路徑來探尋幼兒的真實想法和需要,不斷拓展幼兒的經驗。通過遇見一座橋一玩轉一個游戲區一共生一座古鎮,這片片馬賽克共同拼搭出幼幾對巡塘古鎮的完整圖景,有力地支持了幼幾、教師及家長共同成為課程的建構者、實施者和研究者,大家共生共長。P
參考文獻
[1]李敏誼,秦思語,李峰.支持兒童參與,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馬賽克方法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學前教育,2022(1):16-20.
[2]陶聃.多元傾聽共同建構——兒童視角的“馬賽克方法”[].家長,2022(8):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