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指幼兒將內在心理活動通過外部可感知的方式表達出來的過程,即幼兒如何“使內在思維外在化”。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繪畫、語言與游戲是三種常見且具有較高價值的表征形式。
一、整合視域下幼兒表征的內涵及實踐價值
國家綱領性文件從目標、內容、方法和形式上構建了對幼兒表征的支持體系,強調多種方式表達、直接經驗、尊重差異和豐富環境。教師應為幼兒提供環境與機會,鼓勵其自主表達并耐心解讀。
實踐中,教師常常將繪畫、語言與游戲視為相互獨立的活動,支持策略局限于單一領域,這割裂了兒童經驗,限制了教育有效性。“整合視域”要求以全局眼光看待表征,強調互文性、協同性和整體性,這與培養“完整兒童”目標一致。該視角倡導跨越領域界限,為幼兒表征提供系統性支持,走向整合的兒童表征觀。
二、整合視域下教師支持策略的分領域構建
(一)繪畫表征:促進幼兒從符號創作到意義表達的轉變
觀察先行,教師需觀察幼兒作畫時的狀態(專注度、情緒)、使用的符號系統(圖式)和作品與先前經驗的關聯,而非急于評判作品本身。
表1各年齡段幼兒繪畫表征的特點與教師支持策略

表2各年齡段幼兒語言表征的發展特點與教師支持策略

表3教師提問金字塔框架

1.策略層級 (見表1)
2.整合切入點:鼓勵幼幾為自己的畫作命名并講述故事(繪畫 $$ 語言);將繪畫作品作為角色游戲的腳本或道具(繪畫→游戲)。
(二)語言表征:推動幼兒從信息交換到思維外化的進階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其目標是讓兒童的思維變得“可見”。傾聽為基:教師應成為“積極的傾聽者”,捕捉幼兒語言中的邏輯、情感和核心概念,為其搭建上升的階梯。
1.策略層級 (見表2)
教師的提問從“是什么”轉向運用高級提問“為什么”“怎么樣”“你覺得呢”來推動幼兒進行因果分析、邏輯推理和觀點表達,引導其進行解釋、推理和論證。教師還可以組織“小小播報員”“主題辯論會”(“二胎好還是一胎好?\")等活動,要求幼兒有條理、有依據地進行連貫講述。
2.整合切入點:在游戲前后組織討論與計劃(游戲 $$ 語言);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評價自己的繪畫作品(繪畫→語言);將繪本故事戲劇化(語言 $$ 游戲)。
(三)游戲表征:引導幼兒從行為模仿向意義建構深化
游戲是幼兒最高級的表征形式。教師需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的社會性水平、認知復雜度和符號使用能力。
1.策略層級:小班,提供多份相似玩具,保障平行游戲。教師以角色介入,豐富幼兒游戲情節。中班,提供分工材料,引導商定規則。教師調解沖突,引導幼兒發展社會技能。大班,支持項目式游戲,繪制計劃書。教師作為提供者和顧問,支持幼兒深度學習。
2.整合切入點:引導繪畫記錄計劃與成果(游戲一繪畫);鼓勵游戲中對話協商(游戲一語言);將畫作作為游戲場景。
三、整合視域下教師支持的實踐框架構建
(一)創設開放互動的物質與心理環境
打破區域界限,允許材料流動。例如,美工區作品可帶入娃娃家或建構區,建構區作品可成為故事背景,營造“所有表征皆被尊重”的氛圍。教師允許“錯誤”,鼓勵冒險,讓幼兒敢于表達。
(二)扮演多元動態的教師角色
持續收集幼兒跨領域表征信息;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的發展意義;以角色身份介入,作為幼兒的“成熟伙伴”,推動游戲進程;利用照片、視頻等形式進行記錄,引導幼兒共同回顧,促進幼兒元認知發展。
提問即支持:運用戰略性的提問技術是連接三大領域、激發深度思考的金鑰匙。教師通過構建“提問金字塔”(見表3),有意識地運用高層級提問,為幼兒搭建跨領域的思考橋梁。
教育干預是師幼雙向建構、共同成長的過程。整合視域下支持幼兒表征,本質是回歸兒童發展的整體性。教師須具備“聯系”思維,善于洞察不同領域行為的內在關聯;掌握“觀察一解讀一回應”的循環支持流程;成為反思性實踐者,不斷追問支持是否促進了幼兒思維的深度與廣度。讓每個幼兒的“一百種語言”都能被傾聽和激發,助力其成為積極主動的終身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