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如何在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讓兒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國家行政學院張孝德教授曾指出:我們需要滿足身心健康的新教育觀“三親教育”,讓兒童親自然、親鄉土、親父母。
揚州自唐宋時期就有“水落魚蝦常滿市,湖多蓮芡不論錢”的生動寫照,形容當時的食品資源豐富。揚州飲食文化凝聚了當地人民的勞動智慧,現代的揚州享有“美食之城”的稱號,美食薈萃,除了三頭宴,還有淮揚十大名點、十佳風味小吃、十佳特色小吃等美食享譽全球,并涌現出一批名廚技師。幼兒園在揚州飲食文化的熏陶下開展食育課程,有利于幼兒健全人格,豐富心靈,傳承和弘揚揚州優秀飲食文化。為此,筆者將聚焦當地飲食文化,通過親自然、親鄉土、親父母的實施策略,讓幼幾在體驗、探尋中開展食育活動。
一、親自然:在體驗活動中自食其力
“自然”一詞在中國最早見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人、地、天皆統一于道,而道又歸于自然。有學者解析為:“這是說人的存在一不只是身心的發生學來源,而且包含人與之生活的方式和內容一一是取法自然的。人是自然的產物,人來自自然界,又要回歸到自然界?!贝笞匀慌c幼幾是一種交互作用的關系,幼幾只有在與大自然接觸的過程中,才能獲得大自然對其身心發展的影響。
3~6歲幼兒主要是通過游戲、體驗等融入自然的路徑獲得學習的。在食育課程建設中,我們以自然教育為基本原則,開辟了以自然為特色的實踐基地,創設了“百草園”,里面有“陽陽菜園”“一米種植園”“管道種植”“箱體栽培”等種植區域。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參與農莊建設,幼幾園為每個班級分配了一塊“自留地”,在老師和保育員的指導下,跟隨揚州季節的變化,種植當地、當季的食材,經常組織大家去拔草、澆水,每個班開展勞動競賽,看誰的菜長得好、花開得早、果實結得多。在種植護理過程中,孩子們感到植物具有的生命力以及陽光、土壤、水分的巨大力量,了解作物生長的規律;通過食用自己種的農作物,又感受到了勞動和收獲的歡樂。這些親歷式的活動,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各種農作物的形態和生長過程,還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以及愛勞動的習慣。我們還搭建了一個蔬菜大棚,里面栽種了各類菌菇和草莓,向孩子講解有土栽培和無土栽培的區別。每學期,孩子們都能品嘗到自己辛辛苦苦種植的蔬菜。
由于我園是高校辦園,大學校園內還有許多試驗田,我們將種植活動延伸至園外種植基地。春秋之際,教師帶幼兒走進高校試驗田,和大學生哥哥姐姐共同采收麥穗、花生、紅薯,區分麥穗與稻苗,了解旱芹的種植方法,為幼兒深度參與和體悟種植智慧提供了實踐場。我們整合節氣、種植資源,通過農耕活動接觸自然,讓孩子們感受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加深對整個生態環境的認知,明白作物生長需要陽光、雨露和水,懂得光合作用的重要性。種植中的營養土、肥料、種植園地里的爬蟲等,均與天文、氣象、農耕等諸多方面相關,體驗式的種植活動對幼幾的身心健康影響深遠。我們讓幼幾在真場域、通過真觀察、真體驗,感受農耕種植、耕讀文化的智慧,尊崇自然之道,了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二、親本土:在探尋家鄉美食中品食之本味
揚州是一座具有千年文化的歷史名城,揚州飲食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民俗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美食文化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這種文化與幼兒衣食住行密切相關,因此對飲食文化的傳承是幼兒了解和扎根本土文化的基礎。我們將揚州地方飲食文化與幼兒食育課程相結合,通過課程的實施來傳承和發揚本土飲食文化,同時加深幼兒產生對食物、自然和文化的認知,習得健康的飲食習慣,獲得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健康發展。
揚州的美食文化包含了豐富的教育資源。例如,淮揚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揚州包子、燙干絲、翡翠燒賣、千層油糕、灌湯包、鹽水鵝、揚州炒飯、牛皮糖、高郵雙黃蛋、寶應糖藕等享譽全國。這些傳統美食是當地居民生活的精華,包含了生活的智慧。我們應該將它們巧妙地融入現代生活,使其成為孩子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傳統美食的傳承和創新發展。在《指南》指導下,幼兒園能夠有效地運用揚州的美食文化,并根據幼兒的成長趨勢和學習需求,將揚州的美食元素整合進幼兒園各項活動,開發出符合該園的美食課程。一方面,探尋家鄉的美食文化以及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走進汪曾祺紀念館、百年老店富春茶樓等,進一步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另一方面,將揚州傳統美食融入幼兒食育活動,打通室內外環境,構建以“自由體驗、科學飲食、健康成長”為核心的食育特色文化。結合食育課程“種植烹飪進餐”三大指征,在種植環節中,師幼共同商量開辟了園內食育課程實踐基地“百草園”“小農莊”“陽陽廚藝館”等活動場地,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中積累有益經驗和感性認識,引導幼兒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中習得良好的飲食行為能力,傳承家鄉本土飲食文化。
《指南》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幼兒的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辦代替;指導幼兒學習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園所為幼兒創設了一個真實、溫馨的“陽陽餐廳”,并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創設了適宜的烹飪區、茶水區、晾曬區、糕點區、清洗區、品嘗區等區域。在“陽陽生活體驗館”里,自主烹飪是孩子們最盼望的活動,孩子們穿上廚師服,宛如一位位高級烹飪師,學習家鄉菜肴基本的烹飪方式:什么叫“文思豆腐”?灌湯包和普通的揚州包子有什么區別?如何腌制“四美醬菜”?孩子們還開展了“每月美食推薦”“合歡美食節”“我是小廚神”等活動,既掌握了做家鄉菜的技能,又培養了安全操作和營養均衡進食的良好習慣。在“共餐”環節,小伙伴們一起享受吃飯的快樂,養成自主獨立進餐的好習慣,學習規范的餐桌禮儀及感恩食物的生活方式。
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引入富含揚州美食文化元素的教學活動,不僅能讓他們接觸到更加真實、形象的揚州美食,也能幫助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揚州傳統文化,從而激發對故土的深厚情感。此外,食育課程的主要目標是使孩子們掌握有關營養的知識,協助他們改變飲食習慣,培養出科學且健康的飲食觀念,并將這些理念融入生活,形成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個過程有助于兒童身體、智力、道德和審美等各方面成長,也能培養其日常生活技巧、保持健康狀態、自主決策能力、感恩心態及愛的能力等。我們致力于打造一種能夠滿足素質教育需求且能夠持久發展的教學模型,讓揚州美食的傳播教育貫穿于實際教學,從而協助幼兒養成優秀的飲食習慣,逐漸塑造出一種讓幼兒一生受益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態度。
三、親父母:在家庭美食中享食之有愛
家的味道是愛的味道,出門在外的游子總能對家鄉美食念念不忘?!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p>
如何讓孩子在園內也能品嘗到“家味”呢?我園每周利用伙委會、家長陪餐日邀請家長來園共同參與幼兒園菜譜的制訂工作,談一談孩子在家中最喜歡的食物,并將其納入我園的食譜。每周二,幼兒園聘請在高校旅烹學院工作的家長、有經驗的祖輩家長等作為家長食育講師,定期來園開展食育課堂。每逢金秋季節,我們開展“香飄美食文化節”“我愛爺爺奶奶菜”“我是小廚神”等廚藝大比拼活動,活動中既有孩子們獨自制作的美食,也有親子共同合作完成的美食。一方面,我們通過家園合作實施“健康飲食,快樂生活”的家庭飲食教育方案,提倡家庭飲食的健康和營養;另一方面,我們旨在普及健康的生活習慣,并通過在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弘揚揚州傳統美食,倡導對環境友好和健康的生活理念。
豐富多彩的食育活動架起了幼兒認識家鄉、認識世界的橋梁,幼兒在參與植物種植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有關種植的經驗,在食物制作中既鍛煉了精細動作,又獲得了生活自理能力的經驗,在食育課程中積累了語言經驗,習得了餐桌文化和餐桌禮儀,積累了社會性經驗食育并不僅僅是指向“吃”的教育,而是兒童方方面面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是奠定兒童一生幸福生活和健康發展的基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