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材料作為可多元組合的低結構材料,能為幼兒提供廣闊的創造空間,將其創意運用于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不僅可以滿足幼兒對自然的好奇與探索欲,還能通過美術創作促進幼兒與自然對話,助力其想象力、創造力、思維及美術表現力發展,進而推動健康人格形成。陳鶴琴“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理念表明,天然材料能讓幼兒獲得真實感受,且相比人工材料更易激發幼幾的游戲興趣與想象力。基于此,本文圍繞自然材料在幼兒園美術區域環境創設、選擇投放及使用等方面的創意運用展開論述。
一、自然啟趣:以自然材料筑境,煥發創意初心
教師可以充分借助自然材料,和孩子共同打造自然化的美術區域環境,讓幼兒走進區域,初步形成對自然材料的感性認識,知道自然材料是可變的、可創造的,激發運用自然材料進行創意表達的興趣。
當然,教師不僅可以用自然材料打造美術區域環境,也可以將自然材料應用于多區域環境打造,還可以利用自然材料在年級組走廊、幼兒園戶外等區域打造環境,通過多種方式讓幼兒接觸自然材料,感受自然材料的可變性、可創造性。
例如,教師借助樹葉、麥子等材料,打造出落葉紛飛、麥浪滾滾的秋季自然區域環境,讓幼兒體驗秋季特色。在區域中,幼兒更愿意使用樹葉、麥子等自然材料進行游戲,戶外散步時也會自主將地上的落葉撿回教室:“這些樹葉可以當作小朋友的裙子。”“這個果子可以當小動物的眼睛。”……
又如,教師利用蘆葦、濕地植物等材料打造蘆葦飄飄的濕地環境,幼兒置身“濕地”,風一吹,蘆葦隨風飄動,幼兒紛紛被吸引,激發了想象:“我覺得蘆葦像丹頂鶴的尾巴。”“像小姑娘的頭發。”“像小鳥的羽毛。”隨后,孩子們紛紛將蘆葦加入自己的作品中。
二、自主探材:從收集到分類,萌發創意靈感
為了激發幼幾對自然材料創意使用的靈感,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走進大自然,自主收集一些適宜的自然材料。在收集過程中,多讓幼兒說一說“這些材料像什么”,一邊收集一邊引發幼兒對自然材料的認識與想象。例如,看到落葉,我們會問孩子:“飄落的樹葉像什么呢?”孩子們回答:“像飛舞的蝴蝶!”“像小姑娘穿著裙子在跳舞。”“像下起了彩虹雨。”
師幼共同分類時,我們會和孩子展開討論:“你覺得可以怎么分類?為什么這么分類?”我們傾聽孩子的想法,讓他們有意識地進行分類,并不斷啟發提問:“這是什么材料?你覺得像什么?”“你覺得圓圓的松果像什么?可以用來做什么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松果像小刺猬的身體。”“像菠蘿。”“像一座小房子。”“像土豆。”“像生氣得炸開羽毛的小鳥。”…這樣的交流過程不僅加深了幼兒對自然材料自身屬性的認識,同伴間也不斷進行互相交流和學習,拓寬了幼兒的思維,激發了其對自然材料創造使用的靈感。
三、自思拓維:借“一物多變”游戲,拓寬創意路徑
為了將自然材料更有效地投放到美術區域中,讓孩子能夠發揮創意運用起來,我們每周會開展“一物多變”游戲,通過接龍的方式讓每個孩子針對某一種自然材料說一說像什么、可以變成什么,從而引發幼幾豐富的想象,拓展其思維。
后期,等孩子慢慢熟悉玩法后,我們每周推出多種自然材料。例如:提供樹枝和石頭,讓孩子們自由組合,通過接龍說一說不同的組合變化,探索自然材料多元變化的創意。同時,我們在區域游戲中鼓勵幼兒將想法運用到作品中,同伴間互相欣賞、互相交流,幼幾自發地動腦、探索、表達和創造,并借鑒其他幼兒的經驗建構自己的學習經驗,形成探究互動式的學習方式,促進深度學習。
例如:本周,孩子們在路上撿到了許多紅色的果子,紅果子成為本周“一物多玩”游戲的主題。“我覺得這個果子像小兔子紅紅的眼睛!”“這個紅果子可以用來當作丹頂鶴頭上的紅冠!”“我感覺很像裙子上的紐扣!”“可以幾個連在一起變成紅紅的嘴唇!”接龍游戲后,孩子們紛紛將紅果子用到各個作品中,并進行了多元創意與表達。
四、自創表美:依材料特質創想,綻放創意表達
(一)借助自然材料本身的色彩進行創意表達
色彩是美術中應用最廣泛、最常見的表現方法之一。大自然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自然材料有其獨特色彩。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關注自然材料的色彩,進行創意想象與創造。教師可以讓孩子們想象不同顏色的豆子可以變成什么,也可以在不同的季節里讓孩子們去大自然中尋找不同的色彩,并提取自然材料本身的色彩進行創意表達,感受自然材料所獨有的色彩美。
例如,春季,教師可以提取花草樹葉的色彩,讓孩子敲敲打打進行花草印染活動;也可以讓孩子去尋找春天的色彩,制作春白花籃、春白調色盤等,感受春天的美麗。秋季,瓜果豐收,可以將秋天收獲的石榴、橘子等榨汁或進行水果扎染活動,也可以制作秋日感官瓶,通過尋找不同色彩的自然物感受秋日絢爛的色彩美。教師也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提取自然界的其他色彩,利用果汁、蔬菜汁作畫,感受自然色和美術色的不同,從而進行創意表達。
(二)借助自然材料自身的形狀進行創意表現
自然材料形狀多樣,哪怕是一塊石頭都各不相同。教師可以借助自然材料本身的形狀讓孩子們展開想象,多說一說像什么,從而激發幼幾創意表達的靈感;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據形狀對自然材料進行分類,如點狀、線狀、塊狀等,方便幼幾選擇創作,從而拓展其思維。
例如:不同形狀的石頭在孩子眼里有一百種創意,圓圓的石頭可以變成小朋友的臉蛋;橢圓形的石頭變成了水里游動的小魚;尖尖的石頭變成了房子的屋頂根據樹枝的不同造型,有的可以變成小朋友的四肢,有的可以變成大樹的樹干,有的可以變成蝴蝶的身體,有的可以變成飛上高空的火箭
葉子的形狀多樣且易于獲取,各種形狀的葉子加上幼兒的奇思妙想就能組合成美麗的圖畫。例如:楓葉可以變成小金魚的尾巴、蝴蝶的翅膀、美麗的火苗;銀杏葉可以變成小朋友手上的扇子、小女孩的舞裙;玉蘭葉可以變成小船的船帆、小魚的身體;將樹葉與樹枝組合在一起,可以變成一整片森林、城市里的房子、海洋里的各種生物;等等。幼兒在樹葉拼貼組合中發揮自身想象力,根據主觀想法實現美術創意表現。
(三)自然材料多元組合進行創意化表現
在美工區活動中,教師可以依據自然材料固有的形態、質地及功能進行搭配組合。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多種材料組合,可以促進幼兒創造力的提升,各種自然材料的開放融合也能為幼兒開展游戲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間。
例如,任意自然物結合陶土可以設計成各種立體造型。水融合沙土,可以進行流沙畫、泥塑等創意活動;水果、蔬菜遇上樹枝,就變成了各種各樣可愛的動物、人物造型;等等。教師也可以通過自然材料的分類投放,讓幼幾將多樣化的材料進行組合創意。在此過程中,幼兒進一步探究自然材料的不同屬性,提升想象空間。
(四)與其他人工材料結合進行創意表現
自然材料由于其自身屬性存在難以保存、容易變色、難以粘貼等情況。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將自然材料和身邊的材料進行創意組合。例如,在教室內提供自然材料資源架及人工材料資源架,同時為幼兒提供個人材料盒,讓其自主選擇喜歡的材料進行創意組合,充分保證了幼兒的自主性和計劃性。
例如,在區域游戲前,教師先讓孩子們拿著自己的材料盒,結合今天將要制作的作品主題,有意識、有計劃性地去公共材料架上選擇所需材料。在自主選擇的過程中,我們鼓勵孩子們兼顧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逐步培養其組合使用的意識。
自然材料與人工材料進行組合能夠方便幼幾進行創作。例如,自然材料可以和紙黏土、紙板進行組合,幼兒可以將多彩的紙黏土涂抹在紙板上作為底色,再利用各種自然材料進行組合構圖。一方面,為自然材料增加了美感;另一方面,紙黏土可粘黏的屬性能夠很好地解決自然材料間難以組合的問題。
總之,低結構自然材料非常適宜投放在幼兒園開放的美術區域活動中,讓幼兒充分想象與創意表達。教師將自然材料運用到環境創設中,在與幼兒共同收集和分類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充分感受自然材料的不同屬性,激發其創意運用的靈感。同時,結合“一物多變”的游戲,將自然材料投放到美術區域,幼兒在不斷觀察、想象、交流的過程中,實現自主學習、同伴間相互學習,從而促進良好學習品質的養成,其審美能力、美術表現力、創造力及思維能力都有了較大提升,更加親近與熱愛大自然,也促進了健康人格的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