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幼幾園課改背景下,幼幾園使用的省編版教材或自主開發的園本課程多以主題活動作為課程組織的主要形式。此類活動符合兒童認知整體性的特點,注重學科、領域和知識經驗之間的整合聯系,是目前幼兒園課程的通用“藍本”。“藍本”是否適用需要依靠有效的主題前審議,其重點在于擬定下階段科學、具體、適宜的主題活動框架和內容。主題前審議,要求“前”而不“淺”,這既是對教師課程實施力的綜合考量,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筆者結合實例,帶領全園教師通過對兩類常見主題前審議的深入實踐,提煉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審議策略,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可行性建議。
一、“審”省編版主題: “前瞻”兒童發展,深挖教材內涵
省編版主題活動有自成系統、內容具體的原教材做參考,前審議的著眼點要在兒童,根據兒童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篩選教材中適合的主題。
(一)“前瞻”兒童發展,做到“兩立足”
立足兒童發展需要原教材是主題審議的“藍本”,讀透教材是前審議的第一步。對標《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是讀透教材的立足點,關鍵在于把握主題能給予幼幾何種核心經驗。以中班活動“小蝸牛爬呀爬”為例,小、中、大班均有以動物為主線的課程,大都涉及了解動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激發探究動物的興趣和能力、萌發關愛之情等三個維度的活動內容。中班幼兒關于動物探究的核心經驗又該指向哪里?根據《指南》中“能感知和發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其基本條件”所示,中班在開展該主題時應側重對蝸牛本身的探究,即認識和探究蝸牛。
立足兒童生活經驗讀透教材只是第一步,讀懂兒童對于明確主題目標更為重要。在前審議階段,必須關注幼兒的生活經驗,清晰地了解他們的原有經驗、真實興趣和發展需求。針對不同主題,用談話、調查、觀察、表征等不同方式去讀懂兒童,這是前審議時催生教師集體智慧的“重要考點”。在主題活動“小蝸牛爬呀爬”開展過程中,幼兒首先通過直接感知積累經驗。活動實施前兩周,教師表示難以把握幼幾對蝸牛的已有經驗,對如何進入主題束手無策。在前審議中,教師回顧了以往開展同主題活動時的經驗,紛紛表示:如果僅憑一份《“尋找蝸牛大行動”的家園倡議書》,讓幼兒在收集蝸牛后便直接進入對蝸牛的認識和探索環節并不妥當。一是時間短促,幼兒對蝸牛不熟悉;二是活動為教師預設,并不來自幼兒的真實興趣。審議后,我們決定在主題實施前增加飼養環節,這既能讓幼幾擁有充足的時間與蝸牛親密接觸,又為教師提供了在自然情境中觀察幼兒已有經驗和興趣的機會。通過兩周飼養,教師明晰了幼兒的已有經驗是簡單了解了蝸牛的外形特征和爬行方式,幼兒對蝸牛的爬行最感興趣,發展需求點為進一步認識蝸牛的基本特征、生活習性等,用多種方式探究與蝸牛爬行有關的活動。于是,主題活動自標設定為:在探究中進一步認識和感知蝸牛的基本特征、生活習性;對蝸牛有探究的興趣,嘗試運用多種方式進行主動探究;有保護和飼養蝸牛的愿望,樹立關愛生命的意識。
(二)深挖教材內涵,做好“兩鏈接”
1.鏈接《指南》五大領域,做好“兩看”
看核心學科占比根據主題活動的內容偏向,我們通常以某個領域為核心,自然地融入其他領域內容。“小蝸牛爬呀爬”是一個帶有明顯科學探究指向的動物類主題,但僅從集體教學來看,藝術領域內容相較科學領域占比更多,核心領域活動內容比例失衡。
看內容組織邏輯性兒童視角下主題活動內容已從整合各領域逐步轉向以解決兒童問題為線索。“小蝸牛爬呀爬”原主題內容組織線索僅是將與蝸牛有關的活動進行簡單拼湊,沒有構建清晰的課程實施走向、路徑等,活動內容之間缺乏內在的邏輯關聯,不符合中班幼兒的認知邏輯。
2.鏈接主題與兒童經驗,做好“兩調”
鏈接兒童經驗,調整活動順序主題實施路徑應以幼幾的興趣需要為推進邏輯,使幾童經驗由淺入深,逐步遞進。在前審議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原教材中的活動推進線索與實際開展路徑并不一致。“小蝸牛爬呀爬”原主題活動遵循從整體路徑到局部細化的活動過程。審議時,教師認為活動實際推進路徑與原設計恰恰相反。活動應從幼幾最感興趣的某一個內容入手,通過不斷累積相關經驗,逐步構建起對蝸牛的整體認知。
鏈接主題內容,調整活動內容前期了解到的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是否都適合編制到主題網絡中?需要篩選的依據,一般會指向幼兒的發展需要、與目標的契合度、主題開展的客觀資源三方面。在篩選“小蝸牛爬呀爬”主題內容時,我們增加了與蝸牛爬行相關的內容,剔除了可能對蝸牛造成傷害的內容,同步篩選了需要經過實際飼養才能獲取的內容。
至此,我們明確了主題活動的自標和實施脈絡,改變了 以往教師對省編版教材拿來即用、照本宣科的狀態,促使他 們在有深度的前審議中為課程把好方向。
二、“審” 原創主題: “前置”兒童興趣,搭建學習支架
兒童對生活的觀察常常會引發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對于無系統資源可參考的原創主題活動,前審議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一)“前置”兒童興趣,做到“兩研”
研讀兒童興趣,梳理內在經驗教師需要通過觀察、傾聽,了解兒童對該主題的興趣,實現兒童經驗的持續推進。在開展原創主題活動“我們搬家了”前審議時,我們采用了“多點并進”的策略:一是一次簡單輕松的師幼對話。我們發現,部分中、大班幼幾有過搬家經驗,絕大多數小班幼幾對此比較迷茫。二是一次意義非凡的實地參觀。教師認為,若讓小班幼兒對新園萌生向往之情,則極有可能激發他們參與主題活動探究的主動性。于是,我們邀請小班幼兒在家長的陪同下前往新園參觀。三是一次全園聯動的問卷調查。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表達能力存在差異,我們設計了三種不同形式的問卷,包括搬家的經驗、搬家的感受與興趣、搬家可以做的事等三方面。在問卷收集方式上,除了常用的“繪畫 + 家長記錄”方式以外,小班還采用了“對話 + 家長記錄”或“在APP上錄音”的方式。
研判主題價值,拓展學習目標原創主題活動的由來是開展主題活動的邏輯起點。前審議時,需要根據以下兩項原則來預判主題價值:一是來自生活事件或問題本身的現實性、獨特性與探究性,二是來自開展主題活動所具備的客觀資源。在活動“我們搬家了”前審議中,教師一致認為孔雀園即將搬至金茂園,這是一件即將發生在幼兒生活中的大事件,如此真實且獨特的經歷,其蘊含的教育契機不言而喻,這一生活事件的價值兼具了現實性、獨特性與探究性。
(二)“廣搭”學習支架,做好“兩創”
創生學習內容,豐富生活體驗原創主題活動內容的優勢在于基于園本、基于生本。我們可以結合本園特色,通過創生活動內容、拓展活動形式,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找到適宜的活動機會。例如,金茂園開展了STEM項自活動實踐的前審議,教師大膽設想了主題中可能生發的活動。實踐證明,隨著活動的推進,STEM項目活動的“彩蛋”層出不窮。小班生成了“幫玩具搬家”活動,他們自己認領玩具,選擇合適的收納工具,整理玩具后來到新園;中班幼兒出于分辨打包箱的需要,開展了“搬家小分隊”標簽制作活動;大班的“運輸滑梯”則是為解決箱子運輸問題而生成的。這讓我們不禁感受到,基于生活事件的原創主題活動擁有更多可能性。
創新學習方式,拓展主題資源原創主題來源于生活,實施于生活,分析與判斷現有資源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審議環節。“我們搬家了”這一主題的情境資源較豐富,幼兒時刻身處真實的搬家場景中。值得一提的是,家長對新園搬遷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普遍表示愿意貢獻自身人力、物力。
幾年來,集團園依托有效教研,對兩類主題前審議開展 了深入探索與實踐。主題前審議應從盲目地拿來到有思考地 批判,從簡單刪減到多元取舍,從表面改編到深入融合,基 于兒童、基于問題、基于情境,讓主題前審議成為真正支持 兒童深度學習的幕后推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