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研活動是我園勞動教研組的一次教研現場。本學期,勞動教研組的研究目標是:引導教師基于班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開展自我服務勞動,提煉各年齡段開展自我服務勞動的策略方法。基于這樣的研究目標,本次教研活動圍繞自我服務的重要途徑—“值日生”開展。通過觀摩大(2)班值日生勞動現場,我們發現一些共性問題。借助教研幫助教師解決問題,同時梳理出大班開展自我服務勞動、提升幼兒勞動品質的策略。
一、觀摩值日生活動,發現真問題
主持人:今天上午我們觀摩了大(2)班值日生活動,先請A老師簡單介紹一下開展值日生活動的情況以及遇到的問題。
A教師:中班時,我班每天由固定的幼兒承擔固定的值日生工作;進入大班后,調整為幼兒每天掛牌自主選擇喜歡的值日生工作。自選值日生工作開展以后,幼兒值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有了明顯提升。但是,一段時間下來,逐漸出現了新的問題,目前最顯著的問題是有時值日生工作會出現一些“空崗”,部分值日生工作幼兒不愿意做,需要教師安排,并且部分被“安排”的值日生在工作過程中比較敷衍。
B教師:我今天觀察到大(2)班幼兒在做值日生時還是比較投入的,基本能夠較好地完成選擇的任務。但也的確發現了空崗的情況,像剛才A老師提到的,部分幼兒在工作過程中不夠認真,做了一會兒就放棄。
C教師:不僅是大(2)班幼兒在做值日時存在這個情況,我們班幼兒也有出現。例如:幼兒雖然掃地了,但地面并沒有變干凈;因為老師要求整理書包柜,個別幼兒就敷衍地完成,一定要老師町著才能認真對待;等等。
主持人小結:從“要我做”到“我要做”,勞動品質至關重要。通過研討可以看出,部分幼兒在承擔勞動任務時出現不愿意做、不認真做的情況,這也是各班存在的普遍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要改變自前給幼幾指派任務的做法,從“要我做”變為“真勞動”。這一轉變意味著需要引導幼兒從被動的任務執行者轉變為主動的勞動參與者,從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品質入手。
二、研討值日生活動,聚焦勞動品質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就今天發現的典型問題進行頭腦風暴。老師們可以根據自已班級開展的值日生活動,提出一些通過值日生活動培養幼兒勞動品質的策略。
A教師:想要培養勞動品質,就要提高幼兒的勞動熱情,勞動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興趣。因此,想要解決“空崗”問題,我們是否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多提供一些熱門崗位,適當減少一些冷門崗位?
B教師:我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某些值日生工作因無人承擔就被取消,這一做法無法培養幼兒主動勞動、堅持勞動的品質。大班幼兒在勞動過程中須具備的很重要的一項品質是責任感,幼兒要能夠耐得住性子、堅持不懈,一旦承擔了勞動任務,就應當盡力完成。
C教師:如何引導堅持的勞動品質?當幼兒被分配到不喜歡的工作時,往往會出現不認真、容易放棄的情況。
D教師:我班曾經采取過“貼紙鼓勵”的方式。幼兒不僅要完成值日生工作,完成之后還要請老師或同伴來檢查,如果完成得好,就可以得到貼紙獎勵。這個方法比較能夠激勵幼兒完成任務。
E教師:我覺得還要反思勞動任務的合理性。今天在觀摩過程中發現,大(2)班的桌椅板凳其實很干凈,不需要值日生再擦,所以這項勞動任務有些不合理。幼兒勞動的過程缺乏實際意義,不利于培養幼兒的勞動品質。
主持人小結:關注真實情境,開展“真勞動”。幼兒在園一日生活處處充滿著勞動的契機,但在很多班級中,幼兒承擔的勞動任務大多來源于教師的指派一這就產生了“幼兒參與勞動卻不明白為什么需要此項勞動”的問題。例如,明明桌椅都很干凈,卻還要讓幼兒每天擦拭,承擔這樣不合理的勞動任務會導致幼兒不愿意參與勞動,或者敷衍勞動任務。因此,幼兒的勞動任務必須在真實的生活中去發現,勞動內容要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實際意義。
主持人:通過老師們的分享,我們應該能發現,一旦勞動內容變得形式化、功利化,幼兒就會不認真,甚至出現“假勞動”的現象。大家是否有關于設置勞動任務這方面的優秀案例可以分享?
表1自我服務分齡內容


A教師:我認為設置的勞動任務要讓幼兒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成就感。我們大班幼兒特別喜歡幫助老師整理戶外游戲器械,雖然一些器械體積大還比較重,但幼兒通過多人合作,每次都能認真地收拾整齊。
B教師:我們大班開展疊被子活動,這項勞動任務既需要合作又具備一定的挑戰性。每天中午起床時,幼兒疊被子的積極性都特別高,有些原本穿衣褲很拖拉的幼兒,為了找同伴共同疊被子,速度明顯變快了。
C教師:我很同意。我們大班在種植區種植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幼兒主動提出參與辛苦的運土工作,過程中非但沒有覺得此項任務勞累,反而能夠積極尋找適宜的勞動工具和勞動策略。在此過程中,幼兒完全沉浸其中,即使滿頭大汗仍然沒有放棄,通過將重物分裝,利用平板推車、輪流運送、接龍等方式,成功將近百斤的土運到了自己的種植園地。
......
主持人小結:大膽設置挑戰,塑造“真品質”。可以看出,大班幼兒更傾向于進行需要一定體力付出、有挑戰性并與同伴合作的勞動。因此,教師在制訂勞動任務時要充分相信幼兒的能力,引導幼兒大膽嘗試有挑戰性的勞動任務。
完成具有挑戰性的勞動任務的過程,能夠讓幼兒真實地體會到勞動的辛苦,在與同伴合作勞動的過程中,積極探索、不怕困難、敢于挑戰等良好的勞動品質也獲得了發展。
三、教研反思
(一)勞動教研的內容選擇
為什么選擇“值日生”?幼兒園階段的勞動教育種類繁多,幼兒園經常開展的勞動包括:自我服務勞動、種植勞動、飼養勞動、工藝勞動、工程勞動等。其中,自我服務勞動最貼近教師與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包含著自我服務,可供研究的內容非常豐富。因此,本學期選擇了自我服務為主要研究內容。在進行自我服務勞動的過程中,大班幼兒主要的勞動方式就是開展值日生活動,而值日生活動也包含了自我服務的大部分內容。除了大班年齡段,其他年齡段也經常開展值日生活動。因此,在教研過程中,每位教師都可以基于本班實踐有話可說,總結出的方法策略有實際依據,避免脫離實際的“空談”。
為什么聚焦勞動品質?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充分肯定了勞動教育對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價值,指出要正確把握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切實加強勞動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因此,無論是對何種形式的勞動教育進行研究,都應以培養幼幾的勞動品質為重要目標。通過研討總結出的大班開展自我服務勞動的策略,最終指向的也是幼兒的勞動品質。
(二)勞動教研的路徑探索
1.基于實踐產生真問題
教研必須在解決“真問題”的基礎上開展。勞動教研重在實踐,教師需通過豐富的實踐才會產生“真問題”。本學期,我們圍繞自我服務勞動梳理出了各個年齡段的實踐內容(見表1)。
2.基于案例總結經驗策略
在開展勞動教研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擅長從具體的案例中總結經驗策略。如上述研討中,教師提出的策略都是基于本班案例的:整理戶外器械、種植區運土、打包被子、疊被子等。將這些來源于案例的零散經驗轉化為可供推廣的一般經驗策略,需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第一,通過分享案例或觀摩活動,將教師的個別經驗轉化為集體經驗;第二,借助教研組的集體研討,對教師經驗進行匯總,并將教師所述實踐內容與勞動的價值、內涵聯系起來;第三,通過歸納總結形成勞動資源庫,提升教師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能力,提升幼兒的勞動能力和勞動品質。歸納總結的“資源庫”可以用表格、圖文等直觀方式呈現,要對教師的日常工作起到實際作用。本組開展的勞動教研路徑大致可以總結為:“勞動實踐 $$ 觀摩分享”“交流研討 $$ 歸納總結”(見圖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