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園是一所位于營區中的部隊幼兒園,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自“十二五”時期開始,園所就立足部隊文化,深入挖掘可利用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體驗為基礎,形成了具有園本特色的主題課程結構。在“十三五”課題和課程游戲化項目的推動下,園所繼續立足軍營文化和資源,以課程游戲化理念為課程自標,以幾童經驗為中心,以園本教研為引領,以戶外活動項自為推進方式,緊緊圍繞“活動內容生活化、活動形式游戲化、活動成效常態化”理念,探究如何以幼兒為中心,利用資源優勢,讓幼兒在軍營戶外活動中快樂發展。
一、課程審議:明晰方向與資源
(一)課程意識審議
在課程游戲化“六個支架”的引領下,幼兒園的課程要從兒童興趣出發,站在兒童角度去思考兒童喜歡的活動。在課程審議中,教師在組織開展戶外活動時已經有了課程意識,知道幼兒喜歡的活動是什么、喜歡的活動方式是怎樣的,能追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生成游戲。但是,教師還是存在著課程模糊點:幼兒現有的經驗是怎樣的?幼兒現階段需要獲得的發展與支持是什么?如何判斷活動價值?·基于此,我們圍繞課程意識,聚焦幼兒游戲水平、材料投放、教師觀察指導等方面,開展了“問題沙龍”“故事賞析”“微格教研”等園本教研。通過集中研討,教師不僅轉變了觀念,更內化了思想,重塑了“兒童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教師是兒童的守護者,陪伴和支持兒童成長”“關注幼兒、關注生活、關注經驗”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真正將課程游戲化理念落實到游戲中。
(二)環境資源審議
什么是資源?怎樣的資源是有價值的教育資源?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對現有的園內資源、已開發和未開發的園外環境資源進行了一次梳理和審議。
園內資源包括游戲區域和游戲材料。我園區域空間設置較為簡單,主要分為大型器械區、建構區、沙水區、操場運動區四部分。此前,我們針對現有的區域空間在戶外區域活動、戶外體育活動、戶外游戲方面做了思考和探索,發現了一個共性問題,即班級與班級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缺少流動性和整合性,幼幾的游戲模式單一、固定,游戲行為缺少自由自主。如何提升區域間的流動性,在單一游戲區域中衍生出多元的游戲價值呢?我們針對區域的流動性和延展性,深入挖掘每個活動區和周邊環境的融合價值,通過在地面、墻面等空間進行布局,延展活動區功能。例如,將大型活動器械及周邊空間整合成多功能游戲區,幼幾背上書包攀爬器械進行“野外探險”,在器械下開展“娃娃家”“小舞臺”等角色游戲,墻面和蹦床底部成為幼兒“打怪獸”練習投擲的小天地。園內的游戲材料除了成品玩具,還有輪胎、竹梯、沙袋、塑料管、地墊、長凳、桌椅等材料,不僅具有生活性,還具有可操作性,幼兒可隨意建構組合、創意想象。
園所周圍環境優美,有豐富的植被資源、地勢地貌和建筑物。這些資源的教育價值在哪里?教育教學的出發點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展了一次教師戶外采風活動,分析園外資源特點和優勢,形成“粗線條”、適宜幼兒的普適性活動目標(見表1、表2)。
表1幼兒園周邊的植被統計分析表

表2幼兒園周邊地勢地貌和建筑物統計分析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園所周邊有著豐富的植被資源,這些植被種類、數量、生長年限各有不同,有著明顯的季節變化。孩子們可以在四季開展豐富的科學探究和審美創作活動,實現各領域發展目標。
幼兒園周圍的地勢地貌各異,有草坪、山坡小道、小樹林、亭子長廊等,適合幼幾開展各種游戲。例如,在草坪上翻滾、追逐打鬧;在山坡小道上頭頂沙包做平衡練習;沿著竹林小路行進拍球;在不同材質、不同坡度的路面騎車,感知摩擦力與騎車難易的關系;在亭子長廊處走平衡,自發進行角色游戲;等等。幼兒的日常游戲內容豐富多元,我們的研究視角就是如何在幼兒現有游戲水平上進行拓展,通過優化場地資源創設富有軍營野趣的戶外活動場地。
(三)家長資源審議
家長資源是我們課程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園90% 以上的幼兒家長為軍人,他們身處部隊的各部門,有著特殊的職業身份和職業特長,他們身上的軍人氣質和情懷也深深地影響著每位幼幾。每學期,我們會對新生家長進行資料分析,按照工作職能、專業特長進行分類統計,納入課程資源庫。隨著每年新生家長的加入,家長資源越來越豐富。各班會根據班級課程開展需要及時調取信息,開展家長助教、“走出去”、“請進來”等活動,讓軍人家長積極參與到幼兒園活動的設計和觀摩中。
二、資源開發與整合:拓展游戲場域與內容
(一)巧用自然資源
幼兒園周邊豐富的環境資源是幼兒最好的游戲環境,也是幼兒創生游戲的基點。自由活動中,我們捕捉到了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在第一次教師集體采風的基礎上,我們帶領幼兒進行二次采風、實地觀察,以兒童視角再次分析戶外場地資源的特點和優勢,并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鏈接幼兒已有經驗,架構高于幼兒原有經驗的富有軍營韻味的戶外活動,讓野趣游戲成為幼兒自主參與、深入探究的學習場所。
斜坡彎道我們把圍繞園所周圍的天然彎道,打造成了幼兒喜愛的“小車樂園”。蜿蜒曲折的車道和地面增加了幼幾騎車的難度和挑戰性,促進了幼幾身體動作的協調、對運動方向與速度控制能力的發展,增強了觀察能力和反應靈敏性。
建筑物 每次戶外活動時,幼兒總喜歡圍著亭子和長廊藏一藏、跳一跳、爬一爬。教師便順應幼兒的需求,擴大游戲空間,投放更多的游戲材料,轉變游戲關系,將傳統“捉迷藏”游戲中幼幼互動轉向幼兒與環境材料互動,衍生出了“營中尋寶”游戲。在游戲中,幼兒自主收集材料,和教師一起制訂游戲規則和玩法。隨著游戲的推進,幼兒又生發了“設計藏寶圖”的情節,使游戲不斷深入。在“藏”與“尋”的過程中,幼兒的溝通、分享、合作和解決問題等能力得到了提升。
小樹叢戶外觀察時,教師發現孩子們喜歡躲在樹叢中玩各種游戲,便抓住契機創生了“小小排雷兵”“穿越烽火線”“CS野戰訓練場”等軍事游戲。在“穿越烽火線”游戲中,幼兒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利用樹木高低、形態、間距的不同,嘗試選擇場地和設計游戲。在“小小排雷兵”游戲中,幼兒利用草叢茂盛、樹木錯落有致、特征多樣的特點,繪制埋雷圖,開展“掃雷”游戲。
(二)整合家長資源
家長的職業是幼兒認識社會的途徑。在戶外野趣活動探究中,家長資源作為戶外活動創設的一部分被卷入進來,合力推動幼兒深度學習。我們利用軍人家長特殊的職業優勢,邀請他們作為特邀教師,組織開展每周一次的“小兵訓練營”活動。活動不僅注重幼幾的體能發展,融合了站軍姿、行軍禮、排隊列隊形和練軍體拳等內容,更滲透了以幼兒合作交往、情感表達和潛能開發等多元能力發展為目標的游戲。軍人家長除了作為特邀教師組織活動以外,還以“指導員”的角色參與到戶外軍事游戲中,與幼兒共創游戲環境,共同推進游戲深入開展。家長的參與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游戲興趣。中班還設立了“家庭日”,明確家長的主要職責是根據游戲需要發布游戲任務,通過親子合作完成資料查閱、表格統計等,為幼兒游戲開展和推進助力。
(三)深入挖掘部門資源
幼兒園周邊部門資源豐富,有汽車連、支援保障營、教導大隊、港勤站等。教師在引導幼兒深入了解這些部門職責的基礎上,根據幼兒的興趣點生發了一系列趣味橫生的戶外軍事游戲活動。例如,小班走進港勤站消防中隊,了解消防員叔叔的工作內容,并以愛促行,生成了運動游戲“營救小動物”;中班走進汽車連,認識軍車的種類,了解不同車輛的用途,并創生了游戲“小小運輸隊”,幼兒化身“運輸員”“小司機”,載人、送貨,開著小車穿行在每個游戲點;大班走進警勤營,觀看站軍姿、隊列隊形、槍支彈藥等實戰演習,創生了“小兵體驗營”“士兵突擊”游戲。幼兒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中獲得了成長。
三、鷹架支持: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一)巧妙設置材料,支持探索
軍營戶外游戲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游戲材料的支持,教師要從以下三方面考慮材料投放的適宜性、多樣性和可操作性,支持幼兒開展多元化探索活動。
以興趣為前提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提供所需材料。幼兒在討論游戲材料的過程中逐漸建立對材料的認識,并在自由建構過程中自然地根據自己的游戲目標生發有針對性的創新玩法。
以技術為依托在投放材料前,教師要先對材料進行審議,審議材料是否適合游戲活動的開展、是否符合幼兒的發展特點、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
以多樣性為支撐豐富、適宜的游戲材料能充分激發幼兒的潛能,讓幼兒在游戲中享受到快樂。輪胎、竹梯、沙包、油桶、PVC管、地墊、迷彩網等是常見的游戲材料,幼兒喜歡擺弄,且更能引發其游戲新體驗。在戶外野趣活動中,幼兒將平衡木與輪胎相組合,變身“小解放軍”葡匐前進,穿越荊棘;將輪胎自由堆砌壘高圍合,變成“士兵突擊”的碉堡和戰壕,開展“兩軍對戰”游戲;將油桶、沙包變成“CS”游戲中追逐、躲藏的障礙物;將塑料飲水管、鉆爬網等自由排列組合、擺放,開展“走迷宮”“車隊運輸線”游戲;幾張大小不一、高矮不一的桌子拼在一起,蓋上一張迷彩網就成了山洞,孩子或是匍匐前進,或是從桌子上跳高、跳遠;等等。孩子們在自由的情境游戲中感受到了游戲的野味和趣味,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獲得新玩法、新體驗和新經驗。
(二)深入觀察、動態追蹤,及時回應
在游戲中,教師要學會觀察,從站在兒童身邊看他們“自娛自樂”,到站到兒童中間定點聚焦觀察,再到走進兒童心中,從橫向觀察到縱向觀察,深入了解幼兒的游戲能力、學習特點、學習品質,并進行動態追蹤。在游戲過程中,教師用文字、照片、視頻等形式將觀察的內容記錄下來,進行分析、調整策略、實時跟進。在游戲評價中,教師通過經驗總結與問題啟發,如“游戲中遇到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下一次游戲可以怎么玩?有沒有什么新發現呢?”幫助幼兒積累經驗,推進游戲發展。
(三)構建可視化空間,師幼互助
游戲活動是幼兒間相互學習的最佳方式。為了讓幼兒看到同伴解決問題、分享經驗的方法,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可視化空間,讓游戲過程可視、問題探究可視、游戲評價可視、游戲創新可視。在可視化空間里,幼兒通過符號表征、語言表達等方式,互相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聽、所想,還共享解決問題的辦法、經驗策略和創新玩法。在教師的協助以及同伴間的相互學習中,幼兒獲得了成就感和快樂體驗,實現了互助互長。
戶外野趣活動“野在環境,趣在過程”。未來,我們將繼續依據幼兒興趣,有效挖掘戶外環境資源,審議創生游戲內容,提供多通道硬件支持,真正做到把空間還給孩子、把自由還給孩子、把游戲還給孩子,促進幼兒自主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