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體系作為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轉換器”,承擔著將政策導向和教育理論轉化為實踐效能的關鍵功能。自2019年11月《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頒布至今,各級教研機構展開了諸多教研方式新探索,涌現出了一批教研工作新樣板,如上海市基于主題的市、區、校三級教研模式,山西省省、市、縣三級項目教研模式,江蘇省基于證據的教研轉型等。然而,教研改革多發生于教研隊伍較強、教研制度保障較好的地區,這使得原本在教育發展中就處于劣勢的農村地區顯得更為薄弱,令人擔憂。在此背景下,分析農村幼兒園教研體系建設的現實問題并提出紓解路徑,對促進農村幼兒園教研工作轉型、提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教研體系建設的現實問題
(一)農村幼兒園教研主體參與度低
農村幼兒園教研主體主要包括區縣教研員、幼兒園管理者和教師。區縣教研員由于要負責全縣的教研工作,加之人手少、任務多,他們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區縣重點幼兒園和直屬幼幾園上,很難顧及偏遠農村幼幾園。以江蘇省某縣級市為例,僅配備了3名幼教教研員,卻要負責全市101所幼兒園的教研工作。“除了年底督導評估,平時根本無法關注到農村幼兒園。”一位教研員如是說道。農村幼兒園管理者的工作以行政事務為主,對園本教研缺乏深刻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針對師資弱、留守兒童多等現狀,農村幼兒園管理者往往疲于應付幼幾園的正常、有序運轉,無暇顧及教研工作,對園本教研問題也存在“等、靠、要”的消極心態。農村幼兒教師身處教育資源匱乏、家庭教育缺失的農村地區,加之工作負荷大、發展空間有限,不僅缺乏參與教研工作的積極性,甚至對教研的價值也有頗多質疑。
簡單地傳達政策要求。依葫蘆畫瓢式的理論學習和政策要求的上傳下達,沒有緊密聯系農村幼兒園現實問題和實際需求展開研究,因此無法讓教育理論指導實踐,教師無法通過教研解決實際教學問題、提高專業能力,從而產生“教研無用”的抵觸情緒。另一方面,農村幼兒園的教研形式單一且層次較低,常見的教研活動或為園內教師之間的聽課評課,或為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的在線培訓。由于師資短缺、資金不足、交通不暢,農村幼兒園既無法為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前沿知識、拓寬教育視野的機會,又難以邀請到區縣教研員深入幼幾園進行指導,更不用說邀請專家學者。這使得農村幼兒園的教研活動往往缺乏活力,難以吸引教師積極參與。由此,農村幼幾園的教研淪為自說自話、無人問津的境地。
(三)農村幼兒園教研保障機制不健全
云南師范大學教授王艷玲曾指出,缺乏人員、經費和制度的保障,教研轉型將舉步維艱。保障機制不健全制約了農村幼兒園教研體系建設,也是導致農村幼兒園教研主體弱參與的客觀因素。首先,區縣教研機構的人員配備和工作安排無法滿足深入農村幼兒園、指導園本教研的要求,部分教研員自身任務重、能力有限,或忙于應付行政工作,或以管理者身份自居,僅僅指出農村幼兒園教研工作的不足,卻無法真正做到下沉到農村幼兒園,為其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其次,農村幼幾園與鄉鎮、村落、其他幼兒園聯系不緊密,難以獲得來自外界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支持。同時,農村幼兒園自身園本教研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和有效的組織建設。最后,農村教師作為教研體系建設的主力軍,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激勵制度,參與園本教研往往只是被動點卯式地應付,無法充分發揮教研在提高教育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面的作用。
(二)農村幼兒園教研內容與方式缺乏針對性與多樣性
調查發現,農村幼兒園教研活動不成體系,存在碎片化、膚淺化問題,這也是農村幼幾園教研工作薄弱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受多種因素限制,農村幼兒園的教研內容缺乏專業性和針對性,多數教研活動只是機械地進行理論學習,或是
二、農村幼兒園教研體系建設的紓解路徑
(一)建立農村幼兒園教研共同體,使其從單獨行動到抱團發展
1.發展農村區域教研,注重園所間交流與互助
農村區域教研旨在打破農村幼兒園孤立無援、自說自話的困境,通過區域內的聯盟,促進農村教師整體發展。農村幼兒園可立足實際,以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為共同愿景,整合多方面資源開展聯合教研活動。例如,湖北省永安縣農村示范校永河小學,多年來堅持校際交流學習,每學期安排骨干教師送課進村小,在校本教研時邀請其他農村學校參加,還舉辦教研開放日,創造機會與其他學校交流探討,逐漸成為區域內教研的“領頭雁”。不同園所的教師圍繞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研討解決方案,實現了資源共享、經驗互通,有效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
2.構建城鄉教研共同體,實現優質資源輻射帶動
城市幼兒園在教研資源、師資力量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通過建立城鄉教研共同體,可加強城鄉幼兒園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城市幼兒園可定期選派骨干教師到農村幼兒園支教、指導,開展示范課、專題講座等活動;農村幼兒園教師也可以到城市幼兒園跟崗學習,親身體驗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此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搭建線上交流平臺,實現城鄉幼兒園教研活動的同步開展與實時互動,讓農村教師能夠及時獲取城市的優質教研資源,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
3.注重城區優質園對農村幼兒園的幫扶指導
成立以教研員為中心,以城區優質園為主體的幫扶小組,依托各種平臺,組織開展送教下鄉、專題研討、同課異構等活動,將教研工作輻射到廣大農村地區,幫助農村幼兒園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二)改革農村幼兒園教研內容和形式,使其從零散單一到聚焦多元
農村幼兒園教研體系建設是農村教研工作從理念到實踐的系統性變革。在內容上,應以適宜農村教師最近發展區為旨歸,防止不切實際的期待和要求。教研內容要從高高在上的理論學習轉向更接地氣的實踐指導,從單純關注課堂教學技能技巧轉向關注課程育人,從零散、碎片化的教研內容轉向基于主題、項自的系統性教研,從指令性的內容設計轉向關注教師的興趣、問題和需求。區縣教研機構可通過向農村教師征集教學問題作為確定教研內容的依據,并在教研活動后及時收集教師反饋,視為后續內容調整的參考,以提高教研內容的針對性和教研主體的參與度,踐行《意見》所要求的“重心下移”“緊密聯系教育教學一線實際展開研究”。在形式上,伴隨我國農村“互聯網 + 教育”服務的不斷深化,信息技術為農村幼兒園教研形式的改革提供了多種可能。通過信息技術平臺的應用,可開展豐富多樣的網絡教研,為地處偏遠、交通不暢的農村幼兒園搭建與同人、教研員、專家對話的網絡平臺。還可以建立省市級、區縣級網絡教研資源庫,上傳優質教研活動實錄、骨干教師視頻課等,給農村幼兒園開展教研活動提供可學習借鑒的經驗。
(三)加強農村幼兒園教研保障,使其從動力不足到條件充沛
農村幼兒園教研保障工作可從增設鄉鎮教研機構、完善教研員培養評估、健全農村幼幾園教研保障機制三方面著手。鄉鎮教研機構的設立可有效緩解受各方限制而對農村教研指導不足的問題。首先,目前一些地區已在農村中心校成立了鄉鎮教研室,配備了專職教研員,或組建了一支由區域內優秀教師組成的兼職教研隊伍,統籌安排區域教研工作,區縣教研機構則做好對鄉鎮專兼職教研員的培訓與管理。其次,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視,為區縣級教研機構做好編制、人員、經費、資源等保障。對區縣級教研員要明確提出深入農村定點指導的要求,通過網絡教研、主題教研、協同教研等多種形式,增強其對農村幼兒園教研的指導力度,提升服務意識。最后,健全農村幼兒園教研的保障機制,打通農村幼兒園教研體系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同時,將教研工作納入農村幼兒園管理者的考核體系,加大教研工作在教師評優評先、職稱普升中的比重,從而助推教研體系建設。
農村幼兒園教研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關乎農村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更承載著鄉村兒童的未來希望,是推動教育公平、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這項工作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幼兒園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來完成。當前,盡管農村幼幾園教研面臨主體參與乏力、內容形式單一、保障機制缺失等重重困境,但通過構建教研共同體凝聚合力、革新教研內容與形式激發活力、完善保障機制夯實動力,農村幼兒園教研體系正逐步從薄弱走向強健。這一體系的完善,不僅能為農村幼兒教師搭建專業成長的階梯,更能為農村幼幾鋪就優質教育的坦途,讓教育的陽光溫暖每一個鄉村角落,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中綻放屬于自己的精彩,為實現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貢獻鄉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