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的限制,一場由幼兒主動參與、合作解決問題的探索之旅便隨之展開。從參觀大棚、動手搭建,到不斷遭遇問題、合作解決,孩子們在真實情境中習得了測量、材料選擇、求助協作、重建加固、調查訪問等綜合能力。該課程不僅讓西瓜提前成熟,更使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收獲了自信與成長,充分體現了“幼兒是課程的推動者,教師是課程的研究者,資源是課程的原動力”的教育理念與實踐。
在兒童本位理念引領下,我園的種植課程開展得有聲有色。我園緊密結合時令變化,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并依據幼兒的年齡特征,以幼兒的興趣與需求為導向組織實施課程活動。在課程實施中,我園高度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把幼兒在種植期間產生的各類問題視為珍寶,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通過為幼兒構建學習支架,助力他們在與大自然的親密互動和深入探索中不斷拓寬自身認知邊界,逐步積累豐富且有益的學習經驗。從課程的籌備到推進,始終將兒童置于核心位置,讓教育自然地融入他們的探索與發現之中,使幼兒在充滿趣味與驚喜的種植之旅中,收獲成長與進步。
一、課程緣起 孩子們的期待
某天,一群大班小朋友在小菜地觀察他們種植的西瓜,他們邊觀察邊交流。
萱萱:西瓜葉子又長大了一點!
語菲:它什么時候能結出西瓜呢?
筱琪:我們每天給它澆水施肥,它就能結出大西瓜。
萱萱:那我們就有西瓜吃嘍!
這一幕引發了教師的思考:幼兒園的西瓜是露天種植的,要等到7月以后才能成熟,但6月底放暑假,孩子們很難體驗到收獲的快樂。怎么辦?幼兒園周邊有多個種植大棚,教師通過實地走訪得知,可以通過給西瓜搭大棚的方式加快西瓜生長速度,或許能實現孩子們的愿望。于是,一場關于搭建西瓜大棚的探究之旅開始了!
二、課程實施 孩子們的參與
(一)參觀大棚
基于幼兒經驗的需要,我們第一次實地參觀了大棚。在參觀活動前,我們做足了準備,和幼幾一起討論實地參觀的任務。最后,全班幼兒分成兩組,一組是有問題還沒有解決的幼幾,另一組主要負責參觀和表征。來到現場,小朋友們異常興奮,他們看到了根據種植需要而設計的各種各樣的大棚。參觀之后,我們引導孩子們分享觀察發現,并進行了記錄。
(二)搭建大棚
經過前期的實地參訪、交流討論,孩子們知道搭大棚的步驟及材料,材料包括竹片、竹竿、薄膜等。在搭建過程中,孩子們遇到了不少困難,教師適時加入,提供適宜且豐富的材料,支持他們探究、試錯、重復等,與幼兒一起分享游戲經驗,拓展了幼兒的生活和游戲經驗。
1.支架要多長?- 一用卷尺
老師:我們搭小菜地的大棚需要多長的支架呢?
愷瑞:我覺得需要長一點的。
萱萱:要從西瓜地的這邊一直拉到那邊。
老師:從小菜地的這邊到那邊到底是多長呢?
幼兒總結了前期搭建大棚的經驗與教訓,做了更加詳細的搭建計劃,他們繪制出了想要搭建大棚的樣子,統計了需要的材料。在重建過程中,他們用竹片確定半圓形支架的位置,保證支架之間的距離相等;用毛線測量橫桿位置,保持橫桿對稱,再用對齊的方法保證橫桿一樣長。
曦文:我們可以量一下。
老師:你們想用什么工具來測量呢?愷瑞:我覺得可以用尺子測量。老師:哪里有尺子呢?
萱萱:我知道,門衛爺爺有,我去拿。
萱萱小朋友飛奔去找門衛爺爺借尺子,回來之后興奮地告訴小伙伴們:“這個尺子叫卷尺!”接著他們便開始了測量。
志通:尺子要對齊!愷瑞:拉直,拉直!曦文:看看是多少,90啦!萱萱:后面還有,
哇,有這么長!
2.雙面膠和毛線,哪個更好用?都用上
在搭建大棚橫桿的過程中,萱萱和瑞瑞合作將一根長竹竿放到了半圓形支架的最高位置,萱萱用雙面膠在橫桿和半圓形支架交界處進行粘貼加固,瑞瑞則找來了毛線,萱萱上前阻止:“不要用毛線,要用雙面膠。”瑞瑞問:“為什么不能用毛線?”“因為毛線不好打結!”瑞瑞說:“我會打結呀,我會打死結,我系的繩子牢!”聽了瑞瑞的話,萱萱很生氣,但是瑞瑞并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萱萱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方法。當瑞瑞系好繩子時,萱萱趕緊撕下一塊雙面膠貼了上去,還說:“我又在上面貼了雙面膠,肯定牢!”瑞瑞說:“更牢!”兩位小伙伴都笑了。遇到爭執怎么辦?教師并沒有過多干預,而是讓孩子們自己解決,最終孩子們求同存異,很好地解決了矛盾。
3.薄膜太大怎么辦?——找人幫
瑞瑞和玥玥拉著薄膜的一端往半圓形支架上蓋,語菲和萱萱見狀急忙上前配合,可是因為薄膜太長、太大,他們嘗試了幾次都沒有蓋上。語菲大聲地說道:“這樣不行,這個膜太大了,我們需要找人來幫忙!”老師說:“你們想找誰來幫忙呢?”“我想請雙雙他們來幫忙。”萱萱請來了小朋友并現場指揮:“瑞瑞和玥玥還是拉著膜,雙雙你要到里面去頂住這個膜,語菲你要和他們一起拉著后面的膜”在萱萱的指揮下,小朋友們一起使勁拉薄膜、蓋薄膜,終于把薄膜蓋上去了。小伙伴們開心地看著他們的勞動成果。在搭建過程中,孩子們懂得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這是一種成長。
4.大棚倒了怎么辦?——重新搭
一場大雨之后,我們的大棚倒了!小朋友們帶著惋惜,清理了倒塌的大棚。
老師:我們的大棚為什么會倒塌呢?瑞瑞:我覺得是因為支架不穩!語菲:我覺得是因為膜太小了!萱萱:我也覺得是支架的問題。玥玥:我覺得可能是膠帶不夠粘。老師:那接下來你們準備怎么辦呢?
幼兒:我們再搭一次吧!
幼兒總結了前期搭建大棚的經驗與教訓,做了更加詳細的搭建計劃,他們繪制出了想要搭建大棚的樣子,統計了需要的材料。在重建過程中,他們用竹片確定半圓形支架的位置,保證支架之間的距離相等;用毛線測量橫桿位置,保持橫桿對稱,再用對齊的方法保證橫桿一樣長。這樣,大棚搭建得既美觀又堅固。經歷挫折,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也很重要。倒塌的大棚就是幼兒一次難得的挫折教育機會。

5.為什么有的花不結瓜?一 一調查、訪問、查資料
萱萱:快來看,我們的西瓜苗開花啦!
語菲:是的,這里也有,1、2、3、4、5、6、7、8,一共有8朵西瓜花。
玥玥:有8朵花就能結出8個大西瓜!
幼兒:啊!能有8個大西瓜!
在大棚的保護下,西瓜加速成長,很快就開花了,也結出了小西瓜。細心的小朋友卻有了新發現,有些花并沒有結出西瓜。于是,我們一起走訪了幼兒園附近的農戶,查閱了網絡資源,請來了專家現場查看,弄懂了其中的原因。
在小朋友們的期待下,西瓜真的在6月底(提前了半個月)成熟了。雖然在放假前只有一個大西瓜成熟了,但是孩子們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都非常開心,心中感到無比自豪!
三、案例反思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要求:支持幼兒自主選擇游戲材料、同伴和玩法。大棚搭建結束后,教師鼓勵幼兒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展示搭建大棚的經歷與收獲。在此過程中,小朋友們不僅獲得了滿足感和成就感,還逐步建立了自信心。
(一)幼兒是課程的推動者
以幼兒為本,順應其天性。大棚長什么樣?大棚有什么用?大棚怎么搭?大棚的橫桿如何才能對稱?大棚支架之間的距離為什么要一樣長?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經歷了探究和實踐,明白了可以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收獲了豐富的數學知識和經驗。
教師從幼兒的實際需要與濃厚興趣出發,選擇了幼幾生活中常見的大棚作為課程主題。孩子們滿懷期待地開啟了實地參訪之旅,他們仰著稚嫩的小臉,仔細觀察大棚的形狀與結構,用小手輕輕觸摸大棚的支架與棚膜,感受大棚的每一處細節。不僅如此,孩子們還親自動手實地操作,他們齊心協力搬運支架,嘗試按照一定的規律和間距擺放材料,在不斷嘗試與調整中,探尋如何讓橫桿對稱,如何確保支架距離相等。
在這個充滿趣味與挑戰的過程中,幼兒的身心經歷了完整的探索過程。他們逐漸明白,原來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都可以巧妙地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比如,通過測量來確定支架的間距,運用對稱的原理來搭建橫桿。這些寶貴的經驗如同璀璨的明珠,被孩子們一一拾取,珍藏在他們的成長寶庫中。而教師精心設計的課程,通過讓孩子們直接參與,為他們打開了一扇觀察世界、探究未知、深入思考的大門,有力地提升了孩子們的觀察、探究、思考等多方面能力,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棚有什么用?大棚怎么搭?大棚的橫桿如何才能對稱?大棚支架之間的距離為什么要一樣長?……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經歷了探究和實踐,明白了可以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收獲了豐富的數學知識和經驗。
(二)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研究者
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和課程觀必須與時俱進,持續發生積極的轉變。如今,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幼兒是充滿無限潛力與獨特思維的個體,只有堅定地秉持尊重幼幾的理念,才會有別開生面的“大棚建造記”主題活動。活動期間,孩子們就像一群勇敢的小探險家,不斷克服難題,延伸活動鏈條,創造了一出又一出精彩的游戲。教師始終將幼兒的興趣放在首位,一旦察覺到幼兒對某個環節產生了更為濃厚的探索欲望(如對大棚通風口設計的好奇),便會毫不猶豫靈活調整活動。教師深知,此活動的核心并非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而是致力于幼兒科學探究經驗的積累。他們耐心地陪伴在幼兒身旁,鼓勵嘗試、引導思考,讓每一個難題都成為孩子們成長的墊腳石,逐步構建起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大廈。
教師重視幼兒的觀察與發現,鼓勵他們提問,如“支架不穩怎么辦?”“膜小了怎么辦?”“為什么大棚上要用壓膜繩?”教師幫助幼兒梳理、歸納、提煉問題,讓幼兒針對假設制訂調查方案、開展實踐研究,并和幼兒一起收集信息、記錄結果、找尋解決辦法。幼兒在不斷嘗試中認識了穩定性、對稱性等概念,即便經歷了失敗也不放棄。在課程實施中,教師是幼兒發展的關鍵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和促進者。
(三)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原動力
幼兒園課程宛如靈動的溪流,源自豐富多彩的生活,時刻流淌變化,充滿著靈動的趣味,它是教師與幼兒攜手編織的教育錦緞。“大棚建造記”課程便是這錦緞上的精美圖案,由幼兒們齊心合作繪制而成。

在課程推進時,幼兒們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挑戰與驚喜的學習樂園。他們如同一個個小工匠,從基礎的框架搭建到細節的完善,每一步都彰顯著他們的學習成果。尤為令人欣喜的是,孩子們良好的學習品質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茁壯成長。他們依賴他人的心理和從眾行為明顯減少,學會了獨立思考,勇敢地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與創意。當遇到困難時,孩子們不再退縮,而是主動與小伙伴交流探討,共同尋找解決方案,學會了合作解決問題。他們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那一雙雙充滿好奇與渴望的眼睛,那一次次積極探索嘗試的身影,無不讓我們驚喜不已,也讓我們更加堅信這樣的課程對幼兒成長的巨大價值與深遠意義。
我們播撒希望的種子,牽著幼兒的手,引導他們在游戲中成長!將實施的課程轉化為孩子成長的養分,助力他們茁壯成長。
專家點評
兒童本位視角下幼兒園種植課程的創新實踐與啟示
南京市六合區馬鞍中心幼兒園 周美云
在幼兒教育實踐探索中,郭老師圍繞西瓜大棚建造開發的種植課程,為兒童本位教育理念的落地提供了鮮活的范例。該課程通過凸顯幼兒主體地位、重塑教師角色定位、創新資源整合模式,構建起具有深度教育價值的實踐體系,為學前教育課程改革帶來了重要啟示。
1.立足兒童需求,構建動態課程體系
依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優質的幼兒教育應創設適度挑戰性的學習情境。此次西瓜大棚建造課程,教師敏銳地捕捉到幼兒對西瓜生長周期的好奇,并以此為切入點設計探究項目。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從實地考察大棚結構,到自主解決支架高度測量、框架穩固性等實際問題,將數學中的空間認知、尺寸計算等知識融入實踐。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為幼兒搭建認知階梯,使幼兒在原有經驗基礎上實現認知突破,真正實現教育活動與幼兒發展需求的精準對接,踐行了尊重兒童天性的教育理念。
2.教師角色重構,推動深度學習發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了教師在幼兒學習中的引導者定位。在大棚建造課程中,教師實現了從知識灌輸者到學習引導者的重要轉型。面對搭建過程中出現的支架傾斜、覆膜尺寸不符等難題,教師摒棄直接指導,轉而采用啟發式策略,鼓勵幼兒通過假設驗證、方案優化等科學探究方法自主解決問題。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靈活調整教學計劃,以培養探究能力為核心目標。這種基于兒童視角的課程設計與實施,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下教師角色的創新轉變,有效地促進了幼兒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3.整合多方資源,拓展教育實踐場域
陳鶴琴“活教育”理論倡導將自然與社會作為教育資源。該課程充分整合多方資源,通過組織幼兒參觀農業大棚、訪談種植專家、邀請家長助教等方式,構建起立體化教育網絡。在實踐過程中,幼兒不僅提升了工程建構與科學探究能力,更在團隊協作中培養了溝通表達、獨立思考等核心素養。這種將本土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的實踐模式,為幼兒創設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實現了認知發展與社會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
該課程案例以創新實踐驗證了兒童本位教育理念的實踐價值,通過教師角色轉型與資源整合創新,為幼兒園課程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它啟示教育工作者持續探索符合幼兒發展規律的課程模式,讓教育活動真正成為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有力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