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讓幼兒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生長”。科學教育作為激發幼兒探究活力的關鍵載體,需立足幼兒興趣與生活經驗,讓他們像科學家一樣觀察、思考。幼兒園里隨處可見的螞蟻,正是連接幼兒與自然、開啟科學探究的絕佳紐帶。從發現螞蟻時的好奇提問,到持續數月的觀察實驗,幼兒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中學會科學觀察、自主解決問題,更在與小生命的互動中懂得尊重與熱愛,讓科學教育充滿生命力。
一、活動緣起:從幼兒的發現開始
戶外活動時,大班幼兒被菜地里、花壇邊的螞蟻所吸引,有的蹲在地上數螞蟻,有的爭論螞蟻的顏色,還有的想知道螞蟻“吃什么”“住在哪里”。這些自發的觀察與提問恰恰是幼兒科學探究欲望的自然進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在于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基于“生活即課程”理念,教師應貼合大班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從幼兒興趣出發,貫徹課程游戲化精神,將“螞蟻”作為探究主題,讓課程從生活中自然生長,讓幼幾成為活動真正的發起者,從源頭激活幼兒的探究活力。
二、活力實踐:讓科學探究“落地生趣”
(一)選對內容:讓興趣成為活力“發動機”
選擇科學探究的內容時,應優先考慮大班幼兒的興趣。當幼兒對螞蟻這一探究對象產生強烈好奇時,他們往往會全身心投入其中,這份專注與堅持本身就是一種珍貴的學習品質。在戶外尋覓螞蟻過程中,幼兒會自主觀察到各種真實現象,產生新的疑問,這些新發現與已有的認知經驗相互碰撞、重新建構,既能深化認知經驗,豐富情感體驗,又能讓探究興趣持續升溫。此時,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的支持和鼓勵,引導他們動手動腦探索答案、解決問題,為他們的深入探究搭建支架。
探究內容需扎根于幼兒的已有經驗,對幼兒的學習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讓探究活動不僅有趣,更有益。探究對象應具備便于觀察、直接接觸、真實體驗的特征。螞蟻在幼兒園里很常見,是幼兒非常熟悉的小動物。幼幾自主探索螞蟻的意愿很強烈,發現了螞蟻在不同季節的生長變化,這恰恰說明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依據天班幼幾的年齡特點和成長需求,教師應敏銳地捕捉到幼兒的興趣點,適時介入,鼓勵幼兒持續學習與探索。
(二)完整探究:讓過程成為活力“保鮮劑”
教師不僅要保證科學探究活動過程的完整和適宜,還要做好活動的整合設計。幼兒的科學認知來源于真實情境、親身體驗與直接操作,關鍵在于讓他們在感受與探索中獲取直接經驗,擁有連貫的探究體驗。螞蟻探究活動持續了數月,幼兒全程見證了螞蟻從生長、發育到長大的生命過程,自然而然地萌生了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之情。活動中,我們整合了多種資源,打破領域界限,生成知識脈絡,圍繞“螞蟻的外形特征”“螞蟻喜歡吃什么”“哪里能找到螞蟻”“螞蟻的居住環境”等幼兒關注的核心問題,以“談螞蟻一找螞蟻一探螞蟻”為線索,通過個體觀察、小組合作、集體研究和親子實驗等多元方式推進,幫助幼幾實現知識的同化和順應,在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上進行批判與反思,獲得完整的學習經驗。
(三)開放時空:讓自由成為活力“加油站”
科學教育的活力表現在幼兒自主思考、探究、發現,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并采取方式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它需要時間的積累和空間的開放。處在前運算階段的幼兒需要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和發現,使科學教育煥發活力。科學探究場的開放使幼兒對自然的探究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幼兒共同在生活環境中尋找螞蟻,一起完成相關調查和記錄。在螞蟻探究活動中,教師可以適時拋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如“下雨天螞蟻會躲到哪里呢?”“為什么螞蟻可以搬起比自己大很多的東西?”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同時,可以邀請具有專業知識的家長走進課堂,引導幼兒學習正確飼養螞蟻的方法,使家庭力量深度滲透探究活動,真正實現家園協同與教育資源共享。
三、思與行:解碼大班科學教育的“活力密碼”
(一)有活力的幼兒:在與環境“對話”中長經驗
瑞吉歐教育理念強調將環境視為幼兒的“第三位老師”,認為其蘊含著“富有人格溫度的教育力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二者都印證了環境對幼兒成長的關鍵意義。幼兒是生長的有機體,他們在與環境的對話中逐漸成長。
幼兒園的“后花園”就是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教師、幼幾、事物都是環境的一部分,環境會和幼兒自然地產生對話。教師將幼兒帶到后花園發現了螞蟻,就是給幼幾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環境。螞蟻搬食物、進食、爬行…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是與幼兒建立聯結。幼兒接收到信號并做出反應:“螞蟻是用顎吃東西的,螞蟻的觸角是這樣的!”當幼兒將多種食物提供給螞蟻時,等同于拋出一個問題:“你最喜歡吃什么?”螞蟻馬上也會用行動回答幼兒,因為螞蟻會大量聚集在最愛吃的食物上。幼兒在與材料、環境的互動中,會自然地積極思考、主動探索,這一過程有助于他們養成敏銳觀察、主動發現問題的習慣。
(二)有活力的幼兒:做“會想會試”的小小研究者
親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幼兒認識自然的最好途徑。得天獨厚的戶外資源是幼兒探究活動得以延伸和深入的重要保證,是喚醒教育活力的關鍵條件,更是助力幼幾抵達最近發展區、支撐其成長的關鍵。因此,幼兒興趣會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們滿懷熱情地投入探究活動,并發展自己的“理論”:螞蟻的家在地下,螞蟻最喜歡吃的是餅干…幼兒通常先提出簡單的問題:“螞蟻喜歡吃什么?”他們會逐漸發現問題背后的復雜性,進而主動將其拆分為不同的維度進行深入探究。幼兒會逐個梳理細節,嘗試控制干擾因素,隨著探究的推進,得出的結果也越發接近真實情況。在此過程中,幼兒展現出的堅持、專注、合作,以及敢于想象和創造的品質是非常可貴的,是他們終身受益的積極態度。這也再次證明,只要提供適當的環境與刺激,幼兒就可以在觀察、記錄、討論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并獲得新經驗,積累、重組和延伸已有經驗,從而在認知、社會性和情感等領域實現全面均衡發展,造就完整兒童。這種學習方式遠比接受成人被動灌輸獲得的知識更加深刻、牢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三)有活力的教師:做“看得見活力”的旁觀者
教師應該成為細心的旁觀者,樹立科學的幾童觀、游戲觀和課程觀。首先,應及時抓住教育契機,讓幼兒在行動中學習。其次,在觀察了解幼兒的基礎上,注重激發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探究中自主建構知識經驗。再次,教師要重視經驗回顧,推動探究的深入。最后,教師要關注幼兒多種經驗的獲得,營造開放的氛圍。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成為“教育活力”的貢獻者、接力者和合力者。教師要充分尊重、理解幼兒想要自主探索的愿望,并相信幼兒有能力解決困難,發現幼兒在探究中出現困難時,不急于“點撥”。縱觀螞蟻的項目探究活動,過程一波三折,可貴的是幼兒在出現問題或遭遇挫折時都沒有放棄,而是迎難而上。教師需用心觀察、詳細記錄探究過程,及時捕捉有價值的信息,再通過回顧活動、互動對話與反思總結,幫助幼兒梳理探究意義。同時,教師要持續鼓勵幼幾主動探索,引導他們在探究活動中學會科學觀察和自主表征,并不斷延伸探究方向,真正讓幼兒的學習過程可感、可見。
(四)有活力的教師:做“守護生命溫度”的促進者
科學教育不再以傳遞靜態知識為核心,而是更注重培養幼兒的情感態度、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他人、環境積極互動、和諧相處的素養。幼幾園不僅要關注幼兒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科學觀念的建立,更需要重視科學素養和人文情懷的雙重培育,引導幼兒從人文視角思考世界,從小懂得尊重生命。
螞蟻探究活動本質是一場生命主題的探索。當我們計劃將螞蟻引入班級飼養區時,需要向幼兒反復強調“不打擾、不傷害”,避免驚擾螞蟻的自然生活。同時,我們為螞蟻搭建了貼近它們自然習性的“家園”,讓自然探究活動充滿人文溫度,既為幼兒創設了真實的學習情境,也讓教育的生命力得以延續。幼兒在照料螞蟻的過程中逐步理解了生命平等的意義,懂得了人與動物、自然和諧共處的道理,從而在心底播下尊重生命的種子。
教師要嘗試在規范框架下賦予教育新活力,疏通教育的源頭活水,激發幼兒園、家庭、社會的教育活力,促使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充滿活力和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