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是孩子重要的生活品質,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生活觀念、生活習慣和品行修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一日活動皆課程,生活活動也是課程的一部分,強調生活教育,對孩子的生活成長與習慣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一、“良好生活習慣”養成路徑設計與實施的現實需求
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價值意義生活成長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孩子的行為習慣與品行素養。養成優秀的“生活習慣”對幼兒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價值與意義。
積極回應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動力召喚教育部對中小學勞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浙江省教育廳更是明確了勞動教育的內容,其中就包括日常生活勞動。對學齡前幼幾而言,養成優秀的生活習慣,可以為其日后進入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成功滿足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情緒體驗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以《小孩不小歌》強調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在養成良好習慣后,幼兒會獲得滿足感,會因優秀的生活習慣而發展自我效能感,從而獲得豐富飽滿的情緒體驗。
高質量生活習慣養成與學習品質培養陶行知提出:“課程即生活,生活即課程。”日常生活中開展的任何一個活動都屬于課程。通過高質量的生活習慣,幼兒能夠形成專注、持久、堅持等優秀的學習品質,這些都是幼兒未來學習所必備的。量變引發質變,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引發幼兒未來更好地發展。
(一)“良好生活習慣”養成中的現存問題
我們通過觀察與梳理發現,幼兒“良好生活習慣”養成中存在以下現實問題,亟待教師的關注與解決。
有理念但落地難,實踐性缺失當前,我園教師的兒童觀與教育觀已經得到更新優化,但在具體實踐方面存在理念與實踐上的落差。部分教師在實踐中忽視了生活課程育人的內涵,忽視了對孩子生活活動的關注,更重視教學和游戲,導致孩子生活習慣差、生活能力不足。
有規劃但顯零散,結構化不深教師逐漸關注生活活動,雖有設計與規劃,但是呈現碎片化活動,缺少完整邏輯線與行進線,使得生活活動的組織設計欠缺結構化,對孩子生活體驗的思考、行為的改正、習慣的養成意義較淺。
有實施但欠質量,增值效應不大 教師更多地以傳統的“說教”“監督”形式組織生活活動,沒有把幼兒放在主體地位,使得生活活動實施不僅無法引發幼兒的興趣與主動性,活動組織形式較單一,還獨立于幼幾的一日生活,導致實施過程中增值效應較小。
圖1 “三JU”策略網絡圖

二、“三JU”策略:良好生活習慣養成路徑的設計與實施
“三JU”策略是指:聚趣、具身、俱增。“聚趣”指向真正屬于兒童的興趣,不是成人視角的幾童興趣,需要對兒童進行大量調查與訪談;“具身”是兒童親身體驗、參與真實情境的一種學習方法;“俱增”即日益漸增,是基于兒童自審的評價(見圖1)。
幼兒生活習慣的養成與生活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定的主題引導、情感關注、環境營造、評價激勵等。下文以“學會喝水”為例,具體闡釋如何通過“三JU”策略助推幼兒生活習慣的養成。
(一)聚趣:生活情境,內融趣味
幼兒園傳統的喝水環境以教師創設為主,缺乏幼兒參與。如何讓幼兒參與到喝水環境中,創設有趣且有意義的喝水環境,將喝水內融于生活,使習慣養成潤物無聲呢?鑒于此,教師形成了三條策略:
策略一:關注年段差異,巧融趣味環境
由于孩子年齡存在差異,喝水環境的創設也需因段而異,教師巧妙地將環境與喝水融合,富有趣味性,切不可“一刀切”。小班幼兒年齡小,動手能力弱。教師在引導幼兒討論如何創設喝水環境時要便于幼兒辨識、操作。
案例1:水寶能量站
教師利用幼兒喜歡的水果創設喝水環境,為每個幼兒準備一個水果寶寶夾子。考慮到小班幼兒小肌肉群發展較弱的現狀,教師采用夾子裝飾水果圖片的方式進行趣味性記錄,同時鍛煉幼兒的小肌肉群力量。
根據年齡段差異設置符合孩子需要的喝水環境,幼兒會主動關注喝水這件事。自己動手創設喝水環境能更好地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喝水記錄,調動其喝水積極性。
策略二:注重過程體驗,趣增“積 累動力”
環境具有隱性的教育功能,教師可以把課程主題下某個領域的小知識點巧妙融入喝水環境,讓幼兒在喝水記錄的同時能夠對主題下相關領域知識進行體驗、操作、鞏固。
案例2:水寶寶找朋友
大班教師在與幼兒討論如何創設喝水環境時提出問題:“能否讓喝水變得更有趣味和挑戰性?”通過集體討論,大家認為可以結合當前學習的“8的組成”知識點,將其融入喝水環境中(見圖2)
圖2大班融入“8的組成”的喝水環境

把主題相關知識有機融入喝水環境中,喝水記錄不再單一,同時讓幼兒能夠通過練習和操作鞏固知識點。這樣的喝水環境更具挑戰性和趣味性,讓幼兒更主動參與記錄,更愛喝水。
策略三:螺旋變化場景,促進“積 習成常”
喝水環境若一成不變,幼兒的操作興趣必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弱或者消失。因此,喝水環境的創設要與時俱進,結合幼兒現階段的需求和興趣點,使其更富有教育性。我們根據主題和幼兒興趣點的發展變化,對喝水環境進行了調整,同時將一些領域知識點滲透其中,讓喝水環境更有深度,也蘊含更多教育價值(見表1)。
(二)具身:體驗對話,具身感知
具身認知理論是心理學中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即人在開心的時候會微笑,會變得更開心。這與3~6歲幼幾的學習發展特點十分契合。我們強調幼兒需要在其感興趣的活動中進行真實體驗,從而獲得真實經驗。如何讓幼兒真實參與喝水活動呢?教師充分尊重幼兒,形成了三條策略。
表1喝水環境創設說明

策略一:“微會議”引導式對話,在探討中理解習慣意義
幼兒喝水的問題讓幼兒自己解決,教師借助“兒童會議”的方式與幼兒一同梳理這段時間喝水時出現的問題,給幼幾自由決定的空間,讓他們商討對策。
案例3:微會議“開會啦!”的組織
教師:雖然我們每天喝八杯水,每次半杯,但通過觀察發現,很多幼兒接水只接少量水,喝水后也未進行記錄。這該怎么辦呢?
幼兒A:可以畫一張提示牌!
幼兒B:提示牌旁邊再畫一個箭頭。
幼兒C:可以請一個小朋友檢查喝水情況,還要做一個喝水管理員的胸章。
一種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幼兒在喝水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出現反復現象也屬正常。案例中,教師通過兒童會議的形式拋出問題,讓幼兒商討。這不僅是尊重幼幾的表現,更讓幼幾在關注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以外,也學習傾聽、尊重和接納他人的愿望和需求。
策略二:巧用“試錯法”,在調試中改進不足
幼兒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試錯的過程,良好喝水習慣養成的過程中也要允許孩子試錯。孩子在制訂喝水規則、實驗觀察等活動中不斷試錯與調整,每一次試錯都為養成正確、科學的喝水習慣奠定了基礎。
案例4:“半杯水的標記”試錯法
怎樣才能又快又準地接好半杯水?孩子們有的提議做個記號畫一條線,有的說貼一段雙面膠·教師沒有否定孩子們的想法,而是鼓勵大家去試一試。第二天水杯清洗消毒后,孩子們發現做好的標記沒有了,于是大家又開始想辦法…
以上案例在生活活動中時常發生。幼兒用自己的方法嘗試、探索和解決喝水規則及如何喝水等問題,在不斷試錯中提高同伴合作、交流、協商、表達等能力。
策略三:團討“疑難點”,在榜樣示范中潛移默化
幼兒期是萌生規則意識和初步形成規則的重要時期,從小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有利于發展其意志力和控制力。因此,我們要尊重和相信幼兒,利用幼兒園生活、游戲等環節,讓幼兒參與到班級規則制訂中。
案例5:微討論“我喝水我做主”
教師拍攝了一段幼兒日常喝水的視頻,引導幼兒觀察,同時拋出問題。
教師:你發現問題了嗎?
幼兒A:喝完水沒記錄。
幼兒B:有小朋友亂插管子,有人接水不排隊!
教師:那應該怎么解決呢?
于是,大家決定一起制訂喝水規則。
案例中的對話激發了幼兒制訂喝水規則的強烈意愿,大家達成共識,約束不良喝水行為,從而促進了對良好喝水習慣的養成。
(三)俱增:長程履行,自審行為
評價是幼兒園課程與活動實施的最后一環,也是優化幼兒行為與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關鍵一環。結合我園2023年項目課程評價課題,我們在活動的開始階段、實施階段、結束階段融合了多樣評價方法,讓幼兒更深刻地認識喝水的重要性。
1.交互式鼓勵:趣行動
活動開始階段,我們讓幼兒以印章式、氣泡式等自評或互評方式認識推進活動,初步進行判斷、分析,提高歸因能力,同時讓幼幾理解喝水的重要性。
案例6:印章式“喝水環境好或不好”的組織
活動的開始階段更多的是猜想、計劃書的制訂,但由于幼兒年齡特點,往往會出現很多不切實際的大膽猜測。因此,我們運用印章式的評價方式幫助幼兒理清思路。當教師問幼兒為什么沒有記錄喝水情況時,有的說忘記了,有的說沒有挑戰性,有的說喝水環境不好…于是,大家決定進行印章式評價。
2.日志式策劃:助積累
在活動的實施階段,我們運用了日記式評價,即結合每天的具體活動內容,以幼兒參與式日志、教師觀察式白志進行評價。教師采用微視頻、微信日記、微信推送等電子媒介,與幼兒共同記錄活動過程中的足跡,讓家長、幼兒、幼兒園管理層、教育同行、社會人員等各個層面參與評價,提出建議。從幼兒日志中,教師解讀幼兒的肢體動作、語言和表情,分析幼兒在活動中的學習和成長情況,讓評價更有依據,評價主體更多元、更有趣。
3.回顧式審視:真知會
回顧是指在項目活動結束時,通過作品記錄、成果展示、評價單等方式回顧整個習慣養成過程。教師采用回顧式評價中的回顧評價單進行評估,對幼兒一個階段的喝水情況進行評價,讓教師、家長都參與到喝水項目活動的評價中。教師通過縱向曲線圖評價單個幼幾的習慣養成情況,通過家長的觀察評價反饋更好地收集幼兒在家的喝水習慣養成情況。
三、真想·真知·真會 -良好生活習慣養成路徑的思考
通過培養喝水這一生活習慣,教師從觀念優化、模式優化、路徑優化三個層面獲得了全新思考與感悟。
第一,教師正確認識到生活活動的作用,轉變了自身行為方式。在探索生活活動優化過程中,教師首先在觀念上進行了改變,摒棄了說教、監督等舊模式。其次,以支持者、合作者、學習者的角色參與其中,引導幼兒實踐、探索、發現并積累經驗。師幼互動行為增多,關系更為融洽。
第二,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創新模式,增強了幼兒的主動參與。教師跳出以往生活活動開展的框架,不僅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而且從幼幾原有經驗和興趣出發,讓幼幾圍繞有價值的興趣點去探索和發現科學合理的方法,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化“被動”為“主動”。
第三,新穎、互動、挑戰的路徑內核,讓幼兒的成長潛移默化。以喝水記錄墻為載體,首先,教師把領域知識融入其中,讓其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其次,根據主題和孩子喜好不斷更新喝水記錄墻,吸引幼幾參與;再次,設置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操作方式,引發幼兒與其產生互動。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項目活動的方式推進幼兒生活活動,從情趣、生活等角度進行規劃和設計,并結合幼兒的興趣點進行調整,讓生活活動在幼兒生活中發揮最大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