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們歡聚在北京大學人文學苑,圍繞《孫紹振文集》和孫紹振老師的學術思想,各抒己見,一起探討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話語體系取得的成就、積累的經驗和未來的發展。我非常榮幸代表北京大學中文系,特別是北京大學文學講習所和北京大學詩歌研究院,祝賀《孫紹振文集》的出版,并對孫老師和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孫紹振老師與北京大學中文系淵源深厚。他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系友,也曾與中文系許多老師共事。70年前,19歲的孫紹振先生考入北大中文系,成為中文系系史上人才輩出的1955級學生中的一員;70年后的今天,孫老師已經是著作等身的大學者、桃李滿天下的大先生,他帶著厚厚的20卷大作回到母校,和大家一起參加這次盛會。我想代表中文系的老師們和朋友們,向孫老師對母系的深情表達由衷的感謝,對孫老師取得的成就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敬意!
孫紹振老師是中國當代學界取得杰出成就的大師和大家。他17歲就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從此將文學作為他的終生所愛。1981年,他發表的詩論《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和謝冕老師、徐敬亞老師的文章一起并稱為詩壇“朦朧詩”理論的“三個崛起”,他也由此成為廣受矚目的評論家。從那時到現在,孫老師以他過人的才情和對文學思想持續探索的熱情,出版了一部又一部大作,取得了諸多突破性成就。他研究視野開闊,研究領域寬廣,研究成果具原創風格,學界稱他為“閩派批評”的旗幟性人物。擺在我們面前的20 卷《孫紹振文集》,匯編了孫老師迄今為止的全部代表性學術著述和文學作品,內容涵蓋文學理論建構、文學批評、演講、語文教育、文學創作等。
孫紹振老師是一個具有鮮明個性和風格,建構了自己文學理論和思想話語體系的學者。他的所有探索和成果,都圍繞著“文學”展開。從文學涉及的領域而言,他的成果覆蓋文學理論、文學批評與評論、文學教育、文學創作,文學的不同領域和面向在他這里都是打通了的。從文學研究的時段和時代而言,孫老師貫通了古今,他不僅研究當代詩歌、當代散文、當代理論,也研究古典小說、古典散文以及四大名著和古典美學。從文學研究的國別而言,他并不僅僅研究中國文學,而且以世界文學作為自己探索的平臺,力圖從中國文學經驗出發,構建世界性的文學視野和普遍性的文學理論。可以說,孫老師的學術成果確立了一種獨特的“孫氏文學學”。構成所有這些研究成果的本體論式內核,是他對文學的獨特理解:文學是孫老師這輩子的事業,也是他的精神信仰。他的文學成就能夠打通創作與研究,貫通古典與現代,突破國別限制,也正源于對文學的熱愛和期許。當前正處在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關鍵時期,孫老師的研究成果為中文學科尤其是文學研究建構自主的理論話語體系,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杰出貢獻,也將為后來者提供扎實的研究基礎和重要的學術經驗。
預祝今天的研討會圓滿成功!
祝福孫老師身體健康,學術青春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