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古詩詞課》書里書外

2025-11-17 00:00:00王競
名作欣賞 2025年11期

書里

不同性情的人,會傾心于不同風格的古詩詞讀物,而傾心于《古詩詞課》的朋友們,會是什么樣的人呢?葉嘉瑩先生的《古詩詞課》自2018 年初版以來,發行量早已突破30萬冊,喜歡它的朋友不在少數。是什么打動了他們呢?這些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朋友們,身上一定也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質吧?

熟悉葉嘉瑩先生的朋友都知道,葉先生非常注重詩歌中“興發”和“感動”的力量,這種“感發”,既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所含蘊的質素,也是詩歌可以傳誦千年而不斷的動力。“感發”會帶來啟發,卻又不同于“啟發”的方式,因為它不帶有目的性,而是直接從文本本身出發,自然而然地,探微尋幽地,根據詩詞不同的特質,剖析它所蘊含的生命力量——對,就是“生”和“命”二字,生生不息地穿越時間的力量,宇宙洪荒般地籠罩著全人類的命運。同時,它并不想指導你,高聲地教育你,它只是感染你,輕輕地告訴你。

春風春鳥、秋月秋蟬,游子遠行、壯志難酬……大自然的物象,人世間的悲歡,“動”了人心,“興”了感情,借由詩篇傳遞給今日的我們,我們“不僅仍可以同樣感受到當日詩人的感動,并且還可以因當日詩人的感動,而引生出今日之自己的更多的感動”a。貫穿于《古詩詞課》全書的,就是這種興發和感動。從《詩經》中的“苕之華,蕓其黃矣”到《古詩十九首》中的“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從初唐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到中唐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表面淺明易懂,內涵卻深遠幽微;它們感發的生命豐富雋永,活潑潑充滿能量,經由葉先生的“感之”“講之”,在千百年后仍然能夠撥動讀者的心弦,引起新的感發。

由于時代不同,或詩人的性格不同,詩歌中感發的方式也會有不同。“漢魏詩的好處在‘氣骨’,因為它的感發力量多是通過詩的章法和句法表現出來的;盛唐詩的好處在‘興象’,因為它的感發力量多是通過形象表現出來的。”《古詩詞課》上編關于詩的二十課,充分而具體地詳述了這種種不同的感發:曹操是直接的感發,古直沉厚,霸氣外露;阮籍的詠懷詩是層層感發,言近而意遠;與阮籍同時代的嵇康則是以“氣”和“風神”取勝。又如,有的詩是一開頭就表現出感發力量: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而有的詩是羅列一大堆典故,慢慢蓄積,到最后一刻才一起傳達出來,比如永嘉詩人劉琨的《重贈盧諶》,先一連串用了六個典故。在講解這類以思力取勝的詩歌時,葉先生會詳述大量的歷史背景和文學典故,并在整個古詩詞的三十六課中循環往復、前后補充。這樣一來,讀罷此書,便可以集齊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相關“常識”而召喚神龍了——這也是封面上“詩詞大家葉嘉瑩親授 一窺古典詩歌堂奧的鑰匙”的應有之意。

除注重“感發”之外,《古詩詞課》另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它是一門“課程”。所謂課程,編寫時就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一組成熟的方法。《古詩詞課》分上下兩編,一共三十六課,上編是關于詩的介紹,始于《詩》《騷》,終于晚唐李商隱,共二十課;下編是關于詞的介紹,始于晚唐之溫庭筠,終于南宋末之王沂孫,共十六課。“本書所選錄的作者和作品,就中國詩歌的數千年之傳統而言,原不過只可能算是嘗鼎一臠,當然不夠全面。不過我們的選錄和評說,卻基本上可以說掌握了兩個重點,其一是我們希望所選錄的作品,可以大致掌握到中國詩歌由《詩》《騷》以迄于晚唐此一演進和發展之階段中的一些重要的線索;其二是我們希望我們所做的評說介紹,可以大致傳達出詩歌中的興發感動的生命和作用。” 可見本書的初心,是通過篇目的選擇、結構的排布、講解的方式、內容的串聯,來用一本書的容量,讓讀者朋友們了解中國詩詞發展的脈絡和特點;特別是,通過傳遞詩詞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使讀者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掌握“感發”的方法。

書的“序說”中交代得非常清楚:書稿完成于“各地講授詩詞的一些系列音帶”的基礎之上,乃作者出于對“介紹和弘揚中華之優秀精神文化”的一份責無旁貸之心。自1979 年回國講學的申請得到批準后,葉嘉瑩幾乎每年都利用假期,自費從溫哥華回國舉辦古詩詞講座,先后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云南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講學,師生反響熱烈。1990 年正式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中國大陸的古典詩歌教育中。彼時,葉嘉瑩先生六十六歲,圍繞詩詞而展開的諸多工作,早已由早期的“為己”階段,進入一直持續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為人”階段。而在這種從主觀到客觀、從感性到知性、從欣賞到理論兩種不同的研讀態度和寫作方式的轉變與融合的過程中,葉嘉瑩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大體說來,我對于詩歌的評賞乃是以感性為主,而結合了三種不同的知性的傾向:一是傳記的,對于作者的認知;二是史觀的,對于文學史的認知;三是現代的,對于西方現代理論的認知。” 這就是課程的基本方法,《古詩詞課》完整又生動地展現了葉先生研讀和治學的這種取向。比如,第一課“詩經”,講解賦比興,提到西方理論中的“潛能”和“符碼”;第二課“離騷”,分析《離騷》留給后世詩歌史的殉身無悔、上下求索、香草美人、悲秋傷逝的幾個“母題”,第六課至第八課講魏晉詩人,詳述阮籍、嵇康、陸機等人的生平。至于第十七課“杜甫”、第十三課“陳子昂”,第二十課“李商隱”等諸多課程中,更是將傳記的、史觀的、現代的三個知性講解維度揉在了一起。

而下編十六課關于詞的講解,則貫穿了葉先生在詞學理論上的洞見與開拓。首先,詞與詩在本質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講解的側重點自然也會有所不同。不同于詩的“情動于中”和“志之所之”,詞的產生原沒有什么言志和抒情的用心,不在中國詩學傳統之內,只是文人士大夫們脫離倫理政教之后,為流行音樂填的歌詞。但在此種歌詞的上乘作品中,卻自帶一種“要眇宜修”、曲折幽微的美感特質,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葉先生從風評欠佳的五代《花間詞》中看到了詞的這種特質,選取花間詞人溫庭筠的一首小詞《菩薩蠻》講起,透過“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來尋覓此中鮮活豐沛、自尊自愛的生命。課后的“作品選注”又選擇了六首比較有名的溫詞作品,從水精簾、頗黎枕、鴛鴦錦、金鸚鵡等意象,引導讀者從純粹的美感和多義的符碼入手,引發高遠的聯想和感發。花間詞人之外,南唐馮延巳的家國隱憂、中主李璟的家國傾頹之遭遇,又豐富了詞的難言之隱的層次。第二十四課和二十五課更是選取特色鮮明的“純情詞人”李煜和“理性詞人”晏殊進行對比,“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縱是抒發出了無盡的無奈與深悲,但終是難敵“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的克制與理性。

這之后,經由歐陽修、蘇軾等人的開拓,飽含憂患的南唐之詞風,漸漸讓位于詩人自身學養和襟抱所帶來的“詩化之詞”,這些詞境界遼闊,既如天風海濤,亦含蘊曲折。其中尤佳者如辛棄疾,“在龍騰虎躍的英姿豪氣中,還表現有一種欲飛還斂的悲郁之情和纏綿之致”。——在第三十三課“辛棄疾”中,葉先生一如既往地在傳記的、文本細讀的方式下,既呈現了辛棄疾“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的高遠博大、矯健豪壯,也呈現了其“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的多情善感、深切同情,并且毫不吝惜地將其評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偉大而杰出的詞人”。——依我看,葉先生對辛棄疾的欣賞程度,位列第三,僅排在陶淵明、杜甫之后。他們都是用生命來寫作詩篇,用情至深至誠。葉先生喜歡“真”人,她常說“修辭立其誠”,“第一流的詩都是自然流露的”:陶淵明“更無一字不清真”,杜甫“對國家、人民、妻兒、好友,直到自然界的一魚一鳥、一花一木,都始終保持著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懷與熱情”,“詩中所經常表現的那種忠愛仁厚之情乃是出于一種天性至情的流露,因此總是帶著震撼人心的感發力量”。 她自己也是這么做的,“余雖不敏,然余誠矣”,每一次講課她都傾盡了全部的心力,“一些關懷我的友人,聽過我的講課后,常常勸告我不要講得聲音太大,要節省點精力,注意自己的身體。可是我只要一講起來,就會不自覺地投入古典詩詞的境界之中,把朋友的叮囑全忘了”。

“詩化階段”之后,及至周邦彥,詞而二變,出現了“以思索安排來寫作的新的質素”,這種寫作質素的改變,即“賦筆為詞”、思力取勝,特別是長調慢詞,開拓出了詞的新境界,《蘭陵王》《渡江云》都是其中優秀的作品,在勾勒中見渾厚,隱曲中見深思。在關于詞的十六講中,葉先生完整地呈現了“歌辭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的這一發展脈絡j。在掌握詩詞發展脈絡的同時,讀者也會充分體會到詞的“要眇宜修”和“在神不在貌”,既能知道美在哪里,也會思考為什么美、為什么會美得不同。

此外,在《古詩詞課》下編的字里行間,還可以觸摸到詞之“弱德之美”。兩年后葉先生正式提出了此概念,但它仿佛一種隱意識,早已貫穿于葉先生對詩詞的教學之中。“弱德,是賢人君子處在強大壓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種品德,這種品德自有它獨特的美。‘弱’是指個人在外界強大壓力下的處境,而‘德’是自己內心的持守。” 不僅是晚唐五代及至北宋的令詞佳作有這種美感特質,就連歐陽修的詞作中也有這種質素,“人一生中究竟會遇到什么兇吉禍福,這誰也說不準,但當禍患臨頭時,你的反應和態度卻是可以自己掌握和主宰的。歐陽修就是以一種風趣詼諧的態度,一種賞玩、驅遣的豪興來對待他一生屢遭詆毀貶謫的不幸的”。“弱德”,是處在外在強大壓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種品德,“弱”是指個人在外界強大壓力下的處境,而“德”是自己內心的持守。這種品德自有它獨特的美。弱德,是指在無法改變外在環境的時候依然能堅持住底線,“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躬自厚而薄責于人”,這是多年文化浸潤出來的修養和操守,更是一種能力和堅毅。——這種弱德之美也始終貫穿于葉先生多舛的一生中。她就像她所熱愛的詩歌主角們一樣,守住了自己,完成了自己。

此后葉先生又指出了“世變”與詞的美感特質的關系,認為五代、兩宋及至清朝,其跌宕巨大的世變在一定程度上促發了詞的轉向。這在講述具有過人稟賦的詞人蘇軾、柳永、辛棄疾、王沂孫的幾課中,都有提及。

由以上關于詞的美感特質、中國詞的發展歷程、弱德之美,可知《古詩詞課》之知性,實乃建立在厚實的理論基礎之上,又通過細膩優美的感發的方式,傳達給讀者。葉先生感發著詩人、詞人的感發,讀者從中也感受到了一種向上的力量,一種“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憧憬,一種“與有榮焉”的自豪感,一種“同聲共氣”的穿越感。于是,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傳遞、凝結,于是,“我”成了“我們”。

現在,可以回答我最初提出的問題了:葉先生的讀者是什么樣的人?《古詩詞課》的讀者可能有著什么樣的相似之處?他們,不一定是諳熟古詩詞的學者專家,甚至不一定是了解古典文學的人,只要有一顆活潑潑的心、有對生命的熱情,就會被葉先生的講解所打動、所接引,從而進入古詩詞的世界。它可能是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娓娓道來時的參考讀物,也可能是心懷向往的快遞小哥疲憊時的一瞥,還可能是醫生、工程師等非人文領域跨界愛好者的周末共讀,更可能是年輕人自我修煉時的千秋雪和萬里船。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就如我這般——并非中文專業,并不熟知古詩詞,卻奇妙地被葉先生接引到古詩詞的世界,仿佛撞開了一道神奇的大門,人生突然多了一個維度,真的看到了從千百年前傳來的光。

書外

其實,能有幸編輯出版《古詩詞課》,純屬偶然,這就不得不提及葉先生的另一本書:《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這本書由葉先生口述、張候萍老師撰寫,前后積十年之力而成。猶記此書初版的那年年底,三聯的副總編輯舒煒在全體編輯大會上篤定地說:全國每年都在評選“十大好書”,葉先生這本口述傳記其實是最應該入選的,且絕對當得上年度好書的頭一名。什么叫文化?大家讀一下這本書,就能體會到什么叫有文化。還說,起碼三聯的編輯都該讀讀這本書。

我向來聽話,滿心好奇地翻開了此書。后來舒煒問我印象最深的是哪個片段?我說是葉先生決定回國、寄信給國家教委的那個時刻。在溫哥華,金色的夕陽閃著光,美麗的櫻樹飄著花,葉先生卻感到“夕陽雖美,終將沉沒”,“繁花雖美,終將飄零”,如果無法回國教書,可真是“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陰”。他又問:你想過沒有,為什么葉嘉瑩先生的回憶是悲傷的,講解的古詩詞世界也是悲觀的,卻給了我們一種向上的力量?

是啊!葉先生的一生,飽經憂患,初中即經歷抗戰的離亂,父親離開家到后方工作,十七歲喪母,身為長姐的她要照顧兩個弟弟,少女私密的詩集中第一首詩就充滿了不安和虛空:“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三秋一覺莊生夢,滿地新霜月乍寒。”(1939)八首《哭母詩》更是充滿了巨大的悲慟和無奈:“瞻依猶是舊容顏,喚母千回總不還。凄絕臨棺無一語,漫將修短破天慳。”(1941)

葉先生似乎很喜歡悲傷的詩詞,她寫的第一篇賞評的文字是《說靜安詞〈浣溪沙〉一首》,喜歡王國維“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1956)。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葉先生三十二歲,隨夫在我國臺灣生活,困頓而悲苦,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那時候,我喜歡那些悲觀的文學作品,而且是極端悲觀的。如果只是像‘少年未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那種傷感還不夠,我喜歡的一定是那種把人生一切都看破,就像卡夫卡的《變形記》寫的那樣痛苦、絕望,所有的感情都是靠不住的,人生一點希望都沒有。”

所以她尤愛詞,詞的那種“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低回要眇、深隱幽微的難言之隱和弦外之音,她都能敏感地捕捉到,并經由自己的感發傳達出來。而與此同時,她也從詩詞中獲得了救贖,“詩詞的研讀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舒煒說,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文化能傳承下來的動因。“你對過去的留戀可能是悲觀的,但這種悲觀使你產生更加堅韌的力量,而且使得你的生活體悟更豐富,更堅韌。”

未來是不確定的,所以是抓不住的,而唯有過去,才是抵抗現實的武器。我們為什么拍照片,把值得回憶的時刻定格下來?也是在不斷地沉淀回憶,為不確定的未來建構過去。靠著這些選擇下來的美好,通向未來的腳步才會堅定。“真正偉大的詩人是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作自己的詩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來實踐自己的詩篇的,在他們的詩篇中,蓄積了古代偉大詩人的所有的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而我們講詩的人所要做的,就正是要通過詩人的作品,使這些詩人的生命心魂,得到又一次再生的機會。而且在這個再生的活動中,將會帶著一種強大的感發作用,使我們這些講者與聽者或作者與讀者,都得到一種生生不已的力量。”那些最寶貴的,通過詩歌留存了下來。

“她總是懷念過去,過去總是消失,總是很悲觀,但是恰恰也從過去里面積蓄了很多力量。未來是未知的、黑暗的,但是還要堅持下去。恰恰是從過去汲取的力量。葉先生說,她從中國古典詩詞里獲得了堅韌的力量,也知道了中國文化為什么綿延五千年。”聽舒煒說完,我有一種瞬間通透的感覺:這就是“以悲觀之體驗過樂觀之生活”。“感發”之后,馬上就犯起了“職業病”,想把我感受到的“好”分享給更多的人。然而,怎么才能讓更多的人都知道這種“好”呢?

《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是一部非常完整、鄭重的口述傳記,系統地記錄了葉先生與詩詞綿密交織的人生,近40 萬字,100 余幅圖,400多頁的篇幅,是不是會讓不少“圈外人”望而卻步呢?很自然地,我冒出了“做減法”的念頭。以當時剛剛興起的“年度手賬”的形式,我迅速從書中選取了葉先生創作的詩詞52 組(約每周一組),從少年時代的“初夏心情無可說”到耄耋之年的“未應磨染是初心”,按時間排列,涵蓋葉先生重要的生命階段;并從書中節選相關內容,作為每首詩詞的附注,希望可以借此簡明扼要地呈現葉先生的生命歷程。與此同時,還選取了葉先生對12 首經典詩詞的解讀(每月一首),從陶淵明的《詠貧士》到王國維的《蝶戀花》,希望更多的讀者可以借由這種感發方式走進古詩詞的世界。

我興奮地將這個想法告訴了舒煒,并提交了一份書面方案,得到了他大大的鼓勵,以及若干改進建議。“葉嘉瑩詩詞手賬”的形象在我心里愈加清晰。心中有數之后,接下來就是著手解決書中的文字和圖片的版權問題。我跟張靜老師說了這諸多想法,張老師很感興趣,她當時正對市場上初現苗頭的各種年歷、手賬充滿好奇。她還提出了一連串可供選擇的書名,當我聽到“與詩書在一起”這幾個字的時候,眼前一亮:與詩書在一起的美好,這就是我們希望讀者朋友借由這本手賬獲得的呀!

好的書名是成功的一半!當我們信心滿滿地將這一“手賬書”的想法告訴葉先生時,卻被先生明確地拒絕了:詩詞不是商品,不接受“手賬”這種形式。

我聽從張靜老師的建議,給葉先生發去了一封信,具體寫了編輯的初心和思路。葉先生沒有回復——沒有答應,但也沒有拒絕。

接著,我又抱著九死而猶未悔的心態發去了草擬的“出版前言”,心想就算葉先生不同意,我也沒有什么好遺憾的了。這一次,張老師打印出來,一字字念給葉先生聽。緊接著,我就收到了張老師打來的電話,每一個字至今我都記得:王編輯,葉先生讓我給你打電話,她現在就坐在我身旁,她說她同意你做這個手賬,讓你試一試……

我現在都無法準確描述出當時的那種心情,只記得油然而生了一種“放心吧,不會讓您失望”的意志。后來,一切都很順利。葉先生審閱了選取的所有詩詞,提了一些建議,還請她熟悉的書法家蕭麗老師為12 首“月度”古詩詞配上相應的書法作品,并親自逐一校訂。美編薛宇連續好幾個周末加班,嘗試不同的版式和風格,要做到既典雅又活潑,力求做出“流動的經典”的感覺。最終選擇了兩種封面設計請先生定度。先生說“兩種都好”,于是我和薛宇更加猶豫不決……這時候張靜老師提出:何不兩種各印一部分,讀者能收獲隨機的驚喜?!現在看來,也可算是“盲盒”的先聲了。

年歷、月歷、周歷,以及記事的手賬。它會因為你的書寫,變得更有意義;它是杜甫的《登岳陽樓》,也是你的登岳陽樓,是張惠言的《水調歌頭》,也是你的水調歌頭……詩詞是大家的,也是每個人自己的,每個人能讀出不同的興發感動,也會從葉先生的讀解中獲得不同的啟發和感動。希望你能把自己讀出的獨屬你個人的感悟記錄下來——因此,這本小書,它是獻給每一位希望走進詩詞中來的人的,也是獨獨獻給你的。無論是記錄工作還是生活,希望你可以用得到。

張老師說,最打動葉先生的是這一段,她覺得我懂得了興發感動。

有了這次成功的合作,到《古詩詞課》出版的時候,就非常順利了。《詩馨篇》是舒煒在《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后推薦給我看的,他說他學生時代讀這本書時就深深地被葉先生所講述的那個世界所打動。二十多年后,我繼續著再一次被打動。當我提出想重出《詩馨篇》時(有好幾家出版社都想重新出版《詩馨篇》),葉先生跟張靜老師只說了一句:“就交給王編輯,我相信她一定能做好。”這封郵件我一直留著。

這本書的定位,我想得很清楚,就是讓像我一樣的“門外漢”走進古詩詞的世界,能初步體驗到詩詞中的力量,若能掌握一些“感發”的方法則最好。所以,有了現在全書所呈現的“課程”的形式,每一課直接以作者、作品為題,輔以簡單導言,再加上每課后選取和注釋的更多的相關詩詞,可以說是非常豐富而充實了。

所有的洋洋自得都會適時遭遇一盆冷水。葉先生說,她希望可以改叫《詩詞講錄》。那時候還沒有啥直接叫“課”的圖書,葉先生的擔心我能體會到。我又把張靜老師搬來當救兵,“ 利于普及詩詞”“讓年輕編輯試試”,最終張老師輕聲細語地說服了先生——后來我才知道,讓每個人有機會愛上古詩詞、給年輕人機會,一直是葉先生所堅持的。不過,在裝幀設計上,我們誰也沒說服先生——《古詩詞課》的美編蔡立國老師,用張大千的青綠山水設計出了幾款封面,在表現詩之雄渾、詞之浩渺的同時,也傳達出了古詩詞雖跨越千年卻可常讀常新的特質。但先生堅持選擇了現在的封面——素以為絢,淡極而艷,她喜歡雅致而素樸的設計。不過,最后還是同意我們加了腰封,腰封正面是不辭勞苦的渡船人,背面是上下求索的尋路者。

俱往矣!

最后跟先生的接觸是2019 年出版《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增訂版的時候。那時葉先生已經九十五歲,召喚張候萍老師回天津聊了幾次,大部分需要增補、修訂的內容早已準備好。比如顧隨先生1948 年寫給臺靜農先生的推薦信,在信中,顧隨先生感于葉嘉瑩“看孩子、燒飯、打雜,殊不慣,不禁為之發造物忌才之嘆”,請臺先生給這位“學識寫作在今日俱屬不可多得”的得意門生一份“相當工作”。而這封信,竟被無意或有意地遺失了,至2011 年重新出現在葉先生眼前時,早已時過境遷,六十年后重又見到老師的關心和期待,葉先生心中的感動和感慨,可想而知。再比如,在“良師益友”一章中,增加了關于陳邦彥和宋淇二位先生的內容;在相關章節中,增補了一些回憶父親、母親、丈夫的段落。特別是丈夫臨終離世的時候,“他忽然問我有什么話要對他說。我想,他以為我會對他說一些埋怨的話。但是我沒有,我說我沒有什么話說。于是他就伸出手來,我也就伸出手來與他相握。他知道這是我表示對他的諒解”。“一握臨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凈塵埃。”!9 想來,這些增加的內容,都是葉先生非常在意的事情吧,她要在書中完成自己。

總之,對于非專業的我來講,能夠編輯出版葉先生的《古詩詞課》,純是一份偶然,也是一段緣分,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也認識了很多朋友。葉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雜亂成文,紀念先生,紀念過去,也期從過去中汲取面向未來的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1合AV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欧美亚洲第一页|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操操操综合网|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欧美激情网址|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国产精品第5页|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伊人久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91网址在线播放|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日本欧美精品|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有专无码视频|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午夜啪啪福利|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日本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国产一线在线|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lhav亚洲精品|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久久6免费视频|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久久精品丝袜| 丁香婷婷久久| 青青久久91|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性精品|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久久精品66|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97综合久久|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区网址|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伊人久久婷婷| 欧美国产三级| 最新国产网站| 福利片91|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亚洲免费三区|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亚洲欧美极品|